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华编著的这本《新文化生产方式与中国的现代化》是探究近代中国文化生产方式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关系的研究专著。本书呈现了一个基于文化生产方式的基础性、整体性的研究,阐述了近代中国的新文化生产方式及其独特性,新文化生产方式在19世纪的中国出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新文化生产方式的具体形态,新文化生产方式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内在机制。本研究是对现有近代中国文化生产研究的深化,有助于对文化生产的社会历史建构作用的理解,也为分析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方式转型和社会变革提供了远期参照。
刘素华编著的这本《新文化生产方式与中国的现代化》从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入手,期望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一种新的解读。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不内生于中国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由思想观念变迁所引领,而“新文化生产方式”正是因影响了现代思想观念的载体生产和传播而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现代思想观念的引入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固然是重要的,但重要的不仅仅在于内容,也在于生产方式及由此衍生的传播路径,这是构成中国现代化历程内在复杂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对近代中国历史走向的基于媒介环境学的另一种理解。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2 时空坐标中的近代中国“新文化生产方式”
2.1 生产方式与文化生产方式
2.2 与“传统”相对的近代中国“新”文化生产方式
2.3 与“西”相对的近代“中国”新文化生产方式
2.4 小结
3 危亡时局对新文化生产方式的选择:工业文明的挑战与清王朝的衰弱
3.1 贸易、战争与工业文明的挑战
3.2 人口压力、叛乱与清王朝的衰弱
3.3 新文化生产方式:对外开放的结果与救亡图存的选择
4 文化生产思想转变:传教士与近代文人
4.1 从宗教传播到西学传播: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4.2 从精英导向到大众教化:“新民”思潮与文人投身文化产业
4.3 文化生产思想转变与文化社会化大生产的人才支撑
5 新文化生产要素的引入与本土化:电影与唱片
5.1 中国电影与唱片的肇始:外商、外资与新技术
5.2 电影与唱片的中国制造:从内容生产到物质生产的本土化
5.3 跨越识字门槛:电影、唱片与文化大众化
6 文化生产组织近代化:《申报》馆与商务印书馆
6.1 企业组织形式的近代化:公司制的确立与股份制的推行
6.2 企业运营方式的近代化:两权分离与组织管理科学化
6.3 组织的力量:文化生产主体的转型、集聚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
7 新文化生产关系的制度建构:文化生产的商业机制与政府规制
7.1 稿酬制度与《大清著作权律》:驱动文化生产的商业机制
7.2 从《大清印刷物专律》 到袁记《出版法》:规范文化生产的政府规制
7.3 新文化生产关系的制度建构:文化生产的商业机制和政治规制
8 文化生产日常化与文化阶层的结构性变迁
8.1《时务报》:文化话语权的再分配
8.2“大世界”游乐场:文化生产的大众指向
8.3 文化生产日常化与文化阶层的结构性变迁
9 文化生产空间集聚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空间断裂
9.1 文化福州路:文化生产的空间集聚
9.2 摩登上海:文化生产中心与现代都市的同构
9.3 文化生产空间集聚、文化空间生产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空间断裂
10 总结与讨论
10.1 总结
10.2 讨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