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建筑里的中国》中,蒲肖依试图从物质性、社会性和知识性三方面来解析建筑与人性,建筑的空间功能与人的内在需求之间的关系。受传统民居的启发,作者在空间意象上提出“内空间-中空间-外空间”三重空间的结构意像和“物境-情境-意境”三重境界的审美体悟。
《建筑里的中国》是作者蒲肖依花费近一年的时间,实地踏访窑洞、土楼、苗寨、徽派民居、山西大院、北京四合院等中国传统民居后写成的。旨在寻根本土文化,从传统中寻找力量。书中描述了“苗寨依山而建,留出平地种稻粮;客家土楼生土板筑,外如城堡内家园;徽派民居的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黄土地上的靠山窑和地坑窑……”中国传统建筑的这些“场所精神”,作者都——亲身观测体会。
历史是现实的前提,现实是未来的依据。中国传统建筑妙在“内空间——中空间——外空间”三重空间的结构意象和“物境——情境——意境”三重境界的审美体悟,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抽象而来的“物质性——社会性——知识性”的三性耦合论,其本质是三性的和谐。
建筑现代化之殇越来越使今天的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及其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实践的结晶,由此衍生的中国建筑智慧一定是超越了资本利益和审美的思考,触及了共同的意识,共同的难题——我们如何在更符合人性的建筑空间里自由地生活,如何在狭义和广义两种生命境界中,保持身心与自然的和谐。
现代建筑巨擎柯布西耶的思考也是本书的思考:“我们的进步为何这样丑陋……难道人不会再创造建筑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