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锋、王志国编著的这本《古镇栟茶》从灿烂或沉重的历史说到繁华而新颖的如今,古今勾连,追古溯今。阅读是一种享受,相信当读者慢慢翻开书页,展现在你面前的便是一幅生动精彩的历史画卷。从绵延的青石板街走下去,你会领略到庄严的寺庙,素朴的青砖瓦房,喧哗的小铺子,肃穆的祠堂,寂静的小巷;从名人轶事说开去,你会听闻文采斐然的名士,英勇无畏的战士,为人民谋福的干部,勤劳奋斗的实业家,默默耕耘的教育家;从地方风味和风俗民情看过来,你会品尝到美味的蛏蛤海鲜,香脆诱人的烧饼扣包,精致美丽的风筝花灯,再看看非遗文化浒污花鼓,滨海剧团的演出……
张锋、王志国编著的这本《古镇栟茶》反映了栟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突出了栟茶的时代特点;为宣传栟茶、认识栟茶、研究栟茶、建设栟茶、振兴栟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为各级领导决策经济社会建设、规划未来蓝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积极探索栟茶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历史的思索,为向当地人民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及镇情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本书充分挖掘、利用文史资源,呈现了栟茶的历史渊源、古迹古韵、文化艺术、革命史迹、名人轶事等,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力求语言通俗易懂,贴近大众口味,成为一本可读性较强的地方文化历史读物。
广辟草莱
古代先民东渡登洲迁徙聚居,无疑给扶海洲拼茶地区带来了无限活力,子民们的辛勤耕耘,则给这片新生的沃土注入了勃勃生机。
两千多年前,拼茶的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一群群光着膀子的海夫在海滩上采捕渔货,一个个赤身裸体的盐丁在盐灶旁烧盐。这时的沙洲,已经有了一些绿地,偶尔也有三三两两衣衫褴褛的农民垦荒耕牧。
捕鱼,是拼茶人最早的生产活动。拼茶因海而生,居民当然靠海吃海。最早的时候,就有一支支由男人组成的队伍,踏着退去的潮水,赶着渐远的浪头,徒步在近海沙滩上小取,踩捕海滩上的文蛤、蛤子等贝类,这以小汛期为主。捕捞浅海港中的鱼虾,以大汛期为主。(农历每月两汛,每汛为大小汛期15天。)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他们逐步发展了渔船捕捞作业。汛复一汛,年复一年,拼茶人练就了海上寻宝聚财的好本领,传承至今。开始时,渔民捕获的海货,仅够养家糊口,待踩捞捕获技术日臻熟练,海货数量越来越多时,渔民便西渡登陆,到市面上换取其他物资,以备家用。由于作业工具落后,设施简陋,加之对潮汛规律掌握不够,海难死人事件经常发生。但为了生存,渔民们不屈不挠地与海抗争,向海索取。
烧盐,是早期移民最主要的生产活动。盐,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盐业更是朝廷的重要税源。官府看中拼茶绿洲北部潮涨潮落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押解犯人甚至强掳民众充当盐丁,到海边烧盐。初时,拼茶滩涂高程较低,每天都有潮汐至此。盐丁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割草聚柴,灶旁烧盐,滔滔海水被熬成晶莹的白盐。其时条件极其艰苦恶劣,盐丁们饱受劳役之苦,背灼炎热,肤若古铜,苦苦挣扎在生死线上,他们不愧为拼茶盐业的开山鼻祖。至今拼茶还流传着盐亭、盐场、盐灶、盐墩的说法,以“灶”为名的地方,记录着先民烧盐的印迹。
耕牧,是拼茶绿洲后来崛起的生产活动,但却成为拼茶人最主要的经济生活来源。沙洲越涨越大,越涨越高,无数次雨水浇灌套洗,盐碱逐渐退去。土壤的改良,草木的生长,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吸引了许多农耕者开荒种地。这些农耕者或由渔民盐民转变而来,或由内地农民迁徙而来。他们为了生存,栖息在简陋的草棚里,带来了种子,操作着原始的农具刀耕火种,但只能获取很少的收成,继而他们又发展了牛羊猪鸡等牧禽饲养。这些最早的农耕者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苦生活,然而今天拼茶地区的万顷良田都始于这些先民“广辟草莱”的拓荒。
盐业是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要税源,滨海地区的官府历来十分重视盐业的发展,盐业在很长历史时期内始终保持经济的主体地位。唐初,拼茶设为煎盐场亭。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拼茶亭改为拼茶场(亭、场均为当时行政单位)。 随着时间的流逝,盐业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农业经济则上升为主体经济。
为抵御海潮对农业生产的侵袭,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带领乡民在拼茶北部构筑了范公堤,从而为农田村庄提供了屏障,增强了抗击潮灾的能力,并增加了广袤的可开垦的土地。各地移民带来了犁耕技术和镰锄钉耙等先进生产工具,还带来了优良品种,大片荒地被开垦耕种,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
宋咸淳年间(1265年—1275年),拼茶开凿了运盐河(北串场河),向西直达泰州、扬州。此河开凿主观上为方便盐运,客观上更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了运盐河,再配以小型河沟渠,可以加快排咸降渍速度,排灌两便利。勤奋的拼茶先民挥镐开荒,大片盐碱荒地变成良田,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生产力水平上了新台阶。
运盐河开通,拼茶的交通运输更加方便,促进了商贸业的发展。唐初拼茶盐业已兴,随着盐渔业的发展,商品交易逐渐频繁,商业始兴。到了宋代日趋活跃,明清时代工商业则繁荣兴旺起来。尤其到了清代至民国年问,拼茶街面上前店后坊比比皆是,粮食行、木行、竹行、酒行、花行、鸡鸭行、八鲜行、鱼行、船行、理发店、钱庄、典当、客栈、杂货店、药店、布店、衣店、染坊、茶食店、肉店、豆腐店、烧饼店、纸马店、香店等等,满布街巷。与此同时,从镇区到农村,碾坊、槽坊、油坊、酱坊、粉坊、豆腐坊、手工织布业先后兴起。除此以外,小街深巷,小摊小贩无处不在,农村乡间的小商小贩日趋活跃,因而拼茶素有“小通州”之称。
清光绪、民国年间,如皋城人周子荻在东大街设福祥典当拼茶分典,后由安徽歙县人戴寿康接办永祥典当。包震录办棉布绸缎嫁妆店,缪仁昌办杂货店,掘港人开设於太记杂货店,如皋久大五祥商店开设并茶久大五祥分号等等。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统计,拼茶镇开设店铺有154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围垦造田,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推广优良品种,科学施肥,防病治虫,机械作业,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新中国成立前镇区北部许多地方系盐碱沙土,不毛之地,“太阳一晒冒盐霜,大雨一到水汪汪,庄稼只长四边框,收的粮食不满缸”,现已全部改造成优质高产粮田。更为可喜的是,全镇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也有数十家,农产品交易市场更为活跃,拼茶已成为重要的商品粮、油、畜禽、海淡水产品生产基地。
P8-10
水韵南沙 五彩栟茶
栟茶,又名南沙、茶江、茗海,地处南黄海之滨,是一个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里人杰地灵,民风朴实,崇文重教,贤哲荟萃,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教育之乡、海鲜之乡、长寿之乡。
早在西周,扶海洲崛起,今栟茶位于扶海洲西北部,是滨海煮盐之地。唐初,栟茶为煎盐场亭,大历中筑堰御潮,渐有移民居住。“生栟树(棕榈)、茶树各一,干高逾丈,冠大如盖”,渔人下海捕捞,唯以栟茶二树为标,过往来去。继而设摊易货,搭棚为居,凿井成市,地称栟茶。宋、元、明、清,栟茶设场。到民国二年(1913),设栟茶市公所。民国十八年(1929)八月,栟茶建镇至今。
栟茶历来名人辈出。明代出过多位文武举人,有被列为皇室祭拜的开国功臣缪思恭,有为抗击外侮英勇捐躯而被明太祖下诏追封为“毅将军”的兰州指挥使于光,还有天启年间敢于口诛笔伐魏忠贤的朝廷典试官缪昌期。清康熙六年,出过头名状元缪彤,后又出过多位进士。乾隆年间,在举人徐述夔身上发生过“一柱楼诗”案,为清代四大文字狱之一,轰动朝野。康熙年间,孝女蔡蕙冒死救父告御状,成其“前有缇萦,后有蔡蕙”的千古美名。清末出过蔡少岚、蔡观明、缪文功等名士,著作颇丰,在全国也有影响。享誉全国的栟茶高级中学在当代出过两名中央委员、四名省部级领导、四位将军和数十位全国知名的资深专家与学者。
栟茶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41年,苏中军区成立大会在栟茶徐氏宗祠召开。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一师师长粟裕、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苏北区党委书记陈丕显、苏北行政委员会主任管文蔚等高层领导出席了大会。
鉴古而知今,察往而思来。近年来,栟茶围绕“千年古镇、商贸旺镇、工业强镇、农业大镇”四镇同建的战略任务来挖掘自身潜力,并启动“水韵南沙,五彩栟茶(青色历史文化、绿色生态环境、红色革命传统、蓝色海洋经济、金色栟茶教育)”的中国特色镇创建计划,于2012年被列为“南通市中心镇”,2013年被列为“中国特色镇旅游新干线试点镇”,2014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黄海之滨的一颗闪亮新星正冉冉升起!
在南通市江海文化研究会的指导下,栟茶镇党委政府组织编纂的《古镇栟茶》出版了。《古镇栟茶》反映了栟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突出了栟茶的时代特点;为宣传栟茶、认识栟茶、研究栟茶、建设栟茶、振兴栟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为各级领导决策经济社会建设、规划未来蓝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积极探索栟茶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历史的思索,为向当地人民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及镇情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本书充分挖掘、利用文史资源,呈现了栟茶的历史渊源、古迹古韵、文化艺术、革命史迹、名人轶事等,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力求语言通俗易懂,贴近大众口味,成为一本可读性较强的地方文化历史读物。
我们试图通过这本书,让读者更加了解栟茶,认识栟茶,进而研究栟茶,爱上栟茶。
2012年7月,南通市江海文化研究会专家学者到栟茶镇调研文化工作,并实地考察了栟茶古街。栟茶的地方文化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浓厚兴趣。为了更好地挖掘整理栟茶镇历史文化,2012年年底,栟茶镇党委、政府联袂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成立了栟茶文化研究会,并出刊《居旅栟茶》杂志。2014年2月,栟茶镇被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江海文化研究会建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栟茶镇应该出一本反映地方文化的书籍。在原南通市委副秘书长、江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鹤群,《南通日报》原副总编、江海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沈玉成的关怀与帮助下,《古镇栟茶》编撰工作从2014年3月正式启动。
《古镇栟茶》从灿烂或沉重的历史说到繁华而新颖的如今,古今勾连,追古溯今。阅读是一种享受,我相信当读者慢慢翻开书页,展现在你面前的便是一幅生动精彩的历史画卷。从绵延的青石板街走下去,你会领略到庄严的寺庙,素朴的青砖瓦房,喧哗的小铺子,肃穆的祠堂,寂静的小巷;从名人轶事说开去,你会听闻文采斐然的名士,英勇无畏的战士,为人民谋福的干部,勤劳奋斗的实业家,默默耕耘的教育家;从地方风味和风俗民情看过来,你会品尝到美味的蛏蛤海鲜,香脆诱人的烧饼扣包,精致美丽的风筝花灯,再看看非遗文化浒污花鼓,滨海剧团的演出……
书卷有限,未能尽言。古镇栟茶的悠悠历史与独特魅力需要置身其中慢慢探寻。在享受之余,我们心中也充满了感恩,我们不仅得到同行的帮助,还借鉴了其他人智慧的精华。相信他们劳动的价值不会磨灭,因为它给读者朋友们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视觉盛宴。
我们一脉相承的文化,是如今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同时也指给了我们发展的方向:古镇保护和合理开发。全力打造一个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不负“历史文化名镇”的美称。
一部作品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奉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更是铭刻着无数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成书不易,它所承载的文化传承的使命定也不轻,望此书能得到读者的喜爱。
本书从策划到写作到完稿成书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仁朋友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古镇栟茶》时空跨度长,涉及门类广,记述内容多,可查资料不足,加之时间短促和编纂者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讹错,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