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奥)斯台芬·茨威格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斯台芬·茨威格的传记《约瑟夫·富歇——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在1929年面世,是他开始创作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传记的第一部,他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历史和历史人物,这一开拓性试验的成功使他成为本世纪享有盛名的传记作家。

作者在本书里展现这位风云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了这位一代圣杰的灵魂。

内容推荐

富歇的生平是一部充满令人惊讶的历史。他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年,投身革命,历经公安委员会、督政府、执政府、帝政、复辟等一系列重大的转变,许多人在这些历史的转折时期不是身首异处,便是销声匿迹,退出历史舞台。惟有富谢这一数朝元老,非但不倒,还始终位居要津,大权在握。

斯台芬·茨威格在本书里展现这位风云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这位一代圣杰的灵魂,给那些风派人物画上了一张群体画像。《法兰克福报》称它为“一个艺术品,铺展得很开,充满了诗意的成分”。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青云直上

第二章 “里昂的刽子手”

第三章 与罗伯斯庇尔的斗争

第四章 督政府和执政府的部长

第五章 皇帝的大臣

第六章 反对皇帝的斗争

第七章 并非自愿的插曲

第八章 和拿破仑的最后斗争

第九章 下野沦亡

关于富歇

试读章节

一七五九年五月三十一日,约瑟夫·富歇——还远不是什么奥特朗特公爵呢——出生在港口城市南特。父辈是海员、商人,祖上尽是海员,因此不言而喻,这个长子也该去当航海家。不是去海外经商,便是当个船长。可是这个体弱多病、贫血而又神经质的丑陋孩子,从小便显得对这种无比艰苦,在当时确实是英勇豪迈的行业极不适合。离岸两海里,他已经晕船,跑了一刻钟,或者游戏十多分钟,他已觉得疲倦。做父母的不无忧虑地盘算,这个娇弱的孩子该怎么办。一七七。年的法国,于思想上业已觉醒,并且进取心切的市民阶级,还没有合适的地位呢。法院、行政机关,每个衙门每个地方的肥缺全都留给了贵族。在宫廷里当差得要伯爵的纹章,或者像样的男爵爵位。即使在部队里,出身市民阶级的人,熬白了头发,也不过混上个排长。在这腐朽没落的王国里,第三等级还处处受到排挤。难怪二十五年后,第三等级要用拳头来夺取他们长期以来伸手乞求而遭到拒绝的一切。

剩下的只有教会一途。这个千年帝国,在人情世故上不知比各个王朝高明多少,也比它们聪明、民主、心胸博大。它总是启用一切才俊,即使出身极为卑微,也被吸收进它那无形的帝国。小约瑟夫在奥拉托利会学习时,已经成绩斐然。毕业后,他们自然乐于让他担任数学和物理教师,担任学监和校长。自从耶稣会被逐后,奥拉托利会在法国各地领导天主教会的教育。富歇二十岁时,便在这个修会里任职,虽然职位卑下,难以发迹,可毕竟是所学校。他在这里自我修养,边教边学。

要他发了做神父的愿心,原本可以爬得更高,当个神父,也许还能当上主教,或者红衣主教。他初涉人世,刚刚起步,本性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显现出来。那就是不愿完完全全、无可挽回地把自己和某人或某事拴在一起。这可是约瑟夫·富歇的典型作风。他身穿修士的衣裳,剃着神父的头,和别的神父一样过着僧侣的生活。在奥拉托利会的十年里,富歇从外表到内心和一个神父毫无差别。但是他不受更高的圣礼,也不发任何誓愿。无论在什么环境里,他都为自己留着退路,留着顺风而变的可能性。他投靠教会也只是权宜之计,并非完全投靠。以后投靠革命、督政府、执政府,帝国或者王国,均是如此:约瑟夫。富歇,对上帝尚且不肯答应终身效忠,更何况对一个普通人了。

从二十岁到三十岁,足足十年之久,这个脸色苍白、寡言少语、半僧半俗的神父,在寂静的修道院的走廊、食堂里走来走去。他在尼奥尔、索默、旺多姆、巴黎教书,可是并未感到居地变异。因为无论在这个城市或是那个城市,神学院教师的生活总是同样的平静穷酸,朴实无华,总是深居在寂静的院墙之内,永远与世隔绝。二三十个学生,四十来个学生。教他们拉丁文、数学、物理。全是些面色苍白、身穿黑袍的男孩,带他们去望弥撒,在卧室里监督他们睡觉。教的是科学书籍中单调的教材,吃的是蹩脚的伙食,领的是微薄的薪水,穿的是一袭磨旧了的黑袍,过的是修道院里简朴的生活。这平静隐遁的十年,犹如冬眠蛰伏,不像真实生活,超乎时间、空间,一无所成,也无所希求。

其实在修道院教书的十年里,约瑟夫·富歇学到了很多东西,对他日后做权术家极有好处。主要是学会了善于沉默的技巧,自我隐蔽的本领,精通心理学,擅长洞察人的内心。此人一生即使心情激动,也能控制住脸上的每根神经。他那毫无表情的脸,仿佛隐蔽在沉默的墙后,从来看不出上面有丝毫愤怒、气恼、激动的表情。他的嗓音低弱,最亲切的或是最可怕的话语,他都同样从容不迫地说出口来。无论是皇帝的宫廷密室,还是喧闹的群众集会,他都同样以轻微无声的脚步走过。这种无与伦比的自我控制的本领,就是在这十年修道院的生活中学会的。在他登上世界舞台的讲台之前,因为诵读罗耀拉的祈祷文,他的意志已得到锻炼;由于讨论有几百年历史的布道艺术,他已练得能言善辩。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三大权术家,塔列朗、西哀士和富歇,都出自教会这所学校。还没登上舞台,便已精通人情世故,这恐怕不是巧合。教会古老的共同传统远远超过他们三人的个性,使得他们彼此迥异的性格在关键时刻都带有某种相似的特性。而在富歇身上还有一种钢铁般的、简直是斯巴达式的克己功夫,他从内心反对奢华虚荣,并且善于隐蔽私人生活和个人感情。不,富歇在修道院走廊的阴影里度过的这十年光阴并不是白白浪费的,他一面教书一面学到了无数的东西。

这个极端灵活善变、骚动不安的人,在修道院的围墙里面,在严格与世隔绝的状况中自我修养,终于发展成为善于洞察人们心理的大师。几年之久,他不得不无声无息地在极其狭窄的僧侣界活动。可是在一七七八年,法国已经开始卷起了那阵社会风暴。这阵风暴甚至袭入修道院的院墙之内。在奥拉托利会神父的斗室里和共济会的俱乐部里,都在讨论人权。一种新型的好奇心驱使年轻的神父去接近市民,好奇心也驱使教物理和数学的教师去接触当时令人惊异的发明,世界上最早的飞艇,蒙哥菲耶兄弟的气球,以及电气学、医学方面的伟大发明。宗教界人士试图和知识界有所联系。阿拉斯城一个非常奇怪的社交团体提供了这种联系的机会。这个团体名叫“-洛撒蒂”,也是一种”施拉拉菲亚”团体。城里的知识分子在这里聚集一堂,谈笑风生。会上的一切毫不刺眼,一些没有名望的小市民朗诵一些诗歌,或者发表一些文学讲演。军人和平民混在一起,神学院教师约瑟夫·富歇也是备受欢迎的座上客,因为他讲起物理学的新成就来滔滔不绝。他常常在那里坐在朋友之中,聆听工程兵团的上尉拉扎尔·卡诺吟诵自己写的讽刺诗,或者谛听脸色苍白、嘴唇极薄的律师马克西米利安·德.罗伯斯庇尔(他当时还很看重他的贵族出身)发表一篇辞藻华丽的即席演说,以颂扬“洛撒蒂”。外省地方还欣赏玄想空谈的十八世纪的最后的气息。德·罗伯斯庇尔先生还没有撰写血淋淋的死刑判决书,而是写作小巧玲珑的诗歌。瑞士医生马拉还没有写出恶狠狠的共产主义宣言,而是写出了一部感伤缠绵的长篇小说。小小的波拿巴中尉还在外省什么地方孜孜创作一篇模仿维特的中篇小说。暴风雨还远在天边,隐而不见。P3-7

序言

约瑟夫·富歇,当时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也是历史上最为奇特的人物之一;同时代人对他缺乏好感,后世对他更欠公允。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上,罗伯斯庇尔在雅各宾党人中,卡诺、巴拉斯、塔列朗在他们的回忆录里,以及法国所有的历史学家,不论是保王派、共和党或是波拿巴派,只要一写他的名字,心头的怒火立即宣泄在笔尖、纸上。天生的叛徒,卑鄙的阴谋家,油滑的爬行动物,卖主求荣的能手,无耻下流的探子,道德沦丧的小人一一没有一个表示鄙视的骂人字眼没有用到他的身上,无论是拉马丁,还是米什莱,路易·勃朗,都没有试图对他的人格,或者:不如说对他执拗得令人惊叹的一贯的毫无人格进行过认真的考察。他的形象第一次生动逼真地出现在路易·马德兰的那部卷帙浩繁的传记里(本书和其他有关著述中的具体材料大部分取自这部传记),除此而外历史把此人悄无声息地推到后排,那些无足轻重的跑龙套的角色所站的地方。而此人在世界转折时期曾领导过各个党派,作为绝无仅有的一个,活得比各派都更为长久,并且在心理决斗中,打败了拿破仑和罗伯斯庇尔这样的人。他的形象时不时地还会在表现拿破仑的戏剧里或以拿破仑为题材的歌剧里幽灵似的出现,但大多落入形式主义的俗套,把他表现为一个狡猾的警务大臣,一个提前出现的福尔摩斯,平庸的表述总是把躲在幕后的人物混淆成次要角色。

惟独一个人以他自己的卓越伟大,看出了这个绝无仅有的人物的伟岸。此人乃是巴尔扎克。这位天才居高临下,同时又洞察一切,不仅看到时代的舞台层面,还一直看到布景后面。他毫无保留地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富歇是他那个世纪最为有趣的人物。巴尔扎克习惯于把各式各样的激情,无论是所谓的英雄气概的激情和所谓的卑下低级的激情,在他感情的化学里全都视为等价的元素。伏脱冷这样彻头彻尾的罪犯和路易·朗贝尔这样道德高尚的天才,他同样欣赏,从不区分道德的和非道德的,而只是衡量一个人意志的价值及其激情的强度。他恰好把这个革命年代和帝政时期最为人不齿、最遭人唾骂的人从他那故意造成的埋没状态中挖掘出来。他称这个“singulier genie”为“拿破仑曾经拥有的惟一的大臣”,然后又称他是“la plus teteque jeconnaisse”,在另一处又说他是“那些城府极深的人,在行动的瞬间叫人捉摸不透,事后方能被人理解”。——这听上去和那些道德说教表示的轻蔑迥然不同。在他的小说《一桩神秘案件》中他写了特殊的一页,献给这位“阴沉、深邃、不同寻常、不甚著名的人物”。他写道:“富歇,使拿破仑感到惊恐的天才,并不是突然一下子表现出来的。富歇这个默默无闻的国民公会议员,当时最卓尔不群,也最受人误解,他是在重重危机之中锻炼成日后的那个人物的。在督政府治下,他达到能正确判断过去从而预见未来的高度,然后在雾月十八日的政变中,突然显示出他的机智灵巧,犹如一个平庸的演员,因受到突如其来的灵感启示而变得极为出色。这个脸色苍白的人,在修道院的管教下成长起来,既掌握了他原来所属的山岳派的秘密,也掌握了他最后投靠的保王党的秘密,慢慢地、默默地仔细琢磨着政治舞台上的人、事和各种伎俩。他看透了波拿巴心里的秘密,给J,他有益的忠告和宝贵的情报……无论是他的新同事还是他的老同事,都料想不到他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天才竟然表现为:所有的预见都准确无误,而且目光犀利得令人难以置信。”

这是巴尔扎克的话。他的这段献词第一次引起了我对富歇的注意。巴尔扎克说他“甚至比拿破仑还拥有更多控制别人的威力”。几年来我对巴尔扎克曾经称赞过的这个人不时看上一眼。但是富歇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历史上,都非常善于只是充当幕后人物:不喜欢让人窥察他的脸和他手里的牌,他始终躲在各个事件之中、各党各派之中,躲在他那职位的隐姓埋名的外壳后面,无影无形地活动着,犹如钟表里的机簧。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在繁琐事件的纷乱之中,在他途经最陡急的拐弯处,才能一瞥他那快速掠过的身影。更奇怪的是,富歇的这些在飞逝之际被人捕捉住的身影,乍一看居然和以往的身影各不相同,需要使劲观看才能想象,这同一个人,有着同样的皮肤和同样的头发,在一七九。年是神学院的教师,在一七九二年便成了掠夺教堂的人;在一七九三年信仰共产主义,五年后,却成了几倍的百万富翁,再过十年,俨然成了奥特朗特公爵。但是这个新时代十足地道的马基雅弗利主义者的性格变化越是放肆大胆,那么他的性格或者不如说他的无性格在我看来就越发有趣,他那完全隐没在各种背景和神秘色彩中的政治生涯,我就觉得越发迷人,他的形象就越发独特,越发带有妖魔气息。所以,纯粹出于对心灵科学的兴趣,我非常突然地写起约瑟夫.富歇的故事来,作为对权术家生物学的一份贡献。权术家是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尚未完全研究透彻的极端危险的精神族类,关于权术家的生物学拖到现在尚未写成,然而十分必要。

为一个完全违反道德的人物——即使是像约瑟夫·富歇这样一个绝无仅有、异常重要的人物——撰写的这种传记,我知道,是完全违背时代的愿望的。我们这个时代想要的并且喜欢的是英雄传记,由于今天缺乏这种政治上具有独创性的领袖人物的形象,便在往事陈迹之中去为自己寻找更加崇高的榜样。我完全认识到这种英雄传记有使人心灵激越、斗志昂扬、精神振奋的威力。从普卢塔克起,这种传记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一代人和历代的新青年都是必要的。但是恰好在政治上,这种传记掩盖着篡改历史的危险,就仿佛真正的领袖人物也的确决定了世界的命运,当时如此,历来如此。毫无疑问,一个英雄人物仅仅通过他的存在还能几十年几百年地控制着精神生活,但也只是精神生活而已。在真正的现实生活中,在政治的权力范围内,起决定性作用的很少是出类拔萃、思想纯正的人物,而是价值微小得多,但是身手更加灵巧的种类:那些幕后的人物。为了警告人们注意各种政治上的迷信,这点必须强调。一九一四年和一九一八年我们亲眼目睹,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决定,并不是由理性和责任心所作出的,而是由性格极端多疑、智力严重欠缺的那些躲在幕后的人物所作出的。我们近来每天都在重新经历的问题严重、往往是犯罪的政治游戏,并不是那些具有道德远见和坚定信念的人得以成功。相反,他们一再被那些称为权术家的职业赌徒,这些手脚利索、空话连篇、神经冰冷的艺术家们所欺骗,而世界各国人民还一直忠诚笃信地把他们的孩子和他们的前途都托付给这场游戏。倘若政治的确像拿破仑在一百年前所说的那样,变成了“la fatalit moderne”,新时代的厄运,那么我们为了自卫,要设法辨认躲在这些势力后面的人们,以便认清他们何以得势的危险的秘密。但愿这本(《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能对这种政治人物的类型学作出一份贡献。

一九二九年秋于萨尔茨堡

后记

关于富歇的传记

一九二九年,《约瑟夫·富歇: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面世,这是茨威格继《三大师》等作家传记之后创作的历史人物传记的第一部。这些传记的特色便是心理分析。对人的心理感兴趣,进而对历史人物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心理感兴趣。在法国期间,茨威格为巴黎所吸引,这座历史名城似乎每砖每瓦都和某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关。可是在法国历史上,还有哪一段历史比法国大革命的血雨腥风、慷慨悲歌、激情如潮的史诗更壮丽辉煌更激动人心的呢。

对于法国大革命,史家早有定论。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重大革命运动,它摧毁了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解放了生产力,使得人类得以创造前所未有的奇迹。全世界进步人类都为这场革命欢呼喝彩。但是这场革命带来的权力斗争、恐怖主义、流血暴行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惨烈。《富歇》一书反映的便是这段背景。

在研究法国大革命史时,茨威格首先发现的是罗伯斯庇尔,可他认为更有资格写罗伯斯庇尔的是罗曼·罗兰,自己便选择了约瑟夫·富歇。显然,富歇身上有什么东西更加吸引他,这便是这个历史人物令人目瞪口呆的现实性。茨威格在一九二八年给埃米尔·路德维希的信里写道:

“描绘一个纯粹政治人物的肖像,他为任何信念效劳,接受任何职位,为所有的主子卖命,从来没有自己的立场。正由于见风使舵灵活机敏,他比他那时代最强有力的人物都活得更长。这应该让人看到,并警告人们注意今天和所有时代的政治性人物,以形象生动的方式暗示这些,可用的、精明狡猾的政治性人物对一切民族和欧洲的危险。”(一九二八年五月二日)

可见促使茨威格创作《富歇》一书的动机并非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对现实的关切。当时欧洲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各派势力都在政治舞台上充分表演。从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和一九一八年德国十一月革命之后,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各国。一大批德法进步作家,例如纪德,罗曼·罗兰,亨利希·曼都倾向苏联。茨威格也对俄国发生的革命相当肯定,称之为伟大的革命实践。一九二八年他访问苏联,受到热烈欢迎。可是不久,他对克里姆林宫墙内的权力斗争有所听闻,对几年后震惊世界的革命领袖之间凶残血腥的兄弟阋墙以及在革命口号下发生的骇人听闻的暴行惨剧也有所觉察,便对那里的革命实践失去了激情,对于苏联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于政治性人物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且自称非政治性人物,以示区别。

……

“历史,这位永恒的律师,对这个永远只想眼前利益的人进行了最残酷的报复:历史把他活活地埋葬了。”

富歇奇特的一生到一八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终于结束。死前他焚毁了握在手里的许多政要的秘密文件和他自己的全部秘密,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可以深思足资鉴戒的问题。

茨威格很少发表宣言、声明,在他的作品里,尤其是他的人物传记里,他寄托自己的理想,表明自己的爱憎。这和当时蔚然成风的疗了史小说有别。有的作家无非是把历史人物的生平轶事添枝加叶,或渲染其非凡功绩,或炫耀其异常恋情,以此吸引读者,起到茶余饭后消闲解闷的作用,也把读者的注意力从现实生活的尖锐矛盾和严峻斗争引开,迷失于历史尘封中的诱人故事。

茨威格则不然,他是以自己的激情和明快的态度,使读者和他一起经历一次深入历史人物内心,参与历史事件进程的漫游,体验当时的气氛,理解历史人物的言行,从而和他一起对人物和事件作出独特的然而公允的判断,再把这些结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用崭新的视角来审视身边的人和事。他的作品起的是启蒙的作用,开启心智,增强分析力和判断力,使人头脑更清醒、思想更活跃。  茨威格这部倾注了自己全部感情的著作之所以能够打动许多读者的心,并不是由于对这令人憎恶的主人公命运有多少同情,而是通过他的一生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观察这段早有定论的纷繁复杂的历史,从人性的角度来审视历史人物的作为,重新评判这些人的功过得失。二十世纪的世界史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有那么多令人惊讶的相似之处,读者不难从历史联系现实。再也没有比历史和现实更宏伟壮观、更惊心动魄的戏剧。这就是((富歇》一书始终感人的原因。

张玉书

二○○六年三月一日于蓝旗菅

书评(媒体评论)

我要告诉您,我享受您的大作中我视之为心爱读物的作品……您对妖魔般人物的心灵生活的深入发掘。我极为欣赏您精巧优美的语言,它表达的思想极为贴切,看上去像是透明的衣衫熨帖在古典雕像身上。

——弗洛伊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3: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