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岁月忆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志祥
出版社 甘肃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游记是对旅行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现在也多指记录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刘志祥编著的《岁月忆语》分为等观景悟道、屐痕晾晒、心泉吟唱、心田结晶四章内容。

内容推荐

《岁月忆语》是部山水游记。书稿的作者刘志祥是一名地质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便是普通人眼中的“游山玩水”,因此去过很多地方,了解了很多名山大川的地质构造。本书即是作者几十年来的见闻观感,重点介绍了江苏省的地质结构和自然景物。

目录

一、观景悟道

 镇江清泉说五奇

 第一江山第一流

 琐谈多景楼

 抒情紫金泉

 影照文苑池

 三地妙高台

 独步同里镇

 思念青龙洞

 初登云台山

 云台阁的得失

 “读书台”的呼喊

 莲花洞的记忆

 海门山的腰带

 焦山索道的叹息

 古运河的“运脉”

 竹园·竹海

 街河变换

 恰似武夷山水

 宜兴二洞游

 岩溶洞穴的命名

 万态纷呈的洞穴景观

 珍贵的地下科学宝库

二、屐痕晾晒

 人生旅途的港口

 “北楼”“南草”皆相宜

 鹿的遐想

 冬色缤纷

 两绿相杂,新老相拥

 耕耘与收获

 “三乐”拌双休

 我的书本居所

 案头清供小摆件

 永不消逝的画面

 同学聚会记

 一碟茴香豆

 儿时听雨

 儿时的游戏

 最忆儿时过年事

 想起儿时给田公、田婆拜年

 四月八,吃乌饭

 菜园及篱笆

 家乡河塘记事

 儿时的田野(之一)

 儿时的田野(之二)

 逮野味,

 猴子磨刀(寓言)

三、心泉吟唱

 忆秦娥·清晨

 无题

 煤语九华山

 漫步长江路有感

 钻工的汗

 无题·杂吟五首

 丁卯吟五首

 校庆有感

 筑高生命的堤坝

 童谣·种南瓜

 心灵有声,岁月无痕

 一次相逢一次老

 学子吟二首

 奇石配词两首

四、心田结晶

 关于开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育”

 的一些认识

 我们的起步

 调整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评报”梳理

 漫漫审图路,时时鼓与呼

 三个“不忘”

 《收藏镇江》自序

 五、阅读收藏

 翰墨聚香

 笑林雅赏

 吴韵流芳

 诗海揽月

 是深秋早行图吗?

 溧阳的三寺塔究竟在何处

 对《桃花汛》中锡剧演出的疑问

 马一龙传说的疑问

 陆游、林逋携手沈园

后记

试读章节

影照文苑池

在南山近竹林寺处有一景点叫文苑。它占地有4公顷,有成片的香樟、竹林、花草。建有文心阁、学林轩、知音亭等。它是我最心仪的景点之一。我每年都会去文苑。

抬步刚跨进园内,迎面就为一假山、小亭挡住。小亭匾额书有“文苑”二字,抬眼望,蓝天下的园区依山傍水,不由想起“天开文苑”之意。只是这亭、这字略嫌小巧。

园内,就高堆山,点缀奇石,书刻名句。因低掘池,蜿蜒曲折,相连为溪。这山高不盈丈,但学林轩众多历代前贤在此散步。他们“独步当时,留声后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地载文运,文苑山能不有名?这水,深不盈丈,但溪流中隐隐潜有镇江文脉之龙,“雕龙池”已作点睛。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孕文脉,文苑池能不有灵?这山这水让人领略到文苑的厚重与灵动。

对此我尤喜欢文苑之水,也许是出于对龙的崇拜,对文脉的崇敬吧!我或是独依小桥的栏杆凝视水中的倒影而遐想,沉醉于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之中;或是在池边柳荫下席地而坐,想能和溪中潜龙对话。

溪水缓缓流动,清澈见底。我虽未查看溪流水的入口,我想这水定是来自长江,来自古运河,来自镇江各个山头丘岗,来自市区各条小巷。“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凝神细观溪水,在镇江的山水风貌背景下,画面中推出镇江博物馆及其所展的众多青铜器。它告诉人们镇江是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镇江是吴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只是在春秋以后才逐步迁都苏州。文苑溪水来自镇江吴头楚尾的山山水水,镇江文脉三千年的历史是何等源远流长。它彰显着镇江文化的古老特色。

在溪水中我看到有颗星星在闪烁,边上有古籍《梦溪笔谈》隐约可见。我知道这颗星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1964年发现的207号小行星,命名为沈括。《梦溪笔谈》是沈括所撰写的,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我认定这水流是来自融有中原文脉的长江水,从市内梦溪园流来,且这仅仅是众多细流之一。它告诉人们,镇江文化大量融会中原文化,并予更新。在整合中,中原文化强其筋骨,完其发肤。镇江历史上四次较大规模的南北文化大交融,在方方面面,各个领域都把镇江文化推向巅峰。镇江文脉的包容性是其最大的亮点,是其他吴文化区域所不及。

溪水中,有两组人物画像在水中缓缓移动,一组是焦光、陶弘景、戴颙等;一组是刘裕、辛弃疾、陈亮等。幅幅画像是镇江隐士文化、出仕文化的代表者。镇江山水幽幽益于隐士文化滋生;镇江惊涛拍岸激励出仕文化张扬。镇江与中原情结最深,“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政治激情“气吞万里如虎”。我以为这水流来自镇江深山幽谷,来自镇江古渡口、古运河。这水流,这文脉显示镇江隐士文化、出仕文化并存的文化特征,也为其他地区所少见。然而更为注目的是画面中有三个异乡的巨星,爱国主义的思想家、改革家、诗人林则徐、魏源、龚自珍,在镇江闪耀着我国近代史中反帝反封建开端时期的光芒。

在溪水的照影中,我好像看到林则徐被贬流放新疆,途经镇江,特意停留,与魏源会晤,对榻倾谈。并把有关《四洲志》的全部资料交给魏源,鼓励魏源写就《海国图志》五十卷的画面。魏源曾有诗日:“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身。与君宵对榻,三度两翻苹”,就是记述这次会晤之事。我以为这水流定是来自古运河、来自市区小街里巷,它是镇江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例子。自明、清以来,镇江文化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在古文明和近现代文明的碰撞中艰难前行。江河文化本是灵动,但受堤岸的约束就显狭隘,镇江码头意识的浓重使其在上述碰撞中有了闪失,像抵制刘鹗建造天津到镇江“津镇铁路”的动议,就是镇江文化没有远见的闪失,拖了镇江发展的后腿。

溪水中有组画面令我惊愕不已,那就是明末园林建筑艺术家计成及其名著《冶园》。镇江是个城市山林,它远没有苏、锡、扬那样众多的人造名园,可镇江文化倒有造园名著!细细想来,文苑溪水广连太湖之水,不管镇江文化如何与中原文化整合,但吴文化的基因仍在,是细腻柔和、秀惠智巧吴文化的绵延不绝。我的惊愕不已,也说明另一方面,镇江文化中吴文化表证的虚脱也是一般不争的共识。

文苑园中的溪流一头系着文苑园之主题,另一头系着文苑园之总结。

这水南端是“雕龙池”。文心阁、知音亭的倒影,让我读出了今人对刘勰《文心雕龙》的研究成果,也看到镇江六朝文化“文论学”和“文选学”双峰并峙的辉煌。我想这水和萧统读书台边的“昭明井”应该是水脉相通,文脉相连。

北端,文苑的主体建筑学林轩边的水池面积最大,水池中能显现的画面更多,无论诗词、小说、书画、音乐、科技、军事、经济、教育,镇江文脉的要者均有显现。我只是搞不清它是学林轩内陈列画面的倒影,还是人们按池中显现的它复制陈列于学林轩内。

沉浸于照影之中,潜龙告诉我镇江文化诸元整合,和而不同,融而不弃。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并存;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并存;隐士文化与出仕文化并存;文化包容与文化狭隘共在;吴文化基因坚守与表证虚脱共在;文化辉煌与文化缺陷共在。当然,文苑溪流中的倒影还有些或是不清晰或是为我所不识,我多想,溪水中的文脉潜龙能告诉我更多更多……

同样我也未去查看溪流水的出口,我想水流的出口定是指示游人继续追寻镇江的文脉。镇江文化的积淀实在太过深厚,区区文苑难以容纳,这水流大概流向招隐寺萧统读书台,大概流向新建的中国米芾书法公园,大概流向镇江博物馆……

出口的水流定是流向镇江的文脉的发掘和文化的创新,定是流向精英,流向草根。文苑应该更多地展示当代镇江的文化精英、文化精粹;更多的展示当前镇江平民的文化活动,让各种细流汇人溪水,让文脉恒昌,文运弘扬。

今春我在文苑看到其南端山坡上有一仿古园林建筑正在施工。虽未竣工,可略知规模。据说是在建的“古琴演艺馆”,其主体建筑琴房有三层,还有茶室和服务用房等。我想“古琴演艺馆”的设计者一定会在其四周设计有溪水环绕,让溪水和文苑水相连,和招隐寺南朝戴颐的听鹂山房傍虎跑泉、鹿跑泉的泉水相通。可想而知,静坐溪边,聆听由镇江市古琴梅庵派国家级传承人刘善教先生率众弟子弹奏流传下来戴颙的名作《广陵》等,其情其景将是何等的舒人。这是溪水流向精英,流向草根的最好的例证。

文苑溪水是时间隧道,历史画廊,游人并非能轻易步入其中。只有脚步轻轻地、思绪平平地,专注看,凝神想,用心去触摸水底的潜龙,才能进入文脉历史画廊,感悟到天开文苑,地载文运,水孕文脉的真谛;才能品味出镇江文化之特色;才能不负文苑建造者的用心。

2011.2.15写于镇江

2011.2.28改P13-15

序言

序言

光阴荏苒,岁月有痕,记录着鬓发的历程。平台转换,阶石有痕,刻录着皱纹的坎坷。工笔写意,笔下有痕,述说着脚印的轨迹。岁月忆语,犹如清彻小溪,顺着皱纹,汩汩而流。心之所遇,这就是历史。

观景悟道,纵览心中的画卷;屐痕晾晒,回顾心中的步履;心泉吟唱,倾吐心中的块垒;心田结晶,品味心中的因果;阅读收藏,盘查心中的喜爱。心中的所思、所虑,尽融一起,汇入一壶,注入岁月忆语,娓娓道来。心之所存,这就是生活。

天地久远,时空深邃,岁月忆语涓涓细流在天地之间,默默无闻,不值一提。岁月忆语纤弱的身影跌落时空,因其渺小,可能是销声匿迹。然而岁月忆语带有时代烙印,独具个人色彩。虽已见松柏摧为薪,亦可知沧海积为田,还是不卑不亢,独行独前,面向大海,从容而流。心之所愿,这就是精神。

世上万事万物,总有风吹雨打,日磨月消。集心之所遇、心之所存、心之所愿于一身的《岁月忆语》,也在所难免,故而记之。

2014.1.2

后记

1996年6月,我把自己写的东西集中起来,编了《自选文集》。到了2009年10月,又把15年间新写的动西补充进去,编辑了《自选文集》第二版。分为《赶海》、《煮海》、《探海》三部分,上下册。分送亲友、同学,希望得到他们的批评和指正。2012年,我在有关亲友的促成下,把《探海》部分及近年新写的科技论文集结出版了《镇江地理探究》一书。因该书地域限于镇江地区及邻区,有关其他地区的论文,加上2012年后所写的若干论文,均还存于我的书箧之中。再近我又萌动对自己的《自选文集》第二版《赶海》、《煮海》部分再予调整、补充,动手编辑《岁月忆语》一书。把我所写文学方面的东西,只要自己喜欢的,自认自己要用的,基本尽收其中,同样是装订后分送亲友、同学,想听取他们的意见。

现按亲友、同学的意见,将其中个别读书札记非原创新的篇章撤去,把《镇江地理探究》一书中个别属游记散文类的篇章也予收入,整理出版。如果说30多万字的《镇江地理探究》一书是记录自己所行、所为,那30多万字的《岁月忆语》即是收藏自己的所思、所念。我还会写下去,是否还会写别的系列,随缘而定罢。

岁月悠悠,忆语绵绵。寒去暑来,书稿渐多。笔耕砚耨,几多辛劳。我没有专学者的根基;没有专业者的技艺。只有一份爱好,一份不懈。还有退休后的一点空间,步入古稀之年的一点精力。写不写,有着自强之心的鞭策;写得好不好,有着自谅之心的宽恕。自强、自谅伴我而行。自编也好,出版也罢,不望留名,只想留影;不望留声,只想留痕。在悠悠岁月中拓印上自己淡淡的印痕,尽管是默默无闻。

2015.1.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