如今说到小热昏,第一个想起有关系的,大概只有梨膏糖那甜蜜绵长的香味。其实小热昏作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起源于杭州街头,在江浙等地都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杭州政府把小热昏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良好的保护值得敬佩。在上海,小热昏和本土的滑稽戏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书是“文化杭州”丛书中的一册,主要向大家介绍杭州小热昏这项民族文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杭州小热昏/文化杭州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陈建一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如今说到小热昏,第一个想起有关系的,大概只有梨膏糖那甜蜜绵长的香味。其实小热昏作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起源于杭州街头,在江浙等地都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杭州政府把小热昏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良好的保护值得敬佩。在上海,小热昏和本土的滑稽戏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书是“文化杭州”丛书中的一册,主要向大家介绍杭州小热昏这项民族文化。 内容推荐 本书是“文化杭州”丛书中的一册,“文化杭州”丛书是杭州打造的一个品牌,旨在总结杭州艺术生产的发展经验,保护和开发杭州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此次第二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主题就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琴”、“杭剧”和“小热昏”三大题材入选并着力编写。分为《杭剧研究》、《浙派古琴艺术》和《杭州小热昏》三册。 目录 序 主编寄语 上篇 杭州小热昏艺术研究 第一章 杭州小热昏的历史和现状 第一节 杭州小热昏的产生 第二节 杭州小热昏艺术发展的全盛时期 第三节 杭州小热昏艺术发展的灾难时期 第四节 杭州小热昏艺术的新生 第五节 杭州小热昏艺术发展的停滞时期 第六节 杭州小热昏的现状 第二章 杭州小热昏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杭州小热昏的表演程式 第二节 杭州小热昏的语言特色 第三节 杭州小热昏的艺术手法 第四节 杭州小热昏的唱腔 第三章 杭州小热昏代表性艺人及其传承关系 第一节 杭州小热昏艺人的传承关系 第二节 杭州小热昏代表性艺人及其艺术特色 第四章 杭州小热昏的曲目 第一节 杭州小热昏曲目的来源 第二节 杭州小热昏曲目的创作 第三节 杭州小热昏曲目与滑稽戏创作的亲缘关系 第四节 杭州小热昏曲目评析 第五章 小热昏与独脚戏、滑稽戏的渊源关系 第一节 小热昏与独脚戏的渊源关系 第二节 小热昏与独脚戏衍变成滑稽戏 第三节 小热昏的保护传承和滑稽戏的继承发展 下篇 杭州小热昏作品选辑 一、清和桥 二、阿毛乘火车 三、火烧豆腐店 四、水果笑话 五、风吹勿动 六、比媳妇 七、菜场新貌 八、便宜货 九、水果招亲 十、自有毛病自晓得 十一、“抹桌布”变“热水壶” 十二、婚礼变奏曲 十三、没有拆迁的“拆迁户” 后记《文化杭州丛书》编辑委员会(285) 试读章节 杭州小热昏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起源于杭州街头,并在杭州、上海、苏州等地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现在人们一提“小热昏”,往往将它与“卖梨膏糖”联系在一起。其实,小热昏的起源虽然有种种说法,但溯本究源大家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是源于清末杭州街头的“说朝报”。“朝报”,顾名思义,自然是早上卖的报纸,多系杭州的地方小报,内容自然也是当地和其他地方的新闻。由于受到当时印刷技术的限制,朝报都是石印的,因此质量较差。为了吸引读者,招徕过往行人前来买报,不少卖报人,一面当当当地敲着小锣,一面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杭州方言念出报纸上刊登的主要新闻内容,时间一长,人们便把这种兜售报纸的独特形式称之为“说朝报”。 现在公认的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杭州小热昏的开山鼻祖是著名艺人杜宝林。杜宝林并非出身艺术世家,其父在杭城弼教坊开木鱼店,但杜宝林却生性喜爱文艺,无意继承父业。大约在1904年,他曾向浪迹江湖的苏州艺人陈长生(艺名马得利)学唱过民间小曲。后来当杜宝林看到用“说朝报”卖报的形式比较单一,且生意无大起色时,便在“说”的基础上加上了“唱”,他运用以前学过的民间小调,结合朝报上刊登的新闻内容,自编自演节目,在“说朝报”的基础上发展为“说唱朝报”,如此一来,表现手法丰富了,自然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由于“说唱朝报”这种形式生动活泼、滑稽诙谐,内容幽默风趣,唱词俚俗易懂,唱腔又是群众喜闻乐听的民间小曲,因此,这种“说新闻、唱朝报”的新形式,自然也就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当时杭州流行着一句俗语:“大生意开当,小生意卖糖。”街头唱小热昏的卖艺者往往以卖梨膏糖作为自己赖以谋生的手段。杜宝林便尝试着将这种说唱兼备、贴近民众的说唱形式移植到卖梨膏糖上来。这种边卖梨膏糖边说唱,不仅时间上更为灵活,而且收入也比“卖朝报”多了不少。从此这种深受民间欢迎的说唱形式便与卖梨膏糖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实,以唱曲带动卖糖,这种形式不独南方特有,用吟唱的方式沿街叫卖推销商品在北方也不鲜见。如今北方一些地方的卖货郎或推车或挑担,根据所卖货物的特点,边行走边吟唱,已成为民间民俗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据有的曲艺考家考证,用说唱的形式来推销梨膏糖,早期曾经见过,但仅是卖糖的一种促销手段。它与杜宝林开创的小热昏,开说新闻等能形成独立的说唱形式是不相同的。按照卖糖行业的说法,以唱曲来带动卖糖的分为“文卖”和“武卖”两种。所谓“文卖”即卖糖人为招徕顾客,一面熬糖,一面锉药末,在这个过程中边做糖边作一些吟诵式的吟唱,如“一包冰屑吊梨膏,二用药味熏香料;山楂麦芽能消食,使君子能打小儿痨”等等,唱词内容也多以介绍梨膏糖的药物、药性、药效等宣传词为主,而且卖糖的场所也是相对固定的,这种“文卖”的形式与艺术表演的关系不太密切。所谓“武卖”,是将梨膏糖事先熬制好,做成成品后,在街头巷尾作场时以唱小曲、说笑话来招徕买主。此时的“武卖”多为一人独档,唱说并重。唱以民间小调为主,配以小锣、三敲板(一作三巧板)等乐器伴奏来烘托气氛;说主要讲一些能够引人发噱的古今小笑话,俗称“小卖口”。相对于“文卖”的定点(有固定场所),“武卖”艺人则多浪迹江湖,流动于浙、沪、苏一带作场卖糖献艺。 据现有资料,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最早的卖糖人应是应贵山和赵阿福(艺名天官赐),稍后是陈长生较有影响。有些研究者称陈为应贵山的徒弟,也有人认为陈为赵阿福的学生,当然也有可能陈向这两人均学过艺。 杭州人杜宝林早年曾拜陈长生为师,他虚心好学,加之天资聪颖,因而继承了老师不少演唱风格。1911年他与老师在苏州分手后回到杭州,从此开始了独立唱曲卖梨膏糖的演艺生涯。他一人独档,唱说兼重,在作场时,用敲击各种变化的小锣来作为伴奏乐器。应该说此时的演唱还是一种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P3-5 序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又称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与宇宙的民间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及其相应的活动场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世代相传,不断为所在地区和群体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当地的社会进步与发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族人民创造出了灿烂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至全面推动人类文明对话,意义十分重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的变迁,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不断冲击,一些通过口头和行为传授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不少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破坏或流失。为抢救和保护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必须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世纪中叶,我国政府就组织文化工作者对部分传统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和研究。1979年由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共同发起的被海内外誉为当代文化建设的“万里长城”工程——“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截止到2004年298部省卷已全部完稿,并已出版224卷近4亿字,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民间艺术资源。1997年国务院发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通过建立国家评定机构,命名了一批“工艺美术大师”,有效地保护了一大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国家还成立了“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并设立专项资金,实施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命名了一批具有悠久传统、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从2002年起,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对具有重要价值且濒危的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 为在新时期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党的十六大提出“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2003年8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作为该公约的缔约国,为积极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2001年起,我国政府开展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工作。经过努力,截至目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成功入选,成为每批均有项目人选的少数国家之一。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3月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标、指导方针和工作原则。同时,要求建立名录体系,逐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建立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意见》出台后,各级政府非常重视,相继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在各地和有关部门申报名录的基础上,经过专家评审和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其中501个项目作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已向社会进行公示。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确立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这是新时期指导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通知》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年6月10日将迎来我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浙江是一个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近几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经过文化部门及有关方面的不懈努力,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果,2005年5月,浙江省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64个项目,分为民间表演艺术、民间造型艺术、民间风情三类,其中包括稀有剧种杭剧和稀有曲种小热昏和在古琴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浙派古琴艺术。 杭州市委、市政府一贯重视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近年来,制定了“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的目标,全面带动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推动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本着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有关学者、专家编撰了集中展示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成果的《杭剧研究》、《杭州小热昏》、《浙派古琴艺术》,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辑”,纳入《文化杭州丛书》正式出版。 我相信,《文化杭州丛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辑》的出版,对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掘、研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必将推动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科学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 2006年2月16日 后记 后记 《文化杭州丛书》编辑委员会 《文化杭州丛书》是原杭州市文化局的一个品牌,现在文化、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三局合一自然便成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一项工作了。我们计划每隔一至二年选择一个主题,组织几种著作,形成一个专辑,目的是通过若干年的努力,用丛书的形式对杭州的历史文化做些挖掘、梳理工作,对杭州文化的现代成就做些阶段性的累积工作。 今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正式生效之年,我们又即将迎来全国首个“文化遗产日”(2006年6月10日),因此,我们精心挑选了具有浓郁杭州本土文化气息的、极富艺术魅力的三种艺术样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古琴之“浙派古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杭州小热昏”以及被列人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杭剧”,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大家撰写了《浙派古琴艺术》、《杭州小热昏》和《杭剧研究》三种著作,集成《文化杭州丛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辑》。我们希望借此为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一点贡献。 本辑丛书得以顺利编写和出版,是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广大艺术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劳动的结晶,我们编委会只是做了一些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我们衷心感谢文化部周和平副部长,他在百忙中特意为本辑丛书撰写了一个高屋建瓴、立意高远的序言,这对本辑丛书的编写乃至我们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还要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对本辑丛书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策划,杭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优质品牌,一定能唱得更响、走得更远。 原杭州市文化局局长胡效琦同志对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有独钟,自始至终参与了本辑丛书的编辑、审校工作,为丛书的编辑和出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功不可没。另外,承担本辑丛书编辑牵头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市文广新闻出版局艺术处、承担编务工作的具体单位是局属杭州市艺术创作中心,有了这两个部门领导和同志们兢兢业业的工作,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编辑成果。 我们尤其要感谢的是浙江省政协梁平波副主席,他那力透纸背、技法天成的《杭剧研究》书名题签,必将给杭剧这一地道的杭州“土特产”增光添彩。 另外,挂靠在杭州市滑稽艺术剧院的“杭剧改革组”在资料收集、人员协调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为《杭剧研究》的编辑和出版做出了贡献。 参加《杭剧研究》一书编写的有十多位同志,他们有的是浙江省或杭州市文化系统的老领导,有的是省市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和戏曲音乐家,有的是原杭州杭剧团的著名演员,足见本书的艺术水准与史料价值。 本辑丛书的对象是相当长时期不为人们重视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资料散失严重,研讨的空白点较多,加上这又是一个方方面面人员合作、协调的项目,因此,尽管我们主观上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书中的错漏肯定还有不少,敬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2006年4月1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