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那时6岁,上小学一年级。有时工作一天,我已很累。睡之前给他讲故事,通常故事没讲完,我先睡着了。睡到半夜,总会抱着资料到客厅里去学习,直到天亮。
2002年9月25日,我的第一篇关于秋检的新闻稿子在当地晚报上刊登了。那是一篇很小的稿子,但对于我来说,意义重大。我还记得同事告诉我时,我表情非常平静。等忙完手头工作后,我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去翻看那张报纸。在当天的日记里,我写的题目是《其实很在乎》。是的,其实真的很在乎……
那篇稿子非常短,甚至在我的名字前,还署着另一个记者的名字。但对当时犹如蹒跚学步的我来说,它像一颗糖果,是一份肯定,一份鼓励,是迷雾中的一缕阳光。
由此,仿佛打开了一个缺口。所有的勤奋和努力终于有了集中的收获——隔三岔五,便有新闻宣传文字见诸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报端。从此,我这个一直自厌的人,这个不肯喜欢自己的人,从文字里,找到了接受自己的希望,也慢慢地树立了一点自信。
回首三年来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有初写文字时的不知所措,有文字发表后的激动欣喜,更有越写越害怕的慌张——看得越多,写得越多之后,越发感觉自己懂得太少!
走在新闻宣传这条道路上,我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后来的蹒跚学步,这一路上因有着诸多素不相识的编辑老师的扶持和帮助,才使我在文字的行走中减少了许多的磕磕绊绊。我还记得《河南电力报》的老编辑王绥民老师曾耐心指点我如何写好稿件,李振江老师曾数次打电话,对我的稿件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还有魏红、兰青、汪雪以及蔡文娟、张玉芹等老师的帮助,正是因为他(她)们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帮助,才使我有信心继续写下去。在不停的学习和写作之间,我的每一天平凡的生活也变得生机盎然。
努力了,付出了,看着一篇篇新闻稿件变成铅字,自己内心里有喜悦,但从不敢忘形。因为我知道这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任何人,只要愿意去写,只要掌握了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谁都可以做得到。
但要想写得好,要想写得逻辑清晰、内容简练、题眼醒目,还需要在不断地学习和写作中自己慢慢去悟才会有更大的进步。也许还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作为一名电力企业中的宣传报道员,必须要有一颗挚爱自己企业的赤诚之心。爱她,才会有激情关注她,才会随时发现她的美丽和亮点,才会想让她的美丽和亮点通过自己的文字彰显得更醒目,让更多的人看到和了解。
曾经在38℃高温炎热的天气里,用相机见证了抢修人员挥汗如雨抢修变压器的场面;曾经在萧萧的秋雨中拍过我们的一线职工在泥泞的田地里架杆立线的场面;也曾经目睹电力客户为我们送锦旗的场面。每一幕场景,都使我深深地感动,促使我有责任、有动力去把它们写出来……
而同事们爱岗敬业的精神也常常让我有激情拿起笔去写他们。去年汜水镇有14名村民联名为一个叫王勇的农电工写来表扬信。得知这一情况,我专程坐车跑到汜水镇,面对面采访王勇,并在这个村镇随机采访村民,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然后连夜写出《一个农村电工的一天》一文,很快刊登在《中国电力报》和《河南电力报》上,并被《河南电力报》评为当年好新闻三等奖。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知道,好新闻在办公室等是等不来的,必须深入一线,才能写出好稿子。
对于我来说,写散文,则是另一种意外的收获。
一直喜欢文字,但以前却从没想到自己的生活感受会转换成铅字。我还记得,写的第一篇生活散文是《老妈学电脑》,寄出去一个星期之后(当时还没有使用网络邮箱),发表在2002年11月15目的《河南工人日报》上。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比写新闻宣传文字顺利许多。于是,我很快又写了一篇生活散文《真爱无言》,于2002年11月26日也顺利地发表了。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