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的字源与原初理解
汉字“和”,在青铜铭文中,由一棵植物与一张口组成。而在更早的古汉语中,“和”(稣)字由“禾”与“龠”两部分构成,“禾”指示“稣”(和)的发音,“龠”表征“稣”(和)的含义。其中,作为象形文字的“龠”在甲骨文中,指一种有着几个管孔的具有早期短笛形制的吹奏乐器。《说文解字》中曾记载:“龠,乐之竹管三孑L,以和众声也”,即“龠”是一种有着三个孔的竹子做成的乐器,能够与其他乐声相互协调、相互整合。由此,“稣”(和)也直接被用来指示一种古乐器名,如《尔雅·释乐》所言:“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巢”是形制稍大的笙,“和”是相对小一点儿的笙。
通过对“和”的字源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和”与音乐密切相关,正如《庄子·杂篇》所言:“《乐》以道和。”现实生活中,真正的音乐不是一个声音的简单重复,而是不同声调、音频等的有机结合。从这种有关乐器和音乐的理解拓展开来,我们就可以将“和”理解为不同要素(人或物)的协调与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音乐是宗教与社会仪式的一部分。所谓礼乐,音乐与礼仪是紧密结合的,两者共同确立了“和”:“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乐论篇》)“乐”与“礼”分别确定了“天地之序”与“天地之和”,进而共同构造了和谐状态。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论语》强调了“礼”与“和”的关联:“礼之用,和为贵。”有鉴于此,我们在理解“和”的时候,就应该关注与“和”相关的礼,关注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和”的传统理解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对“和”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和”的思想广泛涉及人性、政治、道德等多个方面。(参考朱辉宇著《平行与交错——多元性世界中的全球道德责任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版,第211~223页)总体而言,“和”在中国古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涵:
第一,从人性品质的角度看,“和”是人们经过内外兼修之后,达成的一种内在均衡的状态。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表达,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在适当的时候恰当地表达这些情感,只有那些内心平和、行为处事遵循中道的人,才能恰当地表达自身的情感,达到“和”的状态。《中庸·第一章》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的喜悦、愤怒、哀伤、快乐等情感没有展露,心灵未受外物侵扰,就是所谓的“中”,如果这些情感恰如其分、有所节制地表达出来,就是所谓的“和”。当然,要实现这种内心情感的和谐有序,必须修养身心,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第二,从崇高美德的角度看,“和”有别于“同”,是一种最为重要的美德。古代中国人,特别是儒家学者有意识地将“和”与“同”区分开来,认为“同”是对一个事物的简单复制:“和”是不同事物间的协调及新事物的创造。在个人德行上,君子具有“和”的美德,不去追求与他人的完全一致,能够与不同的人和谐相处,小人与之相反,不具有“和”的美德。在更高的天地层面,“和”是“生”“化”“大”,是天地万物的化生创造、生生不息。如董仲舒所言:“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是故“夫德莫大于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和”不仅是君子的个人美德,更是天地之间最高、最大的一种德行。
第三,从行政统治的角度看,“和”不仅是一种个人美德,更是一种事关国家兴亡的政治德行。在儒家学者看来,作为最高美德的“和”,不仅事关个人的德行修养,还将在扩充、延展之后,影响整个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安宁与进步。《尚书·多方》就明确提出,领导者对“和”的背弃,会造成外在世界的无序,带来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紊乱:“自作不和,尔惟和哉!尔室不睦,尔惟和哉。”贤明的君主必须以“和”的方式来治理天下,这是一种高尚的政治德行,如周成王在临死前就特别训示说:“命汝嗣训,临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尚书·顾命》)统治者应该采取“和”的统治方式,追求天下“和”的状态。
第四,从道德教化的角度看,“和”是国家实施道德教化、个人进行道德修习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古代学者们常常将道德教化视为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和”视为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如《周礼》记载,周王“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周礼·地官司徒》)。作为最高理想的“和”与政治活动紧密结合、息息相关,进行“和”的政治教化,不仅有益于个人克明本性、体觉和谐、重塑自身,更有益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如此,“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具有德行修养的内涵,亦有国家治理、政治教化的意义。
P3-5
“美德”是什么?在有些人看来,就是埋头傻干而不计报酬多少,与人交往而甘愿事事吃亏,不考虑个人得失而时时奉献,因此,“美德”不过是忽悠傻瓜的着数,“高尚”无非是中着儿的蠢人才会去追求的做人境界。在这些“智者”的眼里,只有名利权位、声色犬马才是值得去追求的,而“美德”则不值一文。这种想法,让我们想到了丛林中的狐狸和狼。那些“智者”的智慧,也不过是丛林之中狐狸和狼的智慧。对狐狸和狼来说,甚至对只图利益的“小人”来说,美德确实什么都不是。但是,我们到底是要把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建设成一个美好的人类世界,还是要把它变成一个绿色丛林?丛林之中,没有谁永远都是强者,即使老虎、狮子也不例外。当那些信奉丛林规则的“智者”成为“更智者”爪下的一块肉时,他的智慧又在哪里?
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利己主义者的智慧是一种小聪明,虽然可以暂时得利,但这种利总是有“害”相跟随。因为占了别人的便宜,固然可以一时得意,但当被千夫所指的时候,他的得意也就不在了。前乐而后苦、开始得意而日后途穷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一种高妙的智慧。真正的赢家应该是淡泊名利、以德服人的人。
在有美德的人看来,有损美德的利益不是一种利,反而是一种害。正如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避开了不符合道义的利益,同时也就避开了它可能导致的害。俗语也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爱好美德的人,善于约束自己,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人,心里坦坦荡荡,安宁舒畅。能使自己愉悦幸福一生的,莫过于美德。代代相传的“富润屋,德润身”箴言,是以往高贤大德的切身体验,决非忽悠人的虚言。
有美德的人讲仁讲义,乐于助人,乐于成人之美,这有助于消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对立,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强于孤军作战。人之所以能够胜过万物,就在于人与人之间能够合作起来。
美德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力量。有美德的人,是在爱人中爱己,在利人中利己,在使众人快乐中获得自己的快乐。因为他行事以德,故服人不靠威势武力:因为他爱人利人,故能把自己与大众连为一体。因此,孟子才说“仁者无敌”。
美德是可以惠及整个社会和子孙万代的精神财富。孔子曾经提出过“惠而不费”的君子智慧。在他看来,“因民所利而利之”的德政是惠而不费的。如果我们能把孔子的思想发挥一下,使美德真正成为每一个人的操守,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做父母的有慈的美德,天下的儿童就都幸福了;做子女的有孝的美德,天下的老人就都幸福了。同样,每个社会位置上的人都有美德,天下就会是一个大道流行、人人幸福的世界。这就是真正的“惠而不费”。
新中国成立已有六十余年,改革开放已经三十余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和赞叹的成就,中国人民过上了小康的幸福生活。然而,中国社会的道德风气却很不如人意:急功近利的追求、冷漠的处世态度、庸俗的休闲生活,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写照。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法纪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潜规则大行其道,假冒伪劣层出不穷,这已经是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道德的沙漠化现象开始初露端倪。因此,道德文明的建设已经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历经数千年传承、融汇时代精神的美德,是中国人思想道德的灵魂,是构筑中国人时代精神的血脉,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
为了弘扬美德,我们组编了《中国人的美德》丛书。丛书针对市场上缺少入情、入理、入心的道德教育读物,专门为广大未成年人精心打造。要改善社会的道德风气、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首先须有好的读物。本丛书力求适应这一社会需要。丛书力求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完美融合,将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凸显社会主义道德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道德传统的历史延续性。在保证其通俗性、可读性的同时,力求有一定的创新性。如果此套丛书能够激发起广大未成年人对中国人的美德的兴趣和向往,我们将感到无上的荣幸和欣慰!
焦国成
2013年6月于北京
《和/中国人的美德》由朱辉宇编著,主要内容:2008年8月8日晚8时,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馆隆重举行。当晚,“活体字模”成为震撼全场、广受欢迎的节目。由896位演员操控的“活体字模”相继变化出古体和现代汉语的“和”字,赢得了全场喝彩。在中国人实现奥运百年梦想,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时刻,我们为什么会选择“和”?因为“和”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和”的境界是修养之道的顶峰:“和”的品质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素养。如此,系统梳理“和”的思想,了解其演进、发展的过程和思想实质,结合现实生活继承和发扬传统“和”的美德,就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必须关注的问题。
《和/中国人的美德》适合大众阅读。
《和/中国人的美德》由朱辉宇编著,为了弘扬美德,我们组编了《中国人的美德》丛书,本书为其中之一。本书针对市场上缺少入情、入理、入心的道德教育读物,专门为广大未成年人精心打造。要改善社会的道德风气、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首先须有好的读物。本书力求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完美融合,将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凸显社会主义道德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道德传统的历史延续性。在保证其通俗性、可读性的同时,力求有一定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