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充实梦想。但我不会生活在编织的梦想里。
故乡的记忆是清新的。
故乡的记忆是深刻的。
漫漫行程中,对赵庙的记忆,充实了我心间的空旷;迢迢旅途中,对赵庙的记忆荡去了我独处的寂寞。是对赵庙的记忆淹没着我的浮躁与狂妄;是对赵庙的记忆,激励和鞭策着我的奋发努力,刻苦进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故乡在晚风中 |
分类 | |
作者 | 巴一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学充实梦想。但我不会生活在编织的梦想里。 故乡的记忆是清新的。 故乡的记忆是深刻的。 漫漫行程中,对赵庙的记忆,充实了我心间的空旷;迢迢旅途中,对赵庙的记忆荡去了我独处的寂寞。是对赵庙的记忆淹没着我的浮躁与狂妄;是对赵庙的记忆,激励和鞭策着我的奋发努力,刻苦进取…… 目录 左手缪斯 右手金泉(序一) 晚风中的巴一(序二) 中篇小说卷 执迷不悟搿 淮北往事 旋转的火光 散文卷 送俊儿远行 那件白衬衫 难圆橄榄梦 我从“平原” 漂在重庆 等你 梦圆新千年 青春往事 巴楼村夜话 祖母的雕像 大爷与我 “灯下读书会” 绿的梦幻 宽恕我 热爱生活的每一片绿叶 勇气 圆了我的作家梦 唱自己的歌 醉写雪涅 琢磨冯骥才 走近流沙河 我与毛阿敏 王英琦这样对我说 有个女孩叫阎红 他们微笑着走来 惊叹秦银河 再说老董 一江碧波济云帆 杏林一奇人 我和三位女编辑 故乡在晚风中 评说卷 说巴一 当物质与精神失去平衡——读作家巴一的《淮北往事》 而今迈步从头越——读巴一的《淮北往事》 历史记忆中的个人生状态——读巴一的《淮北往事》 情与风情的叙述——读巴一的《淮北往事》 作家心中有“冰山”——读巴的《淮北往事》 执迷不悟人的《执迷不悟》 深藏心底的“至痛——解读巴一散文《故乡在晚风中》 一片心中的绿地——巴一和他的散文 作家巴一:我决不写那地摊货 儒商巴一 试读章节 陈永新开着车子驶进集团公司的大门,将车钥匙甩给站在不远处的保安说,把车子停到车库去。 办公室主任席青走过来不无责怪地说,你怎么这时候才来呀,大家早等急了。陈永新没有说话,径直走进电梯,将脱下的西装搭在左臂上,伸手去按会议室楼号,席青的手指同时按在了那个号码上。席青笑笑,陈永新也笑了。大家都到了么?陈永新的话音没落,席青已一把将他抱住了。她说,你跑哪去了?他将她的手掰开,正想跟她解释些什么的时候,叮一声脆响,电梯到了。 会议室内鸦雀无声,上百双眼睛齐刷刷地凝视着主席台上的陈永新,这个集团公司的当家人陈总。 陈永新看了看表,已是十点四十五分,比他要求开会的时间迟到了整整四十五分钟。真糟糕。在主席台落座后,他歉意地解释说,对不起,路上太堵。席青急忙将水杯端在陈总面前,咳了一声,补充说,各位董事,陈总今天下午两点钟要出差,噢,他是随一个代表团访问日本,可能要半个月后才能回来,所以,大家有什么要解决的问题,趁陈总在,请提出来。 对席青的开场白,台下的董事们一点都不嫌多余和哕嗦。这一千多号人的医药集团公司在重庆市乃至全国医药行业,都是一个叫得响的知名企业。这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昂扬向上蓬勃发展,集体的智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主席台上的这两个人。陈永新不光在商场上有胆有识有谋略,而且在政治上还有他独到的一面。三十七岁的他有着一系列耀眼的光环,这是全市医药行业里绝无仅有的。再说席青,三十二岁的女性浑身洋溢着成熟的风韵,这个从某军医大学药学专业毕业的重庆女子,不仅是陈总的得力助手,而且是整个集团公司的灵魂式人物。上下左右都由她一个人打点。她不是总经理,也不是公司的董事,可公司全体员工没人不尊敬她。员工们闹矛盾,各个部门环节出现了卡壳,席青总会以她干练的工作作风沉着应对处理,为陈永新省去了很多烦恼和应酬。办公室主任这个职务,席青真正起到了“外眼内牙”的作用。陈永新打心眼里喜欢她,感激她。 陈永新望着台下的各位大将和各路诸侯,刚才的急躁情绪已经平息了下来。他通报了大半年来公司的经营情况,同时,还表扬了全国各地的办事处工作开展的顺利进度。他特别强调说,公司在今年抗击非典战斗中,全力以赴支援第一线,确保了抗非期间的药品供应,为稳定市场价格和打赢抗非战役在全市起到了表率作用。他表示,待他从国外回来,一定重奖公司里的积极分子。 平日里,陈永新无论去哪里出差、开会,都会提前通知席青准备资料或者安排总经理、副董事长一些生产、销售方面的事务,而这次,每月的例会应该是二十五日召开,提前了两天不说,陈总突然说要出国,而且是今天就走,怎么就没听席青说过呢? 总经理梁成明站起来说,陈总,你哪天回来?陈永新犹豫了一下回答说十五天以后,怎么啦?梁成明说,你走后,我们二十九日和深圳中药厂的合作协议怎么办?石家庄化工制药厂那里原料生产计划怎么办?陈永新打断了梁成明的话说,你说该怎么办?你的智慧哪里去了?离了我就不能过日子了是不是? 台下一片笑声。 陈永新把公司的事安排妥当后,便吩咐大家今天中午都在食堂吃饭,待他敬大家几杯酒后再去机场。席青说,现在重庆的大街小巷都在修路,别堵车误了航班。下午两点的飞机,十二点出发绰绰有余。陈永新这样想着,又打消了和大家一起吃饭的念头。散会后,席青和一群人问陈总以前出过几次国?陈总的脸上荡漾着喜悦和兴奋回答说,一次都没有。他们都不相信。陈总说,我出没出国,还瞒过了你啊?别说我没有出过国,我的祖宗八代都没出过国。席青说,你去年不是去了香港和澳门么?陈总笑了,说,香港、澳门本来就是中国,那算么?梁成明总经理说,这次才算是真正要出国,日本,就是地地道道的外国。有人马上说,陈总到了小日本耍几个妞,报报仇,呵。又有人补充说,日本女人贤惠哟,耍了日本妞,产生了感情,咱陈总回不来了咋办?咱席青主任咋办?席青笑对着那个人抡起拳头就是一阵急打说,这关我什么事? 陈永新笑望着大家的随意和喧闹,并安排司机开车去机场送他。 和大家挥手告别后,陈永新钻进了车里。席青一把抓住了车门问,你的行李呢?陈总说,早都放在车后备箱里了。 有人悄悄地在一边说,你们看,席主任合不得了。 席青涨红了脸,痴痴地望着缓缓开出大门的轿车,两眼渗出泪水来。 的确,市区的路堵得够呛。尤其是单行道,要等好长时间才能通过。坐在后排的陈永新没有和司机说一句话。他心里隐隐约约地灼痛着,席青刚才流泪的情景,一次次剜动着他。他内疚到极点。他怎么能跟这个真心爱着他的女人撒谎呢?这次明明是去英国,却偏偏告诉她去日本。每次去全国的任何一个城市,他总是提前通知席青安排机票,而这次,早就买好的北京去伦敦的机票,他一直装在自己的公文包的夹层里,却没有告诉她。他意识到了有愧于她。可一想到何晶晶,一想到后天的这个时候就要在英国伦敦见到何晶晶,他的心里便兴奋得狂跳起来。 晶晶,我真的来了。亲爱的晶晶,我真的要来了。陈永新悄悄掏出机票,又一次过目机票上的英文字母。他认识他的姓名拼音,还有北京、伦敦的拼音和起飞时间。从北京至伦敦是二十三日晚上八点,现在从重庆飞北京仅是两个小时,时间太充足了。 终于,陈永新乘坐的车子驶出了嘈杂的市区。他又将这张出国机票装进包里,如释重负般靠在座位后背上。司机开响了音乐。陈永新点上香烟,又递给司机一支说,声音大点。司机正要拨响音量,陈永新又说,放那张碟子,《野百合也有春天》。 陈永新按了一下右手的玻璃窗开关,一缕凉风拂面而来。优美的旋律,熟悉的歌词,悠扬的曲调,是他最熟悉的,也是晶晶最喜欢的。这首歌让他心旌摇荡,这首歌让他终生难忘。 哼着歌儿的何晶晶,妖娆多姿地向他走来。(P19-21) 序言 一 我和巴一兄相识纯属偶然的机缘巧合。 二○○二年春天,我还在《十月》杂志社工作,某天收到来自重庆的一个稿件,是一篇散文,篇名有些俗套:故乡的回忆。 我对于写亲情(尤其母爱)、写爱情、写故土之情的作品,总是格外警惕。作者写得很热乎,认为是天下独一、举世无双的崇高感情,但在不能身临其境的人看来,其实也就是一些凡人俗事、普通情感,效果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引不起读者的共鸣。 这篇散文虽然篇名通俗至极,内容却有不同凡俗之处:除了对于贫穷故土刻骨铭心的眷恋,还有将要远走高飞却低首徘徊的沉重心酸,除了爱,还有尴尬、沉重、懊悔甚至仇恨。稿件里附了一封信,作者巴一在信中表达了他执著的文学信念,这篇散文对于他的意义,以及其中的情感含量。 不装腔作势,不故弄玄虚的文字,朴素率真的文字,很久没有读到了。作者的自信和对文学的热爱给我深刻的印象。 不久,我跟一位与重庆颇有渊源的小说家说起这件事,没料想,他居然认识巴一,而且是熟识的朋友,听来巴一还是重庆文坛名头颇为响亮的人物。 不久巴一来北京,我们见了面。他提起《故乡的回忆》,委婉批评我没有回信:难道我读了他倾注深情的精心之作居然不受一点不感动?我说,我只是被文章中的部分章节打动,文章太长,两万多字,头绪太多,写长了不免拖沓松散,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效果其实不好,应该以少胜多。文章中还夹杂有不加节制的抒情文字,读来有一种强迫感,反倒把我最初的感动淹没了。再者,文章标题太普通,不出彩,就像美女取了个俗气名字;好标题堪称点睛之笔,反之就是点金成铁了。我的批评直截了当,不讲客套,巴一居然认真听进去了。他说:我再试试,照您的意见改一改,拜托您帮我想一个文章题目。 修改的结果,便是发表在《十月》二○○二年第五期上的散文《故乡在晚风中》。这篇文章造成的响动是我始料不及的。先是有十余家报纸、文学选刊转载,我相信这一半是因为巴一在文坛、在传媒界有极好的人缘,另一半是因为《故乡在晚风中》还值得一读。接着获得“老合散文奖”三等奖。我读过这次“老合散文奖”的获奖作品集,《故乡在晚风中》是其中最动人的一篇。此外,这篇文章还上过排行榜,获得过其他我记不清楚的荣誉。编辑工作中我一直避免产生我称之为“责任编辑的偏爱”——就是“瘌痢头儿子自说好”——一类的情绪,但是我还是觉得,《故乡在晚风中》是我的杂志编辑生涯中的珍贵记忆。 在写作((故乡在晚风中》之前,巴一已经是重庆作家协会会员,有了十余年的文学创作经历,出版过多部著作。作为文学爱好者,则是从他的少年梦里就开始了。第一次见面他签名赠送我一本《巴一散文选》,系吉狄马加、黄济人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当代重庆作家作品丛书”之一。读其书,想见其人,古人所谓“知人论世”。读一本散文集,我们至少可以读懂一半作者的人生、性格、命运。 文学之外的巴一,是世人眼中春风得意的成功企业家,文人加商人,现在有一个体面的别称:儒商。重庆市十大杰出青年之首,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重庆市政协委员,二○○三年“十大时代新闻人物”之一,这些光彩夺目的荣誉冠冕,是巴一的“现在进行时”,他的灰暗崎岖的“过去完成时”,已经被糅进了叙事状态,化成他的一篇篇散文,成了纸面上的回忆,而回忆,众所周知,大多是感伤的,美好的。 二○○三年秋天,在评审中国作家协会人会材料的专家咨询会上,我又读到巴一写文艺明星人物的散文集,原来他曾经当过业余记者,与明星有过亲密接触。这本书他没有赠送给我,也没有提起过。也许是雪泥鸿爪痕迹太浅,或者是事如春梦了无痕。 作为作家,巴一的文学理想还在小说。散文记录个人的生活印迹,直接明了地传达心声,但只是他的习作,或者说文学预备,小说才是他真正的寄托。巴一的小说美学朴素传统,他对描写底层生活或者乡村题材的小说,由衷地热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既是他的文学启蒙,也是他的人生励志课本。在京的河南籍著名作家,周大新、刘庆邦,作品取材于与淮北接壤的河南乡村、小煤窑,语音近似,民风相类,巴一把他们看作同乡作家,念念不忘称赞不已。 把文学当作人生严肃看待,勤谨从事,吾未见如巴一者。难得的是这种态度,至于成就高低,声誉隆夷,反倒是次要的事。 二○○三年第一期《十月》和《红岩》杂志分别发表的《淮北往事》、《复仇》(本书中改作《旋转的火光》),最近《小说界》杂志发表的《执迷不悟》,三部中篇小说的题材,仿佛三个阶梯,象征巴一从淮北乡村到都市,再到功成名就一度陷于情困的人生之路。 淮北平原上的阜阳地区(今阜阳市)太和县巴楼村,是巴一的出生地,他在太和县读书至高中毕业,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太和县司法局工作了数年,直到他不甘于人生的平庸,一腔愁闷远走他乡。巴一怀着梦想漂泊重庆,却一步一回头,牵挂他贫穷的故园乡土。困窘、亲情、文学、初恋,是他的故乡记忆中如影随形的四个主题。“故乡的记忆煎熬着我,撕裂着我。”如今风流儒雅的巴一是大都市重庆塑造的,而他看待世界、感受世界的方式,他的敏感、多情、倔强、固执,是巴楼村赋予他的。十余万字的《巴一散文选》,洋洋洒洒一万五千字的《故乡在晚风中》,还写不尽他的故乡之恋,《淮北往事》又以虚构的方式传达他的隐秘衷曲,虚构仿佛催眠,给人自由,令人放松,但梦境说出了真情和真相。 巴一不掩饰《淮北往事》的自传色彩,小说主人公高占平从省城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的司法局工作,早婚成家没给他归属感,又始终不忘当初暗恋的邻村姑娘周晓青,这些经历与巴一何其相似。《淮北往事》是巴一对故乡生活的再次清理,就像卸掉身上沉重的包袱,以后可以轻装前进了。《淮北往事》之后,他可以挥挥手告别关于贫穷、关于暗恋、关于无爱婚姻、关于机关生活的灰色记忆,那在晚风中的故乡,只剩下温馨、甜蜜和柔情了。 巴一有一篇记叙他少年时当兵不成黯然梦断的散文《难圆橄榄梦》,八十年代初的乡镇基层腐败足以断送一个青年的大好前程,有志青年巴一立志参军却一次次碰壁,埋在心中便酝酿成仇恨,这是一口非出不可的恶气。《旋转的火光》便是抒发恶气的作品,堪为“蚌病成珠”的例证。成功人士于天成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故乡,不是光宗耀祖的衣锦还乡,而是要报复杀父辱母的仇人,但意外的是,故乡的仇人已经死了,面对仇人的坟头,于天成像湿了引信的炸弹,没有了爆发的机会。 不论成败,每个人早年都要吞咽许多酸辣苦涩。《旋转的火光》的不成功之处在于它的刻意和牵强,但是结尾自有它不同寻常之处,表明了作者与生活的和解:快意恩仇只在少年梦里,人到中年且将人间恩怨看作世间常事。 四 《执迷不悟》是巴一最近的小说新作,是他解开“故乡情结”之后,以当代都市男女为主人公的爱情小说,这在巴一的文学之路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过了四十岁的巴一,正当不惑之年,参透了许多“迷”,得了许多“悟”,但像大多数凡夫俗子一样,还需要参透一个“情”字。当我们把参不透的生活化为文学,当“行为”化为“叙事”,我们已经说不清这是“当局者迷”,还是“旁观者清”了。 罗兰.巴特在解析爱情的著作《一个解构主义者的文本》中,一再谈论到恋爱者的“迷醉”,以及絮叨、焦灼、嫉妒、慵倦等等“恋爱综合征”。这是中西共通的人情物理。爱情不只是一种心情,它还是经由心情影响了当事者身体反应的巨大的能量消耗活动。所以有人说,爱情是一种病;还有人说,爱情使人愚蠢,处于迷醉之中的人当然智力低下,无法做出合乎常情的判断选择。而相映成趣的是,恋爱者却能同时进行超常的智力活动:撒谎,做秀,为了遮蔽真实状况而提供假象。 巴一的《执迷不悟》宿命般地印证了爱情之中迷醉与假象如影随形般的存在。在每一桩爱情事件中,总有一方是“恋爱”,一方是“被爱”,“相爱”总是爱情合力的结果,更多的属于标记性的名词。一方主动,一方被动,一方沉醉,一方感动,一方丧失自我,一方获得了超越真实的自我。深度的爱情便是陶醉,陶醉者在抛弃了逻辑的同时也放弃了其主体性。爱情总是以丧失自我为高潮。一见钟情则是从爱情事件的起始便不可逆转地迅速转向高潮。《执迷不悟》里,男主人公——精明的、成功的企业家陈永新,便是以一见钟情开始他的爱情旅程的。 小说的标题得自民间谐谑段子:“结婚是错误,离婚是领悟,再婚是执迷不悟。”这是在小说中点明了的。社会越来越开放,人们的爱情几率增加了,幸福却依然遥不可及,只是多了一些沉痛的“领悟”。小说的目的不在于证明一句顺口溜或者一句成语的正确性和预见性,小说的智慧应该远远高于民间文学的智慧。天底下新鲜的人和事层出不穷,新鲜的道理却没有多少。关于爱情,小说还能表达什么呢?无非是再讲一个故事,再试图制造一次感动。顺口溜显示的是文字游戏的快感,旁观者有足够的闲情轻巧戏谑,而“当局者迷”,甚至执此“迷”而不悟,却饱含难以言说的苦涩与沉重。读者也是心甘情愿的痴情人,相同的道理,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再领略一次,依旧感慨唏嘘。 陈永新,一个当代的情种,一点痴情、一点花心、一点软弱、一点自私的男人,在商场上他可能叱咤风云、绝地翻身,成一时之豪杰。在情场上,他变成毫无个性、毫无决断,心软、耳根软,不能辨析轻重是非的人。在商场上见惯了逢场作戏,自己偶尔也不免来一场感情游戏,所以他把真情看得忒重,全然忘却了商场上利益交换、追求最大利润值是全社会普遍适用的游戏规则。凭借智慧、聪明、勤奋、决断、狠心赚的钱,糊里糊涂傻乎乎一瞬间为了虚幻的爱情挥洒掉了。 情到深处,“他愿意为她付出自己的全部”。每一位深爱者,“迷醉”者,都会这样听到灵魂深处的“绝对命令”。在陈永新与何晶晶的爱情中,金钱即使不是爱情的发动机,那也是爱情的润滑剂。小女子一出场便对“大方的款哥”显示了她的机心、乖巧、深谋远虑。当陈永新慨然出资让她赴英国留学时,她也不吝惜自己的赞美和誓言:“你是中国最优秀的男人……我在大洋彼岸想着你,祈祷着你。”奉献和感激,不正是爱情中最动人的表情吗?何晶晶以美好的假象回报了陈永新的迷醉,爱情的美丽花环编织成功了。 《执迷不悟》是一部单纯的小说,人物关系单纯,人物性格单纯,故事结构单纯,作者想表达的理念也很单纯,但它具有好的爱情小说的共同的感染读者的特征:眼见着一个人沉湎于爱情中,甚至是沉沦,丧失自我,到最后,爱一个人不是为了荣誉,甚至不是为了性,只是单要那份感觉。这篇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把爱情中的单向性即一厢情愿贯彻到底。虽然是第三人称叙述,却始终是陈永新的单一视角,何晶晶没有一点心理记录,她的出场、活动、言语全在陈永新的视听之中。读者会隐隐感觉到小女子的神秘、不凡,甚至识破她那深情表达中的丝丝滑头,——虽然作者未必这样设想。 当陈永新抛开公务,瞒着自己的下属以及痴情于自己的女助理,单身赴英国探望何晶晶,英文一字不识的他在何晶晶的留学生租住房内感到了幸福:“没想到会在英国和你睡在一起,再苦再累,值了。”简单的爱情因为时空的差异而产生了附加值,使爱心的奉献得到了感觉上的回报。这要比陶渊明在《闲情赋》中的苦情——“愿在衣而为领……愿在裳而为带……愿在发而为泽……”——更世俗更近人情。 身处英伦的陈永新感到了激情之外的不适:不懂英语,除了唐人街无处可去;不谙当地习俗,被何晶晶视为老土;不习惯何晶晶与朋友们的生活方式,竞产生了“鸿沟”、“代沟”之念。也许是陈永新感觉到当初的爱情是一厢情愿、自以为是,他匆匆结束旅行回国。在《执迷不悟》草草收场的结尾,我们看不出这一场爱情如此终结的充足理由,但是当何晶晶说:“为了我你花了那么多钱,打心眼里我感激不尽,等以后有了钱,我再还你好吗?”情场浪子陈永新此刻才如梦初醒,他的失落难以形容,他的悲伤是巨大的。“伤心者别有怀抱”,陈永新应该结束他的爱情长征,回复他的精明商人的本色了。 但是,爱情是超越常规的。当陈永新回到重庆,接到何晶晶的电话,他依然是泪流满面。爱情啊,就是这样身不由己,情不自禁,执迷不悟啊。 爱情像童话一样,是容不得过度诠释的,就像花蕊容不得放大镜的审视。去除了迷醉与假象,爱情还剩下什么呢?多亏巴一记录了日渐珍稀的传统爱情,使我们有了一次饶舌的机会,假如“后现代”来临,假如爱情成了纯粹的消费,我们也许只能有一条去路——失语。 五 巴一是在文学之路上发足狂奔的人,技术未必娴熟,方向未必正确,而且多重的身份角色使他心绪不宁难免旁骛。我不知道他会跑到多远,相信他也不会为自己预设伟大与不朽。 他也可能像闯进文学花园的鲁莽的山羊,惊扰了花花草草,惹得花农不高兴;他有理由不按牌理出牌,率性而为让他自在而快乐。 巴一兄新的作品集即将问世,嘱我写几句话记录我们的文学情谊。我不敢谬托知己妄加评说,对自己认真读过的几篇作品有一些片断印象和零碎心得,暂且记录在这里。姑以此为序。 书评(媒体评论) 他是文人,一点也不错,文人也需讲究效益;他是商人,更是不假,商人亦需追求文化。那么文人下海、商人弄文就是巴一的全部么?至少我还不这样认为。以我之见,巴一的全部是创造,巴一的身份是作家 ——著名作家 黄济人 一个出身贫寒而今又很富有的人,这人还不老老实实去办自己的企业,居然开着夜车写小说,他的秘书的电脑里大多足他写的作品,这本身我想就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牛活的一个传奇,凭这一点就够你瞧的了。 ——《小说界》主编 魏心宏 同眸往事,巴一的叙述始终是淡淡的,有节制的。如生活一样朴实尢华的日常性,意味着它对于我们有着某种持久的制约力量,义体现出了物质与精神失衡的普遍特征。 ——著名文学评论家 吴秉杰 巴一是一位用传统叙事方法表达门己感情的作家,他努力想在自己的小说里写出记忆深处的人和事,烘托出自己最熟悉的地域风情。 ——著名文学评论家 阎晶明 我非常反对那些纯粹无病呻吟的私人写作,我自己也绝对不写那种地摊文字,就像经商要千干净净一样对得起良心,为文也要下下净净,我觉得是否干净可以有一个评判标准,那就是你写的文字敢不敢拿给父母妻儿看?在他们面前需要遮掩的文字一定不是符合这个标准的东西。 ——巴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