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跟着地名寻月饼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张亚杰//王殿彬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标志性食物月饼为切入点,以“一带一路”和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为背景,将月饼文化与地名文化有机组合,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努力挖掘地域民俗文化,客观地展示各地独特的中秋文化风采,进而为讲好中国故事增添新的内容,全书包括月饼演变历史、月饼由来传说、月饼由来传说辨析、月饼诞生基础、月饼印模欣赏、千姿百态的月饼、月饼逸事趣谈等章节。
目录
第一章 月饼演变历史
众说纷纭话月饼
饼的起源
月饼行的祖师爷
秦军身背锅盔打天下
汉灵帝刘宏爱吃胡饼
唐玄宗御赐胡饼改名叫月饼
韩愈的寿阳茶食月团团
南宋临安与今天张掖的蒸月饼
苏轼的小饼是什么
岳家军吃的同心饼
古画中的月饼摊铺
元朝的月饼叫月糕
元朝的麦饼变月饼
明代的月饼还叫团圆饼
明代的月饼又叫金饼
清宫御用月饼
古老的潍坊蒸月
来自草原的混糖月饼
民国前的各色月饼
新中国的国标月饼
第二章 语病由来传说
嫦娥奔月与月饼的传说
嫦娥托梦后羿做圆饼
嫦娥与月亮饼的传说
焦作七仙女与月饼的传说
四川七仙女与月饼的传说
月饼始祖“太师饼”的传说
唐相裴寂发明月饼的故事
唐明皇游月宫与月饼的故事
杨贵妃为胡饼改名的故事
新罗国八月十五吃饼食的故事
岳家军“同心饼”的故事
金庸笔下的月饼由来
满城尽挂“明”字旗的故事
乾隆与月饼的故事
月光饼的酸甜故事
第三章 月饼由来传说辨析
神话为月饼注入了神性——神话说
闻仲太师是月饼的保护神——太师饼说
月饼在战火中诞生——军粮说
唐玄宗为月饼出生造舆论——梦游月宫说
胡饼是月饼的老祖宗——外来说之胡饼
中韩的月饼各有源头——外来说之朝鲜半岛
寿阳茶食是月饼的老祖母——月团团说
苏轼是月饼的接生婆——小饼说
月饼也在与时俱进——创新说
月饼是多元文化的骄子——诸说述评
第四章 月饼诞生基础
月亮崇拜——文化基础
中秋节形成——节日基础
癞蛤蟆嫦娥变美女——心理基础
中秋祭拜月仪式——习俗基础
小麦的广泛种植——物质基础之一
石磨的普及运用——物质基础之二
面罗的不断创新——物质基础之三
食糖的广泛使用——物质基础之四
食油总量的增加——物质基础之五
制饼技术的成熟——技术基础
社会对团圆的期盼——社会基础
第五章 月饼印模欣赏
月饼印模的由来
月饼印模的祖先是陶拍
各种材质的月饼印模
各种形状的月饼印模
月饼印模上为什么有图案
历代月饼印模图案特色
月饼印模上的三角纹
月饼模上的边牙
月饼印模上的计时款识
月饼印模上的玉兔
月饼印模上的桂树
希望是月饼印模图案的永恒主题
木质月饼印模的制作工艺
陶瓷月饼印模的制作工艺
第六章 千姿百态的月饼
老人的寿桃月饼
老人的八仙祝寿月饼
女人的葫芦月饼
男人的月牙月饼
官人的福禄寿三星月饼
男孩的猴王月饼
女孩的玉兔月饼
清真月饼
儒家的五仁月饼
佛家的“卍”字月饼
龙凤呈祥月饼
慈禧太后的“凤上龙下”月饼
二龙戏珠月饼
宋徽宗树下观棋月饼
佛家八宝月饼
八卦月饼(上)
八卦月饼(下)
太极图月饼
儒释道三教月饼(上)
儒释道三教月饼(下)
华人基督徒的“十”字月饼
缠枝牡丹童子纹月饼
送给爷爷的仙佛月饼
富贵牡丹月饼
独特的吉语汉字月饼
麒麟送子月饼
鲤鱼跳龙门月饼
中秋戏曲月饼
拜月祈福的月饼宝塔
天圆地方的哲理月饼
古老的徽州书法月饼
生生不息的旋涡纹月饼
人见人爱的十二生肖月饼
赞美民族团结的“父和”月饼
终结帝制的共和月饼
伟大的抗美援朝月饼
走下神坛祭桌的时代印记月饼
翱翔太空的高科技月饼
早点化的上海鲜肉月饼
新疆的月饼馕
第七章 月饼逸事趣谈
追寻胡饼的主人——“胡人”
寻找馕的前世今生
月饼行的演变史
众说纷纭的陶月饼
三十年读懂袁景澜的《咏月饼》
清宫过年吃月饼
独树一帜的月饼广告
禅宗的云门胡饼
用科学解开自来红月饼的奥秘
被遗忘的中秋主角品玩月羹
帝王祭月与月坛的兴衰
小孩儿为何拜兔儿爷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深层含义
江南贡院月饼风波与中秋博饼
《月饼文化研宄》之构架
就月饼问题答网友问
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
后记
序言
王胜三
国家版图之内。在伟大
祖国广袤辽阔的陆地和浩瀚
无垠的海洋上。最大的地名
就是“中国”,我们华夏母亲
的芳名,指代的是龙的传人
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
从地名学的视角观察,读音
、字形、含义、位置、类别
、时间是地名的六大基本要
素,但要全方位立体动态地
描述中国母亲的优雅神态和
娇容玉貌,仅仅依靠这六大
要素是远远不够的。由此及
彼,地名工作者该如何拓宽
视野,怎样以平视的心态。
站在中外文化相互交流、借
鉴与融合的高度,融通古今
,从更广更新的角度把中国
故事讲得更好,为中国读者
乃至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完
美地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风
采和魅力。是中国地名学会
近年来探索的重点课题之一
,本书就是这种探索取得的
代表性成果。
地名学属于交叉性学科
,涉及语言、地理、历史、
民族、考古和社会等诸多学
科,有时与饮食和节日亦关
系密切。欲要了解中国,首
先要了解“中国”二字的含义
和中国人的习俗,欲要了解
中国人的习俗,就要从人类
最原始和最基本的吃食切入
,而最能集中体现吃食特色
的莫过于传统节日食品。节
日在历史的时空中形成和传
承,在演变中固化,在固化
中缓慢调整,进而形成了一
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时代烙
印、历史记忆和精神家园。
并且在特定的区域和族群中
流行,进而逐渐渗透到地名
文化之中。在中国,中秋节
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
节日,中秋月饼是观察中华
文明的一扇独特窗口。广西
北海合浦。苏轼吟唱“小饼
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诗句
的地方,“合浦大月饼”不仅
成了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而且这里还建起了集生产
与观光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园
“月饼小镇”:还有。与月饼
诞生有直接关联的“西域胡
饼”“寿阳茶食月团团”“潍坊
蒸月”“无锡推酥麦饼”等,
也都无一例外地与地名紧紧
地捆绑在了一起。
春节的水饺,元宵节的
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
节的月饼,是中国最著名的
四大节日标志性食物。前三
者皆出自中国本土,唯有月
饼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伴随着“丝绸之路”上悠扬的
驼铃声,作为西域文化使者
的“馕”一路东行,在中原改
姓更名为“胡饼”,不仅成为
上自君王下至百姓舌尖上的
美食,满足着人们的味蕾需
求,而且不断地与大唐内地
美食切磋交流,在华夏历史
悠久的月亮崇拜文化浸润下
,最终在宋代国破家亡而经
济异常繁华、国求一统家盼
团圆的时代背景下,演变成
了“月饼”。之后的岁月人们
以饼事神,月饼登上了中秋
舞台,成了人与月神相沟通
和祈福纳祥的供品,充满着
神灵之气,进而成了中秋节
标志性食物。
月饼连着中原,连着西
域,连着宫廷,连着边关,
连着千家万户,连着诗和远
方。月饼不仅与水饺、汤圆
和粽子一样是节日食物,而
且还具有前三者所没有的独
特多样造型和图案纹饰。月
饼图案纹饰中,既有新石器
时期的芒星纹、八卦纹。仰
韶时期彩陶上的旋涡纹:也
有嫦娥奔月的神话,唐明皇
游月宫的传说和仙姬送子的
故事:还有五星红旗飘扬和
神舟飞船遨游太空的雄姿。
它们再一次印证了中华文明
千年不断的秘籍,文明不是
不断地抛弃和取代,而是不
断地积累和融合:它们淋漓
尽致地展示着中国人的信仰
追求和历史观、价值观、伦
理观,活灵活现地体现着人
们的造物思想、审美趣味、
工匠精神、技术能力和生活
追求,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精神诉求、集体记忆的延
续性存在,始终保持着物质
文化与精神文化兼容,物质
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构,特色
美食与节日习俗有机统一且
融会贯通,具有极强的集体
性、传承性和地域性,反映
了漫长历史进程中民族精神
面貌和心理状态的变迁,使
得月饼成了最具代表性的中
国传统饮食文化符号之一。
人类从结绳记事到发明
使用文字,总在记录那些刻
骨铭心的惊天动地大事,而
对于事关自身生存繁衍的衣
食住行等日常琐事,又总是
视而不见和见而不记。此种
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正
是缘于此,典籍对月饼由来
的记述几乎为空白,使得今
天的研究举步维艰无据可查
。为此,本书作者以“上穷
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
西”的勇气和毅力,用了三
十多年的光阴,足迹遍布二
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实地考察各地保留的古老
中秋习俗和食物:在山西介
休的街摊上,亲眼目睹老人
的寿桃月饼、男人的月牙月
饼、女人的葫芦月饼和男孩
的猴王月饼、女孩的玉兔月
饼: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
。慢慢咀嚼着“张掖蒸月饼”
,仔细寻觅着胡饼东进演变
的蛛丝马迹:走村串户逛市
场,搜集了宋代以来各种月
饼印模两千余件。在此基础
上,综合运用史料记载、民
间传说、实物模具、乡间民
俗四位一体,相互印证补充
的研究方法,透物见人、见
史、见精神,以物证史、补
史、叙史。整体研究从寻找
全国各地历朝历代与中秋月
饼类似的节日食物入手,广
泛收集月饼由来传说故事并
进行分类辨析,判断其真伪
、价值和作用,从文化、节
日、心理、习俗、物质、技
术、社会七个方面,探究月
导语
本书对打制月饼的工具月饼印模,从由来演变、材质、形状和制作工艺,以及图案主题、内容特色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刨根问底、追本溯源,从全国各地历代千姿百态的月饼中,精选了38种逐个介绍,以展示月饼背后不为人熟知的璀璨历史和文化,并在最后介绍了与中秋和月饼密切相关的知识要点,回答了人们对中秋和月饼时常迷惑不解的若干问题。
后记
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令人朦胧;没有传说故事的
生活,让人乏味。这是一个
悖论。月饼就是这个悖论的
代表之一,文字记载少,故
事传说多。古往今来,讲故
事是文化传播的最好形式。
河北省容城县《小南头村志
》记载:“中秋之夜,月亮
升上来之时,家家在院中供
桌上摆放水果、月饼和其他
美味熟食祭月。月亮为女神
,由女主人领祭月神。祭毕
全家分食供物,边吃边赏月
。长辈给孩子们讲述中秋节
的来历、嫦娥奔月、吴刚伐
桂树、王母娘娘在娑罗树下
纺线等传说,还讲述月亮老
人为人问赐福的故事。”这
是对我国民间千百年来中秋
文化传承的真实记述。
笔者对月饼的最初了解
,也是来自童年时长辈们讲
述的故事。故事听多了,发
现月饼的由来不仅说法不一
,而且相互矛盾。究竟谁说
得对呢?刨根问底儿四处追
问的结果几乎完全相同:老
辈子就是这么传的。
转瞬之间已结婚生子,
儿女牙牙学语,我们也将担
负起为孩子们讲述月饼由来
故事的责任。私下准备功课
时发现,找到的故事和自己
童年听过的几乎一样,仍然
是相互矛盾、莫衷一是。孩
子是一张白纸,每个故事都
是一道笔迹一抹颜色,将形
成他们童年的永恒印记,是
不该马虎也不能马虎的。笔
者长期从事地名管理和编研
工作,地名学属于交叉学科
,与民俗、节日、饮食等有
着广泛的联系,于是下乡考
察和查阅史料时,开始留心
收集与中秋和月饼的相关资
料,记录相关的传说和民俗
,观察相关食物的制作。出
乎意料,从此一发不可收,
研究月饼由来竞成了业余生
活的一部分。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
工业化进程迅猛发展的时代
,一夜之间,原来传统家庭
制作的月饼,大部分变成了
工厂生产商家销售,于是家
庭祖传自用的月饼印模,被
走街串巷的古董商逐渐收购
,流入了各地的古旧市场和
古玩店。为了用实物来印证
历史和传说,以弥补文字史
料不足的缺憾,笔者开始了
漫长的月饼印模收藏,足迹
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份,跑
的最多的地方有北京、太原
、介休、天津、德州、郑州
、武汉、南京、赣州、屯溪
、柳州等地,这些地方“宝
贝”多,古玩市场发达。
1996年是令人难忘的,时
任河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业余爱好收藏的侯磊先生
,送来了他珍藏的三个月饼
印模,他勉励笔者要耐得住
寂寞,沉得下心灵,努力把
研究做到极致。
进入新世纪后,笔者的
收藏和研究引起了媒体和社
会的关注。2006年夏天,
河北电视台《故事坊》栏目
,以月饼印模收藏为主题,
拍摄了专题片《收藏民俗把
根留住》,田伟导演、著名
主持人王宁和著名摄影师郗
涛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播
出后创当年同档节目收视率
之最。2007年,石家庄市
米莎贝尔饮食食品有限公司
举办“首届米莎贝尔中秋文
化节”,应刘士进总经理之
邀举办了月饼印模展,之后
我们开始了长期合作。
2011年7月承蒙孔润常先生
的盛情邀请,在河北省图书
馆“冀图讲坛”举办《月饼文
化讲座》,开始尝试与广大
民众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同
年11月,前往心仪已久的新
疆考察,参观自治区博物馆
,逛国际大巴扎,寻访乌鲁
木齐街头小摊,细细咀嚼肉
馕、油馕、窝窝馕,体验吐
鲁番遗存的西域风情,在交
河故城遗址中徘徊,想象高
昌古国文化的多元、开放、
交流、互鉴和繁荣。
2013年米莎贝尔饮食食
品有限公司携手河北师范大
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共同
举办“情系五洲月满中秋”活
动;又是应刘士进董事长之
邀,为外国留学生们讲授中
国月饼起源的文化背景、物
质基础和社会需求,以及月
饼图案的传统含义等中秋文
化知识,受到普遍欢迎,引
发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
华留学生的热烈反响。
研究月饼的由来,不能
不到河西走廊实地考察。带
着与外国留学生交流而获得
的思考,2013年9月27日至
10月7日,在老同学石吉昌
、谷宝珍夫妇和曹军才、张
丽坤夫妇的精心筹划下,一
行八人自驾车分别自石家庄
和北京同时出发,在山西会
合后游历陕西、宁夏、甘肃
、内蒙古四省区,行程
9000余公里,重点考察了
吕梁、中卫、武威、山丹、
张掖、黑水城、额济纳、酒
泉等地,游走黄河之滨,寻
觅丝路重镇,探访匈奴故地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深
刻体会中西方文明在此碰撞
的痛苦和融汇的愉悦。
2014年,我国著名糕点
模具收藏家和研究者、衡水
市人大常委会翟吉昌副主任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舆情研
究所王来华所长,不仅惠赠
了他们的专著《抱月轩点心
模子荟萃》和《中国传统糕
饼模》,还毫无保留地传授
了写作经验,为笔者从更广
阔的视角思考月饼的历史,
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模具图片
依据和理论观点。研究是枯
燥的,思考时常令人陷入苦
闷,每当遇到疑难问题,总
是求助于河北师范大学秦进
才教授、河北人民出版社吕
苏生编审和上海辞书出版社
王圣良编审,三位先生给予
了耐心解答;河北省民间文
艺家协会主席郑一民先生和
河北省参事室参事梁勇先生
,更是面传心授具体指导,
使研究变苦为乐得以继续。
2
精彩页
众说纷纭话月饼
讲述月饼的故事,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月饼?
人世间,越简单的事,越常见的物,就越难以用语言进行准确的界定。这一亘古难题,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遇到了,所以便有了《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惊世开篇。
月饼,对于中国人而言,下自刚会走,上至九十九,都见过吃过。但是,每当中秋节前后笔者恭敬地在超市向各色人等请教“什么是月饼”时,被问及的人先是一愣,继而上下打量,最后三种不同身份的人几乎重复着这样的答复。学者模样的会略微思索一下回答:月饼?月饼……对不起,没有研究过。干部模样的则大多会好奇地反问:这也是问题?普通百姓会指着柜台上堆积如山的月饼,或购物车中刚刚挑选的月饼,直截了当地告诉你:这就是月饼,没见过?
的确,这是一个问题,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不信,查查最权威的三本辞典对“月饼”是如何定义的。
一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月饼是这样描述的:“圆形有馅的点心,中秋节应时的食品。”第二,还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被读者视为某一语词源头和是非标准的《辞源》,对月饼的解释是:“一种圆形有馅的饼饵,为农历中秋节应时食品。”三是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大词典》对月饼的定义是:“月饼,一种圆形有馅的饼饵,为中秋节应时的食品。”
这三本辞典,是针对不同层次的读者而编纂的,但谈到月饼时,不约而同地用到了“圆形”二字,仿佛月饼必须是圆形的,非圆形者不能称之为月饼。事实上,月饼的形状有很多,如方形、椭圆形、六边形、扇形、寿桃形、半月形、仙人形等,五彩缤纷、多种多样。不信您看看我收藏的一块清代山西月饼模,“福寿康宁”四个一套,形状各异。
古代的资料记载与现实也是一致的,沈榜的《宛署杂记》记录了明万历年间的燕京风俗:“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馈,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可见当时的月饼,不仅名称华丽精巧,形状也异样纷呈,且有的价格昂贵。一言以蔽之,单就形状而言,显然不是一个“圆形”所能囊括的。至于月饼是否必须有馅,那也不尽然,比如大同混糖月饼就没有馅儿。
那么,将月饼定义为“圆形”的依据是什么呢?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我国古代祭祀有“所祭比象其类”的规矩,《周礼》中记载:“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圆象天,琮八方象地。”八月十五的月亮圆圆的,祭拜月神的供品也必须是圆形。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二是月饼在民间又名“团圆饼”,名字本身就表明了月饼应该是圆形。清代富察敦崇在他的《燕京岁时记。月饼》中记述:“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 由以上“其祭,果饼必圆”和“巧名异状”的记述可以看出,用于拜月供品的月饼一定是圆的,而用于食用的一般月饼则是五花八门形状各异的。这与笔者乡村田野考察的结果完全吻合。
月饼,“中秋节所食之饼也”。这是台湾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的《中文大辞典》的定义。这一描述,既没有涉及形状,也没有关乎馅料,只确定了时间,外延极大就是饼,给人们留下了充分想象、寻找和发现的空间,可谓是俊智聪慧之举。台湾之所以这样定义月饼,自然有它的道理。台湾文化学者简荣聪先生在其《台湾粿印艺术》一书中曾言:台湾在清代的中秋节,因传习古风,如拜土地、赏月,故其祭品亦以粿、饼为主……中秋月饼,台湾民间俗称“中秋饼”。简先生所说的“棵”指“糯米粿”,由福建传人台湾。
台湾学者对月饼的定义虽然聪慧,但却过于宽泛简约,有使人不知所云之嫌。于是,物极必反,最复杂最详尽的定义应运而生,那就是叶大兵和乌丙安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风俗辞典》:
“月饼,我国中秋节节日传统食品。流行全国。传说起源于唐初。唐高祖李渊与群臣欢度中秋节时,兴高采烈地手持吐蕃商人所献的装饰华美的圆饼,指着天上明亮的月亮,高声笑道:‘应将圆饼邀蟾蜍’,随即把圆饼分与群臣共食之,同庆欢乐。元代,相传高邮张士诚在暗中串联,利用中秋节互相馈赠麦饼的机会,在饼中夹带字条传递消息,约定八月十五晚上同时动手,举行起义。从此,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麦饼以庆胜利。唐代称圆饼,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与吴自牧《梦粱录》上曾出现过月饼一词,元代又称麦饼。明代以后始有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大量记载。明沈榜著《宛署杂记·民风》中‘八月馈月饼’注云:‘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数百钱者。’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亦有杭州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说明当时八月十五吃月饼已很普遍,制作月饼的技术也相当高。清代月饼的品种质量都有新的发展,馅好、味鲜、形美,饼面上印有‘嫦娥奔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9: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