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贝尔生活美学(从俗世的挑战到心灵的深度觉醒)(精)》源自女诗人戴安娜·奥斯本和坎贝尔历时一个月的精神对话。她精选了神话学大师的各类文字:讲演实录、观点摘编和格言警句,将这场思想盛宴完整地传递给全世界的坎贝尔迷。
本书仿佛一把生命的金钥匙,帮助凡俗之人跨入神圣的灵魂世界。在这些文字中,坎贝尔重构了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金钱、地位、婚姻、爱情……,教会你在苦难中体验愉悦,在无常中实现完满。
如果你已读过《千面英雄》,本书肯定是你进阶修炼的不二之选。编者奥斯本的诗人身份让这一册“坎贝尔指南”散发着浓浓的艺术气息,优雅的文字提示我们这位神话学大师还有柔软的另一面。
坎贝尔的故事广征博引,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东亚宗教的神话传统,以及古埃及神话、印第安神话都信手拈来,一场丰沛淋漓的全球多元文化之旅正等待你!
戴安娜·奥斯本编的《坎贝尔生活美学(从俗世的挑战到心灵的深度觉醒)(精)》是一把开启神圣灵魂世界的“生命之钥”,教你在艰难生活中获得心性的深度觉醒,度过平衡圆满的人生。同时,这也是一部“坎贝尔隽语集”,是一位女诗人用爱心和巧思编著而成,它能丰富、提升和启发你的精神生命。
全书围绕着几项人生主题铺展开来:(1)世俗生活的挑战、(2)心灵觉醒的过程、(3)觉醒过程的挣扎,以及(4)神圣生活的艺术。第一部分以坎贝尔的格言警句开场,教会你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精神的闪光;第二部分汇聚了坎贝尔的思想片段和语丝,帮助你从凡俗庸常“进化”到自我觉醒;第三、四部分堪称“坎贝尔思想菁华录”,引领你重返世俗生活——精神洗礼后的“神圣生活”。
坎贝尔深谙讲故事的艺术,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东亚宗教的神话传统,以及古埃及神话、印第安神话都信手拈来,令人恬然微笑的故事俯拾皆是。很神奇的是,坎贝尔似乎抹掉了英雄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界限。读他的故事,初则欣然,继则狂喜,仿佛沐浴着永恒的心灵之光,肉体和精神的意义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
婚姻
婚姻是彼此走上十字架的牺牲。
在我游学德国时,一位德国老教授曾告诉我,选择太太的方法是要先观察未来的丈母娘。如果她是一个好女人,也是你理想中的女性,那么你和她任何一个女儿结婚,她都会塑造你的一生。
在婚姻中,
女人是先发者。
男人则顺势而行。
“妻子是塑造你一生的人”这个概念,我一直谨记在心,它是个不错的想法。女性是生命的能量,是沙克提(sakti)。男性必须要学着随顺那股能量,而不是独断地控制生命。我对这点深信不疑。男性是女性能量的工具。如果男人不能消解自我,婚姻便不存在。夫妻俩可能因为实际或爱欲的因素而住在一起,但婚姻需要消解男性的先发权。
两人没有心理上的指引,
婚姻是行不通的。
必须先有自我的消解,
两人才能合而为一。
结合的过程涉及
两人心灵的
发酵、混合、
消解与腐败。
当我和珍结婚时,感觉那是个被钉上十字架的过程。新郎以走向十字架的心情走向新娘。新娘也以同样的心情付出自己。婚姻是彼此走上十字架的牺牲。
在婚姻中
你不是为对方
你是为婚姻关系
牺牲自己。
这是结婚带来的问题。你必须问你自己:“我能开放自己,对他人慈悲吗?”不是开放给色欲,而是慈悲。我的意思不是要你付出无条件的爱。无条件地把自己承诺给某人,与无条件地爱纽约市所有居民是大不相同的。我不是高僧或神人,有人期望他对全世界每件事物付出无条件的爱,甚至连上帝也没办法给世人提供无条件的爱——他会把人丢入地狱。我个人认为无条件的爱并不是个理想。我认为你必须有分辨的能力,混蛋就是混蛋,那些应该挨揍的人就该在下巴上吃上一拳。事实上,我有一张这类人的名单。如果谁有个断头台,我很乐意将我的名单提供给他。
当我看着
敌人的脸,
我觉得骄傲。
我认为无条件的爱是圣杯(the Grail)。圣杯介于上帝与魔鬼之间,它与上帝判断事物的方式不同。它超越上帝——这是极为壮阔的景象。婚姻中无条件的爱是特定的,它是有专注对象的。它是针对某个特定的人而非其他人。无条件的爱贯穿所有事物,它是精神生活中的一项突破。不要向外寻找它。唯一能找到它的地方就在你心里。如果是无条件的爱,那么不论外在是什么都不要紧了。
通往圣杯的关键在于慈悲,
和他人一起受苦,感受他人的苦难,
好像是你自己的苦难一样。
发现慈悲力量的人,
就是找到圣杯的人。
问题是:“我能开放自己对他人慈悲吗?”对我而言,慈悲的意思正是这个词的本意:“共同受苦”。你立即加入他人的苦难中,以致完全忘了自己和自身的安危,并且自发地去做你该做的。
我认为这和圣杯意象的意义有关,因为治愈圣杯之王的正是自发地去问问题的举动,而不是不问问题。人们通常会认为这种自发的举动会使自己像个大傻瓜,而不愿意去做——如果这么做了,我就会像个傻子。那就是在圣杯古堡中失败的例子。
P48-51
平凡生活,神圣生命
有学者认为,约瑟夫·坎贝尔虽深受瑞士心理学大师荣格之“集体无意识”,以及由此形成的“原型”等理论影响,却能跳出荣格有限的神话知识,开拓神话学探索的新路径,自成一家。在美国公共电视节目中曾与坎贝尔进行一系列访谈的著名电视新闻记者比尔·莫耶斯①则认为:“我从未见过比坎贝尔更会说故事的人。听他谈原始社会,我有如置身在无际苍穹下广袤的草原上,或是在群树覆盖的浓荫森林中。”对我而言,坎贝尔最迷人之处正在其说故事的能力,以及他对各文化素材的渊博知识。
在这本书中,坎贝尔以说故事的方式>台众家于一炉。他除了旁征博引西方宗教及神话传统外,还广泛涉及印第安神话、东方的佛教、印度教、日本文化,甚至连伊斯兰文化、埃及神话也囊括在内。最难得的是,他能将这些神话故事与日常生活的事例相融合,以浅显优美的语言赋予它们心理上的和实际存在的意义,而使读者乐于接受他的诠释。这些令人会心微笑的生动故事全书俯拾皆是。例如,圣母玛利亚显灵替苦女抹地、观世音菩萨化现教化众生、耶揄喇嘛放生的肤浅、坎贝尔的私人导师亨利·齐默尔(Heinrich Zimmer)到达涅粲彼岸的有趣比喻,以及一只小老虎被羊抚养长大的印度寓言等,皆只是众多发人深省故事的一小部分而已。
对坎贝尔而言,所有宗教及神话的典故都应以超越具体历史事件的象征性角度来解读,才能掌握其神髓而获得启发,这是他一贯的立场。由于坎贝尔有这样的解读观点,即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也因此有了新意,例如: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并不是为世人赎罪,而是在精神上新生。这一点很值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细细品味。
诚如多位学者所指出的,坎贝尔似乎深受大乘佛教的影响,强调超越涅槃解脱与生死轮回的分别,这个基本态度也很明显地表现在他的许多诠释中。例如,坎贝尔常说要从关心身边的人开始,以一种自愿且喜悦的态度来参与尘世的苦难;也说不用等到死后进天堂或静坐修炼离开尘世,才能实践宗教精神得到新生,只要我们效法耶稣走上十字架的勇气在精神上死去,当下便能展现新的生命。
我在多年前即有机会接触佛教,但个人总隐约觉得佛教强调出世的概念与俗世生活有冲突,来世似乎是毫无保障的承诺,而因果轮回的说法更让佛教有“黑色宗教”之嫌。然而在开始翻译坎贝尔的作品《神话的力量》时,他对抽象艰涩的哲学思想所做的栩栩如生、深入浅出的解说,破除了我对佛教为“黑色宗教”的恐惧,也对“把超世俗的精神运用在现世”的看法有了新的感悟。
因此,读者可以直接将坎贝尔的经验和隽语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例如,坎贝尔教导我们要有自己的神圣空间,不论时间长短,每天都要在此空间进一步开发自己内在的精神。他亦讲到对工作及金钱的态度,以及如何看待失业及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等。坎贝尔也分析了“色情艺术”、“说教艺术”与“真正艺术”的区别,并说:“名气并不重要,名气的光环转眼即逝……”这些陈词滥调、老生常谈,却很可能成为一个人在碰到人生重要关卡时受用的警句。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本书中,坎贝尔循例谈论到其专精的“神话与现代社会”、“英雄的历险”等主题,更有不少篇幅是有关女性的历险、角色认同与社会功能等主题。坎贝尔借由童话及神话故事中的女性角色(例如《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以他个人的西方背景对东方国家女性的观察,提出的兼容神话传统与当代社会的女性观点,将有助于现代女性在致力女性觉醒与外在追求后,想要进一步超脱,提升内在自我时的省思。神话中的女性并不像一般电影情节那样,只是等待被英雄救援,或当英雄与恶魔、恐龙与怪兽搏斗时在一旁尖叫而已,而是有其主动、包容的积极角色。
本书英文原版书名的直译应为《生活艺术的省思:约瑟夫·坎贝尔隽语集》(Reflections on the Art of Living: A Joseph Campbell Companion),中译本的书名为《坎贝尔生活美学》,基本上不失原意且能更传神地表达出本书启发生命、丰富生活的主旨。全书由“在生命的磁场中”(第一部分)格言式的精神智慧展开,然后引领读者进入“俗世生活的挑战”(第二部分)中各个层面,发掘其中可能闪动的精神之光。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升到超世俗的终极“心灵的觉醒”(第三部分)境地,最后再以回归尘世的“神圣生活的艺术”(第四部分)作结,使精神生活得到平衡圆满的发展。由于本书是依据坎贝尔座谈会演说内容,以及坎贝尔相关著作的摘要汇聚而成的文集,因此读者在阅读本书时除依序而下的读法外,如为求思绪上的连贯,不妨先略过引文部分;或者也可单独挑选自己喜爱的主题先下手,因为基本上每一章甚至每一小节都可说是独立成篇的。
最后,要在此感谢外子昌雄从头到尾的校读,使得文中富含广泛意义的宗教、哲学词汇,有了较好的诠释。没有他的协助,本书不可能以今日的面貌呈现。此外,出版社的编辑同仁在编校过程中多方的支援与协助,也在此一并致谢。
坎贝尔是我母亲非常喜欢的精神导师,我在坎贝尔思想的影响下成长。
——巴拉克·奥巴马,美国前总统
创作《星球大战》剧本时,坎贝尔的著作带给我很深的影响,《星球大战》就是基于坎贝尔的理念创作的现代神话。此后,我们成为朋友,直到他去世。他是神奇的学者和人物,也是我的精神导师。
——乔治·卢卡斯,美国著名导演、《星球大战》导演
这个世纪里没有一个人,包括弗洛伊德、托马斯·曼、列维-斯特劳斯在内,能像坎贝尔那样,把世界及神话人物角色的深邃意义,带回到我们的意识中。
——詹姆斯·希尔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学派代表人物
坎贝尔的发现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其震波直达小说创作、精神治疗、人类学、神话学、电影制作和其他创造性活动。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可爱的家伙……真是难以想象莎士比亚会没有读过约瑟夫·坎贝尔的作品。
——道格拉斯·亚当斯,美国著名科幻作家,《银河系漫游指南》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