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善于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以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此,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组织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流专家学者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文集》集中展开对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及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延、内涵及其时代意义,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基本经验,对于党政干部、理论工作者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党的十八大精神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代序)
超越、吸纳与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逻辑
论“三个自信”的历史、实践和思想依据
“三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思想保证
强国之路的中国特色及其世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性贡献
社会主义的共享梦
基于社会公正的中国富强梦
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与实现路径
——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制度文化逻辑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层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
什么主义
现在到了从社会主义价值维度深化中国道路研究的时候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民族凝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与方法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中国梦的理论渊源探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视野
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解读中国模式
——以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为视角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逻辑关联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要让人民共享增长的成果
——对党的十八大双倍增计划的理论解读与实践思考
重要战略机遇期:契机、战略、机遇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的意义、难度与途径
实体经济: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
村庄共同体视角下的农村现代化路径思考
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约束对策
发展区域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转型背景下优化企业创新环境的政策构想与设计
中国本土跨国公司的培育
——从开放大国到开放强国的路径选择
论中国特色海关特殊监管区发展之路
中国特色房地产调控的平稳化和关键
争做科学发展先行者谱写中国梦上海新篇章
上海第一个经济发展战略及其历史意义
上海经济的转型之“痛”与对策
论我国政治制度自信的基础
制度视域下的当代中国政治特色
按照“五位一体”布局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构想与
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新突破口
用人民建议征集制度破解“一闹就停”的政府决策困局
坚持与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于城市业主维权行为的讨论
领导干部宪法意识的定量评价:理论、结构与实证研究
——来自上海市805个调查样本的经验数据
如何破解城镇化过程中的宪法难题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
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法宝
——公诉案件和解制度及其适用
科技反腐法律规制研究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内涵与法律制度
让邻国感受到中国梦的正溢出效应
——地区公共产品供给与中国周边外交战略转型
党的纯洁性四要素之辩证分析
信息网络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创新发展
——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与发展评估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代会制度的改革进展与趋势
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的思考
群众路线是最优质的执政资源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论述与启发
困境与出路:群众路线的当代思考
陈云的群众工作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密切党群关系理论的新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党际交流的历史解读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干部交流制度建设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
试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实践探索
中国价值观的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演进历程
当前思想文化领域的挑战与对策
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难点及突破口
网络主旋律宣传的创新可能
报业集团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合发展
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
我国农民工文化服务的瓶颈制约及改善
家庭道德教育作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
在能源立法中贯彻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与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创新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