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施说心语(大学生的心灵花园和成长驿站)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施索华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她的手机24小时为学生开着,电子信箱里全是学生的问题和问候。上海、讲座、交谈、回复学生来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她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全部交给了学生。她知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三尺讲台,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学生们永远可以在第一时间里找到她,“对学生从不说‘不’”是她的信条;她崇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多年来她潜心钻研,大胆创新,她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来诠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她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她的课深受学生的欢迎和爱戴。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她都是学生最信任的良师益友。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施索华老师回复大学生网络咨询、为大学生解疑释惑的书信集,包括“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不学礼,无以立”、“境由心造”、“发乎情,止乎礼”、“君子不器”等五个部分,专注于大学生如何与人交往、大学生如何践行礼仪、大学生如何保持健康心态、大学生如何面对爱情、大学生如何成长成材等大学生活的五个最重要的方面,还收入了为大学生广为传诵的“施索华语录”,金玉良言,篇篇锦绣,字字珠玑。

目录

序 以德立教,止于至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大学生如何与人交往

我为失去昔日好友而沮丧

我的室友很虚荣

我找不到知心朋友

我只能看着别人说话

怎样帮助单亲家庭的她

我对“朋友”这个概念很失望

与人相处,我常常无话可说

男女生交往如何掌握分寸

怎样和不喜欢的人相处

好朋友疏远了我

我接受不了戴“面具”的人

家庭富裕成了我与人交往的障碍

男女之间是否存在真正永久的友谊

他做了对不起我的事,我该怎么办

如何平衡助人与利己的关系

我是个“孤家寡人”

朋友的一些做法我看不惯

室友总是对我说三道四

我的室友太小气

如何面对情绪化的人

怎样处理宿舍人际关系

室友不讲卫生

寝室里的矛盾

与他交往我只能做听众

彼此都不喜欢,怎样合作

“穷人”VS.“富人”

听不懂上海话,我很尴尬

在上海真的要精通上海话吗

 不学礼,无以立大学生如何践行礼仪

如何才能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

明天要演讲

寝室里也讲礼节吗

我不该嘲笑别人

礼仪在生活中真的很重要吗

理工科女生魅力何在

怎样说“不”

赞美别人怎样把握分寸

女大学生在旅途中要注意哪些事项

 境由心造 大学生如何保持健康心态

大学生活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美好

我的优越感在一点点消失

当孤独已

经成为一种习惯

没自信,有时候还自卑

我是一个马马虎虎的人

我该怎样认识自己

常有一种孤独感

因为身材不高而烦恼

没人在乎我是班长

三年以后等待我的是什么

我一无所有

我没了方向

爱哭的我

莫名其妙地悲观和失望

没有人为我祝福

常常怀旧,找不到归属感

没考好被人鄙视

该不该原谅伤害我的人

家乡话让我很自卑

面对异性同学,大脑一片空白

为什么付出了却没有回报

怎样面对自己的弱点

经常感到空虚和烦恼

我的生活常常杂乱无章

胆小怕事怎么办

我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配角

失眠带来的苦恼

气质类型对学习、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发乎情,止乎礼 大学生如何面对爱情

一见钟情之后发现了彼此的个性差异

被抛弃的气愤和苦恼

一定要男生买单吗

怎样走出一厢情愿的苦恼

怎样才能避免和他“进一步”交往

母亲不认可我的女朋友

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男生

爱情的首要因素是什么

室友失恋了,怎么帮助他

父母不喜欢我的男朋友

面对穷追不舍

对爱情又向往又紧张

好感是否可以发展成爱情

是友谊还是爱情

女生只喜欢高大帅气的男生吗

单相思

女生可以主动出击吗

网络爱情可信吗

恋人VS.朋友

“保守”的爱情

已婚博士的苦恼

 君子不器 大学生如何成长成材

考研还是找工作

没有了人生目标

利用时间有无秘诀

课后复习如何入手

寻觅听课的艺术

怎样合理安排课余生活

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学习VS.恋爱

班干部不好当

怎样当好寝室长

如此上级,实难忍受

学习VS.社团

如何参加勤工俭学

我是“月光族”

讲诚信就要吃亏吗

军训对大学生很重要吗

理工科学生怎样提高文学修养

爱国主义还有没有实际意义

和平年代爱国主义如何体现

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人一定要有信仰吗

怎样看待选美

大学生能不能结婚

 施索华语录 课堂内外

附录 她让思想政治课如此鲜活

后记 德为修身之首

试读章节

如何面对情绪化的人

情绪化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他那张脸就像书,说翻就翻,而且一翻能翻好几面。这样的人遇事非大喜则大悲,他们容易为小事而发脾气,也容易因喜乐而手舞足蹈。快乐的时候天真烂漫,像个年幼的孩子;但是愤怒的时候也令周遭的人实在难以接受,时间久了,人们就会远离他,这样的人的人际关系是很难维持的,他本人也是很孤独的。造成情绪化的原因,一是此人不够善良、宽厚和仁慈;二是心理承受能力差。前者是人品的问题,后者属于心理的问题。

与这样的人交往,你不必和他一般见识。他翻脸时,你不要问他理由,也不必诉说从前对他如何的好,现在他如何不应该翻脸等。他一个字都听不进去,你说了也没有用。而他说什么你也不要太计较,他可以和你翻脸,也可以和别人翻脸,他和多少人翻过脸,恐怕连他自己都不记得了。如果你还在耿耿于怀,就没有意义了。

朋友之间的交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要彼此愉悦。你说你们有着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平时也比较谈得来,如果能够包容他,愿意和他继续相处下去,这也是对你性格的一种磨炼。大千世界,众生百态,将来到了社会上再碰到这样的人,你就从容多了。

如果实在无法与他相处,也可以敬而远之,人生天地间,每个人都有自已的人生轨迹,谁也代替不了谁,走自己的路吧。

怎样处理宿舍人际关系

在大学里,最亲密的小团体和生活空间莫过于寝室了。大家每天朝夕相处,容易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但也容易产生摩擦和矛盾。你说你在家里的时候独来独往惯了,其实其他同学可能也独来独往惯了,现代的大学生个性都比较强,彼此间在性格、生活方式和对事物的看法上有冲突在所难免,要处理好室友之间的关系,重要的是理解和包容,但也要注意一些生活中的细节,不注意就可能造成隔阂,老师提供给你几点小的建议:

首先,要自觉地承担公共劳动。每个寝室都会有一个值日表,大家轮流负责打扫卫生、打开水、取邮件等。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会比较积极,但两三个月过去了,新鲜感没有了,彼此也熟悉了,有的同学的懒惰本性就开始暴露出来,轮到值日时,地也不扫,桌子也不擦,开水也不去打。别人批评时,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偶尔一两次其他人可以理解并帮忙代劳,但经常这样别人就会有意见了。所以你一定要注意,凡事多提醒自己,属于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一定要承担。

其次,不管以前在家里什么样子,从现在开始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自己的东西也不能乱堆乱放。在一个寝室里,有的学生爱干净,有的则不怎么讲卫生,甚至有些懒惰的同学脏衣服好几天不洗。有的同学借用别人的书或生活用品招呼也不打,对方要用时找不着,就会非常恼火。有些生活用品如面盆、水杯等是不能互相借用的,你也要注意。

还有,在寝室里同学之间可以畅所欲言,谈笑风生,但一定要有分寸,有所顾忌,开玩笑别过头,不给人起绰号,等等。每个人的脾气、性格都有差异,承受能力也不一样,你要学会察言观色,该停止时就停止,注意不要弄得对方难堪或下不了台。

另外,不要拉帮结伙,互相隔离。寝室虽小,一共才住4个人,有时也是关系复杂,经常上演“2+2”或是“3+1”的模式。4个人中,相互之间有的感情深,有的感情浅;有的关系近,有的关系远,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不可以形成小帮派,在一些小事情上互相对立,互相离间,这是很伤害感情的事情,待到大学毕业回头一想真是毫无意义。

古语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将来到了社会上,人际关系比在学校里要复杂得多,要学会交友和处理人际关系,就从寝室里开始吧。

室友不讲卫生  有一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还有一句话叫“习惯决定成败”,当一些不良的生活行为变成习惯时,就会对一个人的正常发展带来某些负面的影响。而很多身在其中的人却没觉悟到这个问题,所以他们对别人的批评或建议无动于衷甚至非常反感,你现在碰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与他发生矛盾或冲突是没有用的,关系搞僵的话他会更加一意孤行。你不妨采取一些迂回的战术,动员其他室友都从自我做起,每个人都做到把自己的物品摆放好,被褥叠放整洁、整齐,及时换洗脏的衣裤和鞋袜,按时打扫寝室里的卫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再加上你们大家对他友善而非鄙夷的态度,我想那位不讲卫生的同学会感到某种羞愧和触动的,接下来他就会自觉地向其他同学看齐了。你试试看,如果没有效果,老师再建议你用其他的方法。

寝室里的矛盾

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是解决寝室矛盾的一个好办法,不存在得罪的问题,你要以友好商量的态度表明你的观点,争取他人的理解和接受,我想他们会有所改变。

在集体生活中应该学会海纳百川,多吸收别人的优点,对他人的缺点,应多加理解和包容,不要过于格格不入。每个人的个性特征都不一样,有的人开朗、活跃,喜欢热闹;有的人谨慎、孤僻,喜欢安静,但并不影响彼此成为朋友啊。有句话说得好:播种真诚才会收获别人的真诚。如果你和你的室友之间建立了真挚的友谊,你想,好朋友之间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吗?

再说,校园里有图书馆、自修室、教室,可供学习的地方很多,比在寝室里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如果你实在不愿意与他们沟通和交流,或者你认为解决不了问题的话,我还有一种折中的办法。你可以单独找你们的辅导员老师或思政老师谈谈,老师会把这一问题作为秘密不吐露出去。因为寝室管理是学生管理的一项常规工作。接下来,老师可以从稳定寝室秩序的层面出发,来解决你这个个案。这样利用老师的力量,不但能有效地制止网瘾的蔓延和对同学的影响,也使你在不动声色的情况下维护了寝室的正当环境和秩序,实现了同学们在学习、休息、娱乐关系中的彼此和谐。P20-24

序言

以德立教,止于至善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坚持传统的政治导向的基础上拓展领域和丰富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对学生(心灵)的关怀融为一体。通过谈心、疏导、咨询等情感的交融与心灵的沟通,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的‘心灵花园’和‘成长驿站’。”

——这是施索华老师的新书《施说心语》里的一段话,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为上海交大有这样一位老师、同行而感到欣慰和自豪。2008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京联合召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会见会议代表并作重要讲话。李长春同志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在长期和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我们感到,新一代的大学生独立自主、个性鲜明、勇于创新、接受新事物快、崇尚公平正义,这是他们的长处,但是在与人交往、人际协调、抗挫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在青年人成长最重要的大学期间,广大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和创造者,同时也是学生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和情感意志的塑造者。

在本书中,施老师以对话的形式,结合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情况、新特点,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通过师生问答把课堂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贴近同学的思想,贴近同学的感情,贴近同学的实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与指导性。

德育是一种触动人心灵的教育,它的魅力在于开启心扉,把人性中最深层、最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而真正深入人心、拨动心弦的德育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融合。在这种沟通与融合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此之谓也。

“一腔热血浇桃李,满腹文章育芬芳”。施索华老师为人谦和,师德垂范,她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予了她的学生。她用一份真情、一份真心、一份真意感染和感动了学生。“最受欢迎的老师”、“在大学里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老师”等等,是同学给予她的实在评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等等,表明她的努力赢得了同行的尊重。她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用对学生的爱心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诠释了一名教师的崇高使命。

开卷有益。希望年轻的学子们和所有关心教育事业、关心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朋友们都读一读这本凝聚了一名德育教师的智慧、热情、爱心与汗水的好书,让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为学之道、为事之道和为人之道蔚然成风。是为序。

2008年11月于上海

后记

德为修身之首

现代社会被人称为物质时代,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又是多么的不识时务。我是一个安贫乐道的人,滚滚红尘对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名的诱惑、利的诱惑,还有情感的诱惑,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理性。西方的柏拉图说:理性是骑手,情感是马,理性要很好地驾驭情感,就会走向道德的彼岸,理性驾驭不了情感,就会堕向罪恶的深渊。中国的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有点极端,孑L子说“仁者爱人”,老子说:“常善待人”,孟子认为人应当“为群而忘己”,而北宋的范仲淹则把这个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极力推崇中国的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的精髓。美国前总统里根说:“孔子伟大的行为和伟大的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我们尤应缅怀与推崇这位思想家的贡献。”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上宣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学习孔子的智慧。”在日本,一位倡导儒家文化的企业家涩泽荣一认为,日本的企业应该建立在算盘和《论语》的基础之上。在韩国,孔子的名字家喻户晓,韩国人认为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朝鲜,有些乡村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村规民约立在村头。在新加坡,中学生上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新加坡领导人曾经宣布儒家精神是新加坡的治国之纲。

西方有位历史学家叫汤因比,这个人精通中国的传统文化,他说中国人千万不要放弃自己民族固有的东西,不然就是邯郸学步。

汤因比还说过一句话:人性的完善就是信仰、求知和仁爱。刚好有三个民族,最能代表这六个字了,就是犹太民族、英语民族和汉语民族。2000多年前,巴比伦人捣毁了犹太人在耶路撒冷的圣殿,犹太人什么都没有了。他们的民族领袖摩西带领着他们在草地上跋涉,去寻找流着牛奶和蜜的地方,他们没有找到,但找到了他们民族的精神,就是信仰。犹太人相信他们是世界上所有民族中最优良的人种,是和上帝签约的民族。至今犹太人口只有1500万,但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犹太人占获奖总人数的20%还多。2000多年前,在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一个强大的民族——中华帝国的时候,英语民族还是小弟弟呢,许多人在山上打猎,在海里捕鱼,可是2000多年过去了,英语民族已经走向全世界,成为世界上一个强大的民族,因为英语民族精神中有两个字:求知。求知产生了科学,到了近代,科学伴随着扩张。还有一个民族就是汉语民族。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古国,古希腊、古罗马、古巴比伦、古玛雅、古印度,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风尘中,只有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还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早在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比较了各个文明古国发展史之后就曾断言:“只有黄河、长流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而100年后的另一位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也发出惊叹:“自孔子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包括罗马的帝国,都消亡了,但是中国却以持续的进化生存下来了。”

这其中当然有着非常深刻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华民族精神中有两个字:那就是“仁爱”。仁爱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本固枝荣且长盛不衰。

20多年前,一个叫保罗·肯尼迪的美国人写了一本书《大国的兴衰》,说21世纪美国的强大一定要学习汉语民族的仁爱精神。

当年,年轻的拿破仑曾经说过:中国是一头睡狮,如果让他醒来,他将震动全世界。

21世纪中国的强大不能离开上述三个内容:①信仰,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讲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可以抵制现代社会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无政府主义;②求知,无知的前方是永远的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过去说“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今天叫“科技强国”、“科教兴国”,很好;③仁爱,就是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尤其是仁爱,千万不能丢,中国人一旦失去了龙的传人的奕奕神采,什么都不是了。具备如此三方面,中国人便是世界上最完善的人了,中华民族便是世界上最完善的民族了,那21世纪就真正是中国的世纪了吧?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孔子克己而复礼,奔走呼号,奋斗不止;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苏武19年守汉节,手持着汉使的节杖翘首南望;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陈天华蹈海而死,临死前一声哀嚎:“祖国啊,你快富强起来吧。”这声哀嚎里有多少热忱?多少渴望?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是世界上公认的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当年在美国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美国一个海军次长说:宁可把他毙了,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他抵得上5个师。可钱学森还是冲破层层阻碍回到了祖国。由他负责研制的火箭使中国成为同苏联、美国一样能把核弹头发射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国家。

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一个民族的觉醒,一个民族的觉醒,离不开千千万万人的努力和奋斗。

我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是有着凛然正气的中华儿女,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也深深地爱着我的家庭,但如果让我在祖国和家庭之间作出选择的话,我情愿放弃我的家庭而选择我的祖国。没有国,哪来的家?战争年代保卫国家,和平年代建设国家,这是一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的底线。我会用我全部的情感来教育和影响我的学生,让青春承担责任,让责任引领人生,掌握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报效国家。

我每学期要上五六个大班的课程,每班120~180人,每年都有近2000人听我给他们讲这样的道理,我的思想鼓舞了许多大学生立志为民族的富强、国家的兴旺而努力奋斗。

一个人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财富的多寡、生活水平的高低,而在于精神上的愉悦和劳动创造过程中的满足。一个人承担了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不管他是工人还是农民,或者从事其他任何职业,他都是最幸福的人。我还在社会上做志愿者,为人做思想、情感方面的咨询。来找我咨询的人都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的人开口便说:我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其实,说这些话的人都是丰衣足食的人,我从没有遇到过一例说:实在活不下去了,工资这么少,房子这么小,等等。因此,一个人精神层面的东西是物质内容所不能替代的。

一个品德高尚、内心世界丰富的人是不会把物质看得很重的,按照西方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说,人的物欲需求是最低层次的需求,而高层次的需求是理想、信念和社会认同。

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要靠物质来打倒,精神的力量要靠精神来打倒。而一旦物质的力量打倒了精神的力量,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中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人性的解放,调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实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为调动人们劳动和生产的积极性、创造性,并强调个人对社会负有的责任和义务。结果有的人对社会负有的责任和义务没有调动起来,反倒把物欲和情欲给调动起来了,于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便滋生了。

14世纪以后的欧洲,针对中世纪1000年的封建专制提出了人性的解放,用人性否定神性、用人道否定神道。结果解放得过头了,使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物欲横流、人欲横流、情欲横流,于是德国宗教改革提倡“信仰、仁爱、禁欲、勿抗恶”,使社会变得理性了。可西方社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以至于现代西方伦理学家也不得不说: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癌症。

不知其源流无法通古今之变,不辨其得失无法获从入之途。知道过去可以认识现在和预知未来。社会容纳什么不等于社会倡导什么,而目前社会所倡导的刚好是我们所缺失的。现在讲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倡导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非常好。人千万不能失落自己的精神家园。固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做一个纯粹的人,是多么高尚啊!

书评(媒体评论)

在这学期的思修课上真正认识了您,真的,往往亲身接触才有所感触。道德,内得于己,外施于人,您这样说,我刻在心中。上您的课,会感慨,没有文化是多么可怕。有机会,我多听听您的课,感受心灵的涤荡,有的时候,真的好难用语言表述……

这是一个怎样的课堂,每次下课总会有热烈的掌声持久不绝,每次都会有外班的学生来听,座无虚席!这就是我们的思修课!她是一个热情洋溢的教师,她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女子,她说要带我们去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大厦里去徜徉,她做到了!她说要带我们去西方的文化中去采撷,她做到了!她叫施索华,她是一名教师!

是她使我经常能感觉到我是在上大学,是她使我开始思考一些问题,是她使我开始懂得做人。

这样亲切的老师,这样致力于在生活中履行职责的朋友,我把她看成最美丽的中华女性!

每当开学选课,我们就会口耳相传:“德育课?选施索华的呀!”不出一两天,她网上挂牌的课必定爆满。

老子孔子的思想经过她的嘴巴说出来,也就不那么玄乎了。

她的课堂随意而融洽,她讲课时常常用眼睛瞪着你,仿佛要看透我们的内心似的。

——来自网络的学子声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9:4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