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天津市“百年风华——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之一,在回顾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百年历程基础上,系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谁、依靠谁和为什么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等重大理论问题。
《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注重用故事叙事风格讲述深重历史,用清晰史实讲清深刻道理,在史论结合、夹叙夹议中阐释如下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历史唯物主义是党确立根本立场的坚实理论基础;党的根基血脉来源于人民,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党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非常高的位置,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党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人民群众作用的发挥需要坚强的组织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绪论 百年风雨一同走过
一、为了人民干革命,依靠人民夺取革命胜利
二、为了人民搞建设,依靠人民建设新中国
三、为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依靠人民成就伟业
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第一章 真正的英雄是人民——唯物史观是人民立场的理论基石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
三、人民群众是阅卷人
第二章 根基血脉源于人民——永远不能忘记我们从哪里来
一、党在人民群众中生长、成熟和发展起来
二、忘记人民、脱离人民就会一事无成
三、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
第三章 初心使命为了人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一、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走共同富裕道路
第四章 依靠人民成就伟业——坚持群众路线这个根本工作路线
一、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四、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五章 赤子之心情牵人民——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
一、爱人民是共产党人爱的最高境界
二、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三、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第六章 生死存亡系于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
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三、坚决克服脱离群众这个最大的危险
第七章 党的领导是人民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一、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
三、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群众主体地位统一起来
四、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结语 胜利属于人民
后记
《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二、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构成了社会生产发展的动力环节,他们的生产实践活动则成为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过程。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人民群众在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人民群众在政治等上层建筑中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而非英雄创造历史,所以人民群众必然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主人。一切民主权力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原则。人民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人民群众需要自己参加国家政权建设,通过依法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来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对于什么是国家作了精确的论述,他认为:“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畏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①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结构中,国家公共权力被剥削阶级所垄断,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合法的暴力机器对人民群众实行残酷统治,只有剥削阶级内部享有民主,国家沦为压迫人民、剥削人民的工具,在“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光鲜亮丽的口号下,隐蔽的是资本主义赤裸裸的金钱政治,人民只是享有虚假的民主。相较于资本主义虚假的少数人的民主而言,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中,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国家公共权力的主体和客体,国家权力围绕着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开展运行,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1871年3月18日,由巴黎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创建的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首次尝试争得国家权力,建立民主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大和欧洲资本主义的扩张,欧洲社会力量结构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各方面开始深刻调整,矛盾愈发尖锐,各国相继爆发了民主、民族革命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正密切关注着这场在欧洲历史上由人民群众参加的最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巴黎公社的出现直接为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提供了宝贵的实践依据,他通过对巴黎公社精辟的分析,阐明了巴黎公社运动中人民的巨大力量,充分肯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摄取活动中的初步尝试。虽然巴黎公社的政权组织只存在了短短72天,但其革命精神却延续至今。正如马克思在巴黎公社一周年纪念大会上所说:“英勇的三月十八日运动是把人类从阶级社会中永远解放出来的伟大的社会革命的曙光。”100多年来,巴黎公社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的群众前赴后继,为实现民主政治而不懈斗争。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以及人民民主的思想,就应该不断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矢志不渝地为广大人民群众争取最广泛的民主而作出了制度方面的努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各项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全面推进,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结构稳定并富有成效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各项制度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权为民所用具有制度保障。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制度设计上,我们党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及相关配套制度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稳步提升,更高更切实际的人民民主的目标正有序推进。具体来讲,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例,早在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提出:“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正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前奏和雏形。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可以说,在中国这样一个有5000多年文明史、几亿人口的国家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921年,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地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作为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坚定立于时代潮头,历经磨砺依然风华正茂。
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百年接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前途光明。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前进道路上,还有更多挑战等待我们去面对,还有更多胜利等待我们去夺取,还有更大使命等待我们去完成。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在庆祝伟大的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回望我们党的百年征程,用好党的历史这部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从党的理论与实践人手,深入研究和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为国家和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从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对于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共天津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立足于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理论自觉、历史自觉,组织开展党的历史、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自2018年策划启动了“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研究计划”,组织专家深入研究百年来党的理论与实践,深入研究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和经验,努力把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贡献和历史经验研究明白、阐释清楚,形成一套集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为一体的党史党建权威丛书,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一份厚礼。
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南开大学牵头组织,汇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社科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等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百余名,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党的建设、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政治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组成21个课题组,深入研究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
在课题研究和丛书编写中,总体把握了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发挥党史研究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党史观,至关重要。在研究和编写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特别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运用于其中,充分体现新时代的特点与要求,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二是坚持宏大历史视野。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要坚持“大历史观”。既要深入研究百年来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也要把党的百年历史放到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中国近代以来18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中华文明5000多年等构成的时间坐标轴里,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使命,着力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前所未有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历史逻辑;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历史逻辑;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强大生机活力的历史逻辑;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努力打破对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的路径依赖,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历史逻辑。
三是坚持观照现实、回应关切。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不断回应问题与挑战,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壮大。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要着力回答好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奥秘所在。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大党,为什么能够始终经受实践考验、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就在于我们党指导思想正确,并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理想信念坚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团结统一、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从严管党治党,勇于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通过研究深刻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
四是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在丛书编写中,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通过研究加强辨析引导,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坚持政治性、思想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强化学理支撑,坚持论从史出,创新话语体系,注重研究的客观严谨,注重表述的规范准确,通过全面、立体、深入、规范开展研究,以透彻的学理分析,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在丛书编写过程中,天津市委宣传部和南开大学先后组织四次工作推进会。书稿全部完成后,组织三轮统稿和审改,邀请王伟光、陈晏清、赵剑英、张政文等专家提出意见。经过三年的深入研究,最终形成了“百年风华——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
本丛书的出版工作,得到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有力指导和支持。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工作专班,全力推进丛书出版工作。天津市财政拨付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应该说,这套丛书能够与广大读者见面,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
百年的时空跨越是一个宏大叙事。正是所有参与编写工作的同志都怀着为党研究、为党立言的神圣使命感,倾注心力、精益求精,书稿始成。对所有参与本丛书编写和出版工作的专家学者的辛勤付出、各级领导的悉心指导、有关部门的宝贵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和诚挚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