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共五章,分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历史考察、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的理论基础、党的全面领导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在全面从严治党中锻造党的坚强领导、以制度体系保障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理论创新是先导,为坚持党的领导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党的领导制度创新提供了价值引领;党的领导实践创新是动力,进一步检验和丰富了党的领导理论,也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经验;党的领导制度创新是保障,通过党章、宪法、法律、党内法规、规章等,把党的领导理论、有关原则性要求和有益经验固定下来,嵌入到管党治党、国家治理各方面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成为规范党的领导的基本遵循。这三方面相互作用,使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相互融入,彰显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 作者简介 方涛,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与党建、毛泽东思想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1950年整风运动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专项“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变革的经验总结研究”子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基金等多项,在《党的文献》《当代中国史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党建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多篇,参编《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思想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系列辞典》《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解读》等著作多部。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形成 一、革命领导权的提出 二、党“应该领导一切其他组织”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执政条件下党的领导的探索 一、对分散主义的纠正 二、加强对国家政权机构的集中统一领导 三、“党领导一切”的有益探索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坚持、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一、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改善党的领导 二、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统一起来 三、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巩固党的领导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第四节 新时代坚持党的领导的启示 一、必须在纠正偏差中实现党的领导 二、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领导 三、必须在深化改革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第二章 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最本质论”的提出和发展 一、“最本质论”的提出过程 二、“最本质论”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的领导下开创和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遣探索 二、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开创、捍卫、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第三节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 一、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三章 党的全面领导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第一节 首先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一、“两个维护”的提出和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后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演进理路 三、新时代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路径选择 第二节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二、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 三、坚持和加强党对军队、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 四、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大前提下处理好党政关系 第三节 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二、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三、把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 第四章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锻造党的坚强领导 第一节 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代内涵 一、把党建工作纳入战略布局 二、把从严的要求贯彻到党的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 三、在“真”“敢”“长”字上下功夫 第二节 把党的领导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 一、在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结合中夯实党的领导基础 二、突出抓好“关键少数” 三、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 第三节 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 一、为什么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二、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三、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其他各项建设 第五章 以制度体系保障党的全面领导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1978-1989年深化制度改革,改善“党的领导制度” 二、1989-2002年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党的领导制度 三、2002-2012年加强制度创新,健全“党的领导制度” 四、2012年至今坚持制度治党,确立“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第二节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形成的动力机制 一、价值原则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形成的内在依据 二、实践经验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形成的直接动力 三、时代潮流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形成的外部动力 第三节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鲜明特征 一、系统性:党的领导制度的集成 二、科学性:时代发展规律的反映 三、人民性:人民中心的根本立场 第四节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着力点 一、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一体推进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建设和执行 三、把党的领导制度融入国家治理体系 结语 一、以理论创新为指引 二、以政治定力为支撑 三、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四、以制度体系为保障 五、以自我革命为保障 参考文献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 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 讲话中,对我国哲学社会科 学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时明确 指出:“我国是哲学社会科 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 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 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 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 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 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 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 ”同时强调,要着力构建中 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基 础在建构学科体系、学术体 系、话语体系,关键在构建 话语体系,核心在提炼标识 性概念和范畴。只有从中国 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 提炼出标识性概念和范畴, 才能形成自己的话语和话语 体系;只有构建了一套系统 科学的话语体系,才能建构 好相应的学科体系与学术体 系;只有建构好了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才 能构建好体现中国特色、中 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 色哲学社会科学。 概念与学科建构、理论 发展之间密切相关,犹如细 胞与生命一样的关系。标识 性概念的缺乏或不成体系, 科学理论难以形成,学科体 系也无从建设。标识性概念 既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发展的基础,更是我们党的 理论成熟的标志。概念在实 践中的指向越具体,它所支 撑起来的理论大厦就越具有 彻底性,理论就越有解释力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一个成熟概念的提出是理论 创新从抽象到具体的必经阶 段。也就是说,理论创新首 先要提炼概念或概念创新。 只有当不断提炼的概念得到 认识与认可,它才有生命力 ,进而才能使理论明晰而实 现逻辑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 虽说我们在解读中国实 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最有发 言权,但因我们能得到国内 外认同的标识性概念和范畴 还有所缺失且不成体系,致 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 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 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 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 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 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 畴、新表述,这是构建我们 的话语体系乃至学科体系和 学术体系的当务之急。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 取得辉煌成就的伟大实践中 ,依循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顺应着时代特征,充分发 挥创新能力,在理论上相继 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同时提炼出许 多支撑这些理论的标识性概 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 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 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 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 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 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 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 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 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主要创立者。党的十八大 以来提出了许多新的符合时 代特征的标识性概念,这些 概念因其科学性不仅成为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这一理论大厦的坚实 的奠基石,而且越来越得到 国内乃至国际社会的普遍认 同。比如,2016年5月,习 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 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 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 协商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治体系,发展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 态文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 体制,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 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正 确义利观,加强党的执政能 力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强 军之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 的强军目标,等等,都是我 们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 性的概念和理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 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 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 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 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 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中国 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 创新智库,从党的十八大以 来党的创新理论中提取部分 重要的核心的标识性概念进 行理论和学术上的解读,形 成“新时代新思想标识性概 念”研究系列丛书。在选择 概念和进行解读时,遵循了 以下几个基本要求;一是既 要体现学术性,也要体现政 治性,要做到政治性与学术 性有机结合。二是既要体现 理论价值,也要体现实践价 值。这些概念是从实践中抽 象提炼升华出来的,具有重 大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同 时,这些概念又对推进实践 具有指导性价值。三是既要 立足体现“中国特色”,也要 吸收外来有益的经验与理论 。四是既要立足中国,也要 放眼世界。五是既要坚持马 克思主义,也要体现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做到二者有机 结合。 本智库与人民日报出版 社合作出版“新时代新思想 标识性概念丛书”,希望本 套丛书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 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