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具有神奇医术的老中医,就是著名的中医学家董建华。他毕生致力于中医教育和临床研究,尤其擅治脾胃病、温热病。他对妇科、儿科、肿瘤科、精神神经科疾病的治疗也有很深的造诣。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他曾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组组长、内科教研室主任,东直门医院内科主任、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姜良铎、何卫宁、肖培新、杨晋翔编著的《董建华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重点介绍了董建华先生在学术方面的传承与特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董建华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姜良铎[等]编 |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位具有神奇医术的老中医,就是著名的中医学家董建华。他毕生致力于中医教育和临床研究,尤其擅治脾胃病、温热病。他对妇科、儿科、肿瘤科、精神神经科疾病的治疗也有很深的造诣。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他曾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组组长、内科教研室主任,东直门医院内科主任、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姜良铎、何卫宁、肖培新、杨晋翔编著的《董建华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重点介绍了董建华先生在学术方面的传承与特点。 内容推荐 董建华,中医内科学专家,东直门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本书《董建华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之一。本书作者为董建华院士的学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席教授姜良铎博士。书中内容涵盖董建华先生跟严二陵先生学习并在上海青浦县学中医、行医,南京中医学院学习并留校当教师,由中医学徒成长为国医大家、工程院院士的历史。全书重点介绍了董建华先生在学术方面的传承与特点,在数十年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补充和完善了中医学脾胃病论治理论,对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其它系统疾病的辩证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温热病的治疗上,提出“辩治方法”等学术观点,对温热病的深入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从青浦到北京 一、拜师严二陵 二、去南京 三、进北京 四、人大常务委员 第三章 温病学家 一、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对《温病条辨》的继承和发展 三、三种辨证方法的综合统一 四、温病治疗十五法 五、治法深入研究之一:宣畅气机法 六、治法深入研究之二:下法 七、治法深入研究之三:清法 八、临;证心法 第四章 脾胃病专家 一、诊治脾胃病“四论” 二、诊治脾胃病十法 三、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 四、临证心法 第五章 杏林伯乐 一、不拘一格挑选人才 二、董建华的中医教育思想体系 三、出类拔萃的高徒 第六章 中医的科学发展 一、中医治病的科学性 二、中医科学发展的思路 三、对比研究和中医计算机专家系统 第七章 医海拾贝 一、临证治验琐谈 二、古方赋新义 三、调和肝脾应有重点 四、小议两种益胃汤 五、仙鹤草、功劳叶,补气不助火 六、用药与时令 七、漫话用药分量 八、一麻二至丸 九、情志所伤和心理治疗 十、暑湿和湿温用药大要 十一、论治白喉 十二、治胃病用补法小议 十三、浅谈便秘 十四、饮食有节利于健康长寿 董建华生平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引言 1987年3月25日,喀麦隆总统偕夫人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27日,访问团完成北京的访问日程,正准备乘29日的飞机前往上海继续访问时,总统突然发起高烧,感觉头重脚轻,耳鸣目眩。外交部赶紧安排总统去北京的一家西医医院治疗。然而,这家西医医院的医生们因检查不出总统的病因而不敢贸然用药。此时已经是27日的午夜三点钟。外交部立即商请卫生部出面邀请有关专家会诊。卫生部决定请北京东直门医院的一位老中医会诊。外交部立刻派车把这位老中医接来。这位老中医身躯微微前倾,伸手搭上总统的脉,屏息凝神,面色异常沉静。一秒,二秒,三秒……时间飞快地流逝着,周围人的心都悬在了嗓子眼。终于,老中医停止把脉。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老中医并没有立刻开中药处方,而是仔细翻阅总统的西医化验报告:血常规、B超、心电图……看完西医化验报告,他拿起笔,又放下,再拿起笔,苦苦地思索着。最后,他胸有成竹,迅速写下中药处方。老中医告诉总统:“以此方拿两副药,共煎四次,今夜服一次药睡觉,明天再服三次药,后天总统的上海之行应当没有问题。” 拿着药方,外交部的官员立刻去北京同仁堂取药。同仁堂的师傅按方煎出四剂药,让外交部官员趁热送给总统服下。第二天又服了三剂。果然,喝下四剂药后,总统的高烧全退了。总统带领访问团按原计划飞往了上海。 从上海回到北京准备回国前,总统和夫人执意要求再见一次那位老中医。见面时,总统道出了万分感谢之情。临别时,总统拿出一个精致的巴蒙木盒子(一种产自喀麦隆南部的贵重礼品盒),赠给老中医。老中医微笑地问:“这礼物是什么?”总统说:“这是我送给你的五万美元酬金。”老中医婉言谢绝了,并解释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所在,即便是一个普通人病了,我也应当尽全力救治,何况总统先生是我国的贵宾呢。这酬金我绝对不能收!” 这位具有神奇医术的老中医,就是著名的中医学家董建华。他毕生致力于中医教育和临床研究,尤其擅治脾胃病、温热病。他对妇科、儿科、肿瘤科、精神神经科疾病的治疗也有很深的造诣。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他曾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组组长、内科教研室主任,东直门医院内科主任、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历任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六、第七、第八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第二章从青浦到北京 一、拜师严二陵 董建华(1918—2001),上海市青浦县人。祖父董杏园,是一位医术高明的中医眼科大夫。祖父虽然没有留下中医著作,但是祖父的医德和教诲让董建华终生难忘。祖父曾对董建华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救之,功德无量。” 董建华的外祖父张锡虞,是个秀才出身的儒医。他的儒雅风范,乡里闻名。有一年,乡里的一个小女孩高烧十余天不退,昏迷不醒,惊厥时发,滴水未进,危在旦夕,病儿的家人焦急万分。正巧董建华的外祖父那天去女孩家做客,他看了看病儿的舌苔,摸了摸体温,把了把脉搏,瞧了瞧指纹,问了问病情,然后先用推拿手法,使病儿神志清醒,接着再配合清热息风平肝的中药汤剂。病儿吃了两剂药后高烧退去,也能进食了。董建华自小耳濡目染,幻想着有朝一日能有像外祖父那样高明的医术。 董建华的父亲董宝麟,没有子承父业,他是杭州九成绸缎公司的会计师。董建华幼时,父母对他教育严格,要求他每天练习毛笔字,所以他练就了一手好字。后来,他给病人写药方,不仅写得速度快,而且很有笔力。P1-3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曰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8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立综合性科研机构是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算是第一个国立综合性科研机构,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开始。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l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普通高等学校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两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的、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3日,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路远,还需要有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接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后记 根据中国工程院的要求而撰写恩师董建华院士的传记,我是诚恐诚惶,因为要反映先生中医人生的轨迹,是很不容易的事。我跟董先生学习是1983年开始,当时作为全国首届博士研究生,拜在董先生门下。董先生跟严二陵先生学习并在上海青浦县学中医、行医,南京中医学院学习并留校当教师,这一段历史,本来是反映董先生由中医学徒成长为国医大家、工程院院士的最为重要的时期,作为“传记”这方面的内容也是最主要的。但先生这一段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只能根据和我谈话中的内容作为追记,为了补充这方面的内容,我把董先生家中现存的照片全部搜罗起来,并和董先生的家属作了交流,其内容就是本书所写的这些。因为“传记”必须真实,不能推测和杜撰,所以本书中反映董先生学习、生活,特别是成长轨迹内容比较单薄。这是非常遗憾的,而董先生在学术方面的传承与特点,我了解较多,所以本书这方面的内容比较丰富。更由于我个人在撰写“传记”方面没有经验,所以请作家何卫宁先生、肖培新同志与我共同撰写。值本书付印之际,我谨向中国工程院和吴晓东先生致以诚挚的谢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