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自古繁华,这里总是充满着诗情画意,有小桥流水,有白墙粉黛,有雨巷丁香……总有一些江南市井的人和事刻在我们记忆之中,成为温暖心底的美好回忆。徐玲芬编著的《桐乡市井(桐乡市女作家协会会员作品集)》是一本对江南市井小事生活回忆的散文集,由一篇篇散文连缀而成,作者用细腻而感性的笔调把我们带回童年的回忆之中,温馨而美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桐乡市井(桐乡市女作家协会会员作品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江南自古繁华,这里总是充满着诗情画意,有小桥流水,有白墙粉黛,有雨巷丁香……总有一些江南市井的人和事刻在我们记忆之中,成为温暖心底的美好回忆。徐玲芬编著的《桐乡市井(桐乡市女作家协会会员作品集)》是一本对江南市井小事生活回忆的散文集,由一篇篇散文连缀而成,作者用细腻而感性的笔调把我们带回童年的回忆之中,温馨而美好。 内容推荐 写过桐乡的美食,写过桐乡的美景,这次,我们把视角转向桐乡人的美好生活,于是,《桐乡市井》一书就这样诞生了。这群爱书的女人,爱美食,爱美景,更爱活色生香的日常生活。她们用白己的笔,全方位描绘了一幅反映桐乡市井生活的太平欢乐图。 徐玲芬编著的《桐乡市井》,为桐乡市女作家协会的第六部作品集,可视力桐乡市女作家协会为弘扬人文桐乡而精心打造的“桐乡三部曲”之一。该书延续《桐乡味道》《桐乡百景》的主题写作,仍然立足干书写桐乡,讴歌桐乡,重点反映桐乡的人情百态、市井风貌、市民文化等。 目录 序 我们的生活 第一辑 市井人物 钱蕾:郑珊其人 陈曼青:祖父陈文标 梁英:寿小钧在岁月的声音里沉醉 徐盈哲:傅华根老师印象 徐建利:吴蓬先生 朱静怡:唐家姆妈 杨瑛:老宅里的太姥姥 郭红一:小脚娘娘 吕利文:“狐狸大权”徐雄荣 吕利文:兰先生 张丽敏:炳丫头 李燕萍:那些一偶遇的人 第二辑 市井百工 吕利文:拐角处的修鞋匠 徐佩玉:裁缝李有琴 胡家华:雕琢光阴的人 朱惠玉:小镇郎中 徐盈哲:守望老桐乡 徐玲芬:剃头师傅纪年 章生华:箍桶阿三 陈滢:孙龙官的泥塑情结 曹玉珍:菊文和她的布店 张丽敏:泥瓦匠的平凡奇迹 罗佩英:他曾经是牮屋匠 陈亚琴:张篾匠的逍遥日脚 束红云:桐乡“栗子哥” 第三辑 市井故事 陈滢:船民陈新荣访谈录 徐丽萍:“金扁担” 沈林洁:民合吴氏故事 孙瑾:大伯父的生活哲学 徐美芬:暧意接力 徐美芬:知青故事 章生华:哑巴倜生 章生华:辛苦铜钿快活用 凌桂金:秀秀的风流韵事 周春英:家有百岁痴呆老人 周春英:一绿豆糕一的生意经 徐杏芬:小哥二三事 朱静怡:祖父 第四辑 市井街巷 魏丽敏:家乡的老街 魏丽敏:消逝在记忆里的尘埃 王肖婷:桐城人迁居史 朱梦雅:我家住在乎桥头 钱镜地:横街拾忆 彭丽芳:武庙街的昨天 沈志燕:北街老井 沈炜:乌镇轮船码头 叶丽:小城大爱 俞祖菡:昔日市井 朱惠玉:学前路的节奏 严怡萍:小商品市场和东兴夜市 章晓艳:寻访消逝中的村落 李燕萍:弄堂小店 沈林洁:鱼行汇的百货商场 第五辑 市井风俗 陆晓彤:早市,那泥土的味道 朱娟悦:看戏 陈曼青:记忆里的纳凉风景 陈曼青:清明吃螺蛳 陈曼青:春卷卷出来的年味 郑小燕:话说中秋“发洋财” 曹玉珍:拨浪鼓儿响,换糖担子来 陈爱秀:家有小女要出嫁 李爱华:桐乡婚俗的演变 孙瑾:六月六,买只馄饨落一落 石伟萍:捉蛇缠 徐美芬:拼布情结 徐美芬:情牵上海 徐建琳:家门口的“节节高” 徐玲芬:老虎头避邪 徐玲芬:打送包子迎新客 后记 记录“生活的样法” 试读章节 钱蕾:郑珊其人 每个古老的小镇,仿佛都会有这样一个人:疯疯癫癫,异于常人,有些像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又似与小镇气脉相连,融为一体。 运河边有个古镇石门。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镇上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小人物当属“毒头郑珊”无疑。印象中的他高高瘦瘦,一副乐呵呵无忧无虑的模样。衣衫尚算整齐,经常穿一件灰蓝色的中山装,是那种深蓝色的卡其布,穿久了洗多了就褪成灰扑扑的蓝。他孤身一人独居在石门老屋的半间柴房里,终日徜徉在市井之中与人嬉闹玩笑。在放学路上的河边偶尔遇到他,顽皮的男生会调侃地唱起:“郑珊郑珊,撑把凉伞……”他总是佯装恼怒的样子,但脸上透出的那丝笑意却让人知道他并不是真的恼了。郑珊大概是读过几年书的,时常应景地脱口而出毛主席语录,还有那么点儿表演天分,会惟妙惟肖地模仿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在那个娱乐生活贫乏的年代,有郑珊出现的地方倒是时常传出大伙儿戏谑的笑声。看到大家乐了,他也跟着呵呵地乐着。郑珊的“毒”,是不带攻击性、危险性的,顶多也就是个和善开心的“毒头”。 年少时的我,总觉得此人身世迷离,隐约透出些许神秘。长大后想起故土、想起年少的光阴时,居然会经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此人。他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我始终心存好奇,总想一探究竟。询问家里长辈,长辈们也只知道他是石门大户人家出身,具体也不甚了了。2016年春,我遇到乡贤叶瑜荪先生,便向他求解,在先生指导下查阅了桐乡的文史资料。原来郑珊其人、其族确实有故事可说,姑且记之。 郑珊,20世纪30年代中期出生于石门郑福盛里。此郑家,乃石门百年望族,是当时镇上的首富,世代经营南货、纸模等,还拥有许多房产和田地,人称“郑半镇”。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年代,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运输大动脉,在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作用。位于运河苏杭段之间的石门是往来船只的休憩停泊之处。那时的石门富庶繁华,运河两岸商铺林立,青石板铺就的塘路宽敞,可容马车通行。郑家能富抵半镇,实在是非同小可。郑氏堂号为永锡堂,店号为郑福盛。 郑珊的父亲郑耀孙(后改名为郑瑶荪),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绅商,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但其生平已无处可查,只知道他把生意做到了上海滩。郑耀孙育有子女四人:长子郑元,生于1927年,毕业于华东人民革命大学,一生教书育人;次子郑毅,生于1930年,是我国知名的心脏内科专家,在业内享有盛誉,长期供职于上海仁济医院,20世纪80年代以教授身份赴美讲学,被吸收为美国心脏研究中心会员;长女郑时敏,生于193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外语系教授,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精通多门外语。郑毅和郑时敏都是学有所成、业有所专的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救人无数、一个育人无数,两人均被收录于《桐乡当代人物资料(三)》中,是郑氏家族的荣耀。 郑珊是郑耀孙的幺儿,出生年月不确知,按其兄姐的年龄推算,应出生在1933年或1934年间。郑珊生不逢时,少爷生活没过上多久,抗日战争就爆发了。1937年冬,石门镇遭日军多次空袭,炸弹扔了一次又一次。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石门镇满目疮痍,郑家也惨遭重创。为避战乱,1938年郑耀孙携妻儿迁居到上海,子女们则进入上海志毅小学求学。彼时,郑珊尚年幼。 个人和家族的命运总是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新中国成立后,郑珊优秀的兄姐们相继考入高等学府,而郑珊则和父亲回到了石门老家。紧接着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郑家也卷入了公私合营的滚滚洪流,只留下一间厢房,父子俩就在这间小小的屋子里相依为命。随后,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属于“四类分子”的父子俩向“革命”靠拢。郑耀孙发挥他的书法特长,在小镇的墙上、居民的门上工工整整地书写“文化大革命”标语和伟人语录。至于郑珊,则天天捧着“红宝书”到寺弄口的伟人像下背“三忠于”“老三篇”。后来,郑耀孙撒手离世,郑珊失去了父亲的庇护,以给人挑水为生。那个时代家家户户的大门朝南的墙上一定贴着一幅伟人像,头脑单纯“一根筋”的郑珊,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每到一户人家家里挑水,必先到伟人像前毕恭毕敬地做“三忠于”,背诵几段“最高指示”,然后才开始挑水的作业,其虔诚程度无人能及。 我对郑珊的记忆已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他的脑子没别人转得快,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一枚大大的伟人像章依然别在胸前,留下了那个时代的深深印记。 那段时间,小镇的邮局经常会收到写着“收款人郑珊”的汇款单,是他在上海事业有成但没法亲自照顾他的哥哥时不时地汇钱帮衬他。郑珊不用再以挑水为生了。到邮局领钱,是郑珊最开心的时候,开心到带点得意扬扬的味道,开心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每次他都尽情施展自己的“表演才华”,比如无师自通的口技、夸张的电影人物模仿等,非得把邮局里的人都逗乐了,才心满意足地把钱装进兜里飘飘然地离去。 晚年的郑珊应该过得还算舒心。哥哥始终是疼他的,有一次还专程回老家看他,抱着他心疼流泪得直唤“囡囡”。观者无不动容,当时这个老“囡囡”也已经50多岁了。小镇上的人是善良的,总有人明里暗里地照料着他。郑珊的卒年倒是可以考证的。1995年,郑珊走完了他的一生,被安葬于石门镇南皋桥外运河边。岁月湮没了历史,年轻的一辈不再知道小镇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人。 郑珊的命运是多舛的,是世人口中的“毒头”。我无从得知郑珊的“毒”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因多变的世道所致。或许,该为郑珊的“毒”庆幸,那一点点“毒”恰到好处,帮他躲过数次劫难,让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依然能笑着生活。 落在别人身上的雪,我们无法看到全部。P3-5 序言 写过桐乡的美食,写过桐乡的美景,这次我们把视角转向桐乡人的美好生活,于是,《桐乡市井》一书就这样诞生了。这群爱书的女人,爱美食,爱美景,更爱活色生鲜的日常生活。她们用自己的笔,全方位描绘了一幅反映桐乡市井生活的太平欢乐图。 桐乡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水陆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城乡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又,桐乡历史悠久,尤其是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地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桐乡一地发生的大小事件,无不留下痕迹,由此衍生出各种人物,在市井民间,书写着丰富的人生和历史画卷。《桐乡市井》,力求以文学的语言,将这些人事风俗笔录下来,记录生活,观照现实,透视人生百态。既是存史记事,更是深刻揭示民间社会的众生相,多角度展示我们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桐乡市井》,为桐乡市女作家协会第六部作品集,与先前已出版的《桐乡味道》《桐乡百景》两部书,可视为姐妹篇。该书延续一贯的主题写作,仍然立足于书写桐乡,讴歌桐乡,重点反映桐乡的人情百态、市井风貌、市民文化等。所谓市井,便是通常所说的商业街区和集市,它占据一定的城市空间与时间,并在一定意义上构成城市的人文景观。将文学视角延伸到市井生活,自然也是体现桐乡人文名城建设的题中之义。从这个意义上看,《桐乡市井》无疑成为桐乡女作家协会为弘扬人文桐乡而精心打造的“桐乡三部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 《桐乡市井》共分“市井人物”“市井百工”“市井故事”“市井街巷”“市井风俗”五辑,共收录文章69篇。其中《市井人物》,收录文章12篇,书写的人物涉及各行各业,既有家喻户晓的名人,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既有土生土长的老桐乡人,也有外地来桐乡安居乐业的新桐乡人,在饱含深情的女作家笔下,这些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 《论语.子张》中写道:“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百工”为手工业者、手工业的通称。桐乡一地,经济发达,历来百工兴盛,农工商蓬勃发展,尤其是手工业极早就很发达。《市井百工》便是桐乡一地手工业发展的历史记录,从中可窥见广大手工业者的专门技能。其中收录13篇文章,修鞋子的、做裁缝的、雕刻的、做泥塑的、开布店的、箍桶的、做泥瓦工的、做篾匠的、卖栗子的、剃头的、做郎中的,百式百样,精彩无限,充分展示了桐乡发达的手工业和桐乡人的聪明智慧、创新创业的优良传统。 《市井故事》,收录文章18篇,重点讲述发生在桐乡一地的传奇故事、往事记忆和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精彩的新故事,有船民的故事,捡破烂的故事,知青的故事,小兄弟的故事,乡村的风流韵事,痴呆老人的幽默情事等,充分展现现实世间的五味子,百姓生活的快活林,读来有豆棚夜话、明清小品的味道。 《市井街巷》,收录文章15篇,每个人都有一段难忘的童年记忆,记忆里常常是那些难忘的老街集市、街谈巷议、轮船码头、弄堂小店,那些写不完的小城大爱,那些流泻在岁月里布满烟尘的昔日市井生活,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江南忆,最忆是童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熙熙攘攘的市井街巷,有我们永远割舍不了的家乡情怀。 《市井风俗》,收录文章16篇,主要描述桐乡一地人们的生活习性、传统风尚、礼节习俗等,无论是乡村日常集市,还是过年、清明、端午、中秋,乃至婚嫁、做客等,种种花样百出的民间风俗,尽在女作家笔下一一呈现,如一幅幅可爱的民间风俗画,读来陡生无限爱意,“可爱的家乡”尽在不言中。 文学即人学,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可爱的家乡,日常的生活,给了我们写作的理由和源源不断的文学素材,也激发了我们爱国爱乡的无限深情。《桐乡市井》,我们没有理由不爱,也没有理由不珍重。 桐乡市女作家协会主席徐玲芬 2016年12月写干桐易 后记 记录“生活的样法” 梁漱溟先生说过,文化“是生活的样法”。确实如此,一时一地丰富多彩的生活样法,无疑是地方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最重要、最丰富的一部分。写作者的使命,就是尽量把它们记录下来,形成好作品,引人去看、去思考、去传承,这样做了,写作的意义也就在了。 桐乡市女作家协会从2012年6月成立那天起,立足于桐乡乃至江南大地,每年组织相关主题创作,目前已出版了6部作品集,尤其是从《桐乡味道》《桐乡百景》,到这次的《桐乡市井》,三部作品,一脉相承,把桐乡人鲜活的生活样法,一一写出来,成为宣传人文桐乡别具特色的文化读本。 《桐乡市井》一书的创作历时一年多,自2015年12月启动征稿,到2016年10月底止初步完成写作,共收到80多位会员、130多篇稿子,随后进入筛选、编辑阶段。到12月底,基本完成编辑。 凡事须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有,方能顺利成就。《桐乡市井》一书,也是如此。首先是领导支持。《桐乡市井》一如既往得到市文联领导的极大支持,无论是选题的确立,还是组织创作采风活动,尤其是出版资金的支持,是本书得以顺利诞生的关键。同时,女作协的成长过程中,也得到了市文联和上级作协领导的关心和支持。2016年7月3日,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何建明,在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臧军陪同下来桐乡文联调研,在听取女作协情况汇报后,两位领导充分肯定了桐乡市女作协成立四年多来的成绩,并希望再接再厉,立足基层,保持定力,充分发挥女子文学特有的作用,在文学创作的园地里再创佳绩。在2016年10月13日省作协组织作家到桐乡的小说改稿会上,臧军书记又给桐乡市女作协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2016年12月7日一10日,浙江省作协举办全省作协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代会、作代会上重要讲话培训班,专门通知桐乡市女作协派员参加,这对我们都是极大的鼓励和关心。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其次是广大作者的共同努力。以“桐乡市井”为主题,得到了协会内外文学写作者的热烈响应,不但女作协群,而且聚桂文会、崇德文苑、梧桐阅社等读书交流群里,大家热烈讨论此主题的创作;不但女作协的姐妹们积极写作,而且会外的许多作者也投来稿件,考虑到容量和协会的限制,没有收录会外作者的作品。在此,一并感谢。 其三是共同玉成此书的师友们多方支持。女作协名誉主席丰一吟老师为本书题写书名;画家王永潮老师提供了富有情趣、很市井的插图;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郦鸣枫等一如既往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在设计装帧出版等方面,付出了辛苦的努力。在此,也一并感谢。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2017年春日,《桐乡市井》也将与广大读者见面。此时此刻,我们最大的期待是希望大家喜欢这本书,祝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编者 2017年2月19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