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恶作剧抑或真理(南桥语言文化随笔)》是文学翻译和网络写手南桥的最新一部语言文化随笔,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英语是玩出来的”,是作者英语学习的心得和对学习方法的一些思考;第二部分“咬文嚼字赏玩英文”,以一些流行的新词为例,示范好玩的英文:第三部分“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是作者通过语言观察到的一些文化现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英语恶作剧抑或真理(南桥语言文化随笔)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南桥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英语恶作剧抑或真理(南桥语言文化随笔)》是文学翻译和网络写手南桥的最新一部语言文化随笔,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英语是玩出来的”,是作者英语学习的心得和对学习方法的一些思考;第二部分“咬文嚼字赏玩英文”,以一些流行的新词为例,示范好玩的英文:第三部分“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是作者通过语言观察到的一些文化现象。 内容推荐 《英语恶作剧抑或真理(南桥语言文化随笔)》作者南桥在网络上“粉丝”众多。在众多文青出没的豆瓣网上,他的杂文和书评、影评,都颇受欢迎。他的博客在网易,两三年时间访问量就将近两千万。多年翻译和写作,让他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深入,本书中的一些小文多为信手拈来之作,来源于作者在美国生活的见闻,或翻译、写作中的经验,轻松随意但言之有物,在英语逐渐脱离应试的未来,有利于打破对语言学习的功利思维,看出语言可把玩的一面。此外,本书扎根于现实,通过一些琐细的生活化描述,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略语言文化的妙趣和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录 第一部分 英语是玩出来的 使徒保罗论外语学习 转基因英语 一个人的英语 这些年,英语学习上我们走过的弯路 走开,垃圾语言 长段集 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英语专业教育如何创新 我们究竟该怎样学英语 你讲英文有口音吗? 语言是思维的地平线 风格不好害死人 标准美语是浮云 没人会说地道的美国英语 规则的守望 无尽的变异 外语的冲击 深化英语教育事关教育公平 英汉相争谁人失利? 第二部分 咬文嚼字赏玩英文 来自中文的“热词” Womb Envy(妒女症) Leverage(给我一个支点) Sandwich Generation(三明治一代) Helicopter Parents(直升机家长) Hummingbird parents(蜂鸟父母) Jerks Rise(混蛋反升职) Multitasking(多项任务) You Are Fired!(你被解雇了!) 新经济与新工作 Get a life! Miss-ed Opportunity(被“密西”的良机) Gol-lee!(乖乖隆里咚)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英译 Lead Your Heart(拖着感觉走) Newbie烘烘 颠倒歌 Technosexual(爱电脑不爱美人) Face for Radio(电台脸) 有压力未解决 Micromanage(管死) Royally Screwed(忽悠) Trophy Wife(抱得美人归) Job Hop(跳槽) Account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责任) Plump Poverty(富有穷相) 论贫困 Spring Chicken(童子鸡) Ward Heeler(跟班) Compare Notes(互相通气) Bully Pulpit(舆论胜地) 马语者 Putting lipstick on a pig(画蛇添足) Dirty(三十脏) Self-promoter(炒作者) Gossip Hounds(狗仔队) Rob the cradle(老牛吃嫩草) Smoking slacker(烟鬼员工) Little Pitchers Have Big Ears(壶小耳大) On the Same Wavelength(幸福有关波长) The Big Thieves Hang the Small Ones(窃钩者诛) 花菜脑子 Insane Chicks(八婆!) Home Manager(家庭主妇的正名) Trick or Treat(恶作剧或真理) Mend the Fence(重修旧好) 大牛党 橡子 Man Cave(男人洞穴) Epiphany(顿悟) 匆匆 个字母歌 淑女之歌 A Child's Ten Commandments to Parents(父母十诫) 第三部分 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 批评与表扬 十大经典中式英文 燕瘦环肥中英文 扯淡 想说爱你不容易 两代人的英语 第二十二条家规 性别误会 标点符号 打招呼 一封四百块钱的信 假客气与真性情 做人得有点被动语态 中美婚誓对比 洋为中姓 食物禁忌 试读章节 这些年,英语学习上我们走过的弯路 过去,我们常听人说欧洲人英语厉害,美国人故步自封,语言能力低下。我想一个原因,是因为美国人所用的英语,基本上是一门世界语,全世界通用,所以学习另外一门语言的需求不那么迫切,普通人没有必要苦学外语。而在需要学习语言的美国人当中,我发现有的人学习外语的能力超强。这种例子在我身边就数不胜数。我们学校的明迪·汤普森(Melinda Thompson)教授,通晓七门语言。在俄克拉荷马的学校,一个叫格兰·特斯条德(Grant Testut)的教授,据说会25门语言,包括不少古代语言。我过去的一位教授芭芭拉·佩尼(Barbara Penney),也至少会五门语言。而在多语种的欧洲,这种情况更是司空见惯。这些人要是在中国,早就被封为大师了。通常被人视作畏途的中文,我在田纳西的朋友谢德华(Edward Short),普通话说得比我还好,还能用中文写作、播音。即便在偏僻的俄克拉荷马郊外,我有时候都能遇到来上门传教的耶和华见证人传道士,他们也能说流利的中文。 很少有国家像我们这样,对外语学习如此焦虑。在这个问题上的持续纠结,乃因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普通人认可外语的重要性,但在方法上持续低效。支持英语退出高考的一个很大原因,是英语学习占用时间太多,而效果、效率低下,学了等于白学。假如这门语言学习的成效提高,学习者不感到学而不得的郁闷,恐怕降低英语比重的呼声也不会这么高。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学习策略上,我们应该反思,并采用被实证研究验证为有效的方法去组织教学。而过去三十年来,在学习策略上,中国英语学习走了很多弯路。英语学习迄今为止,一些以讹传讹的误区还存在。在我看来,至少如下一些方面需要反思: 语言是不是工具?说语言是工具,也对也不对。语言确实是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是一种工具。但是不要忘了,语言和思维之间,不单纯是内容与载体这么简单。文化语言也同样能训练思维。语言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我甚至看到一种说法,称接受早期教育,且早教机构设置专门语言教育,儿童智商可提高高达7个百分点(Protzko,Aronson&Blair,2013)。麦克卢汉甚至认为,“媒介即内容”(McLuhan,1964)。语言不是思维的外壳,二者是一种共生关系。你说你多有思想,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那这样的思想是无法验证的。同样,如果一个人能出色地使用一门语言,我们倒有理由相信这人思维发达。 将语言硬性和它所依附的思想割裂,纯粹当成工具来学是要不得的。为了凸显语言的“工具性”,很多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将语言和文化(比如英语世界的文学)切割开。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错误。学习者日后非得使用“文绉绉”的文学语言,但是学习时,文学性语言,往往最能体现语言的张力。日后学习者会发现,任何一个行业内(包括政治、会计、商学),内部的“行话”(jargon)和叙述方式都有限,即使基本功扎实也不能掌握,反倒是文学性语言,能体现一门语言最丰富多彩的一面。 在20世纪80年代末,很多大学的英语系,还是按照“语言文学系”的格局建设。但是不久,我们发现,有不少人在抱怨以后又不从事文学事业,为什么要学这些文学性强的教材?这种教材和学习方法,被视作一种浪费。急功近利的教育者开始剥离这种文学性的内容,更多把语言纯粹当成工具。语言文化是难以切割的,就好比我们无法想象学习语文之去学如何看病、等车、购物的“日常用语”,而不去学习古代诗词歌赋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一样。能使用功能英语是语言文化功底扎实之后的一种结果,而不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学生需要阅读大量材料,增加接触,才能学好英语。 三十年的改革中,去文学化也让学生变成了没有文化的学习者。从交流角度看,使用母语的人不会有兴趣和一个无法深入交流思想的人,对其文化毫无所知的人长期交流。即便一个人口语流利,但是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无法深入探讨一个话题,这人在职业上也很难走远。 听、说真有那么重要吗?那种能读、写不会听、说的“哑巴英语”造成了一种恐慌,使得读、写遭到轻视,听、说占据上风。社会培训机构,尤其是“疯狂英语”,对这个倾向推波助澜。年轻学子把说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语或者美式英语当成英语学习的一大目标。为了强调听、说,一些教育或培训机构注重视听,抨击语法、读写教学。这样的做法剥夺了学习者通过大量读写、增加接触、积累语言素材的机会,使其成为只能流利说几句话,超过了就卡壳了,这事实上这是一种新型的哑巴英语。 从翻译一语法学习法,转向听说学习法(Audiolingui sticmethod),在美国是战争期间的一种训练的必需。因为军人进入他国,能做一些简单的口语交流有时候事关生死存亡。外语教学者,包括扶忠汉、俞敏洪都举过例子,称战争期间军人被迫在短期内学习外语,比如用枪指着脑袋,或是进入敌占区,不会外语不行,则短期内学习效果都很好。问题是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非常不同,短期内长期听、说,和长期使用外语进行日常工作,其技能要求是非常不同的,后者更要求长期记忆,长期记忆需要深入理解,这种深入理解离不开大量文字接触,而口语交流中,人们使用的词汇总是有限的,句式结构的复杂性也是有限的。强化听说教学法强调机械、熟练,要求学习者通过大量替换练习和口头训练,熟练掌握一些基本口语交流。这种学习方法基于行为主义学说,亦即通过刺激一反应来实现学习。自从1960年代之后,该方法在美国深受质疑(Yu,2012)。而认知科学和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育方法,渐渐取而代之。 听、说当然也重要,但过度强调“流利”“标准”,可能耗费过多时间在求全责备的听、说上,而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放在语言学习的其他方面。从我自己在美国多年的工作经验看来,读、写的重要性甚至远远比听、说重要。一个外国人说话带点口音,只要不影响理解,通常大家都能接受,但是论文和工作中的报告、邮件等书面材料写得差,则直接影响到职业发展,甚至根本就找不到求职机会,因为找工作的时候第一关往往不是面对面交流,而是书面的求职信。 这事要纠正过来,必须恢复到“原生态的学习”,亦即回归到正常语言使用的状况,即包括读、听、说、写。我甚至觉得没有必要去先强调听、说。我们常拿儿童学习语言为例,儿童是在没有学会读、写之前就学会听、说的。但是我们忘了,儿童学母语,存在大量浸泡(immersion),是借助归纳法学习的。而作为非母语的学习,浸泡时间是很不足的,必须借助演绎法,一边总结一边大量接触范例,接触范例之后再去总结,如此递进,才能不断矫正我们对于一些用法的了解,并弥补接触不足的缺陷。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回避语法,不能回避读、写中刻意去用的语言规则。 P9-12 序言 我有一个外甥女向我请教如何学好外语。类似的问题常有人问起,所以也促使我反思,到底外语怎么学?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回答的时候我们只能零星给点各自的感悟。 可是这个问题又是一直要去思考的。中国人在学外语上花的时间比哪个国家都多,可是成效和投入不成比例。很多人学了一辈子不能入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照说英语就那些句型,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就用得活色生香,有的人的英语看起来味同嚼蜡呢?我经常听人说,那是因为我们的教学太脱离现实,不实用。学什么莎士比亚呢?学如何写产品说明,不更实用吗? 恐怕这是一个很大误区。 我不知他人的经历如何,我自己的一个观察,是学得好的人,跟学不好的人,一个很大的差别是前者喜欢把玩英语(或其他外语),后者则侧重实用。外语专业的学生和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差别多半也是在这里。外语专业经常学一些文学课、语言课,把玩语言的本身,在其中找到乐趣。比如我们会去念布莱克的一首诗,揣摩这中间铿锵有力的节奏。我们会去思考,怪了,为什么林肯不说eighty,而说four score呢?缺乏把玩精神,就觉得这不过是一工具。他们会把本属语言精髓的东西,大而化之跳过去。 说英语是工具当然是不错的,它承载着交流的信息,可是就如同传媒学者说的那样,媒介也是信息(The medlum is the message)。学得好的人往往是喜欢把玩工具本身。他会捉摸一句话为什么这么说,而不那么说,这中间有什么讲究没有?而不是说,只要我把意思表达出来了,你他妈管我怎么说! 一旦有了这种精细区分和鉴赏的能力,说出来的话就会很不一样。我今天下午跟一实习生谈到选专业和求职问题时,回想起自己的经历来。很多人在美国毕业后,虽然是热门专业,可是找工作的时候,四处撒网,发了很多简历。我就不一样,总是一剑封喉,找一个是一个。每次面试的过程中,大家一看,觉得这人好像是三年级作文里的父亲形象似的,中等身材,相貌平平,甚至面无表情,首先都对我的印象大打折扣。一旦提问的时候,觉得这人好像并非弱智,英文好像还行,甚至会引经据典,哥们儿眼睛顿时就亮了。尤其是在这种技术部门,别人根本想不到这人除了怎么设计网络课程,居然还知道一些他们都不知道的本土作家。有时候说起话来,还文绉绉的,奇了怪了。我每次就是这样蒙混过关的。 这不过都是当年读英文专业打的底,或者说多少年前的一点冷饭而已。如果当年我只是背单词,学习外贸单证,可能今天会败得很惨。 一个人英文功底比较好,实用的东西都很好学。现在一些学生和老师都搞反了,为了追求实用而实用,让人三步并作两步,直接去学“饭店英语”“旅游英语”,多学一点别的都觉得浪费,不再嬉戏于语言文字本身,总也学不好。 总而言之,我觉得英语是玩出来的。 我这外甥女做的是外贸业务,我也不知道怎么去还原我这种玩出来的学习经历。我只是给了她一些具体建议: 1.要求自己每天去看一些英文报刊,如Reader's Digest Times等。这些报刊都有网络版,应该养成阅读的习惯。New York Times最好,其网站上,你遇到不认识的字,右击鼠标,会出来一个问号,点击问号,可以查出英文的释义。不要什么文章都看,挑选一两篇自己感兴趣的即可。不要把它纯粹当成任务,也要当成一种了解时事的消遣来看。 2.关于单词的积累:可以考虑去注册金山词霸(iciba.com)或者dict.cn网站的用户,把每次查过的单词顺手添加到网络单词本里,都给记录下来,抽时间去温习。英语的词汇量之大,是汉语没法比的,词汇量的扩充,是一辈子的事情。 3.多记一些完整的句子,不然光记单词没有用,都是一地散钱,没有串起来。你每次看到一个新的词语,查字典的时候,顺便要查出字典上是怎么使用的,看看例句。 4.记住和你们交往的英美客户,由于是网络上联系,他们的句子有时候写得马虎草率。你应该去学习更为优秀的英文,包括我上面说的一些杂志报纸的网络版。 5.应该订阅一些有助于你学习的英文博客和播客,甚至包括一些轻松的网站,不知不觉地学习。加入一些有助于你学习的邮件组,这样每天它们都会推送一些学习材料过来,每天学一点,就当是一业余爱好。你不用拿这些东西去装点自己的文字,而是可借此学到新的表达方法。英文里的句型,不过是主谓宾定状补几种,但是这些元素,不同人组合起来结果千变万化。其间的新颖和独创,灵活与变化,才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可用RSS Feed订阅一些英文博客,集中地阅读,免得在网上每天瞎找。当然这些网站也可能耽误时间,你要掌握好一个度,不要订阅没有什么质量的东西,纯粹浪费时间。 有些语音的播客也很有价值,比如我订的Moth Podcast,经常有人讲故事,生动有趣,又能不知不觉学英文。 6.要善于使用网络搜索,不要以为我学了英语这么多年就什么单词都知道,根本不可能。学海无涯,我很多东西都不知道,不过我善于搜索,比如我不知道退货信怎么写,我就会用“return letter。”加上“template”去搜索。搜索的结果我会看一遍,看人家怎么说,然后我去借鉴(但不要抄袭)。语言本来就是一模仿的过程,日子久了,你会知道一些固定套路,形成模板,熟能生巧,以后就千变万化了。 这些建议,基本上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写完之后,发觉也都是老生常谈,并无新鲜之处。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在做以上这些事情的时候,不觉得是一个任务,而是一个乐趣呢?我想学习者和学习者的分别,往往就在这里。 本书是给英语学习者和爱好者看的。作为一个同样在终身学习的人,我开头介绍了一些观察和经验。不过言传不如身教,后面大部分内容,还是我平日看到的英文词汇、短语、文化差异,或是翻译后的杂谈。零散归零散,也是我以身作则去赏玩英语的一种尝试。希望能启迪、鼓励学习道路上的同路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