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许倬云说历史(共5册)(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许倬云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书是台湾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基于“全球大历史”史学视角的通俗历史讲座读本,纵深横阔,深入浅出,充满人类关怀。《许倬云说历史(精)》共五本,包括《大国霸业的兴废》《现代文明的成坏》《中西文明的对照》《文明变局的关口》《台湾四百年》。此为最新修订版。

内容推荐

《许倬云说历史(精)》一共五本,包括《大国霸业的兴废》《现代文明的成坏》《中西文明的对照》《文明变局的关口》《台湾四百年》。

《大国霸业的兴废(精装珍藏版)(精)》是“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的第一本。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其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深厚学养,从系统论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古今中外大国霸业的成败兴废之道。中国史部分,从秦汉帝国开始,提纲挈领地分析了中国历代王朝组织架构的分散聚合对其存续的影响,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一幅中国历史大脉络;世界史方面,则重点分析了罗马帝国的成败因缘,并由此而下将其与近代列强如荷兰、大英帝国等比较异同,最后反思了今日美国基督教精神丧失的问题。

《现代文明的成坏(精装珍藏版)(精)/许倬云说历史》是“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的第二本。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宏阔的视野与通俗的语言,高屋建瓴地描绘出一幅现代文明的全景图:从宗教革命到民族国家的兴起,从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到近代资本主义大发展,提纲挈领,要言不烦,勾勒出现代社会的形成及发展,反思了文明进步的得与失,展望了人类的前景。

《中西文明的对照》是“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的第三本。本书中,作者从全球大历史的视角,以两条主线分别勾勒出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路线图:两者长期以来平行发展,也存在各自发展的“峰与谷”及转折点;最终,中国形成大一统国家,欧洲走向了列国并立,直至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明清以来中国一落千丈,欧洲人则发现新大陆,开启了以工业革命为基础的现代文明。从此以后,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只能扮演追随者的角色。本书从地理环境、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以两相对照的方式剖析了两者的成败因缘,并指明了中华文明复兴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文明变局的关口(精装珍藏版)(精)/许倬云说历史》是“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的第四本。本书中,作者从资本主义经济、主权国家、科学技术这三大支柱出发,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历史和现实处境,指出其面临的种种危机。他把现代文明分四个阶段,认为如今已到了第三阶段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明正在衰微,而第四阶段的现代文明,是将世界其他文明的经验整合在一起的文明,即后现代文明。他尝试在西方传统之外,引入“生命现象的价值观”这一新的元素,作为新的人类共同文明结构的基础。

《台湾四百年》是“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的第五本,此为最新修订版。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恢弘的史学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台湾的历史变迁:从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经历了荷兰移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脱离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台湾四百年》简明扼要地梳理了台湾的历史变迁,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政治经济发展的得失,表达了一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

目录

《大国霸业的兴废》

自序

上篇 古代中国

 第一章 王朝的盛衰周期

 第二章 秦汉帝国的扩张与崩溃

 第三章 征服王朝与胡汉双轨制

 第四章 无效率的宋代

 第五章 辽金元:没有管理体系的征服王朝

 第六章 明清:最专制的中枢神经

中篇 近代中国

 第七章 革命前的中国

 第八章 边缘人的辛亥革命

 第九章 从革命到北伐:中国向何处去

 第十章 黄金十年,流泪十年

 第十一章 八年抗战,为国格而战

下篇 帝国兴衰

 第十二章 罗马帝国为什么崩溃

 第十三章 帝国的精神理念

 第十四章 帝国的制度系统

 第十五章 罗马帝国与西班牙、英国之比较

 第十六章 今日美国与中国该往何处去

《现代文明的成坏》

自序

第一章 基督教神权的建立与民族国家的兴起

第二章 中古以后的欧洲宗教改革

第三章 欧洲启蒙运动的来龙去脉

第四章 宗教革命开启了近代西方民主社会

第五章 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第六章 欧洲近代科学的发展

第七章 以城市为主的近代文明的发端

第八章 从人权平等观念走向民主政治

第九章 欧洲近代国家的殖民和掠夺

第十章 工业革命的动力及其对资源的侵占

第十一章 工业革命引发的人类文明发展新方向

第十二章 民族国家分化为专制国家或民主国家

第十三章 列强对世界的瓜分以及战后人类文明的发展

第十四章 三种不同国家形态下的政府权力膨胀

第十五章 现代工业生产大发展的福与祸

第十六章 现代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新的挑战

第十七章 20世纪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十八章 全球经济发展对社会政治和信仰的影响

第十九章 进入现代文明之后人类价值体系的重建

后记

《中西文明的对照》

前言

第一章 中、欧古代文明的发展

第二章 中、欧上古政治制度的比较

第三章 中西思想的分野

第四章 中西文化圈的分合与扩展

第五章 中、欧在中古时代的文化重整

第六章 中、欧面对历史转折的关头

第七章 中国的封闭与西方的开放

第八章 现代以前:三百年间的差距

第九章 结论

《文明变局的关口》

自序

前言 从兴盛到衰颓

第一章 现代西方主流文明的困境

第二章 资本主义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第三章 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病与矫正

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最近发生的问题

第五章 西欧和美国民主化的历史过程

第六章 现代国家的形式与运作(上)

第七章 现代国家的形式与运作(下)

第八章 现代科技的发展(上)

第九章 现代科技的发展(下)

第十章 资本主义目前的问题

第十一章 最近科技发展的情形

第十二章 为现代文明把脉

第十三章 国家功能的衰变

第十四章 主权国家的排他性

第十五章 资本主义与国家的运作

第十六章 现代社会的松弛和解体

第十七章 现代科学呈现的宇宙观

第十八章 中国和印度形而上学所建构的“生命现象价值观”宇宙论

第十九章 后论

《台湾四百年》

前言

第一章 被西洋海盗与东方倭寇拽进历史

第二章 从海盗集团到“开台圣王”

第三章 清政府的“移民”大开发

第四章 五十年的“殖民统治”

第五章 国民党“威权”统治台湾

第六章 走向政治民主、经济腾飞的新时代

第七章 积患重重,当共建世界新文明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王朝的盛衰周期

中国自古以来有一句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似乎是一种周期。历史学家眼中也有一种周期,他们认为朝代由盛转衰是一定的,开国时必定兴盛太平,而这个朝代将要结束时,一定是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这两个观念中所说的“周期”,并不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规律,却正好描述了一个政治共同体,将其当作一个复杂系统来看,它是如何逐渐失去自己的调节能力,以至于不能面对困难的。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先说分合观念。中国是很庞大的地区,各个地理区域天然条件不一样,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共同体,必须是各个区域之间能够互补而无冲突。朝代刚兴盛的时候——通常是大乱以后,一个新的秩序出现了,各个地区可以重新调节,彼此形成互补的关系;在各地区之间协调与重新分配资源,也正是一个新政权的重要任务。建立一些新的交通网和新的管理制度,都是为了要把若干互相冲突的地区,重新放在一个系统之内,这个调节的过程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比如说,汉代分裂以后,要到唐代才重新建构起一个南北之间相互协调的新秩序。汉代是东西方向的结合,物产和人力资源都是靠横向的几条大路和纵向的分支路线,将帝国结合为一个整体。汉代崩溃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导致南北分裂,各走各的发展路线。中间经过数百年的时间,其实南北的物产和人口配置都已经不一样了,隋唐之间建立的大运河,就是重新结合南北的一个新的配套设施。

各区的核心与边陲的关系,也因为新的资源分配而有不一样。秦汉的核心在于关中和中原的配合,隋唐也是如此。但是在宋以后,核心实际上在逐渐南移。北宋虽然中央政府在北方,但财富和资源都已经移向南方,甚至南方人才也逐渐多了。这个南移的趋向延续不断。南宋时代疆域只有北宋的一半,但国家的富力不但并未减少,反而比北宋时候更好些。“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一个自然的现象。到了明代,南北的差异更为显著。政府保持南北两直隶[]作为中央直辖的领土,在这南北两个直隶之内,不分封任何亲王。但实际上,北直隶是北京的外围,大量的军队驻屯在这些地区,南直隶却是财富的所在——经过大运河往北方运粮食,是北京建都后主要的粮食供应方式,明清两代都如此。到清代晚期,沿海地区,华南和东南,都是支持国家的主要资源所在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都取决于中央政府能不能有效地掌握各主要地区的资源。

人才的选拔机制是否合理

再说盛衰周期。朝代刚起来的时候,似乎满地都是人才;朝代结束的时候,人才都不见了。这并不是说天地生才在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分布,而是有才之士能不能被吸收到国家的管理机构之中,以维持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中国历代的王朝都是帝国制度,而且中央集权的趋向一朝比一朝严重。也就是说,统治阶层是一个密封的集团。在开国之初,功臣将相来自各方,成分是多元而复杂的,这些人才放在一起,又经过打天下的历练,都是富有经验的人物,他们的合作确实可以形成一个很强的团队。一代、两代过下去,功臣子弟成了纨绔,只知享乐,不会办事。皇室集团本身是一个非常狭小的团体,再加上逐渐有了皇权传嫡子的规矩,这个可以从中选择领导的人才库,就非常狭小了。皇权本身是不容挑战的,于是,依附在皇权四周的权贵——包括宦官和宠臣,代表皇权统治整个庞大的国家。这个团体延续日久,吸收新生力量的可能性也越小。固然中国有长期存在的科举制度,理论上可以选拔全国最好的人才进入政府;不过,上面向下选拔人才,一定是挑最听话的人。于是,虽然有新人进入这小圈子,两三代以后,这小圈子的新生力量也只是陈旧力量的复制品。他们不会有新的观念,也没有勇气做新的尝试。一个掌握绝对权力的小圈子,如果两三代以后,只是同样形态人物的复制,而两三代之后随着内外环境的改变,必定出现新的挑战,这些领导者就不能应付了。P7-10

序言

自序

这本小书是我在匹城对中国朋友们的谈话记录,主题是中国朝代的兴废,也兼及世界历史上大国的盛衰。因为不是正式的讨论,不免口语化,行文啰唆一点。为了存真,因此也没有做作太多的修整,这一点,盼望读者们的原谅。

无论是国家还是朝代,都是政治的共同体,也可以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将其与生物学的复杂系统相比,其实也还有相当的类似性。生物学上的复杂体,比如说,人类自己的身体,其基本的构造成分,就是许多不同的细胞。不同的器官,可以有不同的细胞。整体而论,凡此都是人体之内的细胞。政治共同体的复杂系统内,神经中枢是文化与政治的领导层,应当可以当作当做人体之内的脑细胞。呼吸系统是人体内吸收营养的维生系统之一,消化系统也是维生系统之一;血管吗、淋巴等,则都是运输管道;而神经系统主要是欣喜传播的管道;免疫系统就等于国防军和警察。

人体之内,不同器官的功能需要相互配合,任何器官都不能过强,也不能过弱。器官的功能不平衡,人就会有疾病,甚至于因为器官丧失功能而造成衰退和死亡。同时,器官本身有新陈代谢,各个部分的细胞,其新陈代谢的速度也因为器官功能的不同,而有迅速和缓慢之分。各种不同器官的新陈代谢,就等于社会和政治系统之内的人员更换。

因此,本书所讨论的大国存亡、朝代兴衰,我们都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在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有没有失调和失当?一个国家或一个朝代兴起的时候,都是一些年龄壮盛的人员组成的共同体。经过年代的更换,有些领导分子换成年轻的一代。两代之间的衔接是否顺畅,就是一个需要面临的挑战。老一代如果活得太长,把持权力太久,就会使得中枢系统的功能衰退。因为老一代的体能已经衰退,不能再像当年那样面对挑战。同样地,如果“细胞”更换,换上来的是同一个模型的翻版,形态固定,也就未必有应变的能力。在政治体或者社会体内,当权得势的阶层,长期封闭在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思考习惯中,不容易理解这一共同体的其他部分或是基层“细胞”成长的需求,则共同体就可能逐渐趋于僵化,最后趋于澌灭。这些都是一个朝代或者大国,因有机性失调的缘故造成的由盛转衰。

人体之内的细胞,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大体上可以保持相当程度的同步,由幼儿、少年,到青年、老年,缓慢地进行。社会共同体或政治共同体,其中的成员也就相当于人体细胞。然而,由于个人体力和禀赋的差异,不容易真正有同步的新陈代谢;共同体也常常无法避免各部分步调不一致,而造成失调。这个自然现象,是共同体内部无法避免的缺憾。

人类政治和社会共同体,也是更大有机系统的一部分。例如地球的生态就是更大的系统。人类在更大的生态系统内,必须与自然环境及其他生物寻求适当的共存。自从人类有了复杂的组织,也发展了生产食物的能力,人类加速地扩张自己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到今天,人类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和程度,都已经远超过这个大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地步。人类逾越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侵占了许多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人类毁伤了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自然大环境也转过来反扑,人类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遂因此反扑而有萎缩的可能性。大系统的萎缩,最终会使世界人类共同体本身,在寄托的母体毁坏后,自己也无法延续。历史上,因为毁损环境而造成大国和朝代的衰微甚至覆亡,也有不少例证。而今天,由于人类自己发挥的影响力比过去更为强大,将来人类的复杂系统难以面对迅速萎缩的大系统,可能是人类社会政治共同体濒临衰败的主要原因。

佛教有“生、老、病、死”或者“成、住、坏、空”的说法,“生、老、病、死”指的是生物体,“成、住、坏、空”指的是一切个体。大国和朝代也始终不能躲开“成、住、坏、空”的规律。学历史的人,摊开史料,眼看着人类走过的途径,其间有多少次的衰亡,?多少次的覆灭?但是人类从来无法从前面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海滩的浪潮,有涨潮和退潮。涨潮时卷上来的是有用的养料,退潮时卷走的也是有用的养料。潮来潮去,终于在海滩上留下了沙粒——只是沙粒,不是土壤。浪淘沙,是人类共同的经验:眼看着大自然浪涛汹涌,如果我们不从过去吸取经验,发展一些知所约束、知所节制的智慧;如果我们也没有领悟一些不要强求、不要执著的智慧,也许人类在世界上就难以存留更长的时间。将来的历史,将不再是大国的兴衰,也不是朝代的存亡,而是人类全体的毁灭和消失。

杜甫的《阆山歌》有一句话,“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在松树底下仰望天空的白云,一朵一朵飘过去,看上去是连续的,又似乎是不连续的。历史上的大国和朝代,正如一朵一朵的白云,连续起来就是人类共同的历史:前面已经飘过去很多的白云,后面是不是还有足够的云气,会形成一朵一朵的白云?在长江岸边上,眼看着江水冲击,危岸崩石,有些岩石正在将崩未崩之际,有些岩石终于崩落江中,随波而去。整个江岸,数千年间,有多少的巨岩已经崩到江中化作泥沙?人类历史上,有多少共同体在时间的长流之间,也在不断地崩落?

许倬云

2011年9月29日

序于匹兹堡

后记

这一系列的讨论,固然是因为目前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而起意,然而,我对近现代文明的盛衰已经注意了很久,才因为这个机缘而做了比较有系统的陈述。我盼望读者们了解到:目前的困难,不是周期.陸的调整,而是长期过度发展导致的衰败。在这本小书之内,读者们可能已经注意到,近现代文明的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基本都集中在高度工业化的西方国家。近代文明的起源,也一直要追溯到西欧的启蒙运动。当然,这也是自然的现象,因为近代文明本来就是在西方的文化圈内发展一一那是从中古时代的衰弊,进发出来的一个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文明。

在这将近二十篇的文章之中,读者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中国在这几百年的世界发展历史中,不是陈述的重点对象。在后记之中,我想对这一方面有所澄清。三百年来近现代文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其实并不能置身事外,只不过中国扮演的角色是被动的,而且常是不自觉的。三百年来,世界近现代文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之中,中国都是不知不觉地参与在内。开启大洋航道和西方的宗教革命这两件大事,都可以说是西欧启蒙运动的重要背景。培根指出,中国人发明的罗盘、火药、造纸和印刷,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贡献。培根的这种说法,其实全是针对着西方历史而言:没有罗盘、没有火药,远洋航行将不可能发展;没有火药,欧洲封建城堡就不会被摧毁,而西方列强对世界各处的侵略,也不可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威力;没有纸张、印刷技术,知识普及不会容易,而意见的交流,也不可能这么普遍。扩大活动范围和批判旧传统,这两个新风气的形成,正是西方知识分子质疑和推翻天王教禁裯思想的重要条件,西欧的启蒙运动,因此才能够一发而不可遏止。培根提出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为了解欧洲历史的形成过程,并不是在中国人发明的事物之中,单单挑出这四件发明介绍给世人。

在启蒙运动发生过程中,欧洲人转向东方,将耶稣会士介绍的中国,当作当时欧洲政治制度的对照。他们以为,中国的皇帝,例如康熙,就是一个哲人王者。而中国的儒生文官,其文化修养和专业知识,都不是西欧的武士可比拟的。他们下意识之中,拿这个神秘的东方,当作柏拉图理想国的模型。当然,到了78世纪以后,他们忽然发现,中国的一切其实不是这么美好,中国也有许多严重的问题。可是,至少在启蒙运动的前阶段,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形象,曾经被当作他们可以参考的对照面。借用中国的成语“郢书燕说””,他们正是借这种遥远的模糊形象,作为自己改进的榜样。当然从具体的方面讲,中国的文官制度和考试制度,也确实对他们建构近代政府的理想制度有过一定的影响。

在西方列强掠夺新大陆的财富时,美洲的白银也大量地运往东方。中国获得了新大陆白银产量的将近一半,使得中国至少享有两百年的经济发展。新大陆的农作物,例如玉米、番薯、西红柿传入中国,使中国的粮食供应增加,可耕地和人口数量都随之增加,改变了中国的生态和经济面貌。尤其中国的中南和华南,城市化和生产量都有可观的变化和成就。因此,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已经不知不觉被拉入全球化的网络。

紧接下去,欧洲工业革命以后,生产能量急遽增加,中国成为欧洲产品的重要市场。中国不仅赔出了那些赚来的白银,甚至付出更多,以致、9世纪的中国迅速地贫穷。在当时世界市场之中,欧洲在中国占领的市场比重超过非洲和中东,因为中国地方大,人口多,市场的收纳量极为巨大。英国和美国的纺织业者都曾经梦想,只要中国人多穿一寸英美工厂出来的棉织品,就可以维持英美纺织业的继续成长。

在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市场和原料的过程之中,古代的三个大帝国,奧斯曼、莫卧儿和中国,都受到严重的冲击。那两个帝国都瓦解了,中国虽然历经艰险,却始终保持独立、自主和完整。这个现象,对于帝国主义列强来说,也有相当的意义。欧洲人征服非洲,把非洲分割成一块一块,毁灭他们的王国,解散他们的部落。在非洲广大的殖民地上,白人必须要负起管理和行政的工作一一他们称之为“白人的负担”。同样地,在太平洋、印度洋的岛屿和印度次大陆,白人也认为他们有天赋的权力和责任。在这些地方,西方列强几乎是无偿地取得资源,也肆无忌惮地倾销他们的产品。但面对巨大的中国,他们并不需要担起管理的责任,只要有市场在,他们就可以倾销,赚得的钱又可以取得够用的资源。于是,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算盘上,中国这块土地是独特的,和其他各处的市场都不一样。中国市场支撑到了「9世纪和2。世纪,对其自身的资本主义萌芽确实有过极大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经过一百五十年的历程,中国一步一步被卷进近代文明,吸纳了不少以西方文明为主体的近代文明。西方人在中国设立学校,中国到了尽头。

西方近代文明走到最后一个阶段时,中国也并没有置身事外。在多年的动荡中,中国依然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也开发了自己的资源。「g7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以后,西方曾将在中国设立的工厂撤离中国,在四年短暂的战争期间,中国发展出了民族企业的雏形。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萌芽,却是后来中国走向工业化的先声和基础。今天,一些中国人集中的地区,都俨然成为世界的工厂;海峡两岸的中国,联合新加坡等地的华人资金,已经改变了今日世界的经济布局。这一大片力量,与同样成为新兴国家的俄国、巴西、印度,对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向,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近代文明系统的经济版图,终于要改变。本书后面若干章所讨论的对象,也一定会引发其他各方面如政治、文化、社会等的变化,其变化之巨大,最终会使近现代文明完全转型。

因此,中国从一个不自觉的参与者,已经变成了一个参与建构全球文化网络的合作伙伴。经历了三百年之久的蜕变,我们竟可以如此说:西方近代文明,从最初的理想,到最后的终结,每一个重要的阶段,都有中国的影子或中国实体的参与。这也正是人类文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千必然的情况。毕竟,中国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传统。东方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经验,其中有不少深厚的文化精體,很值得我们选择、采撷,并纳入新文明之中,成为全球文化的一部分。邯郸学步,并不需要拋弃那些不朽的精神资源。这一筛选、改组和诠释的工作,也是最后一部分的工作,却也是最不容易进行的任务。不过,中国人必须如此做,不但是要自觉地做,而且是要努力地做。中国不能够自满于今天获得的财富,更不能自满于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上的地位。中国应该更往高处看:所有人类,包括中国人,都将合组一个大家共有的人类社会。在世界共有的文化之中,中国几千年来累积的许多智慧,应当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经过创造性的转移,人类文化之中的东方部分,庶几能矫正和弥补西方近现代文明的缺失,彼此融合为一,变成全世界的未来文明。

这一系列的讨论过程中,我得到了陈航和陈珮馨不少的帮助,没有他们的策划和传录,以我八秩老人的精力,很难如期地提供给《南方都市报》刊登,我对他们二位怀有诚挚的谢意。对于《南方都市报》编辑部的同仁,我也感谢他们的努力。对读者们,我只盼望这些书上提的问题,能激发大家自己的思考一一不只是阅读我提出的一些意见,而是从这些意见上引出大家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并将看法和想法付诸实践。

许倬云

2012年2月3日子匹兹堡

书评(媒体评论)

要有人写中国历史,不写政治、战争、制度、帝王将相,专写老百姓,那个人一定是他。

——《北京青年报》

能把严谨的学术著作写得好看的,非大学者不能为,因为只有大学者既能够钻进去,又能够跳出来。

——《新京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9:4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