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一出,我们全家像见了外星人一样,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不到一岁的小孩子竟然会自己吃饭。
热腾腾的饺子使克里斯胃口大开,虽然不能很熟练地拿筷子,但他吃得津津有味。我们一家人都很吃惊这么小的孩子吃饭怎么能让人这么省心。而克里奥吃得有些费劲,弄得满脸都是。看得我很着急,于是问塔林娜:“克里奥这么小,你怎么不喂他呢?这样他能吃得饱吗?”
塔林娜笑着说:“在德国,孩子四个月后,很多父母就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了。所以,不用担心,他会吃得饱的。”说完,继续吃她的饺子。
四个月的孩子就自己吃饭?真是闻所未闻啊。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塔林娜反倒教育起我了:“像小飞飞这么大的小孩子,应该自己吃饭了。”
“喂他吃,他都没吃好,让他自己吃,可能一口都不吃了。”我无奈地回答道。
“那是你用爱剥夺了孩子的本能……”
还没等塔林娜说完,小飞飞就挣脱了我,再也不肯吃了,此时,我没再搭话。看着还有半碗粥没吃完,我什么心情都没了,满脑子想着怎么哄他吃下去。结果,小飞飞还是一如从前,不吃就是不吃,最后我发火了,小飞飞含着泪又吃了几口。
后来,小飞飞的爷爷奶奶也过来哄。原本愉快的用餐时间,就是这样被打破了。塔林娜十分不理解我们的行为,不停地说:“孩子不吃饭,为什么要强迫他。”
对于孩子“吃饭”这件事,不止我一个人遇到,身边有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吃饭问题把自己弄得很绝望。
孩子不吃饭,比我自己饿着更难受。此时,我只能感慨外国的孩子怎么连吃饭都吃得比我们的孩子香。
尽管气氛不好,但热心的塔林娜继续说:“在你所施加的这么多压力下,小飞飞还是一口都不肯吃。没有这些压力,小飞飞的总食量可能也不会更多,他也不需要,因为他的成长曲线完全正常。但是,妈妈和孩子在没有压力和紧张的气氛下吃饭,绝对会更有乐趣。
“其实,我们德国父母亲也很关心孩子的饮食,但绝不会强迫孩子吃。你要知道对孩子的关爱不是通过胃来实现的。即使孩子们通常吃很少,甚至偶尔什么都不想吃,你依然是个好妈妈。你必须了解,小飞飞能够完美地调节自己的食量。”
冷静下来,觉得塔林娜说的这番话不无道理。最后,我放弃了对小飞飞的“威逼利诱”。
收拾好碗筷,我向塔林娜讨教了如何让孩子好好吃饭的问题。
塔林娜说:“其实,我和两孩子也有不太美好的吃饭经历。我连续几年得在半夜醒来,因为孩子们不是饿了就是渴了,弄得我很疲惫。”
原来,外国的孩子也不好带,于是我进一步问道:“那后来,你是怎么让孩子轻松吃饭的呢?”
她接着说:“后来,我才学会教他们自己在夜里起来喝水(最后干脆让他们戒掉了起夜的习惯)。虽然一开始也很麻烦,但我相信孩子能做至0,只要他们自己能吃一点,我就夸奖他们。
“从此,我们都能在很愉快的气氛下一起吃饭。吃饭时,做父母的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们谈起他们觉得重要的新鲜事、碰到的问题与快乐的事。我们会拟订计划、讨论问题,有时谈话的内容比吃饭更重要。记得大儿子三岁时,一边吃晚饭一边给大家讲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当时我还没出生。在一个遥远的海边,有一只老虎咬了我的膝盖一口。”’
第一章 别用爱剥夺孩子的本能
第一节 每个孩子都好好吃饭
第二节 让孩子尽早开始第一次
第三节 依赖妈妈是一种错误
第四节 “残酷”是为了爱
第二章 孩子的独立比成才更重要
第一节 独立,从摇篮时期就开始培养
第二节 从小做家务,生活才能自理
第三节 摔倒了,孩子能自己站起来
第四节 自己能做的事,就不接受他人帮助
第三章 孩子是小大人,他有权做决定
第一节 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做自己想做的人
第二节 让孩子做决定——学会自己负责
第三节 有想法,尽管和大人争辩
第四节 别用你的经验来剥夺孩子的判断力
第五节 别轻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 德国妈妈这样和孩子定规矩
第一节 有规矩的孩子更优秀
第二节 定了规则,就要坚持下去
第三节 规矩要有效,父母要”狠心”
第四节 坚守原则,毫不妥协
第五节 要竞争,更要守规则
第五章 孩子你是独一无二的
第一节 让孩子知道你的爱
第二节 别贬低你的孩子
第三节 因材施教,离孩子有多远
第四节 优点要肯定,缺点更不可忽视
第六章 身教重于言传——德式父母教养铁律
第一节 父母说话算数,孩子才会守信
第二节 父母坐得直,孩子行得正
第三节 为了孩子,父母必须学会守时
第四节 父母喜欢,孩子才会喜欢
第五节 教育孩子:不必要的花费,就浪费
第七章 能力大于分数——让孩子成为独立、完整的个体
第一节 学前任务:快乐成长
第二节 德国孩子的书包也很沉
第三节 你并非要第一不可
第四节 阅读是孩子形成独立人格的基础
第五节 让孩子自主学习
第六节 十分是进步,一分也是进步
第八章 尊重不是大人的专利
第一节 耐心倾听孩子的话,尊重其发言权
第二节 孩子也有尊严,不要想训就训
第三节 将孩子视为个体,平等对待、相互尊重
第四节 尊重孩子的爱情
第五节 尊重而不迁就,宽松而不放任
第六节 孩子,妈妈错了
第九章 德国妈妈的善良教育
第一节 如何教出性格平和的孩子
第二节 从小能与动物相处,长大就能和他人相处
第三节 让孩子从小有颗金子般的爱心
第四节 乐于帮助他人
第五节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教孩子和别人分享
第十章 小时候吃点苦,长大才不会受苦
第一节 吃苦教育——特意给孩子安排一点“苦头”
第二节 德国人的饥饿教育:不好好吃饭,就得挨饿
第三节 让孩子在碰撞中成长,而不是在呵护中长大
第十一章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从小建立理财观,教会孩子存到第一桶金
第一节 小时候不差钱,长大就不懂得节 俭
第二节 孩子有权得到零用钱,但要合理使用
第三节 发红包VS对账本的理财观——教育孩子“记账力量大”
第四节 带孩子走进银行,尝试储蓄
第五节 告诉孩子:花每一分钱都要考虑
中国妈妈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习惯用自己的体验来代替孩子的思考,并且觉得这样做,完全是为孩子着想,为孩子好。让孩子多穿一点,就是为了不让孩子感冒;让孩子多吃一点,就是想让孩子长高长快一点,不想让孩子挨饿……
家长却不曾想过,这种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首先,越俎代庖的行为,会让孩子对父母感到厌烦。
别看孩子小,可是孩子从小就有一种反抗意识,你越是要他去做,他就会越抗拒。就像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放学就立马要求他们写作业,写完之后才能玩,最后的结果是孩子越来越讨厌写作业,甚至讨厌爸爸妈妈了。
其次,如果家长越俎代庖的行为成为习惯,那么对孩子的影响会很大。这样下去孩子慢慢就会丧失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呢?家长的行为,不仅让孩子厌烦,而且让孩子渐渐失去自我意识,凡事听父母的,离了父母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干。最常见的结果就是这样的,很多孩子早上一起床都问:“妈妈,我今天穿哪双鞋子?”“妈妈,我今天穿什么衣服?”“妈妈,我今天什么时候写作业?”看上去孩子很乖,什么都听妈妈的,实际上,这样的孩子逐渐在丧失自己的自我意识。
最后,孩子会失去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无法累积经验。
别忘了最重要的一点,我们的判断是经验之谈,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自以为是的就这么认为了,而孩子的判断则是切身的感受。
如果父母不懂这个道理,总是用自己的判断来代替孩子的判断,无异于把经验凌驾在事实之上。久而久之,害苦的还是孩子,孩子的判断力慢慢消失,而且会对父母形成依赖,从而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德国人的严谨有目共睹,如此优秀的民族性,从何而来?答案是:教育。南非黑人总统曼德拉(Nel sonMandela)说:“教育是用来改变世界最威猛的武器。”这句话很好,只要我们肯花时间和心力去教孩子,我们一定也可以把孩子教好,有为者亦若是,且看今朝! 德国人的一丝不苟不是在他们的基因上,而是在父母教养孩子的观念和态度上。规矩大于宠爱,身教重于言教!德国妈妈这样教孩子学会“自律”,教养不能复制,但不会只有一条道路,因为“教养”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秉持“放养教育”的德国父母认为:孩子是小花也是大树,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阳光、雨露,更需要在风雨中历练。对德国妈妈来说: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是德式教养的铁律,不可改变!
何丽萍编著的《德国妈妈是怎样教育孩子成长的》以德国妈妈的“放养教育”为出发点,通过对“放养优于圈养”“身教重于言传”“规则大于宠爱”“尊重优于权威”“能力大于分数”“自由大于限制”“吃苦好过吃补”“自制甚于控制”八个方面的问题的分析,讲述德国妈妈这样教孩子自律。秉持“放养教育”的德国妈妈认为:孩子是小花也是大树,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阳光、雨露,更需要在风雨中历练。对德国妈妈来说: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德国妈妈是怎样教育孩子成长的》中这些优秀的教育理念都值得中国父母借鉴。
何丽萍编著的《德国妈妈是怎样教育孩子成长的》讲述了:秉持“放养教育”的德国父母认为:孩子是小花也是大树,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阳光、雨露,更需要在风雨中历练。对德国妈妈来说: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是德式教养的铁律,不可改变!
《德国妈妈是怎样教育孩子成长的》讲述德国妈妈这样教孩子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