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七彩猴面/我的山野朋友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刘先平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刘先平是我国现代意义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作品丰富,获得国家奖八项,很多作品已成传世名著。三十多年来或参加科学考察队,或独自在山野跋涉,足迹遍及我国的崇山峻岭、大漠戈壁,多次穿行于横断山脉。近八年来围绕着探寻——水之源、山之源——这个命题,五上青藏高原,两次横穿中国从南北两线直达帕米尔高原。

本书是“我的山野朋友”之《七彩猴面》,该丛书最大的特色是作者以丰富的大自然探险经历,将西部雄伟、东部秀丽的山河,东西部异彩纷呈的野生动植物世界交相辉映,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旨在将中国最美的山川,最美的野生动植物世界的故事传播给读者。

内容推荐

“我的山野朋友”为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第一个系列,共8本,均为获过国家级奖的作品。该系列是作家刘先平的中篇探险纪实故事,每本书都是关于中国特有珍稀动植物的故事,融小说的情节、散文的哲理和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于一体,呼吁建立生态道德,呼吁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走近大自然文学。

本书为“我的山野朋友”之《七彩猴面》。

目录

猴王带给我的困惑

首席科学家老杨考察黔金丝猴的故事之一

 万事开头难

 猴王突然大喊大叫

 发现“千年矮”

 母亲凶狠地将儿子逐出家族

 雄猴群崛起

 遭到毒蛇攻击

 仔猴们的瞎掺和

 黔金丝猴也搞励志教育吗

马褂木·土星植物栽培

果实的吟唱

黔金丝猴的召唤

首席科学家老杨考察黔金丝猴的故事之二

 三月的梵净山

 婴猴诞生

 来了强敌大嘴鸦

 大嘴鸦展开了巧妙的攻击

 “特种部队”参战

 黔金丝猴为何与大嘴鸦结下冤仇

他居然邀请云豹

嗜血的山蚂蝗·晕血的男子汉

和“四不像的较量

首席科学家老杨考察黔金丝猴的故事之三

 野外考察也浪漫

 救助受伤的大耳朵

 隐形酒窝得了乳腺炎

老杨的抗争

我的故事·遭到猴王的多次攻击

试读章节

黔金丝猴的故乡在贵州梵净山。

九月的贵州依然骄阳似火。我们大汗淋漓,奔走在著名的喀斯特地貌的崇山峻岭,直向梵净山进发!

寻访黔金丝猴,首先要找到老杨。老杨是研究黔金丝猴的首席科学家,又是保护区的主管。他的考察营地在金顶那边的深山中。

今天的目标是上到金顶。金顶是梵净山的最高峰。

金顶是佛教圣地,经过整修后的登山石阶有八千级。

我们在确定考察项目时,注意力全部集中到黔金丝猴独特的美和那里丰富的植物世界上。从青藏高原回来之后,赶紧放下沉重的行囊,冲洗大批的胶卷,又马不停蹄地往贵阳赶,根本没有去想路途的艰难。

一位摄影家对我说过,他是在抢时间为子孙们留下美。今天是一片五彩湿地,明天可能就要被开垦了:现在还是茂密的森林,明天就可能全都变成光秃秃的山岗;今天清亮的小溪,明天也许就变成了臭水;今天滔滔的大江,明天或将被大坝截断……

他用充满忧患的语调,道出了我心中多年的焦虑。

八千级石阶,相当于四百层高楼,真是“危乎高哉”!

管他哩!

拜访黔金丝猴的诱惑力太强了。

黔金丝猴与滇金丝猴、川金丝猴一起号称三大明星。

黔金丝猴又被称为灰金丝猴、牛尾猴。面孔翠蓝,如一块晶莹的蓝宝石。鼻孑L朝天,嘴唇丰满厚实。雪白的后肩,粗壮的长尾。它的美,别具一格。

黔金丝猴全世界现存只有七八百只,只生活在梵净山。也就是说,梵净山是它现在唯一的故乡,唯一的家园。只有到梵净山,才能领略黔金丝猴的风采、神韵。

滇金丝猴也是极度濒危的我国特产珍稀动物,故乡在滇藏相交的雪山银峰。川金丝猴生活在四川、湖北、甘肃、陕西一带,生活领地要比黔金丝猴大得多,现存的数量也多出不少。

梵净山金顶,老杨和考察队跟踪黔金丝猴,经历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相依相伴,留下了很多精彩的故事……

八千个台阶与这相比,算得了什么!

到了梵净山下,看那连绵的峰峦起起伏伏,直抵云端,好像直到这时才感到,这将是一次艰难的跋涉。我们要在林中寻找黔金丝猴,还要跟踪考察,又不知道它愿不愿意接见。

以我在山野的经验,发现以前征服的那些狰狞陡峭的高山,比之于这样的山要好爬得多。这样的山似乎没有开头,也没有终点,爬完了这个山头,前面还有山头,无休无止,特别累人。

我赶紧找了家小店,买了件薄薄的背心,脱下了衬衣换上。李老师看着我做的这一切,什么也没说,倒是很仔细地检查了鞋带和背包。后来,我为这个措施沾沾自喜了很长时间。

朋友们建议我们不妨沿着登山石阶走,那样路要好走得多,也是到金顶找老杨的捷径。

我心里却有着另外的打算。

正抬脚登山,却有两架滑竿来到身边,热情地邀我们坐上去。

我微笑着,摆了摆手。

抬滑竿的一位壮实青年,已去取李老师肩上的摄影包。她急忙闪开,快步走到我的身边……

保护区的老张走上来:“李老师,路长着哩!别看有台阶,难走着哩!这是我们为你们准备的,还是坐上去吧!”

“我们是来考察的,怎么能坐上滑竿让人抬着?金丝猴怕早就笑弯了腰……”说着,她自己也笑起来了,大约是想到了那副滑稽相。

“可你们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

“怎么,想和我比赛爬山?”李老师还是嘻嘻哈哈的。

心地厚道的老张很无奈,于是悄悄向扛滑竿的青年使了个眼色,又对陪同的小罗叮嘱了几句。

我们开始拾级登山。

李老师习惯性地和小罗走在最前面。她说过,爬山时千万不能落在后面,那样会越落越远,越来越没劲。只有让人追着,才能激励自己。

我总是要提醒她刚开始走的时候悠着点,等腿走热了,才能加快步伐,否则很容易走垮。但在野外考察,到达目的地之前的路程总像是漫长的“引子”,到了目的地,想走快也快不起来了。这个矛盾很难解决。

两副滑竿依然跟着我们。这让我想起战场上跟在冲锋战士身后的担架队。

路在林中蜿蜒,两旁尽是马尾松和落叶的枫树、响叶杨、赤叶杨,针叶林和阔叶林混杂在一起,林下植物也特别繁茂。

李老师突然闪进了林子,紧接着就响起了咔嚓咔嚓的快门声。

原来,她发现了一棵挂满“衣衫”的大树。它叶形奇特,阔大的树叶恰似清代人所穿的上衣马褂,因而俗称马褂木,学名鹅掌楸。马褂木是古老的孑遗植物,属国家一类保护植物,因为叶形特异,老远就能认出来。

关于鹅掌楸,还有个小故事。

两个多月前,在美国马里兰州大学访问时,艾莉教授请我到她家做客。那天是她先生来接我。他热情地跟我聊,可我未学过英语,只能微笑着频频点头。他懵了,只好沉默。

车窗外有棵眼熟的树,我于是请他停车。一看,果真是鹅掌楸。它乡遇故知,让我十分欣喜。

记得第一次见到这种美丽的树,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地点在黄山。后来,我还看到了它与北美鹅掌楸的杂交种,树叶更为阔大,生长速度很快。

他也乐了,用手比划着它的叶子。显然,他熟悉这珍贵的植物。

我从包里拿出了地图。他用手指连接了中国和北美洲,又摊开双手,先合并到一起,然后分开。

我明白他是说在远古时代它们生长在同一块大陆,现在远隔太平洋的两地都生长有鹅掌楸,所以给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佐证。

没想到,这棵鹅掌楸突然消除了语言带来的隔膜,两个大男人就比比划划兴高采烈地谈起来了。我甚至知道了他是研究某一星球植物栽培的,尽管无法分清是火星或土星。

待到翻译赶来吃饭时,才证明我“听”懂了他的话。他确实是在一个机构中研究土星植物栽培的。美国人异想天开的创造精神留给我太多的感慨。

有了这段故事,我对鹅掌楸就多了一份感情。这不,远处有棵更为粗壮的。跑到近前,发现它的胸径至少有八九十厘米,树冠浓荫遮去了大片的天空。

李老师哪能放过这样的好机遇,又连连拍照。

P49-55

序言

生态道德的缺失,造成了我们今天生存环境的危机。

感谢大自然!在山野跋涉三十多年,大自然给予了我最生动、深刻的生态道德教育,因而无论是描写在大熊猫、相思鸟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或是在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的奇遇,我都在努力宣扬生态道德的伟大,呼唤生态道德在人们心间生根、发芽。

世界承受着环境危机的重压,已是不争的事实。人们都在纷纷追究其原因,并积极寻找应对方略。环境危机实际上就是生态危机。

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中国为世界树立了榜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必然呼唤生态法律的完善与生态道德的树立,进而从根本上消解环境危机,保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法律和道德是一切文明的两大支柱,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几千年来,我们已有了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法律、道德,却根本没有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辞海》关于“道德”的释文是:“道德是一定社会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足以证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根本未纳入“道德”的范畴,缺失了生态道德;或者说生态道德在这之前,根本没有进入我们的观念。这是认识的失误。

“生态”一词的出现,至今只有二百来年的历史,而发现生态与人以及生存环境的紧密关联,在时间上则是更近的事情。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认识人与环境方面的重大失误,更加说明了树立生态道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果不能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生态道德的观念,就无法建设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生态道德的缺失,是造成今日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根本没有建立系统的行为规范,法律也严重滞后,对大自然进行了无情的掠夺。无视其它生命的权利,任意倾泻垃圾,没有预后评估与监测的科技滥用,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去平衡,人类因此遭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直到自身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人类才不得不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和生态道德的重要性才得以突显。强调生态道德,在于强调、突出它比之于其它道德的鲜明特点: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急需建立对于自然、环境的行为规范,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消解环境危机,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重大命题。

与树立生态道德相比较而言,制定、完善生态法律,有其更为艰巨的一面。法律是“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而道德是公民应具有的修养、品质,带有自觉或自我约束的性质。当然,对法律的遵守,也是修养和道德的表现。法律可以明令从哪一天开始执行或终止,但同样的方法却并不适用于道德。比如某一行为并不违背法律,却违背了道德。这大约也就是媒体纷纷设立“道德法庭”的原因。生态道德在全社会的树立,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任务,需要一个启蒙和培养的过程,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与和努力。对一个人来说,它甚至是终生的使命。

三十多年对大自然的考察,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使我逐渐深刻地认识到树立生态道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十多年前我所描写的青山绿水,现在有不少已经面目全非。大片原始森林被砍伐了,很多小溪、小河都已退化或干涸。

记得一九八一年我第一次到西部去,云南的滇池,四川的岷江、大渡河、若尔盖湿地……美丽而壮阔的景象,使我心潮澎湃。如今,滇池早已被污染,湖水发臭。二○○七年十月,我再去川西,所经岷江、大渡河流域,到处在建水电站,层层筑坝蓄水。在一个山村水电站工地,村民忧心忡忡地说,大坝建成后,村前的小河将干涸,到哪去找吃的水啊!这种只顾眼前的利益,对大自然无序、愚蠢的“改造”,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已有所显现。我国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若尔盖,泥炭层最深达九米,它在雨季吸水,干季溢水,一千克干泥炭可吸蓄八到十二千克的水。若尔盖是黄河上游的天然水库,蓄水量相当于三个葛洲坝。枯水季节,黄河水的百分之三十(一说百分之四十)是由这里补给的。但在上个世纪,人们挖沟沥水,采掘泥炭。现在湿地已大面积退化为草原,沙化、鼠害严重。最发人深思的是,在这里拍摄红军战士过草地的电视剧时,竟然无法找到足够深的沼泽,只好人工制造。黄河屡屡断流,当然就不足为奇了!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的污染给整个生物链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影响,使人类的健康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中国五大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湖泊群的代表,是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生命线。但只经历了短短的二十多年,其中的太湖、巢湖,已是一湖臭水,根本无法饮用。其余湖泊也都面临着湖面缩小、污染等等生态问题。

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水污染更是触目惊心。

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可我们忘记了感恩,忘记了对其它生命的尊重,妄自尊大,胡作非为。当人类面对大自然而道德缺失时,自然也会还之于十倍的惩罚!

我曾立志要为祖国秀丽的山河谱写壮美的诗篇,但只过了短短的二三十年,我所描写的山川河流不少都已成为“历史”,成为“老照片”。

我曾冒着种种危险,在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描写滇金丝猴、梅花鹿、黑叶猴或红树林、大树杜鹃,都是为了歌颂生命的美丽,但是总也避免不了描绘生命的悲壮——它们在人类的猎杀、压迫下苦苦挣扎。无论是每年要进行一次宏伟的生育大迁徙的藏羚羊,或是给人类带来福祉的麝,或是山野中呼唤爱的黑麂……都无可避免地遭受着厄运。它们生存的空间,正被人类蚕食。

这使我无限忧伤、愤怒,更加努力地呼唤生态道德的树立,也更寄希望于孩子。

正是大自然当前的状态,激起了我决心在每篇作品之后写下后记,为过去,为未来,立此存照。

三十多年来,大自然以无比真挚、醇朴的热情,接纳了我这个跋涉者。我和大自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无论是山川河流,野生动、植物世界的生灵,都是我的朋友,因而这套书取名为“我的山野朋友”,以表达对它们的感谢、思念、问候和祝福。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应是生态道德最基本的范畴。

我们来自自然,与自然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人类的初期对自然是顶礼膜拜的。很多的部落,将动物的形象作为图腾。我们的祖先,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曾有过很多充满智慧的表述,比如天人合一之说,再比如盘古开天地的创世纪之说等等,至今仍是经典。从世界教育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对于自然的认识,讲述天体气象、山川河流、森林、环境和资源等等,一直是教育最基本、最经典的内容。以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作为人生的启蒙,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培植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恩,是生命教育的优良传统。但这种优良的传统,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淡化或消失了。城市钢筋水泥的建筑,活生生地切断了孩子们与自然的联系。现在城里的孩子不知稻、麦为何物,甚至连看到蚂蚁也会发出惊呼。缺失生态道德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自然失去了自然,更为可怕的是使孩子们远离了自然。

我希望用这些大自然探险、奇遇故事,还给孩子一个真实的大自然世界,接通与大自然相连的血脉,接受生态道德的洗礼、启蒙,获得智慧,健康成长。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请千万不要忘记,大自然也是知识之源。正是在不断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人类的科学技术才得以不断发展,成就斐然。而即使到了今天,生命起源仍是摆在人类面前的最艰巨的命题。

道德是一个人的品质、修养和不朽的精神。道德力量的伟大,犹如日月星辰。我一直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治国,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我想将大漠赠给每个人作为故乡,使我们时时眷恋着母亲——大自然。

二○○八年四月二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