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先平是我国现代意义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作品丰富,获得国家奖八项,很多作品已成传世名著。三十多年来或参加科学考察队,或独自在山野跋涉,足迹遍及我国的崇山峻岭、大漠戈壁,多次穿行于横断山脉。近八年来围绕着探寻——水之源、山之源——这个命题,五上青藏高原,两次横穿中国从南北两线直达帕米尔高原。
本书是“我的山野朋友”之《麝啸大漠》,该丛书最大的特色是作者以丰富的大自然探险经历,将西部雄伟、东部秀丽的山河,东西部异彩纷呈的野生动植物世界交相辉映,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旨在将中国最美的山川,最美的野生动植物世界的故事传播给读者。
“我的山野朋友”为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第一个系列,共8本,均为获过国家级奖的作品。该系列是作家刘先平的中篇探险纪实故事,每本书都是关于中国特有珍稀动植物的故事,融小说的情节、散文的哲理和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于一体,呼吁建立生态道德,呼吁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走近大自然文学。
本书为“我的山野朋友”之《麝啸大漠》。
沙漠情人
沿着万丈盐桥,穿过察尔汗大盐湖,格尔木矗立眼前。
时光回溯到五十多年前,一支解放军的队伍迎着戈壁狂风、扑鼻咸味,在大漠中跋涉。
一条清亮的河,甘甜的水洗涤了满目的荒凉,滋润着干渴的心田。
红柳举起玫瑰色的花穗,胡杨张开绿色的怀抱,芦苇、沙棘、梭梭织成了一片绿色的世界,构成了盛大的欢迎队伍。
带队的慕生忠将军问:“这是什么地方?”
“格尔木河。”向导说。
将军挥起铁锹,往地下一插:“这就是格尔木市!”
在市区,至今还保存着慕将军的办公楼,供后人瞻仰。他就是在这里,带领战士们修筑了通向拉萨的公路。
一座城市在这里诞生。经过五十多年建设,现在它已是国家四A级风景名胜区、人口二十多万的城市。
打开世界地图,格尔木正处于亚洲中心。
格尔木,蒙古语的意思就是“河流密集的地方”。
格尔木是昆仑明珠,守望在巍巍的雪山下。
格尔木是内地通向昆仑山腹地和西藏的大门。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敦(煌)格公路在这里汇合,每年的进藏物资有百分之九十要经过这里。
它还是南迁的丝绸之路的驿站,西去的香料之路的驿站。
格尔木是柴达木的明星,财富的标志。年产百万吨钾肥、百万吨炼油厂、石油天然气是三大支柱产业。在西部大开发起初的十大项目中,占了三项,另有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的建设。
格尔木是黑褐盐湖畔、茫茫大戈壁中的一座花园城市。杨柳依依,白杨油绿,街心花园里姹紫嫣红,尤其是太阳花异常灿烂,格尔木河更是使这片绿洲增添了流动之美。
市区的街道,均冠之以昆仑路、黄河路、江源路……显示出地域的特色。随便找一位格尔木人交谈,他都会如数家珍般地告诉你:长江源头、昆仑雪景、玉珠冰川、王母娘娘瑶池、昆仑神泉、可可西里、大漠胡杨……种种神奇。
街心花园各具特色,若是仰望手牵骆驼进入柴达木盆地拓荒者的雕像,敬仰之情定会在心中澎湃。
看胡杨去!大漠胡杨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对于胡杨,我并不陌生。一九九九年,我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考察过,写过《救救胡杨林》,得到过强烈的呼应。
在日程安排得很紧张的行程中,我还坚持要去看胡杨,细细想来,主要原因是进入柴达木盆地之后,还没有看到像样的天然林——盆地中原生的森林。途中可鲁克河,大小柴旦湖附近的芦苇,戈壁滩上的芨芨草、骆驼刺,与大片荒漠相比,仍旧扫除不了心头的苍凉。
出格尔木市区向西北,戈壁滩上便道纵横,油车、勘探车轧出了一道道深深的辙印,油气管道交错。朋友老谢说,这都是涩北气田的生产车辆。柴达木天然气储量约一千五百亿立方米。涩北是个大气田,每天源源不断地向西宁、兰州输气。
一条弯弯的小河,清亮,潺潺流动,画出优美的弧线,留下一个个河湾。河湾中芦苇茂密,菖蒲、莎草在风中摇曳,几只野鸭凫游。
对面是郁郁葱葱的一片,不是胡杨,是人工栽植的杨树林,树龄大约在十岁至十五岁之间。林后露出村落的房舍。
雪白的羊群从树林走出。牧羊的是一位蒙古族的大嫂,见我们正举着照相机,莞而一笑不再赶羊。那意思是:尽情地拍吧!
河边有几顶白色的蒙古包。主人盛情邀请喝茶,说是沙漠里像蒸笼。我们婉言谢绝了。
老谢留在车内休息,要司机大杨为我们做向导,说他对这里熟悉。向导的重要,在长年的野外生活中我已有极深刻的体会。现在老谢不进沙漠,肯定是那边并不怎么“好玩”。
我不禁注意起一路言语不多的大杨。他中等身材,白净的脸膛上寻不到一点大漠留下的痕迹,只是体格精干。
大杨走进蒙古包,详详细细地问了路径。
我心里咯噔一下,在沙漠里迷路……连忙用眼神告诉老谢我的疑虑。老谢大大咧咧地说:“放心吧!别看他年纪不大,可是位老师傅,高原上的路他闭着眼也能跑……”再看大杨,他的神情、举手投足倒使我感到……
大杨说,这地方已变得认不出了。尽管有老谢的评语,尽管如此解释,仍未抹去我心头的阴影,于是对君早使了个眼色。他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
转过蒙古包,前面就是约有二十多米高的沙丘,直压到杨树林后的村落。从这个角度看,村子就在沙丘下。杨树林护卫着村庄,护卫着这条秀美的小河。
越过一片小沼泽才能到达沙梁下。在红柳、芨芨草、盐蒿、芦苇中行走,时时得当心脚下。尽管艰难,心情还是愉快的。在水和绿色的植物中穿行,犹如进入沙漠前的盛宴。
沙梁陡峭,风已将它抹得毫无表情,也显寂寞和冷峻。每爬一步,至少要滑下半步,软软的,滑滑的。咬牙用力,陷得更深。很无奈,使不上力。沙砾还将太阳的热能反射,直往脸上扑。细沙往每个毛孑L中钻。
我招呼君早将相机包好,否则等会就有大麻烦。他已气喘嘘嘘,看不到他脸上的汗,只有蒸发后留下的汗渍。胖子搬动自身,总是要付出更多的能量。
终于登上沙梁,满目沙包,沙窝参差,胡杨或三五成群,或孤立突兀。尤为醒目的是一个个城堡般的高台,其上红柳的花穗旗帜般拂动。
纵目远眺,似是由沙梁、红柳包、胡杨台地围起的一个沙漠盆地。这是我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也没见过的景象。
我的右手有一红柳包。下了沙梁仰视,才感到突兀高耸。
四面黄沙围住一土质高崖,尤显陡峭伟岸。顶端红柳蓬勃,花艳如霓霞。
我在崖边寻路,想攀上去。走了一圈,到处光滑、僵直,落脚之处也找不到一个。
红柳是沙漠、戈壁中富有诗意的植物,枝条柔韧,皮色红艳,叶窄细如线,花型与叶相似;花色有深有淡,深红如玫瑰,淡红似胭脂。极耐干旱、盐碱。沙漠、戈壁几乎随处可见到它的身影。
红柳一般都只有五六十厘米高,枝条茂密,树冠状如杨柳,但性格极坚强,毫不逊于松柏,在新疆特别多。维吾尔老乡说,它和胡杨是沙漠中的一对情人。
“红柳红红的,是位美丽的姑娘。胡杨高高的、粗粗的,是位英俊的小伙子。”
红柳袅袅,但脾性外柔内刚。狂风吹来,起起伏伏,风过之后又蓬蓬勃勃。沙长一寸,它高一尺;沙增一尺,它长一丈。它总是压住黄沙,总是昂首向上,傲视肆虐的风沙。
我见过的红柳多呈灌木状。直到二○○五年,从北线到帕米尔高原,在新疆见到乔木的红柳大树,我是多么惊奇啊!
我一边仰视着身边的红柳包,一边思索着……
P3-9
生态道德的缺失,造成了我们今天生存环境的危机。
感谢大自然!在山野跋涉三十多年,大自然给予了我最生动、深刻的生态道德教育,因而无论是描写在大熊猫、相思鸟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或是在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的奇遇,我都在努力宣扬生态道德的伟大,呼唤生态道德在人们心间生根、发芽。
世界承受着环境危机的重压,已是不争的事实。人们都在纷纷追究其原因,并积极寻找应对方略。环境危机实际上就是生态危机。
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中国为世界树立了榜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必然呼唤生态法律的完善与生态道德的树立,进而从根本上消解环境危机,保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法律和道德是一切文明的两大支柱,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几千年来,我们已有了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法律、道德,却根本没有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辞海》关于“道德”的释文是:“道德是一定社会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足以证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根本未纳入“道德”的范畴,缺失了生态道德;或者说生态道德在这之前,根本没有进入我们的观念。这是认识的失误。
“生态”一词的出现,至今只有二百来年的历史,而发现生态与人以及生存环境的紧密关联,在时间上则是更近的事情。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认识人与环境方面的重大失误,更加说明了树立生态道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果不能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生态道德的观念,就无法建设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生态道德的缺失,是造成今日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根本没有建立系统的行为规范,法律也严重滞后,对大自然进行了无情的掠夺。无视其它生命的权利,任意倾泻垃圾,没有预后评估与监测的科技滥用,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去平衡,人类因此遭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直到自身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人类才不得不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和生态道德的重要性才得以突显。强调生态道德,在于强调、突出它比之于其它道德的鲜明特点: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急需建立对于自然、环境的行为规范,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消解环境危机,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重大命题。
与树立生态道德相比较而言,制定、完善生态法律,有其更为艰巨的一面。法律是“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而道德是公民应具有的修养、品质,带有自觉或自我约束的性质。当然,对法律的遵守,也是修养和道德的表现。法律可以明令从哪一天开始执行或终止,但同样的方法却并不适用于道德。比如某一行为并不违背法律,却违背了道德。这大约也就是媒体纷纷设立“道德法庭”的原因。生态道德在全社会的树立,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任务,需要一个启蒙和培养的过程,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与和努力。对一个人来说,它甚至是终生的使命。
三十多年对大自然的考察,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使我逐渐深刻地认识到树立生态道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十多年前我所描写的青山绿水,现在有不少已经面目全非。大片原始森林被砍伐了,很多小溪、小河都已退化或干涸。
记得一九八一年我第一次到西部去,云南的滇池,四川的岷江、大渡河、若尔盖湿地……美丽而壮阔的景象,使我心潮澎湃。如今,滇池早已被污染,湖水发臭。二○○七年十月,我再去川西,所经岷江、大渡河流域,到处在建水电站,层层筑坝蓄水。在一个山村水电站工地,村民忧心忡忡地说,大坝建成后,村前的小河将干涸,到哪去找吃的水啊!这种只顾眼前的利益,对大自然无序、愚蠢的“改造”,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已有所显现。我国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若尔盖,泥炭层最深达九米,它在雨季吸水,干季溢水,一千克干泥炭可吸蓄八到十二千克的水。若尔盖是黄河上游的天然水库,蓄水量相当于三个葛洲坝。枯水季节,黄河水的百分之三十(一说百分之四十)是由这里补给的。但在上个世纪,人们挖沟沥水,采掘泥炭。现在湿地已大面积退化为草原,沙化、鼠害严重。最发人深思的是,在这里拍摄红军战士过草地的电视剧时,竟然无法找到足够深的沼泽,只好人工制造。黄河屡屡断流,当然就不足为奇了!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的污染给整个生物链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影响,使人类的健康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中国五大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湖泊群的代表,是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生命线。但只经历了短短的二十多年,其中的太湖、巢湖,已是一湖臭水,根本无法饮用。其余湖泊也都面临着湖面缩小、污染等等生态问题。
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水污染更是触目惊心。
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可我们忘记了感恩,忘记了对其它生命的尊重,妄自尊大,胡作非为。当人类面对大自然而道德缺失时,自然也会还之于十倍的惩罚!
我曾立志要为祖国秀丽的山河谱写壮美的诗篇,但只过了短短的二三十年,我所描写的山川河流不少都已成为“历史”,成为“老照片”。
我曾冒着种种危险,在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描写滇金丝猴、梅花鹿、黑叶猴或红树林、大树杜鹃,都是为了歌颂生命的美丽,但是总也避免不了描绘生命的悲壮——它们在人类的猎杀、压迫下苦苦挣扎。无论是每年要进行一次宏伟的生育大迁徙的藏羚羊,或是给人类带来福祉的麝,或是山野中呼唤爱的黑麂……都无可避免地遭受着厄运。它们生存的空间,正被人类蚕食。
这使我无限忧伤、愤怒,更加努力地呼唤生态道德的树立,也更寄希望于孩子。
正是大自然当前的状态,激起了我决心在每篇作品之后写下后记,为过去,为未来,立此存照。
三十多年来,大自然以无比真挚、醇朴的热情,接纳了我这个跋涉者。我和大自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无论是山川河流,野生动、植物世界的生灵,都是我的朋友,因而这套书取名为“我的山野朋友”,以表达对它们的感谢、思念、问候和祝福。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应是生态道德最基本的范畴。
我们来自自然,与自然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人类的初期对自然是顶礼膜拜的。很多的部落,将动物的形象作为图腾。我们的祖先,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曾有过很多充满智慧的表述,比如天人合一之说,再比如盘古开天地的创世纪之说等等,至今仍是经典。从世界教育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对于自然的认识,讲述天体气象、山川河流、森林、环境和资源等等,一直是教育最基本、最经典的内容。以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作为人生的启蒙,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培植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恩,是生命教育的优良传统。但这种优良的传统,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淡化或消失了。城市钢筋水泥的建筑,活生生地切断了孩子们与自然的联系。现在城里的孩子不知稻、麦为何物,甚至连看到蚂蚁也会发出惊呼。缺失生态道德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自然失去了自然,更为可怕的是使孩子们远离了自然。
我希望用这些大自然探险、奇遇故事,还给孩子一个真实的大自然世界,接通与大自然相连的血脉,接受生态道德的洗礼、启蒙,获得智慧,健康成长。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请千万不要忘记,大自然也是知识之源。正是在不断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人类的科学技术才得以不断发展,成就斐然。而即使到了今天,生命起源仍是摆在人类面前的最艰巨的命题。
道德是一个人的品质、修养和不朽的精神。道德力量的伟大,犹如日月星辰。我一直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治国,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我想将大漠赠给每个人作为故乡,使我们时时眷恋着母亲——大自然。
二○○八年四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