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然所著的《大秦帝国》是中华帝国秦国的兴亡史。嬴秦家族早年兴起于东海之滨,后来被放逐到西部边陲,春秋在西戎称霸,战国与天下争雄,到秦王嬴政一举扫灭六国,建立前所未有的统一帝国,奠定中华帝国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又迅速在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豪杰群起响应中轰然灭亡。从崛起争雄,到建立帝国,是漫长的五百多年;从一统天下,到国破家亡,是短短的十五年。创业艰,守成难,其兴起何其艰难,其败亡何其迅速!一书演尽历史沧海桑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秦帝国(上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萧然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萧然所著的《大秦帝国》是中华帝国秦国的兴亡史。嬴秦家族早年兴起于东海之滨,后来被放逐到西部边陲,春秋在西戎称霸,战国与天下争雄,到秦王嬴政一举扫灭六国,建立前所未有的统一帝国,奠定中华帝国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又迅速在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豪杰群起响应中轰然灭亡。从崛起争雄,到建立帝国,是漫长的五百多年;从一统天下,到国破家亡,是短短的十五年。创业艰,守成难,其兴起何其艰难,其败亡何其迅速!一书演尽历史沧海桑田。 内容推荐 萧然所著的《大秦帝国》记述了嬴秦家族五百年的奋斗史和秦王国、秦帝国的兴衰历程。包括嬴秦家族从放逐迁徙的命运中奋起,春秋称霸西戎,战国天下争雄,到秦王嬴政一举扫灭六国,建立前所未有的统一帝国,又迅速在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群起响应中轰然灭亡的全过程。 目录 致读者 引言 中华第壹帝国 中国社会的第二次怀孕和临产 “东边日出西边雨……” 流星·彗星·哈雷彗星 探求大秦帝国之魂 第一章 忍辱负垢,创业维艰 一对带着梦想的白颈雉从雍水之畔起飞 名为秦晋联姻,实为东进序曲 盟约在诗诵歌吟背后悄然而成 从素服罪己到称霸西戎 第二章 再次从“诸侯卑秦”的困境中奋起 力挽四世之衰的风雨归来人 铁与血的变革在关中大地兴起 立马河西,虎视山东 第三章 且看白颈雉如何成为猛鹰悍雕 纵横捭阖,决胜千里 短命的国王与泼辣的太后 从“累卵”险境中突围而出 九鼎在握,称王天下还会远吗? 第四章 三个男人、一个女人与一个孩子 千古奇贾:他用千金买了一个国家 众说纷纭的赵姬妊娠之谜 “邯郸党”入主咸阳宫 从和弦走向变调的三重奏 第五章 一个巨人性格的完成 挥剑杀出重重包围 血的疯狂与心的挣扎 艰难的超越:超越因袭,超越自我 第六章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按上祭坛的第壹只羔羊 被玩弄于手掌之上的和氏璧 易水悲歌壮千古 王门父子威震南北 中原列国之树上的最后一片黄叶 第七章 帝国风貌:开天辟地,流韵百代 第一个集三皇五帝之尊于一身的人 接过盘古氏的巨斧(上) 接过盘古氏的巨斧(下) 第八章 顶峰与“顶峰心理” “秦王骑虎游八极……” 由绝对权力点燃的愚昧之火 始皇大帝之死 第九章 龙种与跳蚤:秦始皇的继承者们 灵车里凑成的三驾马车 两匹老马的一场肉搏 李斯的四种生命 第十章 两个新生阶级的第壹次生死较量 大泽乡一声怒吼震天下 “刘项原来不读书” 咸阳怒火:大秦帝国的葬礼 结语历史在回旋中从悲壮走向辉煌 秦人留给后人的遗产 中原人对历史的再创造 站在长城之巅遥望 秦国和秦帝国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每个民族或国家,都有引起世人注目的闪光点,都有特别值得追忆的年代。 在中国,三岁童子都知道从前有个了不起的大人物,叫秦始皇;许多农妇从少女时代开始便都会唱一首歌谣:《孟姜女哭长城》。 秦始皇,孟姜女,一个是以宏大的气魄、狂暴的方式创造了新天地的巨人形象,一个是为这个新天地作出了贡献和牺牲的平民百姓的苦难的形象,他们恰好构成了一个如此短暂却又如此辉煌的时代:大秦帝国。 中外学者研究认定:各非汉语语种用来指称中国的词汇大都以“Ch'in”(秦)为原型。例如英语China,便是“Ch'in”的一声之转。由此说明,居住于世界五大洲不同肤色的人们,最初进入他们印象的中国和中国人,正是与“秦”这个称谓相对应的那片国土、那些人和事。 以下是录自各种报刊的一些消息报道: 有人在英国布里斯特尔市对公众的旅游兴趣作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在中国旅游时最感兴趣的名胜古迹是哪里,填答结果90.5%都说是长城。 1978年9月,时任法国总理的希拉克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坑后兴奋地说,秦兵马俑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从1980年到1992年短短十余年间,中国秦兵俑已在全世界二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四十三座城市展出,第八大奇迹之说已为世人所公认。 1989年12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负责人签发的一份特别文件送达中国北京。这位负责人说他很荣幸地通知中国政府,中国有五处古代文化遗址已被载入“世界遗产保护目录”,其中属秦帝国的就有两处:长城和秦始皇帝陵。这份文件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凡经批准列入此目录的具有特殊和世界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址,应受到保护。” 啊,大秦帝国,你吸引了这个世界多少人的目光啊,你简直成了人类的骄子! 一个狂飙式的儿子,该有一位特别矫健强悍的母亲。大秦帝国,你的母亲是谁呢?中国社会的第二次怀孕和临产。 大秦帝国的母亲便是春秋战国。 历时五个半世纪的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这部庞大的交响曲的一个奇特的乐章。它酷烈而辉煌,执著而奔放;它既使人惊愕,又令人神往。它孕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先哲古贤、高士奇侠,犹如璀璨的繁星永恒地照耀在历史上空。它充满着力量和智慧的奇迹,标出了人类在许多领域曾经达到过的座座高峰。生活于现代的中国人,不管你是否受过学校教育,也无论你是属于五十六个民族中的哪一族,都不能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那个奇特时代所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的影响,在我们的血肉里程度不等地留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那一大批智者的滋养。如今,当我们踏进从那个时代出土的青铜器皿陈列室,或者推开珍藏着诸多智者典籍的库门,一种精深博大的历史气息便会迎面扑来,怎能不令人敬之仰之、顶礼膜拜呢? 但同时,春秋战国又是一个不断产生荒唐,有时还把这种荒唐作了庄重记录的年代。 读《左传》下面这则记载,你也许就会忍俊不禁—— 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52年),继齐桓公而起的春秋第二霸主晋文公,城濮一战大败楚国,为此而大会诸侯于践土,并“召”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的周襄王也去会盟。说来也真可怜,此时堂堂的大周王朝天子却蜗居于雒邑(今河南洛阳市洛水北岸)一隅,不得不随时恭候诸侯列强来牵了鼻子走。当下周襄王一听召唤,只好立刻应命前往。若干年后,孔子作(《春秋》读到这段史料,不由仰天长叹:呵,上天,世上岂有诸侯可以“召”天子之理呢!若照实情写出,就会大丢周天子的面子,依据“为尊者讳”的原则,孔老先生硬是把事情写成这样:“天王狩于河阳。”这就是说,襄王不是被“召”去而是自己去的;也不是去给霸主捧场,而是为对天下子民施行教化而去行猎的:古代三皇五帝不是都要“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吗?多么堂皇而合乎礼制啊! 再读《吕氏春秋·察微》的记载,却令人哭笑不得—— 在吴、楚交界有一个叫卑梁的地方,两国居民自古和乐相处,春天来临时,采桑姑娘们常在一起嬉戏。一次吴国姑娘误伤了楚国姑娘的一个手指,被伤姑娘的父母出来责问,双方发生了争吵。这本属极平常的民间纠纷,楚国方面的地方守令却因多年无休止争战形成的思维定势,不假思索便立即认定这件小事为两国关系严重事件,迅速举兵攻打,尽杀当地老幼。吴王夷昧一听勃然大怒,当即兴兵讨伐,夷昧之子公子光率师相助。楚国哪肯示弱,数万精锐火速应召而至。两国军队同时浩浩荡荡开向弹丸之地鸡父,因一件鸡毛蒜皮小事居然酿成了一次大战,即所谓“鸡父大战”。P6-7 序言 如今的书,多到汇成了海洋。我的这部《大秦帝国》有幸蒙读者从书海中找出,说明诸君与我至少有一点相同:都爱好历史。 尽管我自幼喜欢历史,但真正静下心来,一头钻进故纸堆乐此不疲,以至弄到不闻暮鼓晨钟、不知老之将至的地步,那还是近二十多年来的事。。 中国历史,最令我着迷的还是古代,尤其是秦、汉、唐三代,我以为那是中华民族创造活力最为充沛、人性也较为高扬的三个时期。由此,渐渐萌发出一个心愿:为这三个时代各写一部书。 现在这三部书前两部已先后b读者见面:《大秦帝国》、《大汉帝国》分别初版于1997年和2009年。第三部《大唐帝国》正在准备中,争取尽快写出。 近些年来,讲史、写史成了热门,讲、写方式也多种多样,如戏说、细说、趣说、正说、品说等等,可谓百花齐放。不过我这个人可能有点守旧,至今仍留有美好记忆的,还是青少年时代读的几部作者大多为“五四”前贤的“史话”。"4过清新可读的《西洋史》的陈-衡哲先生说得好:“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也不是叫我们笑的;乃是要我们明白的。”所以我的这三部书就想尽量做到“明白”二字,尝试用一种新的史话体来写。这个所谓“新”,不妨归结为以下四句话—— 一句是平民视角。写历史可以有不同视角,写得好都可以达到“明白”的要求。譬如孔夫子写《春秋》,以周天子为评判圭臬;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以是否有利于帝王统治为编撰标准,他们都把历代帝王的存亡兴衰、荣辱沉浮写得相当明白。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心目中的第一读者便是帝王。而在下则是一介平民,读者诸君也该大多是普通人。我们普通人想通过读历史弄明白的,主要的恐怕还不是历代帝王存亡兴衰的道理,而是历史演进中的人生况味;或者说不是为了“资治”,而是为了“资生”——汲取人生滋养。其实包括帝王将相在内的历史人物纵然千姿百态,他们首先总还都是人,有与我们普通人相似或至少可以理解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将帝王视角转换为平民视角,从高高的宫殿回到广阔的人间,历史事件就有可能因拆除了虚幻的屏障而变得面目一新,历史人物也会因此而变得可亲可近。 再一句是侧重人物。历史很复杂,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极其丰富的内容;但历史也很简单,简单到只要用一个字便可概括:人。历史上的一切都是因人的生存、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历史的真正主人是人,明白历史的核心就是明白历史中的人生。明白的前提是理解。为此我在写作中随时提醒自己:力求理解。我想如果我们能少一点终极评判的雄心、多一点力求理解的诚意,以此去接近作为我们先祖的古人,包括那些按当时某种政治或道德标准已被脸谱化了的人物,或许就较为容易进入他们的内心,成为他们的知音。果真那样,我们就能结识到众多先哲前贤、帝王将相、文坛才子、沙场猛将,还有高士野夫、奇男烈女,以及鸡鸣狗盗之徒、灯红酒绿之客……那些浑朴天然的人性,那些激扬放达的人格,因历史几乎永远不可能复现而显得如此珍贵,而你却能与他们结成“忘年交”,时而促膝絮谈,时而浩歌长啸,品味古今不同人生,获得相似或相通的感悟,那该是一件多大的乐事啊! 第三句是,配合阅读需要介绍文史知识。古代历史人物都是生活在当时的两个环境中: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就内容之繁富、变化之快速而言,后者要远远超过前者。人文环境的构成主要是各项典制,包括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和事典,合称六典。这些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大都成了颇感陌生的所谓“文史知识”。现代读者要接近古人,就不能不多少了解一点其所处的人文环境,而孤立地介绍那些繁复的文史知识又难免枯燥乏味。我的做法是,配合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需要穿插以相关典制的介绍,同时尽力使这些典制不是游离于历史,而是作为历史活动的实际参与者与人物一起展示自己。事实上,在我国古代帝王制度的语境下,那些影响重大的典制本身,往往就是无数历史事件的结晶,在其构成因素中,不仅有政治智慧和人生体验,也还有刀光剑影和凝固了的鲜血。 最后一句是,只想起到一点“引桥”的作用。我写“三大帝国”力求适应现代读者,却也适量引录了一点古书原文。之所以这样做,除了它们的表现力远远胜过我笨拙的转述外,其中还暗藏着我的一个小小的“阴谋”:引诱读者对古人的写作魅力产生兴趣,进而去阅读原文。我的体验是:真要学懂历史,必不可少的一条就是直接读《二十五史》及相关古籍。要知道,古书中许多独特的表达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更何况,读古文原著,尤其是司马迁的《史记》,那才真正是一种美妙无比的享受!所以说到底,我的书只想起到一点“引桥”的作用,绝不敢奢望代替古人写的史书和近人写的学术专著。若是有一天读者诸君过“引桥”而弃之,径自直入恢宏的历史殿堂,那将是我莫大的欣慰。 当然,以上都只是我的一些设想,这部《大秦帝国》究竟写得如何,还有待读者的评判和方家的教正。我热切企盼着。 作者 后记 本书是我应上海人民出版社之约,尝试用一种“新史话体断代史”体制写的第一部,初版于1997年。进入新世纪后,又用这种体例写了第二部《大汉帝国》,对初版的《大秦帝国》也作了一些补充和修改,一并委托图书策划人苏少波代理,于2009年初版和再版。这次只改正了若干错别字和脱讹的字句,仍委托苏少波先生代理,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再版。 需要向读者诸君说明的是,我在2009年版的《致读者》中说我准备写的《大秦帝国》、《大汉帝国》、《大唐帝国》三部书,前两部已经与读者见面,“第三部《大唐帝国》准备明年开写”0时间一晃过去了六七年,惭愧得很,“准备明年”也即准备2010年开始写的《大唐帝国》,至今远没有写好,等于开了张“空头支票”,应该向读者诸君深表歉意。要说“理由”似乎也可以列出一大堆,譬如种种杂事的掣肘和一些意外的干扰,还有就是我已不知不觉进入了耄耋之年,不仅成了“药罐头”,还做了大小医院的常客。不过更为主要的,还应是自己没有抓紧。东坡居士有首《浣溪沙》说得好:“谁道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空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是没有用的,要紧的是抓紧做好眼前应该做的事。所以这次我将《致读者》中的那句话改为:“第三部《大唐帝国》正在准备中,争取尽快写出。” 但愿这回不是“空头支票”。 作者2016年8月5日于上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