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点评晚清重臣曾国藩人生智慧经验的励志图书,书中结合曾国藩的人生经历和重大成就,将其一生中谋人谋事的智慧加以研究,融合现代社会成功人士的经验,总结出适合现代人士为人处世的智慧与经验,与所有有志于成就大事的人共享。
本书富于实用特色。其中增加了“现代实用要诀”,指点你活学活用曾国藩谋人谋事韬略,学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分清敌友,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稳固自己的地位,如何与上司建立和保持牢固的关系,如何防范各种各样的人生陷阱,踏上命运的坦途。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掌握这些要诀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会使你在处理各种疑难问题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谋人——曾国藩一生周旋于各色人等之间,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无论是识人、择人、用人,还是管人、防人、制人。都用心研究,并因人而异,施展手段。因此能够将各种人牢牢控制在掌股之上,为他成就大事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
谋事——如果做事不讲心计,不讲策略。而只是揣着一厢情愿的想法。且不说谋大事成大业。恐怕就连在社会上立足都很困难。曾国藩既善于琢磨人,也善于琢磨事,从而对人生的各种变局了然于心,能屈能伸,可方可圆,进退自如。
给读者的忠告:
任何智谋招数都具有两面性。曾国藩的智谋思想,有时也是一柄双刃剑。不可过于老奸巨猾,把各种权术玩过火。或因城府过深而招人痛恨。读者对此必须谙熟于心,小心回避,否则玩火者必自焚。到头来要栽大跟头。
本书将曾国藩一生中谋人谋事的智慧加以研究,融合现代社会成功人士的经验,与所有有志于成就大事的人共享。
施展手段须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悍将大多粗鲁、莽撞,要想利用好他们并非容易的事,但是,悍将的优点是勇敢、不惜力,冲锋陷阵的时候,还真少不了他们。所以,悍将就像烈马,干起活来一个顶俩。然而要想他们顺顺当当给你拉套,先要降服他。
那么什么人才能降服悍将呢?有两种人,一种是比悍将更强悍的人,另一种则是善于夺心,能够让他心服的人。因为越是骄悍的人,越是讲义气。只要他打心眼儿对你佩服,关键时刻真敢为你去玩命。
曾国藩手下众多战将,可说骄兵悍将不少,在他写给沅弟的家书中说:李世忠“暴戾险诈,最难驯驭”,是个地地道道的“悍将”。李世忠本是一员降将,“投诚”6年,其部下仍旧习难改,桀骜不驯,然而后来却官至一品,成为曾国藩手下的得力干将,这不能不说曾国藩制人之术的高超。此外,除了李世忠,其他诸如陈国瑞、鲍超、李续宾这些出了名的“悍将”,也都对曾国藩服服帖帖,打心里佩服。
曾国藩能知人善任,在驾驭部属时,对待不同类型的人,能用不同的方法区别对待,这是他的高明之处。薛福成曾说李世忠、陈国瑞在湘军将领中,以“桀贪骜诈”闻名,而曾国藩对他们仍是“奖其长而指其过,劝令其改前非,不肯轻率弃绝。”的确如此,曾国藩的夺心术在他对悍将陈国瑞的制驭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说起这个陈国瑞,原来是蒙古王爷僧格林沁手下的一员猛将,他从未读过一天书,一开口全是脏话,更不知道什么德不德,只要他想干的事,就是天塌下来也要办成。
陈国瑞15岁的时候,在家乡湖北应城投了太平军,后来又投降清军,被僧格林沁收在帐下。据说他骁勇异常,有一次打仗时,炮弹击碎了他手中的酒杯,他不但不躲避,反而抓起椅子,端坐在营房外,高叫“向我开炮”,使手下都很敬畏他。
要说粗鲁莽撞,僧格林沁比陈国瑞可“悍”得多。传说僧王是个非常暴虐、狂躁和喜怒无常的人,听手下人汇报战况也是到处走来走去,赞赏时不是割一大块肉硬塞进对方的嘴里,就是端一大碗酒硬灌着别人喝下去。僧王发怒时常用鞭子抽打或冲过去拧对方的脸,扯人家辫子,搞得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可这个陈国瑞却对僧王的“悍”打心眼儿里佩服得五体投地。
僧王死后,曾国藩接替“剿捻”事宜,陈国瑞便成了他的手下。对于这员出了名的“悍将”,曾国藩觉得只有先夺其心,让他真心地服从自己,才能在今后顺当地驾驭他。
在曾国藩剿捻之初,认为陈国瑞率僧军残部驻扎济宁,力量过于薄弱,遂把淮军的刘铭传部也派到济宁,驻扎济宁城北的长沟集。陈国瑞向来不把湘、淮两军放在眼里,此次见刘铭传驻扎长沟,十分憎恶,又见刘铭传部配备着先进的洋枪,早已羡慕不已,遂产生了抢夺的念头。于是,陈国瑞趁天黑率兵突然越过长沟,见人就杀,见枪就夺,连杀数十人。刘铭传闻讯后大为恼怒,立即发兵将陈国瑞团团围住,把陈国瑞的亲兵全部打死,并将陈国瑞囚禁起来,连饿3天,直到陈国瑞告饶为止。然而,陈国瑞回去后,来了个恶人先告状,向曾国藩控告刘铭传。刘铭传自然也不甘示弱。于是,两个人便在曾国藩面前打起了官司。
曾国藩对于陈国瑞的蛮横、骄纵早有耳闻,今目睹所发生的恶斗事件,也深怨陈国瑞。于是,曾国藩先以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打击陈国瑞的嚣张气焰,继而又历数他的种种劣迹暴行,使他知道自己的过错和别人的评价。当陈国瑞感到灰心丧气、准备打退堂鼓时,曾国藩突然话锋一转,又“诱之以利”,表扬了他的勇敢、不好色、不贪财等优点,并告诉他是个大有前途的将才,切不可莽撞行事自毁前程,使陈国瑞又振奋起来。紧接着,曾国藩又坐到陈国瑞的对面,像父亲与儿子谈话那样谆谆教导他,给他订下了不扰民、不私斗、不梗令的3条规矩,一番话说得陈国瑞心服口服。
但是,陈国瑞莽性难改,好了没几天老毛病又犯了。曾国藩看软的不行,便马上请到圣旨,撤去陈国瑞军职,并剥去黄马褂,责令其戴罪立功,以观后效,并且“胁之以害”,告诉他再不听令就要撤职查办,发往军台效力。陈国瑞一想到那无酒无肉、无权无势的生活,便立即表示听曾大人的话,并在今后的作战中立下不少战功,成了湘军著名的猛将。
曾国藩是一位秉公办事的人,他不以个人恩怨妨碍人才的举荐和选拔,反对以出身、资历衡量人,“凡有一技之长者,断不可轻视。”因为他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人并不求全责备,而是扬其长、避其短,人尽其用。左宗棠是一位经世致用的饱学之士,但屡试不第,37岁时受到一代名臣林则徐的赏识,称其为“非凡之才”。自不惑之年投入曾国藩幕府,即受到曾国藩的重用,以军功而跻身官场,并且一跃而成为清廷的重臣,这与曾国藩的举荐提携是分不开的。然而他二人在处理军国大事上却经常意见相左。左宗棠傲慢不羁,但曾国藩看人多看其长处,念其有才,不断栽培他,供给他粮饷,为他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左宗棠充分施展非凡的军事才能。曾国藩胸怀坦荡,以国家利益为重,珍惜人才,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使向来不服人的左宗棠内心深处极为佩服,他在一封家书中说:“我与曾国藩所争的是国事与兵略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争权竞势所能比拟的。同时那些心术不正的读书人对曾国藩妄加评论之词,何不一笑置之呢?”后来,左宗棠发自内心地评价曾国藩“知人之明,谋国之患”,自愧不如。并由衷地感叹说:“君臣朋友之间,居心宜于正直,用情谊于厚道……并非我从前对他诋毁而现在对他赞誉。”
做官要有些胸襟
曾国藩求才心切,因此也有被骗的时候。有一个冒充校官的人,拜访曾国藩,高谈阔论,谈笑风生,有不可一世之感,曾国藩礼贤下士,对投幕的各种人都倾心相接,但心中不喜欢说大话的人。见这个人言词伶俐,心中好奇,中间论及用人须杜绝欺骗事,正色大言说:“受欺不受欺,全在于自己是何种人。我纵横当世,略有所见,像中堂大人至诚盛德,别人不忍欺骗;像左公(宗棠)严气正性,别人不敢欺。而别人不欺而尚怀疑别人欺骗他,或已经被骗而不知的人,也大有人在。”曾国藩察人一向重条理,见此人讲了四种“欺法”,颇有道理,不禁大喜,对他说:“你可到军营中,观我所用之人。”此人应诺而出。第二天,拜见营中文武各官后,煞有介事地对曾国藩说:“军中多豪杰俊雄之士,但我从中发现有两位君子式的人才。”曾国藩急忙问是“何人”?此人举涂宗瀛及郭远堂以对。曾国藩又大喜称善,待为上宾。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暂时让他督造船炮。
多日后,兵卒向曾国藩报告此人挟千金逃走,请发兵追捕。曾国藩默默良久,说:“停下,不要追。”兵卒退下,曾国藩双手捋须,说:“人不忍欺,人不忍欺。”身边的人听到这句话,想笑又不敢笑。过了几天,曾国藩旧话重提,幕僚问为什么不发兵追捕。曾国藩的回答高人一筹:“现今发、捻交炽,此人只以骗钱计,若逼之过急,恐人敌营,为害实大。区区之金,与本人受欺之名皆不足道。”此事在令人“喷饭”之余,亦足见曾国藩的远见与胸襟。
清代有个叫钱大昕的人说得好:“诽谤自己而不真实的付之一笑,不用辩解。诽谤确有原因的,不靠自己的修养进步是不能制止的。”器量阔宏,使我们能检点自己,大度本身就是一种魅力,一种人格的魅力,那不仅是对自己缺点的正视,而且也是对自身力量的自信。
做人和交友能够胸襟坦荡,虚怀若谷,就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互相信赖,博取人们对你的支持和真诚相助,事业就有成功的希望。关于曾国藩的雅量大度还有这样一件事:新宁的刘长佑由于拔取贡生,入都参加朝考。当时的曾国藩身份已很显贵,有阅卷大臣的名望,索取刘的楷书,想事先认识他的字体,刘坚持不给。以后刘长佑做了直隶总督,当时捻军的势力正在兴旺,曾国藩负责分击,刘负责合围,以草写的文稿,将要呈上,有人说:“如果曾公不满意我们怎么办?”刘说:“只要考虑事情该怎么办,他有什么可以值得怕的呢!”曾国藩看到了这个文稿,觉得这样是非常正确的。刘长佑知道后,对幕客说:“涤翁(曾国藩)对于这个事能没有一点芥蒂,全是由于他做过圣贤的工夫才能达到的。”
曾国藩虚怀若谷,雅量大度,深深影响了他的同僚。
李鸿章就深受曾国藩的影响,为人处世也处处大度为怀。当发现有人指出他犯有有关这方面的错误时,他便能立即改过不吝。
由于李鸿章身居重要位置很长时间,他的僚属都仰其鼻息,而政务又劳累过度,不免产生傲慢无理的地方。然而有指出其过错者,尚也能够深深的自责。一次某个下官进见他,行半跪的礼节,李鸿章抬着头,眼睛向上拈着胡髭,像没看见一样。等到进见的官员坐下,问有何事来见,回答说:“听说中堂政务繁忙,身体不适,特来看望你的病情。,’李鸿章说:“没有的事,可能是外问的传闻吧。”官员说道:“不,以卑职所看到的,中堂可能是得了眼睛的疾病。”李笑道:“这就更荒谬了。”官员说:“卑职刚才向中堂请安,中堂都没有看到,恐怕您的眼病已经很严重了,只是您自己反而没有觉察到吧。”于是李鸿章向他举手谢过。
相交以诚,大度宽容,不仅使曾国藩自身增加了人格的魅力,博取人们对他的支持和真诚相助,给周围的人产生了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也使曾国藩少树了许多仇敌。
P30-33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很少有人像曾国藩那样,获得的评价是天壤之别,敬爱与痛恨,推崇与指责,同时加于一身。爱之者说:曾国藩老成练达,深谋远虑,终成大业,是国家的脊梁。恨之者说:曾国藩老奸巨滑,心术多端,深不可测,是封建官场中的“老狐狸”。
如果去掉措辞中的褒贬色彩,便可发现,人们对曾国藩其人有一个清晰而深刻的共识,一言以蔽之,就是“老谋深算”。
曾国藩一生,不是在险恶的官场中搏斗,就是同太平军和捻军厮杀,一生历尽周折沉浮,极尽人生睿智。他驰骋疆场,徘徊官场,谙熟人场,之所以能够左右逢源,功成名就,全在于其用心之深,殚精竭虑。可以说,曾国藩成就一生的秘密,就在于一个“谋”字。
首先是谋人。古往今来,凡是成大事者,无不是善用天下人之智的能手。与人打交道可不那么简单,它是一门艺术,更是一套高深的谋略。谙熟人性的特点,加以巧妙引导和利用,就会让人心甘情愿地听你调遣,为你所用,并使你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曾国藩一生周旋于各色人物之问,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无论是识人、择人、用人,还是管人、防人、治人,都用心研究,并因人而异,施展手段,因此能够将各种人牢牢控制在股掌之上,为他成就大事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
其次是谋事。提到老谋深算、工于心计,一般人都会感到畏惧,也回避与城府很深的人交往和共事,无非是害怕吃亏上当。很多人小心谨慎,宁愿以心地单纯自居,简简单单,知足常乐,懒得用心去思虑未来、筹划大事。其实这是一种害人的偏见,是小农社会的一种遗毒。如果做事不讲心计,不讲策略,而只是揣着一厢情愿的想法,且不说谋大事成大业,恐怕就连在社会上立足都很困难。可以说,人生事业,大谋大成,小谋小成,无谋不成。曾国藩既善琢磨人,也善琢磨事,才能对人生的各种变局了然于心,能屈能伸,可方可圆,进退自如,渡过艰难时局,历经磨难而挺立不倒,终于成为一代高人。
曾国藩最大的成功不在外表。他做人的境界很高,处世的功夫很深,做事的手段很老辣,在战场上能够躲过明枪暗箭,在官场上能够步步为营、节节走高,在人场中如鱼得水,人生达到这种境界,看似轻松自若,殊不知其中倾注了人家多少心力,体现着经过多少年的修炼得来的内功。
本书将曾国藩一生中谋人谋事的智慧加以研究,融合现代社会成功人士的经验,与所有有志于成就大事的人共享。它是曾国藩留给世人一座宝藏。如今,曾国藩正成为人们研究关注的对象,许多公司白领、商界老板、官场人士,都在悉心研读,以求获得曾公谋略的真传。工商时代,熙来攘往的芸芸众生如此关怀百年前的先人,说明时代需要“足智”,生存需要“多谋”。
真正有杀伤力的东西都藏在人的头脑中。借鉴曾国藩谋人谋事之道,可以使我们洞悉人世的凶险,凡事多转几个心眼。一个人靠力气与人较量,是匹夫之勇;靠一手绝活与人竞争,是一技之长;若是一个人靠脑力在人群中打拼,那么这个人就厉害了。
人际攻防需要更加高超的智慧和过人的手段,而绝不是蛮力爆发。借鉴曾国藩谋人谋事之道,能让我们学会在复杂的社会中控制自己的言行,修炼我们的内功;可以帮助我们以高超的手段处理各种关系,即善琢磨事、也善琢磨人,韬光养晦,迂回前行,进可攻,退可守,变化多端,神秘莫测。
与以往的研究曾氏之书相比,本书富于实用特色。其中增加了“现代实用要诀”,指点你活学活用曾国藩谋人谋事韬略,学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分清敌友,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稳固自己的地位,如何与上司建立和保持牢固的关系,如何防范各种各样的人生陷阱,踏上命运的坦途。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掌握这些要诀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会使你在处理各种疑难问题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曾国藩谋人谋事之道,是两千年来无数成功人士共同智慧的结晶,经过千锤百炼,堪为后来者的成功指南。书中多的是锦囊妙语,多的是奇谋妙计。这些充满着玄机与悟性的思想、方法,将洞开你的心智,使你成为一名成熟老练的谋人谋事高手。
最后需要提醒你的是,任何智谋招术都具有两面性,曾国藩的智谋思想,有时也是一柄双刃剑,你不可过于老奸巨滑,把各种权术玩过头,或因城府过深而招人痛恨。你对此必须谙熟于心,小心回避,否则玩火者必自焚,到头来要栽大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