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北方的柳树刚刚泛绿,我带母亲一起去旅行——桂林。母亲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嘛。那是父亲离去后的第一个春天。
飞机——母亲的第一次。我担心她有高血压,会不舒服。不过还好,她没事。
桂林的雨多,记忆中,我每一次来看它,都会与雨如期相会。小雨,不打伞也罢。桂林的城中心已被打造成了一个大花园,小桥流水是安静的,石舫是安静的,洁净路面上躺着的小小黄叶是安静的,就连雨中一边走一边打电话的美女都是悄声细语的。水是温柔的,被水滋润了两千多年的桂林人也是温
柔的。
母亲在几只可爱的石雕青蛙前驻足,抚摸它滑溜溜的背,抚摸它瞪圆的眼睛和张开的嘴巴,端详它的憨态。一遍遍,充满了爱怜。母亲说,我上辈子一定是只青蛙,这样喜欢水。夜晚的桂林灯光旖旎,好像一位妖艳的美妇。去“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夜游。坐船,漓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的水相连、情相牵,幻化成一片仙境。感觉好像自己变成了爱丽丝在梦游。水声汩汩,水中倒影光怪陆离。岸上有人在咿咿呀呀唱戏,想必这就是著名的桂剧了,沉沉夜色中的琴声传得很远。
母亲一直在微笑,一副开心、满足的样子。“妈妈,好看吗?”“好看,真好看!”可是我却能够感受到那笑容背后的强颜。
我们的旅行是松散的、随意的。母亲的腿患风湿,走得很慢,也合了我慢慢看、细细品的习惯。累了,我们会睡上一下午。精神好了,早晨天未亮就出门。桂林人的生活是闲散的,早晨8点多钟了,城市才开始缓缓运转起来,就连晨练的老人,也比别的城市晚起。早晨湖边的树下,一张小巧的玻璃茶几边,两位美女在玩纸牌。一家杂货小店刚开门,柜台边,老板娘、雇员和孩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下棋。桂林人很会享受生活。
母亲喜欢花。四月的桂林,路边随处可见盛开的迎春花和露珠欲滴的红叶。母亲走一段,就弯腰在花上深深地嗅闻。其实,那花的气味并不香醇,但她仍然乐此不疲。桂林乡下的金橘丰产,城市的路边随处可遇售卖的小贩。这是母女两个共同的喜好,买一兜一会儿就吃完。桂林的米粉味道独特,酸、辣、咸、香,我每天吃一碗。橙香马蹄、荔浦芋头扣肉、漓江啤酒鱼,美味无比。母亲节俭,不愿意剩下一点点。看她吃,凝望着她满头的白发,心中恍惚:这样的幸福时光,与母亲亲密地朝夕相处,我还能拥有多久?
阳朔山水甲桂林。群山包围中,一块平地耸起一座小县城,那样美丽和安静。我和母亲安然住了三个晚上,只是不想走。
在电影《刘三姐》拍摄地大榕树下,母亲快乐地边走边扭秧歌,像个顽童。她说,想起小时候扭秧歌的情景了,头上戴了两块钱买来的花环,嫩黄色的,身穿火红色羊毛衫的母亲,忘情地舞蹈,吸引了许多目光。
在街上休憩,母亲与一对外地老夫妇聊天。阿姨问:“你老伴怎么没有同你一起出来玩?”母亲迅即变色,不再答话。父亲走后,母亲一直伤感。我懂得,她的笑都是脸面上的。这让我慢慢体会到感情的深奥和不可言说。
阳朔的一个夜晚,有月亮,我们去看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山做背景水做舞台。一叶小舟自天边飘来,山歌清亮婉转。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嫦娥姑娘寂寞孤独的月上舞蹈,缥缈清冷。侗族姑娘无伴奏合唱的歌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苗族姑娘闪亮的银饰,变换不停的队形像萤火虫由远而近。壮族长发村姑娘沐浴、更衣、盛装,为好伙伴出嫁送行,哀伤绵长的音乐动人心弦。
时间在这里好像流动得迟缓了。我放下了心中的追求和梦想,抛开了理不清的许多事,仔细地品味空气中的甜香。那样的洁净,那样的安静,那样的顺其自然,那样的与世无争,这个小城。
要离开了,心中只是不舍。到了汽车站,忽然又听说徐悲鸿故居在小城的北端,便打车前往。固执地推迟离开的时间,
只是给自己寻找一个再多待一会儿的理由。记忆中的四月,芳香温馨。与母亲共度的九天桂林的幸福时光。
2009年5月
P2-5
距离2009年4月出版个人散文、新闻作品集《斜插一枝素百合》,至今刚好7年时间。
回首望来路,时光,真的是匆匆如流水啊1
2009—2010年,是我个人写作的休养生息期。停笔。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文字。
2011—2012年,个人写作的旺盛期。因为当时工作岗位的轻松自由,所以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用来做自己的事情。这个时间段的文字全部都在新浪博客上保存,足有15万字之多。其中尝试写作了2个短篇小说、2部中篇小说共10万字。此次文集的出版,因为感觉小说的体裁自己还掌握不好,立意不太清晰、技巧不够成熟,也就没有收录进来。
2013年,女儿的高考年。停笔。全力以赴为孩子奔波忙碌,为她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而助力。对于我,也是全新的一种经历。我们共同成长,历练心理素质,一切顺利如意。
2014—2015年,全身心投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琐碎忙碌而充实,无暇顾及我心爱的写作,静心阅读和思考只能是奢望。
2015年底一2016年初的两三个月时间里,重新焕发写作的欲望,积累了许久的情绪和感觉一发而不可收,一个月时间里平均2—3天一篇千字文童出炉,修改整理文字16万字。
在我整理完这本散文随笔文集的文字,思索要写一篇怎样的后记之时,刚好就重新阅读到了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的一本书《将饮荼》。翻阅她这本文集的后记,是一篇《隐身衣》,感觉极其契合我的口味,共鸣之感油然而生,摘录其中几句话与大家分享:
凡间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
人的志趣各不相同。有人祈求飞上高枝,有人宁愿“曳尾涂中”。
是什么料,充什么用。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糍糍实实的包心好白菜。
我爱读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之句,也企慕庄子所谓“陆沉”。
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
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7年的时光里,我亦亲身经历了人间的世情冷暖,对于人生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有身处卑微之时,犹如披上了一件隐身衣,静下心来素颜修行,收获多多,生命由此更加厚重。从年轻时候的一心想要出人头地,到今天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略具才能的凡人,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足矣,我感觉,这便是岁月给予我的最好馈赠。 人生苦短?还是漫长?这是哲学的讨论问题。我只是一个凡人,有一颗敏锐善感的心,没有钢筋铁骨的身架,亦没有超凡脱俗的智慧和才能,只求在今生余留的时光中,保留天真,存其自然,潜心一志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安闲舒适,得其所哉。
2016年3月3日
文学作为最重要的文艺形式,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揭示生活本质、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创作和阅读文学作品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提升精神境界、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文艺是一个时代的镜子、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向标。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作用不可替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时代的精神高标,在充盈人们精神世界的同时,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着正能量。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高度重视文学创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加强职工文学创作队伍建设,深化职工文化活动,拓展职工文学作品传播渠道,大力繁荣电网文学创作和职工文化生活,把职工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公司系统的作家坚持“为职工书写,为电网放歌”,电力作家以丰富多彩的作品,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这支老中青梯队的作家队伍,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扎根沃土,深入生活,长年孜孜以求,笔耕不辍,甘于寂寞,潜心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创作出的作品在读者中引起了良好反响。这套丛书的10位作家是公司系统作家的优秀代表,他们以旺盛的创作力和精进的探索,在各自的创作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其影响已经从系统走向社会,是目前文坛上的生力军。丛书兼顾了小说、散文、诗歌等主要文学形式,门类齐全,各放异彩,整体上代表了公司系统文学创作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准。
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专属的文学,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特色,文学要发挥“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作用,通过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我们对文学的期盼。在实现国家电网战略目标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文学创作发挥着重要作用,作家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对作家思想观念、审美情操、创作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家在创作中要真正解决作品与生活、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处理好作品的精神价值和物质利益的关系,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作家还要切实提高美学判断的品位,没有美学的高标杆、高品位、高趣味、高追求,就没有作品的高境界。
希望作家们在今后的创作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创作出更好的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王刚(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
湖玉著的《素颜修行》为一本集游记、生活随笔、读书笔记、影评、剧评、诗歌为一体的文集。内容涵盖游记、冥想和感悟等,皆为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湖玉著的《素颜修行》分三个单元,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来的文字。无论是“外面的世界”,还是“内心的沉吟”,抑或是“诗意的生活”……读后令人想到在山野间奔泻的溪流,清新、明朗而又纯粹;又像天空飘忽的云朵,飘逸、轻盈,鲜活而又多变;又如聆听一首抒情的歌,深沉、忧伤,但是没有哀怨……这溪流、云朵、乐曲应该就是作者的风格,也是本书的格调:流畅而欢快,淡雅而缠绵,细腻而真诚。说白了,它是作者心灵的直白,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宣泄,是对人间至善至美的一种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