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源主编的《别让任性害了你(方与圆的智慧)》介绍了,你是否因为毫不收敛自己的锋芒,招致他人的不满?
你是否因为随着自己的性子乱来,频频做出错误的决定?
你是否因为不懂得行事尺度和做事方法,而遭遇拒绝与挫折?
你是否因为斤斤计较、寸步不让而错过许多看起来不错的机会?
……
这些看似“小事”,却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学习方与圆的智慧,收获人生大幸福!
圆代表着柔软与圆满……让人在处世之中游刃有余;方代表原则、坚持,给人一种神圣 不可侵犯的感觉。古人常说“内方外圆”,正是说出了此中道理,千载文化中能代表“方圆”哲学的莫过于古代铜钱。外圆可减少阻力。便于流通提携;内方可一线贯通,秩序井然。方圆结合,可进可退,进不是盲动,退不是逃避。
“外圆内方”的说法来源于我国古代的铜钱。铜钱的形状外圆内方,看起来朴实无华,但古代先贤却在其中悟出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教育家黄炎培曾经赠给儿子这句话,其意思正是说为人处世应该像铜钱的外形一样,外圆而内方。
现代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中,焦虑和浮躁感日渐升腾的心境下,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尊重别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用什么心态去对待胜利和失败?张天源编著的《别让任性害了你(方与圆的智慧)》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以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详细阐述了为人之道、处世之道、商海之道以及谋略之道,帮你营造良好的人脉和生存环境,帮你学会规避任性行事所带来的危害,享受快乐惬意的人生,成就功名和大业。
给他人一点宽容
人生也像大海,处处有风浪,时时有阻力。做人是与所有阻力进行较量。拼个你死我活,还是进行适当的妥协,去争取最后的胜利?有些人面对人生疑问时,总是消极地逃避。
做人就要实际一点,为了拥有绚丽的人生,必须忍受许多痛苦,向一些强大的势力妥协。必要而合理的妥协,便是我们所说的“圆”。不会“圆”,就相当于没有驾驭感情的意志,往往会四处碰壁,甚至一败涂地。
人的觉悟程度是由人生经历决定的。改变他人就像改变自己一样,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人们固然需要对他人的劣根性进行批判,然而,更需要做的是对他人施以诚挚的厚爱和包容。在他人做了伤害自己的事情时,多给予一些体谅和理解,也许事情就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在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发生激战。最后两名来自同一个小镇的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互相鼓励、安慰。半个月过去了,他们仍未与部队联系上,幸运的是,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可以维持几日了。然而,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任何动物。仅剩下的一些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
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遇到了敌人,经过又一次激战,两人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他们以为已安全时,只听到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打在了肩膀上。后面的战友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起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赶忙把自己的衬衣撕下包扎战友的伤口。
到了晚上,未受伤的战士一直念叨着母亲,两眼直勾勾的。两人都以为他们的生命即将结束,身边的鹿肉谁也没动。天亮后,部队救出了他们。
30年过去了,那位受伤的战士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就是我的战友。他去年去世了。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了他发热的枪管,但当晚我就宽恕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背的鹿肉活下来,但我也知道他活下来是为了他的母亲。30年了,我装着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时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二十几年的朋友,我没有理由不宽恕他。”
宽容他人,给他人更多的包容和爱,其实也是放过了自己。因为心怀愤恨的人,其内耗是极大的。这也是一种自我的丧失,丧失在自己偏激的怒海之中。 仇恨是带有毁灭性的情感,如果一直背负着,造成的痛苦是巨大的。可是,还有很多人将上一辈的仇恨留给后人,希望代代相传,将对方置于万劫不复之中。其实,这样做,虽然自己的情感上得到了寄托,但是将仇恨的种子延续下去,会加重后辈的负担,甚至剥夺了原本属于他们的快乐。 一位画家在集市上卖画,不远处,前呼后拥地走来一位大臣的孩子。这位大臣在年轻时曾经欺诈过画家的父亲,并导致画家的父亲含恨而死。所以画家一直铭记着父亲的仇恨。大臣的孩子在画家的作品前流连忘返,并且选中了一幅,画家却匆匆地用一块布把它遮盖住,并声称这幅画不卖。
从那以后,大臣的孩子因为心病而变得憔悴,最后,他父亲出面了,表示愿意出一笔高价。可是,画家宁愿把这幅画挂在自己画室的墙上,也不愿意出售。他阴沉着脸坐在画前,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我的报复。”
每天早晨,画家都要画一幅他信奉的神像的画,这是他表达信仰的唯一方式。可是现在,他觉得这些神像与他以前画的神像日渐相异。这使他苦恼不已,他不停地找原因。然而有一天,他惊恐地丢下手中的画,跳了起来,他刚画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那大臣的眼睛,而嘴唇也是那么相似。他把画撕碎,并且高喊:“我被这没有边缘的仇恨给毁了!” 这是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一篇名为《画家的报复》的作品。这种仇恨的种子一旦被“遗传”“继承”,就会演变为更加可怕的破坏力。在心中怀恨、心存报复的同时,我们的身心也同样被这恶毒所折磨。
一个心中常想报复的人,其实他自己活得也并不快乐。因为他的精力几乎全用在想怎样报复这种不愉快的事上了,而且就算成功他也会有种失落与悔恨交织的情感。《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先生,由于小时候受到其他人的嘲弄,发誓报复。当他回归山庄时便展开了一系列报复行动,最后许多人因此而痛苦地死去,但他那颗苍老的心却突然感到一种可怕的孤独,这就是对报复的报复。
光想着报复别人的人,会不惜一切代价,即使是为此牺牲了太多自己的欢乐时光,他也不会注意。可是当有一天,他想报复的人已经不在了,或者以后没有力气再去跟别人计较的时候,他就会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付出得太多太多了。我们仇恨的人也许对我们的伤害还不足百分之一,可是我们却在用自我惩罚的方式加上了那百分之九十九。
所以,对待曾经伤害自己的人,不要一直怨恨了,而应圆融以对,给予一点宽容,我们就能透过乌云看到阳光。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