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1 导论
2 全球视野下的影子银行
2.1 引言
2.2 何为影子银行业务?
2.3 全球影子银行业务的规模
2.4 全球影子银行兴起的因素
2.4.1 监管套利
2.4.2 需求方面的因素
2.4.3 金融创新与技术
2.5 影子银行和正规银行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
2.6 不同国家影子银行业务的性质不同
参考文献
3 从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看影子银行
3.1 引言
3.2 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综述
3.3 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中谁欠了谁什么?
3.4 聚焦中国部门资产负债表
3.4.1 对外部门——净国际投资头寸
3.4.2 居民部门
3.4.3 非金融企业部门
3.4.4 中央政府
3.4.5 地方政府
3.4.6 金融部门
3.5 国家资产负债表中的影子银行
3.6 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评估方法
3.7 基本分析结论及通过国家资产负债表得出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4 中国特色影子银行
4.1 引言
4.2 中国影子银行的性质及规模
4.3 中国影子银行增长刺激因素
4.4 中国影子银行业的不同渠道
4.4.1 信托公司渠道
4.4.2 银行理财产品
4.4.3 同业银行资产:委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
4.4.4 小额贷款公司
4.4.5 典当行
4.4.6 民间/非正规借贷
4.4.7 P2P借贷(人人贷)和互联网金融
4.5 影子银行业和官方银行业体系的关联
4.6 影子银行的影响和监管启示
4.6.1 影子银行业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的影响
4.6.2 目前针对影子银行开展的监管改革
4.7 结论
参考文献
5 中国影子银行的内在风险
5.1 引言
5.2 问题核心——标的资产质量
5.3 非金融企业部门(不含房地产企业)
5.3.1 企业信贷暴增
5.3.2 企业盈利率下降、杠杆率增加
5.3.3 国有企业
5.3.4 中小企业
5.4 房地产公司
5.4.1 房地产公司与金融领域的联系
5.4.2 房地产业给金融行业带来的风险
5.5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5.5.1 生产率
5.5.2 诈骗和欺诈
5.5.3 与房地产市场千丝万缕的联系
5.5.4 政府与银行如何分担损失仍不明确
5.6 影子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
5.6.1 影子银行不良贷款估算
5.6.2 影子银行不良贷款对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
参考文献
6 科技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冲击
6.1 引言
6.2 中国电子商务的崛起和意义
6.3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和意义
6.3.1 第三方网上支付系统
6.3.2 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公司贷款业务
6.3.3 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公司的财富管理业务
6.4 技术创新在中国转型中的作用
6.5 传统金融监管和发展的反思
6.6 对金融服务业的意义
6.7 结论
参考文献
7 对改革议程的影响
7.1 引言
7.2 中国正在进行的影子银行改革
7.3 金融改革——不止步于影子银行
7.4 短期改革重点——诊断和控制损失
7.5 分担损失——中期措施
7.5.1 用存量方法进行银行重组
7.5.2 用流量方法进行银行重组
7.6 规划未来中国的金融体系——潜在的长期蓝图
7.7 结论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设
参考文献
8 结论
8.1 引言
8.2 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
8.3 改革的难得机遇
8.4 未来的改革议程
8.5 短期改革重点
8.6 长期改革——金融蓝图
附录 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变:对中国的启示
A.1 引言
A.2 国际金融危机演变比较
A.3 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给中国的启示
A.4 全球不良贷款对比
A.5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