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活着之上(精)/21世纪新经典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阎真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活着之上(精)》是阎真继《沧浪之水》后的又一部长篇力作,写出了以“我”为代表的有良知有追求,但又在现实环境下无奈生存的知识分子的真实境况。这些人内心深处保持着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向往。“我”的人生标杆,始终定位在写出《红楼梦》的伟大作家曹雪芹身上,他生前历尽磨难,从不向世俗低头,用生命铸就了影响后世千万读者的巨著。只要有这样的梦想在,那一缕精神的火苗就不会绝种。

内容推荐

《沧浪之水》写的是放弃,《活着之上》写的是坚守。作者阎真首次通过文学创作剖析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分裂,一步步揭开高校腐败的内幕以及一些知识分子的堕落。

小说同时也写出了以“我”为代表的有良知、有追求,在现实环境下无奈生存的一些知识分子的真实境况。他们虽然抗拒高校内已然成为规则的潜规则,又屈服于现实,因为他们是普通人,习惯退守个人空间,但他们一直对良知和责任有所追求。这些人内心对人格的执着和向往,就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的那道光——除了活着之外,更应该追求活着之上的价值。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1

小时候曾看到很多人离开这个世界,这在鱼尾镇总是一件大事,也是我们的节日。鱼尾镇坐在伸入流泽湖狭长陆地的尾巴上,只有一条泥土公路通向华源县城,非常地寂寥。镇上每一点响动都是大事,比如谁谁两公婆吵架了,比如谁过生日请了多少桌,更何况谁家有人老去。

得到了消息我们会奔走相告,“谁家死人了!静虚寺的和尚会来念经了!会放鞭炮了!”最令我们兴奋的是出殡。邻里们事先被告知吉时,就会在自家门前横卧一挂鞭炮,在出殡队伍过去时点起来,炸得震天地响,盖过了唢呐声。这是对逝者最大的敬意。孝子捧着遗像走在队伍前面,呜呜地哭,可谁家的鞭炮更长、更响,他心里都有数。那鞭炮声后面有很多意味,人情的厚薄,关系的亲疏,都在里面了。谁家出殡得到的鞭炮最多、最响,就最有面子。这是人们议论的话题,不是小事。小镇上的人们除了穿衣吃饭,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人情和面子了,这几乎就是活着的理由。最威风的一次是镇长的妈妈去了,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横卧几排鞭炮,炸起来惊天动地。人们用手捂着耳朵,通街都是白色的浓烟,看不清对面的人,只见人影晃动。许多小孩的身影在烟雾中跳来跳去。很多人被呛得咳嗽,捂着鼻子,却没人愿离开这多年难得一见的热闹。浓烟散去,通街的鞭炮屑堆了有几寸厚,望过去就是一条红彤彤的街道,走在街上隔着鞋也会感到热烘烘的。这让大家羡慕了好多天,镇长到底是镇长啊!

让我们这群孩子眼红心动的就是那些鞭炮,孝子没有过去,大家都盯着,不能动,这是规矩。当孝子过去了,棺材过去了,吹唢呐的也过去了,就有大胆的孩子在烟雾的掩护下猫着腰冲上前去,一脚将鞭炮踢出几米远,想逃离主家的视线,准确地踏灭火头,一手捞起来,拖着,跑到人群之外,这鞭炮就是他的了。这时鞭炮的主人会骂起来,看清了还会提着名字骂,因为他的人情被截断了。抢到鞭炮的孩子扬扬得意,以英雄的豪迈对周围的孩子说:“捡几个烟屁股来,让你放几个,让你也放几个!”烟屁股找来了,点燃,轻轻吸着,把鞭炮引线凑上去,一颗一颗甩向空中,一根指头指着飞出的方向说:“听,听!”我的几个玩伴就这样学会了吸烟,成为了铁杆烟民。他们的英雄气概激发了我的野心。终于有一回,我也明火执仗地从烟雾中抢出一挂鞭炮,顾不得有人在身后喊:“致远伢子,你不怕我叫你爸爸挑断你的脚筋!”那是特别长的一串,我找了根竹竿挑起来,吆喝着:“看,看!”在孩子丛中冲出冲进。大家都承认这是我的私有财产,没人上来打劫。我依着平时关系的远近分给他们几颗十几颗,很是得意。其实那一次我特别倒霉,裤脚被炸开了,棉花裸露着卷了上来,被妈妈死骂一顿;还有李家的女人居然找上门来控诉我的罪行,反复叮嘱我爸,你家聂致远要好好管教。爸爸当时就脱下棉鞋来教育我,若不是爷爷横过拐杖拦着,我就得饱餐一顿死打。

这就是我对生命离去的最初记忆。让我有点疑惑的是,对那些离去的人,很少有人再提及,包括他们的亲人。读三年级那年,要好的同学邓长乐的外婆去世了。那是一个和蔼的老人,经常塞给我们每人一块烤得焦黄的糍粑。这让我再去邓长乐家时想起了她,提到了她,可没人应我,他妈妈也不作声。我觉得有点惭愧,好像自己在催促那块糍粑。事后我又有点恐慌,一个人活了七八十年,一点痕迹没有,那不等于没活吗?这恐慌像电一样,一闪就过去了。

直到我爷爷离去,我才懂得了,离去是每个人都得面对的事情,包括我自己。意识到这一点,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么简单的事实,以前怎么就没想到?毛主席都不能逃脱,爷爷他一个乡村教师能逃脱吗?我能逃脱吗?在我刚懂事的时候,就看见爷爷的棺材放在他住的那间房子里,跟他睡的床只隔着一条过道。有几次我看见他把棺材抬到前坪,上下抹得干干净净。上个月是最后一次,他笑眯眯地对我说:“这是最后一次了。”望着爷爷在灯光下安静地躺着,我感到了幽深的黑暗,中间有一片更黑的阴影向我飘来,像一个张开双翼的神。爸爸去县城请了静虚寺的和尚来念经。夜深了,我张开四肢趴在床上,听到清脆的木鱼声在黑暗中浮动,像从另一个世界传来,心中激起了震颤。那些前来帮忙的叔叔阿姨们在外面打麻将,欢笑声混着洗牌声从木鱼敲击声的缝隙中传了进来。我睡不着,从床上溜下来,灵堂里只剩下两个和尚在烛光中念经。我问老和尚说:“伯伯,我爷爷还会醒来吗?”老和尚说:“会的。人死了只是肉身死了,他会在轮回中重新托生为人。”我想象着爷爷会变成一个婴儿重新来到这个世上,又想着自己以前也是一个老人,想来想去想不清楚。我说:“伯伯,每个人都会重新生出来吗?”他说:“那要看他是不是一个好人,好人才有下世。”这让我很放心,爷爷他是一个好人;又让我很不放心,抢过人家的鞭炮还算不算个好人呢?

爷爷在棺材里躺了三天。出殡那天早上,我看见爸爸在数钱给那个和尚伯伯,心里非常惊讶,和尚怎么还会要钱呢?心中有怪怪的感觉。鞭炮响了起来,我看见爷爷躺在石灰上,神态安详,好像睡着了一样。爸爸把爷爷的头扶起来,将几本厚厚的书塞在他的头下,我看清了是《石头记》,黑色的封面上就是这三个泛白的字。爸爸说,这是爷爷唯一的遗嘱。好多次我看见爷爷在出太阳的时候搬了椅子坐在门前,把这书摊在膝上,老花眼镜夹在鼻间,手指点着书慢慢移动,晃着头在读。这景象持续了好多年。

爷爷就这样在鞭炮声中离去了。这让我知道了,这是每个人最后的归宿。那是1982年,我十岁。

P2-5

序言

《活着之上》所思所想

阎真

写《活着之上》这部小说,我思考了三年,记了近两千条笔记,写作两年,修改一年,每个月修改—遍,共修改了11遍。应该说,态度还是认真的,对文学也是虔诚的。

我为自己设定了几个目标。

第一,在历史层面,我想写出当代知识分子,特别是高校教师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他们在时代背景下的价值犹豫与徘徊。因为这个目标,写作是绝对忠于生活的,也可以说是对生活零距离的表现。有的读者说这部小说是写“学术腐败”,我想说,这不是我的核心表达。我的小说是非常平和的,哪怕是写负面因素,也有着存在意义上的可理解性。有人说,现在高校的状态是功利主义的教师培养出功利主义的学生,更激烈的表达是“招天下英才以毁之”。我觉得这样的表达可能还是极端了一点,与普遍的真实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这种激愤固然不是空穴来风,但大多数教师在争取自身的生存空间之时,还是能够像小说的主人公聂致远一样,守住良知的底线,我在这部小说中还是想表达理想主义对人们的召唤。

第二,在文化层面,我想探讨一下,传统文化在今天在多大程度上还有着思想资源和价值资源的意义?我还是能够感受到这种意义的,特别是在人格操守、义利之辩这些方面。有朋友看到草稿说,小说中以曹雪芹为代表的那些文化人物表达的精神力量,还是很难平衡现实生活功利欲求的牵引,这就像一杆秤,所称的物体太沉重,秤砣打不住。这也是我在写作中最纠结的问题。多少次我在心中问自己,小说中所推崇的那些文化英雄所代表的那种精神,究竟有多大的力量?在这个时代,是不是现世的自我已经在时间和空间上确定了意义和价值的边界?

也许,活着真的就是一切,活着之上则是一个不真实的命题。这种纠结使我对自己的写作产生了动摇,以至失去信心。使我坚持下来的因素有两点。

第一,古代那些文化英雄是真实存在,而非虚构。他们以自己的血泪人生证明了,现世的自我并不是最高的终极的价值。

第二,我身边有些同事也的确生活得相当的从容而淡定,以至优雅,而不是在现实功利面前放弃所有原则和信念。当然,传统文化并非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资源的全部,有的朋友也指出了小说没有写出知识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的小说的确也没有做更大的展开,如中西文化冲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等等。那需要一个大得多的结构,艺术上也不好处理。就我给自己选择的目标而言,我把小说定位在义利之辩这个范围内,这是当代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精神命题之一,也是当代生活现实与传统文化进行艺术上的对接最恰当的接入口。小说在这个方向上还是表现得比较充分的。这也让我感到,小说不论你怎么写,局限性总是存在的。

第三,在思想层面,我想从具体的生活表现中提纯出具有一定形而上意味的话题,即活着与活着之上,两者在当下的生活语境中,价值上是否能够达成某种平衡?活着固然是一种真实的甚至可以说绝对的价值,但活着之上的价值是不是同样也具有真实性和绝对性?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在生活中毫无疑问是存在的,就像小说主人公聂致远所想的那样:生存是绝对命令,良知也是绝对命令,当这两个绝对碰撞在一起,你就必须回答哪个绝对更加绝对。因此,这是一部关于意义的小说。活着固然是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但这并不是意义和价值的边界。活着之上的意义和价值也是真实存在的,在市场经济时代如此,对知识分子更是如此。这种价值,是我心目中的文化英雄,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杜甫、曹雪芹……用生命给予了证明的。无论有什么理由,我都不能说他是他,我是我,更不能把他们指为虚幻。这种矛盾永远存在,从屈原到曹雪芹,历史上的文化英雄们的选择也摆在那里。这在多大程度上能给我们以精神力量呢?

第四,在艺术层面,我试图将上述有着重要意义的话题,融入对日常生活的感性描写之中,也就是说,这些话题并非凭空虚蹈,而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现实,或者说,这些话题是接地气的。我试图在写作中追求一点点思想和艺术的原创性,实现自己用毕生的才情和心血去寻找自我表达的艺术理想。

这些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我不敢说。我只能说,我以对自己、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尽到了最大的努力。读者能够喜欢,这是我的愿望;喜欢之后能够停下来想一想,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书评(媒体评论)

现时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史、生活史、遭遇史。没有拔高也没有虚饰,但内心有着执着和向往,伴随着妥协、挣扎、痛苦。在梦中的曹雪芹和世上的聂致远之间的虚衔处,恰恰是我们精神的生机所在。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