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见美——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我刚才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抓,被它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意义。事物本来都是很混乱的,人为便利实用起见,才像被火烧过的小孩子根据经验把四围事物分类立名,说天天吃的东西叫做“饭”,天天穿的东西叫做“衣”,某种人是朋友,某种人是仇敌,于是事物才有所谓“意义”。意义大半都起于实用。在许多人看,衣除了是穿的,饭除了是吃的,女人除了是生小孩的一类意义之外,便寻不出其他意义。所谓“知觉”,就是感官接触某种人或物时心里明了他的意义。明了他的意义起初都只是明了他的实用。明了实用之后,才可以对他起反应动作,或是爱他,或是恶他,或是求他,或是拒他。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见到一个美人,不说我要去向她求婚,她可以替我生儿子,只说我看她这人很有趣味,我要来研究她的生理构造,分析她的心理组织。科学家见到一堆粪,不说它的气味太坏,我要掩鼻走开,只说这堆粪是一个病人排泄的,我要分析它的化学成分,看看有没有病菌在里面。科学家自然也有见到美人就求婚、见到粪就掩鼻走开的时候,但是那时候他已经由科学家还到实际人的地位了。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分出某者为因,某者为果,某者为特征,某者为偶然性。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等等,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等,他们的意识都不能停止在古松本身上面。不过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关系的种种事物上面去。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比如我们的画画的朋友看古松,他把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他忘记他的妻子在家里等柴烧饭,他忘记松树在植物教科书里叫做显花植物,总而言之,古松完全占领住他的意识,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他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幅画去玩味。他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数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还能在我们心里点燃很强烈的火焰,虽然在当时他们不过是大皇帝脚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车书,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这几段墙在,这几句诗在,他们永远对于人是亲切的。由此例推,在几千年或是几万年以后看现在纷纷扰扰的“帝国主义”、“反帝国主义”、“主席”、“代表”、“电影明星”之类对于人有什么意义?我们这个时代是否也有类似长城和《短歌行》的纪念坊留给后人,让他们觉得我们也还是很亲切的么?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P050-054)
编后记
本书完成,正值熏风四月的春季。朱光潜先生的书,现在市面上已经很多了,何以再次整理出版呢?一是朱光潜先生的作品,长盛不衰,值得更多的读者去阅读,而书犹如产品,需得不断地更新换代,以期符合读者不断变化的审美;二是现在市面上关于朱光潜先生的书,无不给人晦涩难读的印象,本次重新整理出版,特意选择朱光潜先生比较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文章,使读者知道朱光潜先生的文字不但不晦涩难读,反而有趣有味。
本书从朱光潜先生众多的文章中精选出34篇文章,专门来谈生活之美。文章分别从《谈美》《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书中选出,其中《谈美》以1932年开明书店版为底本,《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则按照了市面通行的多个优秀版本加以修订。
本书为了保持作品原貌,也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在不影响读者阅读的前提下悉依其旧,在变化较多,已经不适合当代读者阅读的一些字词、标点、英文首字母大小写,外国地方和人物译名等方面加以修正。比如原文中的“亚里斯多德”改为“亚里士多德”,原文中“做” “作”通用的地方也加以了修改。且对文章标题重新进行了提炼,将新标题与原标题皆呈现给读者……
朱光潜先生为人天真可爱,为文精深渊博,他不但在美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就是在生活上,他也是一位成功的生活家。而亲爱的读者,何不去朱光潜先生的文章里寻觅一番呢?
朱光潜先生的话
关于人生: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
“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意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人的最聪明的办法是与自然合拍,如草木在和风丽日中开着花叶,在严霜中枯谢,如流水行云自在运行无碍,如“鱼相与忘于江湖”。
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能算人生,你偏想把它一笔勾销,不说你勾销不去,就是勾销去了,人生反更索然寡趣。所以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看人生,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一半得之于感受。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我们每当愁苦无聊时,费一点功夫来欣赏艺术作品或自然风景,满腹的牢骚就马上烟消云散了。
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是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
“此时,此地,此身。”此时我能做的事,绝不推诿到下一时刻;此地我能做的事,绝不想着换另外一个境地再做;此身我能做的事,绝不妄想于他人来替代。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人生第一乐趣是朋友的契合。
懂得处友,就懂得处人;懂得处人,就懂得做人。一个人在处友方面如果有亏缺,他的生活不但不能是快乐的,而且也决不能是善的。
人投生在这个世界里如入珠宝市,有任意采取的自由,但是货色无穷,担负的力量不过百斤。有人挑去瓦砾,有人挑去钢铁,也有人挑去珠玉,这就看他们的价值意识如何。
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里有一段很透辟的话,大意是说人生幸福起于愿望与能力的平衡。一个人应该从幼时就学会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起愿望,想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也能做自己所想做的事。
环境永远不会美满的,万一它生来就美满,人的成就也就无甚价值。人所以可贵,就在他不像猪豚被饲而肥,他能够不安于污浊的环境,拿力量来改变它、征服它。
能够恨人极点的人和能够爱人极点的人都不是庸人。
就实际生活方面说,世间最深切的莫如男女爱情。
生命对于我们还有问题,就因为我们对它还没有了解。既没有了解生命,我们凭什么对付生命呢?
关于美:一切美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美育必须从年轻时就下手,年纪愈大,外务愈纷繁,习惯的牢笼愈坚固,感觉愈迟钝,心里愈复杂,欣赏艺术力也就愈薄弱。
我时常想,无论学哪一科专门学问,干哪一行职业,每个人都应该会听音乐,不断地读文学作品,偶尔有欣赏图画雕刻的机会。
许多人嫌生活干燥,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
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天性;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
心灵开始玩索一朵花,一个美人,一种美德,一门学问,一种社会文物制度的殊相的美,逐渐发现万事万物共相的美。
我坚信美的重要,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人都知道文艺是“怡情养性”的。这“怡养”两字却不容易做到,在这纷纭扰攘的世界中,我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费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奔波劳碌,很机械地随着疾行车流转,一日之中能有几许时刻回想到自己有性情?
美术作品之所以美,就美在它能够给我们很好的理想境界。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超脱现实的程度大小,就看它所创造的理想世界是阔大还是窄狭。
现在如果要提高文学,必先提高文学欣赏力,必先在诗词方面特别下功夫,把鉴赏无言之美的能力养得很敏捷。因此我很希望文学创作者在诗词方面多努力,而学校国文课程中诗歌应该占一个重要的位置。
关于心界:空灵
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你如果不盲目,看得见世界的博大。也看得见世界的精微。
在这个叫嚣扰攘的世界里,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一盆八宝饭,而是一帖清凉散。
冷静超脱的人能静观,便能处处发现生机,吸收生机,觉得人生有无穷乐趣。
我生平最爱陶渊明在自祭文里所说的两句话:勤糜余劳,心有常闲。动中有静,常保存自我主宰。这是修养的极境。
现代人的毛病是勤有余劳,心无偶闲。这毛病不仅使生活索然寡味,身心俱惫,于事劳而无功,而且使人心地驳杂,缺乏冲和弘毅的气象,日日困于名缰利锁,叫整个世界日趋于干枯黑暗。
人要把心磨成一片大圆镜,光明普照,而自身却无动无作。
有时候我把自己看作是草木虫鱼的侪辈,草木虫鱼在和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严暑寒冬中也还是那样活着。……都顺着自然所赋予的那一副本性。
成人们往往嗤不郑重的事为儿戏,其实成人自己很少像儿童在游戏时那么郑重,那么专心,那么认真。
我欢喜一切生物和无生物尽量地维持它们的本来面目,我欢喜自然的粗率和芜乱。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就在于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我们处世有两种态度。人力所能做到的时候,我们竭力征服现实;人力莫可如何的时候,我们就要暂时超脱现实,储蓄精力,待将来再向他方面征服现实。
过一世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文章求惬心贵当,生活也需求惬心贵当。
我们的眼界逐渐放大,人生世相才越显得丰富华严。
在这个世界里的人们,无论他们的生活是复杂或简单,关于谁你能够说, “我真正明白他的底细”呢?
要趁生命最丰富的时候死,过了那良辰美景,死在一个平凡枯燥的场合里,那就死得不值得。甚至于死本身,像鸟歌花香一样,也可成为生命中一种奢侈的享受。
生命的执着属于佛家所谓“我执”,人生一切灾祸罪孽都由此起。
我们的“根本感”像佛家所说的,是“无明”。我们在这世界里大半是“盲人骑瞎马”,横冲直撞,怎能不闯祸事!所以说来说去,人生最要紧的事是“明”,是“觉”,是佛家所说“大圆镜智”。
法国人说“了解一切,就是宽恕一切”,我们可以补上一句“了解一切,就是解决一切”。
生命对于我们还有问题,就因为我们对它还没有了解。既没有了解生命,我们凭什么对付生命呢?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一书中谈生活和美的随笔。好的生活要的不是更多,而是更美。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
乡情民俗、花鸟虫鱼、山川草木,一首诗,一幅画或者一片自然风景,在朱光潜笔下,皆风趣有致,充满生活气息,又省思人心。他能够从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里发现美,感受美,乃至成为美的工作者。蒋勋说,朱光潜是我敬佩的生活美学家。
朱光潜说:世上最快活的人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和趣味。愿我们能够勤靡余劳,心有常闲,过好当下,发现生活之美。
美学代言人朱光潜在《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一书带你走进生活之美:美学不是高高在上,美学不是枯燥的理论和概念。美学就是生活——美学代言人朱光潜,告诉你“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然后,便会接受生活的美好,享受生活的美好。
书中是人民日报、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推崇的生活态度:人民日报、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媒体读者覆盖率上亿,它们所推崇的生活理念影响力极大。朱光潜的生活美学顺应现今生活趋势,一定会得到最广泛的读者的欢迎。
朱光潜是美学泰斗,享受国际声誉,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的“美学代言人”,谈美学,必然不能越过他。
人人都应该学会发现美,感受美,进而享受美。我们都生活在生活里,无时无刻,无处不在,而美,却总被我们忽略——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作为美学泰斗的朱光潜,让“美学”放下身段,走进生活,让人们愿意以“美”来体验生活,以“美”来对待生活,在这种被“美”所渗透、所引领的生活中,生活中的“美”,便会愈加丰富、愈加光亮、愈加广大。愿我们都能发现美,拥有美,在美的影响下,过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