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修订版本,在《走近钱学森》基础上增加20万字,使内容更加丰富、扎实,揭秘“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传奇人生。
这是一本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传记,也是一个天资聪敏的人通过勤奋不懈加之机遇造就,成为一个传奇的故事,是一本鼓舞广大年轻读者蓬勃向上的励志之作。
叶永烈著的《走近钱学森(修订版)》不仅仅是钱学森个人的传记,也是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发展史,是中国成为大国并迈向强国的崛起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走近钱学森(修订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叶永烈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全新修订版本,在《走近钱学森》基础上增加20万字,使内容更加丰富、扎实,揭秘“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传奇人生。 这是一本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传记,也是一个天资聪敏的人通过勤奋不懈加之机遇造就,成为一个传奇的故事,是一本鼓舞广大年轻读者蓬勃向上的励志之作。 叶永烈著的《走近钱学森(修订版)》不仅仅是钱学森个人的传记,也是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发展史,是中国成为大国并迈向强国的崛起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内容推荐 钱学森院士是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一位传奇式人物。他出身华丽家族,家学渊源,1935年横渡太平洋,成为美国航空大师冯·卡门的高足。他在美国从事火箭研究,参与国防机要。新中国诞生后,他准备回祖国效力,突然遭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调查”,甚至被以“间谍”罪逮捕入狱。美国千方百计阻止钱学森回国,因为他们深知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 经过五年的不屈抗争,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过问下,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回到祖国。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了他,称他为“火箭王”。他运筹帷幄,稳坐中军帐,对中国的“两弹一星”以及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性巨大贡献,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提升大国地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叶永烈著的《走近钱学森(修订版)》深层次解密钱学森的传奇人生,文笔流畅,可读性强。全书图文并茂,首次公布了钱学森诸多鲜为人知的照片,甚至包括钱学森本人在美国拍摄的摄影作品。 本书是钱学森的个人传记,也是一部厚重的史著,记录了共和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艰辛历程,同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以及鼓舞广大年轻读者蓬勃向上的励志之作。 目录 小引:形形色色的评价 第一章 冲破罗网 美国要给钱学森授奖 “火箭专家返回红色中国” “怀疑的乌云扫过我的头上”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中国“原子弹主将”幸运漏网 托运的行李被细细“研究” 牢狱之灾突然降临 四面八方的声援 被监控的生活是痛苦的 在“工程控制论”中闪光 中美在日内瓦的较量 躲过特工寄出至关重要的信 头等舱的故事 菲律宾华侨的信与合众社的评论 第二章 华丽家族 杭州方谷园大宅门 钱家祖辈乃丝行大亨 作为教育家的钱均夫 父亲是第一位老师 浓浓的“宣武门情结” 名牌小学的熏陶 17位深刻影响钱学森的人 在中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跨进交通大学校门 伤寒突然袭来 请求老师扣分的故事 从地上跑的到天上飞的 母亲早逝使钱学森痛心疾首 进京赶考 幸遇伯乐叶企孙 三位名师的指点 第三章 美国深造 横渡太平洋 戴上硕士方尖帽 钱学森的“影子” 冯·卡门的传奇人生 在冯·卡门麾下 冯·卡门访华受到高规格接待 “卡门—钱近似”公式 加盟“火箭俱乐部” “约翰·狄克”之谜 罗斯福总统关注研制火箭 “卐”旗下的秘密火箭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诞生 第四章 火箭专家 进入五角大楼 神秘的“回形针行动” 以美军上校身份飞赴德国 三代空气动力学家的会晤 提审德国“火箭之王” 重返麻省理工学院 双喜临门的1947 “内定”交通大学校长 从干女儿到儿媳 “声震屋瓦”的女高音歌唱家 良缘天成 佳话传世 再度来到加州理工学院 钱学森的“红色”挚友 “北方当局”的召唤 第五章 一将难求 “钱先生,请坐车” 陈赓大将专程飞往哈尔滨 在大和旅馆密谈导弹 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关注 跟大将、上将、中将研究导弹 第一个提出组建“火箭军” 毛泽东要钱学森坐在他身边 叶剑英的宴请与周恩来的看重 中央决策研制导弹 公开的身份——力学家 走进力学研究所 在中关村“海归楼”安家 举办《工程控制论》讲座 有什么说什么 女秘书眼中的“国宝” 聂帅挂帅“两弹” “黄带子坟”的绝密研究院 关于“中将”军衔的传说 美苏争霸太空 手心上的神机妙算 满洲里车站的庞然大物 苏联导弹成了中国的“过继儿子” “响尾蛇”与“萨姆”导弹的较量 1957年的“震撼弹” “三钱”之中倒了钱伟长 庄严的入党时刻 讲坛上的风采 “三起三落”物理力学 第六章 两弹一星 “1059”导弹的诞生 聂荣臻秘书柳鸣的回忆 “争气弹”终于飞上天 如影随形的警卫秘书 身边的工作班子 增添了学术秘书 “两弹”差一点下马 “失败是成功之母” 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小插曲 钱学森“失踪” “黑寡妇”的穷途末路 中国放了“大炮仗” 钱家来了化验员 “邱小姐”与导弹结合 挚友郭永怀不幸遭遇空难 “导弹 氢弹”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探空火箭从上海起飞 起用年轻人挑起研制卫星的大梁 “富有人情味” 在“文革”的风暴中 “武力保护”钱学森 中国卫星终于飞上太空 “海中蛟龙”核潜艇 水下“杀手锏” 第七章 梦圆飞天 “把载人航天的锣鼓敲起来” 中国小狗飞上天 “曙光号”飞船搁浅 毛泽东在病中记起钱学森 与钱学森的零距离接触 目击中国航天员的训练 飞船与航天飞机之争 力荐王永志挂航天之帅 第八章 金色晚年 第三大贡献 三次激动 亲手剪报 “铁杆”广播迷 科普高手 钱学森写信 郝天护·茅以升PK钱学森 “集大成,得智慧” “中国航天”打造香港大佛 关注“现代帝国主义研究” 首创“山水城市” 留住阳光 改造沙漠 草产业使内蒙古绿起来富起来 从美国归来的“宝贝” “钱永健旋风” 钱学森的“再传弟子” 丰硕的人生秋天 “我是大科学家钱学森!” 最后的岁月 万众送别科学巨星 附录一:钱学森年表 附录二:钱学森著作一览 后记 试读章节 “怀疑的乌云扫过我的头上”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竟然被美国“驱逐(deport)出境”,这令人愤忿的一幕虽然发生在1955年,但是起因在1950年。 自从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交通大学,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于1935年来到美国留学,他本来就没有打算在美国工作一辈子。诚如钱学森自己所说: 我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有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待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美元也不存。他们听了感到奇怪。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到1949年底,我得知新中国成立,认为机会到了,应该回祖国去。 当时,数学家华罗庚从美国回到新中国,在通过罗湖口岸前夕,发表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使钱学森为之动容:“中国在迅速进步着。1949年的胜利,比一年前人们所预料的要大得多,快得多……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建立我们的工作基础,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不过,那时候钱学森在美国还有诸多未了的工作,他并没有打算马上回国。在跟朋友谈起的时候,他也只是说,打算回国一趟,把父亲接到香港,再回到美国。 1981年2月19日,加州理工学院前院长杜布里奇在接受该校档案保管员古德斯坦(Judith R. Goodstein)的采访时,回忆说: 1950年的一天,钱(学森)来看我,并且对我说:“你知道我在中国有年迈的父亲。我很久没见到他了。当然,在打仗时我是不可能回去的,但我现在也许可以回去了。我只想请一段时间的假。”我问:“多久?”他说:“嗯,我实在不知道自己想和他住多久,这取决于我父亲的健康,总之是几个月。”我说:“当然,你可以离开一段时间。”因此他完全公开地做了安排,并且告诉了所有人。结果有人告诉了当时是美国海军次长的丹·金贝尔(Dan Kimball),钱(学森)将要回中国访问。丹说:“哦,不行,我们不应该让他去中国。”你知道,中国不是我们最好的朋友。钱显然知道这一点,金贝尔觉得让钱(学森)回中国对钱(学森)以及对美国都有点冒险。我却不那样认为。我对钱(学森)有足够的信任,我相信他不会带很多文章和一些航空理论工作回去做。麻烦的是,有人把金贝尔的评论看得很认真,说:“我们必须阻止他。”怎样去阻止呢?他们想到的阻止他的办法是指控他为共产党人。 杜布里奇院长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很清楚,起初钱学森当面向他请假,回国探望父亲,已经获得他的同意。钱学森打算回国探亲,“完全公开地做了安排,并且告诉了所有人”。如果不是“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钱学森的回国之路应当很顺利。 然而,钱学森惊动了那位“程咬金”金贝尔先生,形势陡然发生剧变…… 金贝尔是美国海军次长,亦即美国海军部副部长。为什么金贝尔作为美国海军次长,会干涉加州理工学院教授钱学森的回国探亲之事?钱学森所从事的研究,固然跟美国海军关系不大,但是金贝尔此前曾经担任航空喷气公司执行副总裁兼总经理,曾经深入了解过钱学森的学术成就,评价说“钱学森是美国最优秀的火箭专家之一”。 钱学森的学生郑哲敏也说:“金贝尔与钱学森曾是很好的朋友,早年,钱学森参加的‘火箭俱乐部’与美国军方有过合作,用火箭改进飞机起飞时的助推器,大大缩短了跑道的距离。后来,‘火箭俱乐部’的几个成员创办了一家公司,钱学森是技术顾问,金布尔是公司的管理人员,负责经营。他们很早就认识。如今,这家公司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火箭与推进剂制造企业——通用航空喷气公司。” 金贝尔一听说钱学森要回中国,立即出面阻拦。金贝尔给美国移民局打了电话,表示“说什么也不能放他回到红色中国”。 于是就在钱学森想走而未走的当口,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突然降临了。那是1950年6月6日,钱学森正在洛杉矶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公室里工作,两个陌生人进来了。对方一脸严肃,出示了联邦调查局的证件。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他们宣称,有足够的证据表明,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党员,早在1939年就成为美国共产党帕萨迪纳支部第122教授小组的成员。据说美国共产党帕萨迪纳第122教授小组中有一个化名“约翰·M.德克尔(JohnM. Decker)”的党员,联邦调查局确认“JohnM. Decker”就是钱学森。他们对钱学森进行盘问,尤其是盘问他与他的朋友马林纳、威因鲍姆的关系。尽管钱学森坚决否认自己是美国共产党党员,他们仍不以为然。 当时,正处于冷战的严峻岁月。1950年2月9日,威斯康星州的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威灵市的共和党妇女团体集会上,发表了惊人的演说,矛头直指民主党人、国务卿艾奇逊。麦卡锡扬言,手中握有“一份205人的名单”,“这些人全都是共产党和间谍网的成员”,“国务卿知道名单上这些人都是共产党员,但这些人至今仍在草拟和制定国务院的政策”。麦卡锡的演说,如同一颗猛烈的炸弹在美国政坛爆炸。尽管麦卡锡夸大其词,在人们的追问下把“秘密名单”上的共产党员从205人减到81人,最后减到57人,然而,在麦卡锡的大声鼓噪之下,美国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共运动”,从美国国务院扩大到方方面面,尤其是军事机要部门。麦卡锡因此一举成名,他的反共排外的政治主张被称为“麦卡锡主义”。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也都被列进了黑名单。 黑名单不断扩大,联邦调查局把目光投向了钱学森。钱学森在美国参与研制导弹、制定美军尖端武器发展规划等,均属美国国防事务,而钱学森的好友之中,马林纳、威因鲍姆等都是美共党员。钱学森曾经参加过威因鲍姆领导的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尽管那个学习小组并非美共组织,钱学森却被认定是美国共产党员。于是,钱学森也被列入黑名单。马林纳是钱学森多年的老朋友,担任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实验室执行主任,而威因鲍姆是喷射推进实验室的研究员。P6-8 序言 记得一位雕塑家朋友告诉我,他在雕刻人像之前,总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被雕刻的人,因为人是立体的,而铜像同样也是立体的。 其实,写一部传记,也就是用文字在纸上“雕刻”出一尊“铜像”,同样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传主。在细细向你介绍本书的主人公——钱学森博士之前,我先罗列各色人等对于他的形形色色的评价,使你对于他有一个多角度的立体的了解。 导师冯?卡门曾这样评价钱学森: 我们的朋友钱学森,是1945年我向美国国防部科学咨询团推荐的专家之一。他是当时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流火箭专家,后来成了世界闻名的新闻人物。 钱学森作为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小组的元老,曾在二次大战期间对美国火箭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他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天才,他的工作大大促进了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科学的发展。 钱的这种天资是我不常遇到的。 我发现他非常富有想象力,他具有天赋的数学才智。 人们都这样说,似乎是我发现了钱学森,其实,是钱学森发现了我。 美国专栏作家米尔顿?维奥斯特曾这样写道: 冯?卡门是空气动力学领域里独一无二的大师,而钱的名望仅在他一人之下,钱是冯?卡门雄心壮志与事业的继承者。 钱(学森)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的一颗明亮的星。 美国海军次长丹?金贝尔评价钱学森说: 无论在哪里,他都值五个师。 一位美国专栏作家这样评论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 工程师偏重于实践,解决具体问题,不善于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数学家则擅长理论分析,却不善于从一般到个别去解决实际问题。钱学森则集中两个优势于一身,高超地将两只轮子装到一辆战车上,碾出了工程控制论研究的一条新途径…… 1980年5月20日,合众国际社记者罗伯特?克莱伯在题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一文指出: 金贝尔对钱学森博士的才能的高度评价,已经被1955年钱获准离开美国回国以来的事实所证明。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中国才在1970年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现在,由他负责研究的火箭,正使中国成为同苏联、美国一样能把核弹头发射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国家。 美国火箭专家克拉克(P.S.Clark)说: 中共的归国学人当中,无人重要性能出钱学森其右。 在接受美国《60分钟》电视节目专访时,曾参与曼哈顿计划的拉尔夫?莱波被问及钱学森在中国核武器和导弹研制计划中扮演的角色,莱波回答道: 我会说,他是为此奠下基础的人。事实上,具有火箭科学背景的他,必定是中国导弹计划中指引方向的那盏明灯。就中国目前以及未来的成就来看,我都会将之归功于钱学森的带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蒂弗(Guyford Stever)教授认为:他(引者注:指钱学森)在美国的成绩很好,但不足以令人折服。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贡献才真正了不起。 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克拉克(Arthur C.Clarke)在长篇小说《2010:太空漫步》(2010: Odyssey Two)中,把一艘中国太空船命名为“钱学森号”。 法国《世界报》选择了北京举行钱学森葬礼的那一天——2009年11月6日,发表了由法国国防部长埃尔文?莫兰和《世界报》驻京记者布鲁诺?菲利浦共同完成的文章,专门介绍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生平。文章指出: 中国感谢钱学森作出的贡献,今天有许多人参加了吊唁活动,而亿万网民也在互联网上纷纷向这位“超级明星”致敬。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命运非常离奇。他在美国航天科学发展史上部分地扮演了首创者的角色。而如果当时不是麦卡锡主义盛行,钱学森对美国航天发展的贡献会更大。 1956年,郭沫若写了一首七言诗《赠钱学森》: 大火无心云外流,登楼几见月当头。 太平洋上风涛险,西子湖中景色幽。 突破藩篱归故国,参加规划献宏猷。 从兹十二年间事,跨箭相期星际游。 钱学森夫人蒋英对丈夫的评价是: 他是一位把祖国、民族利益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说得上是一位精忠报国、富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 …… 已近98岁高龄的钱学森先生,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科学的奠基人、中华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曾经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荣誉称号。钱学森先生作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精心组织攻关会战,为“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了卓越功勋。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钱老仍然关心国家建设,关注科技发展,为经济、科技、国防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钱老在科学研究领域,始终高瞻远瞩,视野广阔。数十年的科研实践,使他逐步形成了对科学技术的独特理解,从最初技术科学概念的提出,再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建立。他认为,现在的科学技术早已不只是自然科学技术的那些东西了,而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科学技术的研究对象,从根本上讲只有一个:那就是整个客观世界。而学科的区别,只是人们研究问题的着眼点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他还认为,一个科技工作者要有大作为,成大气候,应该有意识地学会运用这个知识体系,利用这个知识体系的综合优势和整体力量来认识和解决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钱老一生默默治学,成就无数,荣誉如海。但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他所选择的,既是一个科学家的最高职责,也是一个炎黄子孙的最高使命。他一生的经历和成就,在中国的国家史、华人的民族史和人类的世界史上,同时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来路。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人,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而且是民族的脊梁、全球华人的典范,他向世界展示了华人的风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之际,钱学森先生荣获此项“世界因你而美丽——2008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之“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大奖”,既是实至名归,也是全球华人的众望所归。 在钱学森因病于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在北京逝世之后,11月6日新华社发出电讯《钱学森同志生平》,称钱学森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钱学森同志生平》用十一个“第一”,概括了钱学森对于中国航天和国防科技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1956年,参与筹备组建中国导弹航空科学研究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受命负责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兼任院长。 ——1956年,设立空气动力研究室,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研究机构。 ——1960年2月,指导设计的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协助聂荣臻成功组织了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 ——1964年6月,作为发射场最高技术负责人,同现场总指挥张爱萍一起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枚改进后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 ——1966年10月,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协助聂荣臻组织实施了中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 ——1970年4月,牵头组织实施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 ——1971年3月,组织完成“实践一号”卫星发射试验,首次获得中国空间环境探测数据,为中国研制应用卫星、通信卫星积累了经验。 ——1972年至1976年,领导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 ——1972年至1976年,指挥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1980年5月、1982年10月、1984年4月,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洲际导弹第一次全程飞行、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和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任务。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这样谈及父亲: 父亲逝世后,我跟记者们一再强调:“咱们还得实事求是,我们敬仰钱老,但是我们不能说那种过头话,钱老实实在在的东西要挖掘,说清楚。但是也不能乱扣高帽,扣得再多,名实不符,戴了也白戴,几十年以后都得摘了。他不是什么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他就是一个‘家’,著名科学家。” 后记 我在1979年有幸结识钱学森先生,并多次有机会听取他的意见。不过,那只是工作上的聆教,从未想及要为钱学森写一部传记。 钱学森反对在生前写传记,而且极少接受媒体采访。钱学森的这一态度,并不始于他成为“两弹一星”元勋之后,而是早在1950d~!,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就说过: “人在临终前最好不要写书(传记),免得活着时就开始后晦。” 2006年8月2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先生、总编辑张天蔚先生和江晓原教授的介绍下,我结识了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那次会晤,可以说是本书的第一次策划会议。最初商定是以图片为主,配上简略的文字。 此后,我有机会多次访问钱永刚教授。我发现,钱永刚与当年的钱学森相貌酷似,简直可以说是钱学森的“拷贝”。钱永刚也像钱学森那么健谈,跟我无拘无束地聊他的“老爷子”,使我开始熟悉钱学森的生平,着手写作。不料在动手写作之后,文字并不那么“简略”,也就不是最初设想的以图片为主的了,而成了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了,成稿后定名《走近钱学森》。 就在《走近钱学森》一书刚刚写完,2009年10月31日传来钱学森病逝的噩耗。为了纪念钱学森先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全力以赴,以极快的速度,在钱学森去世一个月的那天,出版了42万字的《走近钱学森》一书。 2009年12月5日,《走近钱学森》首发式在北京隆重举行。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 “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院士、航天英雄杨利伟、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等出席了首发式,使我深受感动。 在《走近钱学森》出版之后,听取了众多读者方方面面的意见,作了订正,并由钱永刚教授提供采访线索,专程赴北京作了诸多补充采访,在《走近钱学森》基础上增加20万字,使内容更加丰富、扎实,写成了这本《走近钱学森》(修订版)——钱学森确实是中国当代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写作本书,我有三条“准则”: 一是钱学森本人很少谈及自己的身世和经历,因此也就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关于他的讹传随之流传,其中不少是“真名人,假故事”。我在写作本书时不得不担负起“考证”史实的任务,期望本书能够清除这些虚构、胡编的污垢,但是也很难保证没有错误的窜人。 二是本书以广大年轻读者为主要阅读对象,让“70后”“80后”“90后”了解钱学森是怎么走过来的, “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是怎样走过来的,我们的共和匡『是怎么走过来的。期望年轻人能够传承钱学森精神,在未来能有干干万万个“新钱学森”手持火炬朝着科学的顶峰迅跑。 三是虽然“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涉及种种艰深的科学原理,本书却力求用明白而流畅的语言使每一个读者都能读瞳钱学森。我希望能够写出一个平实可信的钱学森,坚持用事实说话。即使是对于钱学森的种种争议,也尽量用中肯、如实的文字向读者说清楚、道明白内中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但不作“裁判”。 书中没有“火箭之父” “导弹之父”之类颂扬性的称谓,钱学森本人也不喜欢对他的不实赞美。 “知识就是力量”和“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是贯穿全书的主旋律。 钱学森的一生,如同一部中国的“两弹一星”发展史。本书主要是写钱学森的生平,但是也写以钱学森为主的“两弹一星”群体,正如钱学森本人再三强调的, “两弹一星”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所以我在着力刻画钱学森的形象的同时,也旁及“两弹一星”的统帅聂荣臻元帅、恳请钱学森“出山”的陈赓大将、钱学森的挚友郭永怀、钱学森手下三员“大将”——任新民、孙家栋和王永志……此外,还注意勾画与钱学森人生道路有着密切关联的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包括父亲钱均夫、导师冯·卡门、夫人蒋英、堂弟钱学榘、慧眼识英才的叶企孙、 “红色科学家”罗沛霖、 “三钱”的另一钱——钱伟长等。我还注意勾画美国海军次长金贝尔、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钱学森好友弗兰克·E.马勃以及郭永怀夫人李佩的不同的鲜明个眭。这样的众星拱月式的表述方式,也许会有助于读者对于钱学森传奇人生的更深理解。 在《走近钱学森》(修订版)中,我也不回避关于钱学森的种种所谓“敏感问题”。钱学森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他回国之后正是中国政治运动的“多产岁月”。钱学森也不得不在“大鸣大放”中与秘书互贴大字报,在“四清”运动中在工厂车间里坐在小马扎上接受“社会主义教育”,在“文革”中写《关于空间技术名词统一问题》这样的纯粹科学技术文件时也不能不写上一段“最高指示”……离开了当年的政治环境,就很难理解这样的“中国特色”的细节。 我写及钱学森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两难境地。他作为中国科学界的头面人物,一方面不能不在各种会议上对“反右派斗争”作应景式的表态,一方面又出自内心对于与他同龄、同样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导弹专家徐璋本的悲惨遭遇表示同情,甚至多次帮助因徐璋本被捕而在经济上陷入困境的徐璋本夫人。我也写及钱学森在“文革”中的迷茫。在那动乱的岁月,钱学森一方面要尽力排除“文革”对他所领导的“两弹一星”事业的严重干扰,一方面对国防科委副主任安东少将、卫星专家赵九章教授、导弹专家姚桐斌教授的非正常死亡表示深切的关注,尤其是对当年力劝他回国的资深的中共党员罗沛霖居然被打成“特嫌”而被捕感到难以置信…… 感谢钱永刚教授、航天档案馆原馆长刘登锐先生、中国未来研究会韦锡新先生、钱学森堂甥陈天山等的认真指正,使我能够改正疏漏之处。 特别感谢90岁的钱月华、91岁的李佩、93岁的李锐、95岁的任新民等众多与钱学森相关的人士接受我的采访。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大多数照片是由钱永刚先生提供。凡是能够查到摄影者姓名的,均已标明。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查明摄影者姓名的,万望知情者在读了本书之后告知出版社,以便再版时补上,并寄发摄影稿酬。 本书中的钱学榘、钱永健照片是由陈天山先生提供。 叶永烈 2014年11月21日 于上海“沉思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