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
一
朱广福,字右白,江苏泰兴人。
幼时喜读《孟子》,惟多未能领悟。每诵至《告子》、《尽心》两章,于所论心身性命之处,辄觉陈义太深,匪浅学所能解。然有僻性,每于义之愈不可解者,即愈思,有以求其解,设终不解则终若芒刺之在背也。
年十四人邑城之县立高小,十六升中校,此二年中以科目繁杂,于旧学不暇兼顾,惟求文字稍顺而已。鼎革后学校闭歇,往金陵肄业一中。未一载,二次革命军起,复归江北家居一年,取旧时国学书籍读之,以为其深盎然有味也。十九复游江宁,入金大高等科修业,兼业中西文学及其他自然学科,厥意甚得。以教会问题与学校脱离关系,偕友人同往天津工专肄业,研究应用化学。福初弗喜之,后亦稍亲,尤爱分析,以其甚有系统,足为整理国学之助也。在校四年,毕业时已年二十有五矣。
卒毕后返里服务地方教育,任县立乙工校教员、校长,先后约三年。在学对教管方法时思改良,以谋进步。顾以经验不充,儿童习性亦多未悟,终乏若何之展布,是不得不赖以今日之旧勉者也。十四年夏福解职入都,馆邑同乡家,谵中英文教读。馆居多暇,辄复浸沉国籍,兼取当代名辈著述读之。
翌年夏考入清华研究院肄业。兹所从事研讨者,仍即童年读《孟》时所未能解,而欲求解之性善恶问题是也。福喜吟诗,以为系调摄身心之一端,虽所作率粗浅无法然,亦颇思以性情自见焉。
(原载吴其昌1927年编《清华学校研究院同学录》;现收入夏晓虹、吴令华编:《清华同学与学术薪传·辑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二
作者名光溥,字右白,今以右白行。有《鲁阳集》、《右白诗集》、《中国诗的新途径》、《诗国梦游记》等作。
右白出延令世家之裔,幼秉父教,嗜吟若其性成,五十年前,有以骈文、诗歌享名公卿间,与周彦升、张季直同参吴武壮幕,随军驻扎朝鲜,为中东事变之幕后人物——朱铭盘(曼君)先生者,则其先叔祖也。右白以如是之文艺环境,而能不怠于学,强吟细味,露纂风钞,垂三十年如一日,其苦人未之知也,其乐何得以强同哉?于是尽取古大家集纵声读之,不得于心,不快于意,不使其言之若已出,则不舍也。就中以陶渊明、杜工部、李义山三家,皆尝专门用功数年,每置一册案头,虽至忙之日,必择其中尤要者阅索一编,当精聚神会,百虑皆空,恍似古人之亲临鞭策于吾之左右也。已而果有所悟,下笔不感困难,渐能驱策古人,变化古人矣。
然即便如此之勤,其所得于诗者,实不过沧海问之一粟耳,其敢遂望古人哉?然吾之父冀予,吾之师诱予,吾之友强予,虽欲息肩而怠,不可得也,无已,则亦庶以古人之事为事矣。所作在“九·一八”大时代来临后之一年,已逾数百首,以《鲁阳集》梓行,三原于右任为之题字,侯佝厂为之作序,其中如《乱后》、《古别离》《梁门哀感录》、《送姚允咨葬》、《挽海宁王师》诸首,皆佝厂之所深许。庚辰续辑《朱右白诗》,存《鲁阳集》之一部份,而益以过去六年间之作。江都马公景行为之序,马公喜阳刚之文,故斯编所选,其毗于阴柔者捐焉。迨今岁《右白丛书》梓行,复削存前诗十之六七,又益以自庚辰以来之诗,附于丛书之末,备采览焉。右白于诗之创获,论者虽不一,然右白确自信有与时贤异趣之点,说明如下:
(一)以唐诗为出发点,宋表唐里,不似一般之骛为宋诗者。
(二)将中国诗之重心点,渐移转至古风方面,不似一般专工律体,忽视古风之价值。
(三)宗尚自然,不假修饰,与其失之繁缛,毋宁失之质野。
(四)以通俗文学作成人人能读,能懂,能讽之诗,增进诗之效力。
(节选自朱右白《现代诗坛·作者》,该书收入《右白丛书》(下册),南京:中文仿宋印书馆,1944年。)(P40-P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