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孔韶教授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第一位人类学(民族学)博士,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翘楚,在海内外社会学界都具有重要影响。《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增订本)》是中国社会人类学里程碑式的著作,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研究者的案头必备。本书采用了上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学风俗志的小说写法,写出了福建古田作为中国地方文化缩影的变迁,采用史诗式的视角,可以看到土地改革的激烈斗争,基层军队和政治的权力博弈,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饥馑和灾难,“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的戏剧性表现,改革开放带来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财富激增,福建重男轻女思想在地方家庭中令人扼腕的广泛影响,民间宗教信仰下的“灵异”视角……深受儒家传统浸淫的农业传统文化中,仍然可以生长出顽强务实的商业精神,颠覆了中国数千年来对儒家“重农抑商”的思维定势理解,与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形成了东方式的呼应。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中国历史风俗地方志,不但适合学者研究之用,也适合一般爱好者阅读。
本书将于2016年10月由美国知名大学权威学术出版社引进英文版。
庄孔韶教授《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增订本)》一书,是林耀华先生著名人类学小说《金翼》的学术性续本。1986—1989年间,庄孔韶数次回访“金翼”黄村及相关市县镇村,累计十四个月的人类学田野工作,完成了这部混合多种写作手法的学术作品。本书展示了上个世纪20至80年代末中国闽东乡镇社会文化变迁的绚丽画面,其中,基层军政结构、古今关联、理念先在和文化的直觉论是本书特别倚重的创新理论。本书这一携带着完整传承与应变信息,以及重拟“察机”之家族过程的中国样本,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寻味。
再版前言
林耀华序
黄树民荐言
作者导言
第一章 重访金翼黄村
第二章 农人与田制
第三章 “汉堡包”结构:新绅与军人集团
第四章 谷地之火
第五章 后—张鲁社会大实验
第六章 革命的思维与行动
第七章 银翅舒展
第八章 松软的田埂
第九章 在流通的链环上
第十章 宗族与房的理念与行为
第十一章 家族主题变奏(一)
第十二章 家族主题变奏(二)
第十三章 女神陈靖姑信仰
第十四章 并存的诠释与选择(一):道教与佛教
第十五章 并存的诠释与选择(二):儒家思想及其制度
第十六章 并存的诠释与选择(三):基督教
第十七章 文化与人事的过程
第十八章 反观法和文化的直觉主义:一个扩展的讨论
参考书目
今日人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银翅》简体字版后记
接近玉田县城,是一人工水库,以一县而言,气势可谓磅礴,水库边山侧露出砖红色土断层,是当年开凿的痕迹。一位大嚼甘蔗的同车人告诉我,旧玉田县城已在1958年水库建成时沉入水底。这时我才感受到《金翼》(林耀华,1977)中的玉田旧城的确已成了历史的记载,我要去的已是50年前不曾有的新城。
玉田新城距福州不过146公里,迫近它时可见县南边松台上吉祥寺塔矗立,这是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所建,1958年修水库时迁于此地。由县城中心十字街引出的两条不垂直的街道,过于狭窄、拥挤,行人和车辆几乎是并肩缓行。显然,当年新城的设计者未能充分估计到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强劲势头。
玉田人是好客的。白安武先生负责接待我,当我说明来意后,他说:“既来之,则安之,不必急着下乡,何况还没有打听清楚嘛!到我们玉田,一要看我们玉田水库,二要看我们的银耳培育。”我无可奈何,主人一片心意,恭敬不如从命了。
他说的也许对,当你读过旧县志一类的材料,那脑海中的印象大概至多是民国二三十年间的记录,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新的背景材料当是必不可少的。
驱车至苏吉乡东北部水湾亭地方,我参观了玉田电站。那是一座深入地下、在宽大空间中的电站地下厂房,设备并不先进。一级电站为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在华时修建,设备有明显的俄式风格,亦有不少机器已更换为国产。而二、三、四级电站,基本是中国人的杰作。中央控制室的许多年轻有为的专家们热情为我介绍,称整个电站年平均发电量超过10亿度。
“这些设备已经用了30年。”
“还可用多久?”
“100年没问题,当然我们也不时有更新。”
我了解他们当中有不少是玉田的知识分子、新一代的科学家、专家,难怪玉田人奔波海外,返乡时节必来水电站,一睹地下电站的宏大气魄和玉田才子们的风采。
走出电站,沿水库环绕,浩渺的人工湖中绿岛错落。白先生告诉我,湖面有37平方公里,地下水道落差120米,方能引至水湾亭发电。
水库建筑方位迫近原处在山野一侧的古老极乐寺和弥勒寺,现代僧众或许少了一些寂静,但却多了明洁之水的清新!
人类学思考的是:这宏伟的工程与浩大的移民运动如何运作?
“当年共移民8019户,43 154人。”白先生说。
“占地多少?”
“库区淹没面积再加上移民基建和公路改道,占地共4200余亩。这一概念的实际含义是玉田旧城,以及平潭、永安两区包括4街12乡的59个自然村全部沉没水底。”
描述到此,告诉你,后面还有一些水下的故事讲给你听。因为水库建设后消失了30多个地名,如今人们还记得并创造了不少新的传说,这一巨大的事业带给人类学家许多思考的机会。
返回城关的路上,我们参观了几户农家。当我从福建人民居堂屋向后面两侧观望,发现不少房间已辟为银耳培养室。屋里湿热、昏暗的灯下,一排排生长架就如同北京图书馆里巨大的宽体书架,不过每一层都有用塑料布裹好的一排排筒状棉籽壳,木屑培养基比超市里的青岛火腿肠略长,雪白的银耳像一朵朵白菊花从培养基上绽开,甚是好看。也有一些农人改育香菇,这一当地性的全民生产活动竟然在十余年间不胫而走,改变了玉田人传统的乡村生活。
水库和银耳无疑是玉田人的骄傲,但又有很多由此衍生的忧虑,世界上的事就是如此,有得也有失。白先生的导游实在是有益的,我将考虑的是:我要去的黄村是在何种程度上卷入了玉田人所经历的大事之中?
玉田县地势北高南低,秋夜的新城很冷,只好穿上厚厚的毛衣。
P2-3
我已经40多年没有回《金翼》故事里的黄村故乡了。庄孔韶博士说,起初他透过我的《金翼》首次认识了福建乡镇社会的过去;如今我则从他的学术性续本《银翅》很快发现我家乡变迁中一脉相承的历史关联性。我始终相信,人类学对当代中国文化本质的研究不能脱离上述分析的基础。不过,人类学家是否能在田野工作中认识这一点,则是另外的问题。
最近十余年,大陆学生、学者有机会出国学习和进修,了解主要来自欧美的人类学理论,受益不少;又,由于他们有不平静社会进程及其教训的体验,于是他们乐于采纳吸收、消化、修正和创新的社会科学学习态度,其落脚点是人类学、本土化的问题。在这方面,一些台湾的学者也有类似见解。关于中国的田野研究作品,不但应在形式上是人类学的,而且是人类学赞成的,即提供一个文化的视野——相同的与不尽相同的文化的体验和文化的展示,其中当然包含不容忽视的方法论问题,乃至人类学作品写作构成的文化特征。因此,东西两半球不同文字学术圈之间的作品交流是必要的。庄博士的《银翅》就是这样的一部重要著作。
不仅如此,庄博士和他的一个摄制小组还在福建闽江边拍摄了《端午节》,记录了地方农家生活、龙舟竞渡和游神场景,(我再次看到了童稚时熟悉的小镇风貌,那就是《金翼》里描述过的!)我想,无论是该片的普及版还是学术版,都适于配合《金翼》《银翅》成为一个系列作品,使读者方便了解中国地方社会百年变迁的多重领域。
记得十年前听取庄博士向我报告阅读《金翼》的心得时,我看出他重访黄村所在乡镇的意向,他还和我约时间核对书中众多地名与人名更改前的真实称谓。后来他真的制订了调查和写作计划,我鼓励他,每次从福建调查回京,他都来我的书房与我一同切磋。直到最近几年他在美国做博士后研究,我们也一直有信件交往。现在,庄博士所花的时间和心血没有白费,我衷心地祝贺他的《银翅》中文版问世以及他在发展中国人类学上的贡献。
今日人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
(一)
想起完成这本书的初稿,转瞬就是9年。定稿前略有些补充,做了关于中国社会研讨必要的背景性知识铺垫,显然,当时这本书顾及了海外读者对学术与乡土情感的同样细腻的需求。数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多次巨大的社会变故,我的导师描写过的黄村山谷内外的人民是怎样生活过来的呢?(林耀华,1977)东林家后裔和他们所在的乡镇邻人有怎样的命运呢?历史的、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乃至处世方式的古今文化关联性是怎样呈现和转换的呢?《银翅》或许可以向国内新一代青年提供一些解说。借此契机,让我们来共同观察20世纪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演化历程,以及讨论中国人类学调研的思路与表现实践问题。
(二)
20世纪的人类学逐渐发展了一系列理论,从早期的功能论到今日的族群理论,例如说文化是为满足社会生存或个体之需,说文化是某族群的特殊行为趋向,说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手段,说族群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一种事实,这里文化成了族群认同的感受、族群象征和族群之间关系等观念的复合体,等等。然而,上述几乎每一个理论产生过程都是在尝试酝酿出一个个关于文化的新的概念,大多也代表了一个个不同的认识视角,并且常常是互不可比的。这里,数辈学人田野耕耘与智慧之积累是理论不断进步的基础,至今,人们还在试图发展新的更完善的理论,以求达到尽可能圆满的(也许永远也达不到)人类自身认识之综观。过去的、今日的和未来的理论的积淀、修正与创新就是构成这一伟大综观的组成部分。
从福建地方文化的调研谈到文化中国与中国文化,其本质究竟如何表述呢?当我们设定一个古今关联的知识视角之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崇化导民、以国统族的持续性过程,因此,今日人类学推崇以反观的与关联的方法做研究。如果说文化变迁过程的一端是停滞,而另一端是面目全非的话,那么,文化中国与中国文化之“分享的意义”(shared meaning)与“文化实践”(emphasis on cultural practices)(Hall,1997,Introduction,P.2,P.3)的过程不可能是上述两端,而是展示了一个文化的历史旅程,尽管它始终带着变化的某种尺度、角度与速率。本书涉及的福建地方文化研究便是这类例证。
对从中心到地方的文化濡化与涵化过程观察,以往的人类学偏重文化的同质性,现在看起来,1.即使对同质性的内涵,也缺少对深层“文化的逻辑”的体认,其难处还在于文字表现的缺陷,即困于对不可言说之事理的书写与诠释。2.缺少对文化变异细部的田野关注。反之,若从边缘看所谓文化中心,显然是族群理论的长处。的确,该理论提供了反省文化中心主义的机会。然而动态的边缘族群的集体记忆、地方观念及其“历史建构”,虽然可以成为族群认同的依据,但也可能仅仅是中心与边缘文化涵化与互动的一种反映而已。
一个边缘与地方社会的田野调研有益于显示各类族群关系及其认同的某些个性(如福建人重礼俗亦重商),但不构成解构中国文化的根据。需要关注的是中国文化的历史性多重关联细部,特别是那些被包裹在“现代时装外衣”下的意义、目标与事件等的关联性。这是因为“过去的社会关系及其残余,不管是物质的、意识形态的或其他形式的,都会对先前的社会关系产生约束,而先前社会关系的残余也一样会影响到下一个时期。”(Tilly,1990,p.16)同样需要明了的是:“人类不可能在他们自己选择的条件下创造历史和地点,人类只能在既存的脉络中,直接面对社会与空间的结构。”(同上)这就是在中国古典文本和田野工作中实践文化关联性的人类学价值。
于是,我们在大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研讨中,还是可以看到中国古今文化关联的旅程图景:1.一个崇化导民、以国统族的历史一地理的时空范畴(关联的、印象派画似的);2.精英哲学与大众思维的贯通性,以及行为方式的传承(如直觉思维、风水实践等);3.统一文字的文化认同意义(方言和汉字的文化意义不在一个水平上,前者被后者所涵摄);4.家族主义与人伦关系的持续性,儒学要义与道佛、民间信仰的必然互补性;5.地方性与小传统的民俗认同、个性及自主性之相对存在。显然,眼下这幅文化图景仍处在一个不能脱离过去的、正在描绘(imagining)和把握的文化旅程(the circuit of culcure)(Hall,1997,Introduction,p.1)之中。
……
今年初,是我9年后第一次回金翼山谷看朋友,发现芬洲家的大房子真的消失了,我在记忆中山谷的同一个位置拍照,那里只剩下一小片平地被一层浅水浸泡着。我总是记得风水先生10年前的断语:“湖口春风花落地,荷洋秋水浪滔天。”我们今天能用影视的手段记录他言中了的人事过程,真是值得,那是文字撰写不可替代的呀!后来笔者还发表了摄影随笔多篇,多是关于山谷里的民俗故事,是在《银翅》这本书里没有写过的。我还把山谷里的民俗生活照片在美国展出。那是10年前,一位老奶奶拿出50年前的嫁衣穿上让我拍照,那黑洞洞的农舍房间是仅有的背景,谁知在西雅图,人们偏偏喜欢这幅带着新古典主义油画效果的东方农妇身影。在同一地点制作的影视片也在海外的中国文化课堂上放映了,8家专业杂志做了热情的评论。这部片子荣幸地入选法国今年的人类学电影节。可以反观农人自己民俗生活的影视片是地方人民的一大乐趣,尤其是他们不知道若干年前自己已经进入镜头时。当然,这也是影视人类学作品回馈的愿望。人类究竟是怎样相互理解的呢?从影像和文字作品中可以各得其所,也会得到一些不可比拟的答案。 从1995年起,笔者把“不浪费”的人类学转向长江三峡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工作实践中去,因为我们(同行和相邻学科的几位身体力行者)的信心在于:在人人努力参与的同一个田野调查点上,尝试记录学者和他人的理念与思想流程,尝试使用不同的文字写作形式,尝试影视的与影像的语言表现,尝试和相邻学科学者的“跨界”讨论,一旦多元化的作品完成并集合在一起,很明显,它们对该地方文化本质之综观将会大大优于单一论文形式。现在,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扩大了作品的选择形式,从吸纳古今地方文人笔记,到居住空间的数字机全息摄影,总共不下十种。在同一个地点,把文字与影视制作的多种形式以及永恒的文化和人性的主题最终归结到人类学的视角中去,这便容易把人类学者和地方人民的全部理解与智慧尽可能地焕发出来。这就是“不浪费”的人类学的宗旨,这也是一个总是充满求知欲的、朝向综观的文化实践旅程。
中国文人的创见如何最终体现呢?笔者一直是想把那些在田野中没有见诸文本的新鲜知识带进文字系统与影像的世界中去,同时携带着文化的历史关联与意义关联。承蒙三联书店的创新努力,在学术作品的出版工作中率先推出影视光盘,使文字和影像两大互相不可替代的文化表现形式得以兼顾,在此谨致谢忱。目前,专著《金翼》《银翅》以及影视光盘《端午节》已经构成同一地点百年社会文化变迁的文本与图像系列面世,相信能对中国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学术构想及其付诸实施的路径,并诚挚地希望听到广大读者的宝贵意见。
庄孔韶
1999年2月27日于北京
起初他(庄孔韶)透过我的《金翼》首次认识了福建乡镇社会的过去;如今我则从他的学术性续本《银翅》很快发现了我家乡变迁中一脉相承的历史关联性。
——林耀华 1995年1月27日
这是一部观察入微、文笔细腻、叙事长远的反思性民族志 (reflexive ethnography)。 除引用闽东农村第一手社会史数据外,庄教授更系统回顾了当代西方人类学重要理论发展,将台湾学界对中国农村现代化所提出的见解与假设一起、揉合于一堂。对有意了解当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何以会出现如此坎坷多难困境的研究者来说,应可在本书寻得满意的答案。
——黄树民 2014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