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先平是我国现代意义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作品丰富,获得国家奖八项,很多作品已成传世名著。三十多年来或参加科学考察队,或独自在山野跋涉,足迹遍及我国的崇山峻岭、大漠戈壁,多次穿行于横断山脉。近八年来围绕着探寻——水之源、山之源——这个命题,五上青藏高原,两次横穿中国从南北两线直达帕米尔高原。
本书是“我的山野朋友”之《七彩猴面》,该丛书最大的特色是作者以丰富的大自然探险经历,将西部雄伟、东部秀丽的山河,东西部异彩纷呈的野生动植物世界交相辉映,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旨在将中国最美的山川,最美的野生动植物世界的故事传播给读者。
“我的山野朋友”为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第一个系列,共8本,均为获过国家级奖的作品。该系列是作家刘先平的中篇探险纪实故事,每本书都是关于中国特有珍稀动植物的故事,融小说的情节、散文的哲理和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于一体,呼吁建立生态道德,呼吁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走近大自然文学。
本书为“我的山野朋友”之《七彩猴面》。
黔金丝猴的故乡在贵州梵净山。
九月的贵州依然骄阳似火。我们大汗淋漓,奔走在著名的喀斯特地貌的崇山峻岭,直向梵净山进发!
寻访黔金丝猴,首先要找到老杨。老杨是研究黔金丝猴的首席科学家,又是保护区的主管。他的考察营地在金顶那边的深山中。
今天的目标是上到金顶。金顶是梵净山的最高峰。
金顶是佛教圣地,经过整修后的登山石阶有八千级。
我们在确定考察项目时,注意力全部集中到黔金丝猴独特的美和那里丰富的植物世界上。从青藏高原回来之后,赶紧放下沉重的行囊,冲洗大批的胶卷,又马不停蹄地往贵阳赶,根本没有去想路途的艰难。
一位摄影家对我说过,他是在抢时间为子孙们留下美。今天是一片五彩湿地,明天可能就要被开垦了:现在还是茂密的森林,明天就可能全都变成光秃秃的山岗;今天清亮的小溪,明天也许就变成了臭水;今天滔滔的大江,明天或将被大坝截断……
他用充满忧患的语调,道出了我心中多年的焦虑。
八千级石阶,相当于四百层高楼,真是“危乎高哉”!
管他哩!
拜访黔金丝猴的诱惑力太强了。
黔金丝猴与滇金丝猴、川金丝猴一起号称三大明星。
黔金丝猴又被称为灰金丝猴、牛尾猴。面孔翠蓝,如一块晶莹的蓝宝石。鼻孑L朝天,嘴唇丰满厚实。雪白的后肩,粗壮的长尾。它的美,别具一格。
黔金丝猴全世界现存只有七八百只,只生活在梵净山。也就是说,梵净山是它现在唯一的故乡,唯一的家园。只有到梵净山,才能领略黔金丝猴的风采、神韵。
滇金丝猴也是极度濒危的我国特产珍稀动物,故乡在滇藏相交的雪山银峰。川金丝猴生活在四川、湖北、甘肃、陕西一带,生活领地要比黔金丝猴大得多,现存的数量也多出不少。
梵净山金顶,老杨和考察队跟踪黔金丝猴,经历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相依相伴,留下了很多精彩的故事……
八千个台阶与这相比,算得了什么!
到了梵净山下,看那连绵的峰峦起起伏伏,直抵云端,好像直到这时才感到,这将是一次艰难的跋涉。我们要在林中寻找黔金丝猴,还要跟踪考察,又不知道它愿不愿意接见。
以我在山野的经验,发现以前征服的那些狰狞陡峭的高山,比之于这样的山要好爬得多。这样的山似乎没有开头,也没有终点,爬完了这个山头,前面还有山头,无休无止,特别累人。
我赶紧找了家小店,买了件薄薄的背心,脱下了衬衣换上。李老师看着我做的这一切,什么也没说,倒是很仔细地检查了鞋带和背包。后来,我为这个措施沾沾自喜了很长时间。
朋友们建议我们不妨沿着登山石阶走,那样路要好走得多,也是到金顶找老杨的捷径。
我心里却有着另外的打算。
正抬脚登山,却有两架滑竿来到身边,热情地邀我们坐上去。
我微笑着,摆了摆手。
抬滑竿的一位壮实青年,已去取李老师肩上的摄影包。她急忙闪开,快步走到我的身边……
保护区的老张走上来:“李老师,路长着哩!别看有台阶,难走着哩!这是我们为你们准备的,还是坐上去吧!”
“我们是来考察的,怎么能坐上滑竿让人抬着?金丝猴怕早就笑弯了腰……”说着,她自己也笑起来了,大约是想到了那副滑稽相。
“可你们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
“怎么,想和我比赛爬山?”李老师还是嘻嘻哈哈的。
心地厚道的老张很无奈,于是悄悄向扛滑竿的青年使了个眼色,又对陪同的小罗叮嘱了几句。
我们开始拾级登山。
李老师习惯性地和小罗走在最前面。她说过,爬山时千万不能落在后面,那样会越落越远,越来越没劲。只有让人追着,才能激励自己。
我总是要提醒她刚开始走的时候悠着点,等腿走热了,才能加快步伐,否则很容易走垮。但在野外考察,到达目的地之前的路程总像是漫长的“引子”,到了目的地,想走快也快不起来了。这个矛盾很难解决。
两副滑竿依然跟着我们。这让我想起战场上跟在冲锋战士身后的担架队。
路在林中蜿蜒,两旁尽是马尾松和落叶的枫树、响叶杨、赤叶杨,针叶林和阔叶林混杂在一起,林下植物也特别繁茂。
李老师突然闪进了林子,紧接着就响起了咔嚓咔嚓的快门声。
原来,她发现了一棵挂满“衣衫”的大树。它叶形奇特,阔大的树叶恰似清代人所穿的上衣马褂,因而俗称马褂木,学名鹅掌楸。马褂木是古老的孑遗植物,属国家一类保护植物,因为叶形特异,老远就能认出来。
关于鹅掌楸,还有个小故事。
两个多月前,在美国马里兰州大学访问时,艾莉教授请我到她家做客。那天是她先生来接我。他热情地跟我聊,可我未学过英语,只能微笑着频频点头。他懵了,只好沉默。
车窗外有棵眼熟的树,我于是请他停车。一看,果真是鹅掌楸。它乡遇故知,让我十分欣喜。
记得第一次见到这种美丽的树,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地点在黄山。后来,我还看到了它与北美鹅掌楸的杂交种,树叶更为阔大,生长速度很快。
他也乐了,用手比划着它的叶子。显然,他熟悉这珍贵的植物。
我从包里拿出了地图。他用手指连接了中国和北美洲,又摊开双手,先合并到一起,然后分开。
我明白他是说在远古时代它们生长在同一块大陆,现在远隔太平洋的两地都生长有鹅掌楸,所以给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佐证。
没想到,这棵鹅掌楸突然消除了语言带来的隔膜,两个大男人就比比划划兴高采烈地谈起来了。我甚至知道了他是研究某一星球植物栽培的,尽管无法分清是火星或土星。
待到翻译赶来吃饭时,才证明我“听”懂了他的话。他确实是在一个机构中研究土星植物栽培的。美国人异想天开的创造精神留给我太多的感慨。
有了这段故事,我对鹅掌楸就多了一份感情。这不,远处有棵更为粗壮的。跑到近前,发现它的胸径至少有八九十厘米,树冠浓荫遮去了大片的天空。
李老师哪能放过这样的好机遇,又连连拍照。
P49-55
生态道德的缺失,造成了我们今天生存环境的危机。
感谢大自然!在山野跋涉三十多年,大自然给予了我最生动、深刻的生态道德教育,因而无论是描写在大熊猫、相思鸟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或是在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的奇遇,我都在努力宣扬生态道德的伟大,呼唤生态道德在人们心间生根、发芽。
世界承受着环境危机的重压,已是不争的事实。人们都在纷纷追究其原因,并积极寻找应对方略。环境危机实际上就是生态危机。
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中国为世界树立了榜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必然呼唤生态法律的完善与生态道德的树立,进而从根本上消解环境危机,保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法律和道德是一切文明的两大支柱,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几千年来,我们已有了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法律、道德,却根本没有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辞海》关于“道德”的释文是:“道德是一定社会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足以证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根本未纳入“道德”的范畴,缺失了生态道德;或者说生态道德在这之前,根本没有进入我们的观念。这是认识的失误。
“生态”一词的出现,至今只有二百来年的历史,而发现生态与人以及生存环境的紧密关联,在时间上则是更近的事情。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认识人与环境方面的重大失误,更加说明了树立生态道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果不能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生态道德的观念,就无法建设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生态道德的缺失,是造成今日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根本没有建立系统的行为规范,法律也严重滞后,对大自然进行了无情的掠夺。无视其它生命的权利,任意倾泻垃圾,没有预后评估与监测的科技滥用,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去平衡,人类因此遭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直到自身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人类才不得不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和生态道德的重要性才得以突显。强调生态道德,在于强调、突出它比之于其它道德的鲜明特点: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急需建立对于自然、环境的行为规范,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消解环境危机,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重大命题。
与树立生态道德相比较而言,制定、完善生态法律,有其更为艰巨的一面。法律是“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而道德是公民应具有的修养、品质,带有自觉或自我约束的性质。当然,对法律的遵守,也是修养和道德的表现。法律可以明令从哪一天开始执行或终止,但同样的方法却并不适用于道德。比如某一行为并不违背法律,却违背了道德。这大约也就是媒体纷纷设立“道德法庭”的原因。生态道德在全社会的树立,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任务,需要一个启蒙和培养的过程,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与和努力。对一个人来说,它甚至是终生的使命。
三十多年对大自然的考察,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使我逐渐深刻地认识到树立生态道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十多年前我所描写的青山绿水,现在有不少已经面目全非。大片原始森林被砍伐了,很多小溪、小河都已退化或干涸。
记得一九八一年我第一次到西部去,云南的滇池,四川的岷江、大渡河、若尔盖湿地……美丽而壮阔的景象,使我心潮澎湃。如今,滇池早已被污染,湖水发臭。二○○七年十月,我再去川西,所经岷江、大渡河流域,到处在建水电站,层层筑坝蓄水。在一个山村水电站工地,村民忧心忡忡地说,大坝建成后,村前的小河将干涸,到哪去找吃的水啊!这种只顾眼前的利益,对大自然无序、愚蠢的“改造”,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已有所显现。我国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若尔盖,泥炭层最深达九米,它在雨季吸水,干季溢水,一千克干泥炭可吸蓄八到十二千克的水。若尔盖是黄河上游的天然水库,蓄水量相当于三个葛洲坝。枯水季节,黄河水的百分之三十(一说百分之四十)是由这里补给的。但在上个世纪,人们挖沟沥水,采掘泥炭。现在湿地已大面积退化为草原,沙化、鼠害严重。最发人深思的是,在这里拍摄红军战士过草地的电视剧时,竟然无法找到足够深的沼泽,只好人工制造。黄河屡屡断流,当然就不足为奇了!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的污染给整个生物链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影响,使人类的健康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中国五大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湖泊群的代表,是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生命线。但只经历了短短的二十多年,其中的太湖、巢湖,已是一湖臭水,根本无法饮用。其余湖泊也都面临着湖面缩小、污染等等生态问题。
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水污染更是触目惊心。
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可我们忘记了感恩,忘记了对其它生命的尊重,妄自尊大,胡作非为。当人类面对大自然而道德缺失时,自然也会还之于十倍的惩罚!
我曾立志要为祖国秀丽的山河谱写壮美的诗篇,但只过了短短的二三十年,我所描写的山川河流不少都已成为“历史”,成为“老照片”。
我曾冒着种种危险,在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描写滇金丝猴、梅花鹿、黑叶猴或红树林、大树杜鹃,都是为了歌颂生命的美丽,但是总也避免不了描绘生命的悲壮——它们在人类的猎杀、压迫下苦苦挣扎。无论是每年要进行一次宏伟的生育大迁徙的藏羚羊,或是给人类带来福祉的麝,或是山野中呼唤爱的黑麂……都无可避免地遭受着厄运。它们生存的空间,正被人类蚕食。
这使我无限忧伤、愤怒,更加努力地呼唤生态道德的树立,也更寄希望于孩子。
正是大自然当前的状态,激起了我决心在每篇作品之后写下后记,为过去,为未来,立此存照。
三十多年来,大自然以无比真挚、醇朴的热情,接纳了我这个跋涉者。我和大自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无论是山川河流,野生动、植物世界的生灵,都是我的朋友,因而这套书取名为“我的山野朋友”,以表达对它们的感谢、思念、问候和祝福。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应是生态道德最基本的范畴。
我们来自自然,与自然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人类的初期对自然是顶礼膜拜的。很多的部落,将动物的形象作为图腾。我们的祖先,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曾有过很多充满智慧的表述,比如天人合一之说,再比如盘古开天地的创世纪之说等等,至今仍是经典。从世界教育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对于自然的认识,讲述天体气象、山川河流、森林、环境和资源等等,一直是教育最基本、最经典的内容。以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作为人生的启蒙,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培植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恩,是生命教育的优良传统。但这种优良的传统,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淡化或消失了。城市钢筋水泥的建筑,活生生地切断了孩子们与自然的联系。现在城里的孩子不知稻、麦为何物,甚至连看到蚂蚁也会发出惊呼。缺失生态道德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自然失去了自然,更为可怕的是使孩子们远离了自然。
我希望用这些大自然探险、奇遇故事,还给孩子一个真实的大自然世界,接通与大自然相连的血脉,接受生态道德的洗礼、启蒙,获得智慧,健康成长。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请千万不要忘记,大自然也是知识之源。正是在不断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人类的科学技术才得以不断发展,成就斐然。而即使到了今天,生命起源仍是摆在人类面前的最艰巨的命题。
道德是一个人的品质、修养和不朽的精神。道德力量的伟大,犹如日月星辰。我一直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治国,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我想将大漠赠给每个人作为故乡,使我们时时眷恋着母亲——大自然。
二○○八年四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