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吕布赵云关羽,官渡赤壁街亭,斩华雄空城计长坂坡七擒七纵,一看三叹,三国风云起,几度夕阳红。邓宏顺编著的《三国志演义(上下文史对照本)》展现了历史上一个豪强们为攫取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政治斗争和频繁混战的动乱时代,展示了魏、蜀、吴纵横捭阖、逐鹿争雄的历史画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国志演义(上下文史对照本)/三国演义文史对照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邓宏顺 |
出版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吕布赵云关羽,官渡赤壁街亭,斩华雄空城计长坂坡七擒七纵,一看三叹,三国风云起,几度夕阳红。邓宏顺编著的《三国志演义(上下文史对照本)》展现了历史上一个豪强们为攫取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政治斗争和频繁混战的动乱时代,展示了魏、蜀、吴纵横捭阖、逐鹿争雄的历史画卷! 内容推荐 邓宏顺编著的《三国志演义(上下文史对照本)》是根据三国时期的史实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优秀历史小说。《三国志演义(上下文史对照本)》的内容丰富多彩,为读者留下了深厚多而的认识价值。故事远起汉灵帝年间刘、关、张桃园结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作者通过真实动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统治者的暴虐和丑恶。 目录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 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 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 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蔼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国舅内阁受诏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逾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第三十二回 冀州袁尚争锋漳河许攸献计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 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三十九回 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回 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明一气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明二气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明三气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第五十九回 许褚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间韩遂 第六十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第六十四回 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皇后为国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第七十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 劳汉水赵云寡胜众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第八十三回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明巧布八阵图 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天兵蛮王初受执 第八十八回 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第八十九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第九十回 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第九十四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第九十六回 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第九十九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第一百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第一百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襟张郃中计 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第一百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第一百六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第一百七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第一百八回 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第一百九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曹芳魏家果报 第一百十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第一百十一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第一百十二回 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第一百十三回 定计斩孙綝 姜维斗阵破邓艾 第一百十四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第一百十五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第一百十六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第一百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第一百十八回 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试读章节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 且说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官拜河东太守, 据《后汉书·董卓传》: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从中郎将张奂为军司马,共击汉阳叛羌,破之,拜郎中,……后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中平元年,拜东中郎将,持节,代卢植击张角于下曲阳,军败抵罪。(参见《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及注引《英雄记》) 自来骄傲。当日怠慢了玄德,张飞性发,便欲杀之。玄德与关公急止之日;“他是朝廷命官,岂可擅杀?”飞曰:“若不杀这厮,反要在他部下听令,其实不甘!二兄要便住在此,我自投别处去也!”玄德曰:“我三人义同生死,岂可相离?不若都投别处去便了。”飞曰:“若如此,稍解吾恨。” 于是三人连夜引军来投朱隽。隽待之甚厚,合兵一处,进讨张宝。是时曹操自跟皇甫嵩讨张梁,大战于曲阳。这里朱隽进攻张宝。张宝引贼众八九万,屯于山后。隽令玄德为其先锋,与贼对敌。张宝遣副将高升出马搦战,玄德使张飞击之。飞纵马挺矛,与升交战,不数合,刺升落马。玄德麾军直冲过去。张宝就马上披发仗剑,作起妖法。只见风雷大作,一股黑气,从天而降,黑气中似有无限人马杀来。玄德连忙回军,军中大乱。败阵而归,与朱隽计议。隽曰:“彼用妖术,我来日可宰猪羊狗血,令军士伏于山头;候贼赶来,从高坡上泼之,其法可解。”玄德听令,拨关公、张飞各引军一千,伏于山后高冈之上,盛猪羊狗血并秽物准备。次日,张宝摇旗擂鼓,引军搦战,玄德出迎。交锋之际,张宝作法,风雷大作,飞砂走石,黑气漫天,滚滚人马,白天而下。玄德拨马便走,张宝驱兵赶来。将过山头,关、张伏军放起号炮,秽物齐泼。但见空中纸人草马,纷纷坠地;风雷顿息,砂石不飞。张宝见解了法,急欲退军。左关公,右张飞,两军都出,背后玄德、朱隽一齐赶上,贼兵大败。玄德望见“地公将军”旗号,飞马赶来,张宝落荒而走。玄德发箭,中其左臂。张宝带箭逃脱,走入阳城,坚守不出。 朱隽引兵围住阳城攻打,一面差人打探皇甫嵩消息。探子回报,具说:“皇甫嵩大获胜捷,朝廷以董卓屡败,命嵩代之。嵩到时,张角已死;张梁统其众,与我军相拒,被皇甫嵩连胜七阵,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送往京师。余众俱降。朝廷加皇甫嵩为车骑将军,领冀州牧。 据《资治通鉴》卷五十八:(中平元年夏八月,)董卓攻张角无功,抵罪。乙巳,诏嵩讨角。……冬十月,皇甫嵩与张角弟梁战于广宗,梁众精勇,嵩不能克。明日,乃闭营休士,以观其变,知贼意稍懈,乃潜夜勒兵,鸡鸣,驰赴其陈,战至晡时,大破之,斩梁,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角先已病死,剖棺戮尸,传首京师。十一月,嵩复攻角弟宝于下曲阳,斩之,斩获十余万人。即拜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参见《后汉书·皇甫嵩传》) 皇甫嵩又表奏卢植有功无罪,朝廷复卢植原官。 据《后汉书·卢植传》:及车骑将军皇甫嵩讨平黄巾,盛称植行师方略,嵩皆资用 规谋,济成其功。以其年复为尚书。 曹操亦以有功,除济南相,即日将班师赴任。”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朱隽听说,催促军马,悉力攻打阳城。贼势危急,贼将严政刺杀张宝,献首投降。朱隽遂平数郡,上表献捷。 据《资治通鉴》卷五十八:(中平元年冬)十一月,嵩复攻角弟宝于下曲阳,斩之,斩获十余万人。(参见《后汉书·皇甫嵩传》) 时又黄巾余党三人:赵弘、韩忠、孙仲,聚众数万,望风烧劫,称与张角报仇。朝廷命朱隽即以得胜之师讨之。隽奉诏,率军前进。时贼据宛城,隽引兵攻之,赵弘遣韩忠出战。隽遣玄德、关、张攻城西南角。韩忠尽率精锐之众,来西南角抵敌。朱隽自纵铁骑二千,径取东北角。贼恐失城,急弃西南而回。玄德从背后掩杀,贼众大败,奔人宛城。朱隽分兵四面围定。城中断粮,韩忠使人出城投降。隽不许。玄德曰:“昔高祖之得天下,盖为能招降纳顺;公何拒韩忠耶?”隽曰:“彼一时,此一时也。昔秦、项之际,天下大乱,民无定主,故招降赏附,以劝来耳。今海内一统,惟黄巾造反;若容其降,无以劝善。使贼得利恣意劫掠,失利便投降:此长寇之志,非良策也。”玄德曰:“不容寇降是矣。今四面围如铁桶,贼乞降不得,必然死战。万人一心,尚不可当,况城中有数万死命之人乎?不若撤去东南,独攻西北。贼必弃城而走,无心恋战,可即擒也。”隽然之,随撤东南二面军马,一齐攻打西北。韩忠果引军弃城而奔。隽与玄德、关、张率三军掩杀,射死韩忠,余皆四散奔走。正追赶间,赵弘、孙仲引贼众到,与隽交战。隽见弘势大,引军暂退:弘乘势复夺宛城。 据《资治通鉴》卷五十八:张曼成余党更以赵弘为帅,众复盛,至十余万,据宛城。朱俊与荆州刺史徐缪等合兵围之,……俊击弘,斩之。贼帅韩忠复据宛拒俊,俊呜鼓攻其西南,贼悉众赴之;俊自将精卒掩其东北,乘城而入。忠乃退保小城,惶惧乞降。诸将皆欲听之,俊曰:“兵固有形同而势异者。昔秦、项之际,民无定主,故赏附以劝来耳。今海内一统,唯黄巾造逆。纳降无以劝善,讨之足以惩恶。今若受之,更开逆意,贼利则进战,钝则乞降,纵敌长寇,非良计也。”因急攻,连战不克。俊登土山望之,顾谓司马张超曰:“吾知之矣。贼今外围周固,内营逼急,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战也。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不如彻围,并兵入城,忠见围解,势必自出。自出则意散,易破之道也。”既而解围,忠果出战,俊因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南阳太守秦颉杀忠,余众复奉孙夏为帅,还屯宛。(参见《后汉书·朱俊传》) 按:《演义》所述刘备参加朱隽攻打宛城的战事并向朱隽提出军事建议,与史相悖。 隽离十里下寨。方欲攻打,忽见正东一彪人马到来。为首一将,生得广额阔面,虎体熊腰;吴郡富春人也,姓孙,名坚,字文台,乃孙武子之后。年十七岁时,与父至钱塘,见海贼十余人,劫取商人财物,于岸上分赃。坚谓父曰:“此贼可擒也。”遂奋力提刀上岸,扬声大叫,东西指挥,如唤人状。贼以为官兵至,尽弃财物奔走。坚赶上,杀一贼。由是郡县知名,荐为校尉。后会稽妖贼许昌造反,自称“阳明皇帝”,聚众数万;坚与郡司马招募勇士千余人,会合州郡破之,斩许昌并其子许韶。刺史臧曼上表奏其功,除坚为盐渎丞,又除盱眙丞、下邳丞。 P9-10 序言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历史演义小说是以历史为底本,加以各种传说、故事,演义为小说。《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而不是史书,清代学者章学诚先生称之“七实三虚”。《三国演义》中许多人物和事件属于作者虚构,许多人物和事件与史籍有矛盾。 一般认为,《三国演义》是根据陈寿的《三国志》编写的,其正式书名《三国志演义》可以认为是对《三国志》的“演义”。但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三国演义》的依据除《三国志》外,还有《后汉书》和《资治通鉴》。这可以从目前存世最早的版本之一的叶逢春本的书名中清楚看出。该书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书名。目录前的书名最长、最完整,其全文为《新刊按鉴汉谱三国志传绘像足本大全》。书名中的“按鉴”就是“按照《资治通鉴》”的意思,“汉谱”是指《后汉书》,而《三国志》就是指史书《三国志》。这清楚地说明了《三国演义》的三个史书来源。 《三国演义》与三国历史之间虚虚实实,错综复杂,作者如何根据历史演义为小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演化,都很值得研究。自从《三国演义》诞生以来,就有许多人详细地比较对照小说和历史。 《三国演义》文史对照就是将小说中的事件、人物,与历史上实际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对照。自从《三国演义》诞生以来,就有许多人详细地比较对照《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1935年上海大众书局出版了《古本考证三国志演义》,收入了王大错先生比较《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后写出的考证文字,将其插入《三国演义》相应的段落之后。2000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三国演义)文史对照插图本》,张国光先生将王大错的考证从文本中移至每回前,重新排版,并写了长篇前言予以说明。1995年盛巽昌先生针对《三国演义》中所叙述的事件的虚实,进行了全面的补正,由上海画报出版社出版了《(三国演义)补正本》。近年来随着三国热的升温,2007年盛巽昌先生又做了新的修订,改名《三国演义补证本》。2002年本人和许盘清合作,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对照本》,但史书只限于《三国志》。 《三国演义》有诸多版本,一般分为“通俗演义”系列、“三国志传”系列和毛本系列。要仔细研究《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等史书的关系,应该选取不同时期的版本进行全面的对照。包括“通俗演义”系列明嘉靖元年(1522)刻印的嘉靖元年本,“三国志传”系列的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刻印的叶逢春本等,以及清康熙年间刊刻的毛宗岗评本。 嘉靖元年本是目前已知刊行年代中最早的版本,叶逢春本是“三国志传”系列最早的版本,有学者认为它比嘉靖元年本更接近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原本。根据嘉靖元年本、叶逢春本和三部史书之间的对照,可以看出《三国演义》成书初期的文本和史书之间的差异。毛宗岗本是一个经过多处加工、修改后,到目前为止最流行的版本,根据毛宗岗本和三部史书之间的对照,可以看出毛宗岗本根据史书又作了哪些进一步的修订。 为此,我们计划编辑出版《三国演义》文史对照系列丛书,分别选取嘉靖元年本、毛宗岗本和叶逢春本与史书进行对照。考虑整理工作量较大,暂先整理出版嘉靖元年本和毛宗岗本的文史对照本,叶逢春本的文史对照本将在以后推出。 文史对照的排版方式有两种: 1.段落对照:按照“段落”进行对照,《三国志》中原文和裴注对照就采用“段落对照”方式。 2.句对照:逐“句”进行对照。 这两种对照方式,以嘉靖元年本开始部分举例如下。 1.段落对照:文字连贯,排版方便,但比对不太清楚。 后汉桓帝崩,灵帝即位,时年十二岁。朝廷有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司徒胡广共相辅佐。至秋九月,中涓曹节、王甫弄权,窦武、陈蕃预谋诛之,机谋不密,反被曹节、王甫所害。中涓自此得权。 据《资治通鉴》卷五十六:宏者,河间孝王之曾孙也,……时年十二。建宁元年春正月壬午,以城门校尉窦武为大将军。前太尉陈蕃为太傅,与武及司徒胡广参录尚书事。……庚子,即皇帝位,改元。 据《后汉书·灵帝纪》:孝灵皇帝讳宏,肃宗玄孙也。……桓帝崩,无子,皇太后与父城门校尉窦武定策禁中,使守光禄大夫刘僚持节,将左右羽林至河间奉迎。建宁元年春正月壬午,城门校尉窦武为大将军。……庚子,即皇帝位,年十二。改元建宁。以前太尉陈蕃为太傅,与窦武及司徒胡广参录尚书事。 据《后汉书·灵帝纪》:(建宁元年秋)九月辛亥,中常侍曹节矫诏诛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尚书令尹勋、侍中刘瑜、屯骑校尉冯述,皆夷其族。 2.句对照:文字不太连贯,但比对清楚,排版也方便。 后汉桓帝崩,灵帝即位,时年十二岁。朝廷有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司徒胡广共相辅佐。 据《资治通鉴》卷五十六:宏者,河间孝王之曾孙也,……时年十二。建宁元年春正月壬午,以城门校尉窦武为大将军。前太尉陈蕃为太傅,与武及司徒胡广参录尚书事。……庚子,即皇帝位,改元。 据《后汉书·灵帝纪》:孝灵皇帝讳宏,肃宗玄孙也。……桓帝崩,无子,皇太后与父城门校尉窦武定策禁中,使守光禄大夫刘僚持节,将左右羽林至河间奉迎。建宁元年春正月壬午,城门校尉窦武为大将军。……庚子,即皇帝位,年十二。改元建宁。以前太尉陈蕃为太傅,与窦武及司徒胡广参录尚书事。至秋九月,中涓曹节、王甫弄权,窦武、陈蕃预谋诛之,机谋不密,反被曹节、王甫所害。 据《后汉书·灵帝纪》:(建宁元年秋)九月辛亥,中常侍曹节矫诏诛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尚书令尹勋、侍中刘瑜、屯骑校尉冯述,皆夷其族。中涓自此得权。 我们采用“段落对照”和“句对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文史对照。 “段落对照”方式,类似于裴松之注《三国志》所采用的方式,即在需要对照的小说的一段文字之后,列出史书文字。 “句对照”方式,即逐“句”进行对照。这种对照方式的主要优点是比对清楚。 两种对照方式的选择,我们遵循以下原则:凡能使用句对照方式的地方,我们尽量采用句对照方式,以求比对清楚。当小说文字和史书记事不一致而无法采用句对照方式时,或采用句对照方式反而会割裂史书文字,损害语意完整性的地方,我们就采用段落对照方式。 本书除逐一列出所有与小说描述有关的史书文字外,还对某些文史对照问题插入了按语,对小说与史书的差异做了简单说明。主要是考虑只列出史书的记述,读者可能还不清楚小说和史实之间的差异。 对《三国演义》小说和历史的差异,即《三国演义》的“虚实”问题,很早就有人开始研究,以至成为《三国演义》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相关的著作、论文很多。本书的说明曾参考很多前人的研究,限于篇幅,这类说明尽量简略,只说明小说和史书的差异,不加任何分析和判断。 《资治通鉴》和《后汉书》对三国史的记述,与《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大体是重复的;而《三国志》所包括的《魏书》、《蜀书》和《吴书》三个部分,对同一件史实往往也有相近的表述。对史书中这些重复的记述,我们一般仅从这三部史书中选取表述最完整的一段文字与《三国演义》对照,同时,将载有与这段文字雷同的其他史书的卷次或传目,注于所选取的史书文字之后。 《三国演义》文史对照工作由周文业、邓宏顺合作完成,周文业负责整体策划,邓宏顺负责史书文字的采集、整理和按语编写。 本书是将《三国演义》与史书全面对照的首次尝试,一定会存在许多错误与不足之处,我们诚恳地期待着专家、读者的批评指正。 周文业电子邮箱:zhouwvl945@126.com 邓宏顺电子邮箱:denghsl234@163.com 周文业2013年6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