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夫,江苏省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镇江市农科所所长、党委书记。2015年10月13日,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其毕生追求就是致富百姓。蔡永祥著的这本《大地追梦(时代楷模赵亚夫)》就是一部关于他的长篇报告文学,生动描绘了其科学奉献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地追梦(时代楷模赵亚夫)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蔡永祥 |
出版社 | 江苏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赵亚夫,江苏省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镇江市农科所所长、党委书记。2015年10月13日,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其毕生追求就是致富百姓。蔡永祥著的这本《大地追梦(时代楷模赵亚夫)》就是一部关于他的长篇报告文学,生动描绘了其科学奉献人生。 内容推荐 蔡永祥著的《大地追梦(时代楷模赵亚夫)》全景式地展示了全国人大代表、享誉全国的“三农代表”、“道德楷模”赵亚夫50多年如一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践行在大地上写下论文的追梦人生。全面展现了这位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新时期党员干部楷模的质朴、火热的为农情怀;生动诠释了赵亚夫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充分展示了赵亚夫作为领导干部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以及作为优秀科技工作者心系农民、助农致富、创新实干的优秀品德。 目录 楔子 序篇 三见习总书记 和李总理面对面交流 至高荣誉 上篇 寻梦 情定句容 那双眼睛 少年 选择 萌爱 黄宝华 情定 调动事件 站里来了个黄医生 一次危险的意外 调往句容 蹲点跑面 样板田 成了“保皇派” 在“跑面组” 日本研修 那时农村 尴尬 震撼 邂逅草莓 西洋南瓜 日本农业 回国 中篇 筑梦 草莓之父 转型之痛 试种风波 风波又起 再掀波澜 “草莓大王”王柏生 高架草莓 万山红遍 建个示范园 效应 胡总书记来了 姐妹桃园 王巧娣种桃 一场虚惊 感动 老方葡萄 疗继生种葡萄 农民夜校+示范园 “葡萄大王”有传人 下篇 圆梦 戴庄试点 选定戴庄 家中那些事儿 种稻难题 有机农业合作社 妻子的担忧 戴庄变了 一封祝寿信 绵竹援建 灾情来到绵竹选址建园 援建阵容 示范户李华蓉 示范户杜国蓉和申国高 强友草莓园 弟子邹明华 学到了什么 管理是个问题 杏虎水蜜桃 销售问题 尚有“李鬼”要打 “城乡直通车” “阳光”五塘 “阳光”水稻种起来 郑根宝的喜与忧 谌家父子的生财之道 新型农民 “农二代”杜富海 农民出国 戴庄彭玉和 大学生“村官”在戴庄 走在前面的镇江 主任姚伟超 汪厚俊创业 鲁学谦当上副镇长 王晶的感慨 五谈“三农” 批示 初衷 观点 戴庄模式 戴庄经验 合作社的成效 戴庄怎么办 魅力戴庄 并非尾声 赵亚夫简介及荣誉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1965年春,赵亚夫去武进横林公社杨歧大队第四生产队,参加太湖农村“样板点”工作。 赵亚夫住在青年农民黄进德家里。黄进德的父亲在上海工作,算是个城里人,家庭条件相对还可以。黄进德是作为生产队的农技员来培养的。赵亚夫跟黄进德学干农活儿,黄进德跟赵亚夫学农业技术,两个人互帮互学,可谓相得益彰。 赵亚夫毕竟是在城里长大的,尽管小时候常跟外婆到农村去,那也只是走亲访友,并没有真正干过农活儿。刚和泥巴打交道的时候,他事事都感到生疏,时常干得腰酸腿痛,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心里面就觉得农村真苦,干活儿真累。但转念一想:为什么农民不怕劳苦呢?还是自己锻炼得不够。农民们说得好,“种田识泥巴,功夫靠苦练”。赵亚夫咬着牙,坚持下去,经过一年多的锻炼,他的脸晒黑了,手上长满了老茧,学会了播种、插秧、犁田、耙田等农活儿。在劳动中,他不但得到了锻炼,而且还深切地体会到当时的农业生产,还存在很多落后的耕作技术,粮食产量还需要大大提高。 当时,全国农业丰产模范陈永康的水稻栽培技术堪称中国一流。1958年,陈永康就在苏州“全国水稻丰产科学技术交流会”上交流了单季晚稻高产的“三黄三黑”经验,引起了到会专家的关注和兴趣。当年秋天,陈永康被调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从事水稻丰产栽培研究。后来,陈永康与杨立炯、崔继林等人组成协作组,开展以水稻丰产为总目标的综合性研究。协作组认为,陈永康的看苗诊断技术,以叶色作为衡量长势、预估长相的敏感信号,是采用“瞻前顾后看当时”的综合诊断方法得出的结论,并由此论证了陈永康水稻高产经验的科学内涵,阐明了叶色“黑”、“黄”交替变化的内在实质和生物学机理,使人们对陈永康高产经验的认识升华了一大步。为了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1962—1965年,协作组先后在国营练湖农场和苏州地区吴县长桥、望亭等地建立了陈永康水稻高产技术“样板点”,种植示范田,把科研成果送到农村,并且在“样板点”上举办耕读班,培养了一大批来自省内外的基层技术骨干,把这一套科学技术传向四面八方。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苏州地区,从1961—1969年,全区580万亩水稻,由于应用这一套陈永康高产栽培技术,亩产量由原来的250公斤左右猛增到450公斤上下。据苏、浙、沪、皖、湘、鄂等省市的不完全统计,应用或部分应用该项技术的稻田累计约1.5亿亩,增产约332亿公斤。 陈永康在苏州望亭和江苏省领导一起蹲点,搞的是全省的样板田;赵亚夫搞的则是镇江专区领导蹲点的样板田。赵亚夫毕竟是科班出身,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加上有陈永康等专家提供的经验,还有农科所老专家的现场指导,他的进步很快,不光学会了干农活儿,还把样板田搞得像模像样。赵亚夫和其他样板工作组人员一起,边学习边推广陈永康的水稻高产技术经验,“落谷稀”“剥棵耘”“三黄三黑”看苗诊断施肥、灌水等。镇江专区经常来开现场会,样板田对全区粮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那时候,每到冬天,各生产队都要罱河泥,一来是为了疏浚水渠和河道,二来是把河泥当作基肥。罱河泥,是个又脏又累的活儿。既要有技巧,又要有力量;既要看着河里,又要注意脚下。赵亚夫从来没有干过这样的活儿,第一次罱河泥,黄进德提醒了他注意事项,也讲了方法。但赵亚夫干起来总不得法,一不留神,脚下打滑,摔倒在船舱的河泥里,这下坏了,他浑身上下都湿透了,成了一个泥人。正是大冬天,寒风瑟瑟,本来就冷得刺骨,现在他冻得浑身直发抖。乡亲们都心疼了,怕他冻得感冒,说什么也不让他干了,叫他快点回家换衣服。黄进德也催促他回家,并跟随他回了家,烧了热水,让他擦身子。擦洗干净,换了衣服,手上和身上的河泥味道还没有去掉,但赵亚夫心里却热乎乎的。 赵亚夫在生产队里为农民跑前跑后,跟他们一起白天干活儿,晚上学“毛选”、讲课、读报、记工分等,聪明能干的赵亚夫很快就赢得了群众的喜欢。他们见到赵亚夫就当面夸他:“小赵不简单”,“亚夫真能干”。农民们朴实的话语,给了赵亚夫更大的动力。当听说组织上要调他到另外一个生产队时,村里人都纷纷找到工作组,提意见不让他走。 1967年1月,工作组要撤了,在撤回来的时候,乡亲们都来到船边送他,有的人还不舍地哭了。这情景让赵亚夫很感动,他也流泪了,哽咽着说:“天这么冷,你们快回去吧,我会来看你们的,谢谢你们一直照顾我!” 在那天的日记里,他这样写道:“你真正扑下身子,为乡亲们做点事,乡亲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他们是天底下最重感情的人……” 赵亚夫在乡下的突出表现,得到了所里领导的赞扬,他也由此受到了器重,并当上了群众组织的负责人。 P54-56 序言 对一位“大地诗人”的追踪 连续几天的时间,我在阅读蔡永祥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地追梦——“时代楷模”赵亚夫》。这是一种动心和满足的阅读,也是一种收获与欣慰的阅读。 我自小生长在基层乡村,如今虽然离开农村几十年了,可至今同乡村还保持着很紧密的联系,因此,我对于《大地追梦》所推崇报告的农业科学技术专家赵亚夫,以科技手段帮助农民,以崇高的精神和炽热的感情援助农民,有太多的感受和敬佩。对于蔡永祥真实、深情和文学地将这样的“时代楷模”人物展现给人们的做法,我十分看重。报告文学应当是一种需要作家有社会担当的文学对象,它不像诗歌、小说写作那样,可以单从作家个人的社会接触感受去进行文学的书写与表达,将社会生活变成一种个性的主观书写;报告文学需要承载社会的期待,需要作家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对于那些即将和正在有力地影响社会生活进程的对象给予真实、及时与文学的生动表达,使报告文学自身具有更多时代性和体现社会精神文明的价值意义,成为社会进步和建设的一种动力源。赵亚夫就是以自己的高尚精神、科学智慧、社会关怀、无私行动、坚韧性格和追梦人生有力地影响着我们现实社会生活的人物,是正在以自己的能力和贡献驱动我们的生活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力量。报告文学《大地追梦》既是对赵亚夫科学奉献人生的生动描绘,同时也是报告文学伴随赵亚夫的足迹对现实社会发展动力源的寻找与开掘。对于这样内容的文学作品,我乐意为之鼓与呼,为其点赞!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即使在工业和商品制造流通比重已经很大的今天,农村、农业、农民对于中国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依然是很大的。所以,中国要真正实现小康,走向富裕,必须认真而切实地面对广大的农村、农业和农民。也许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像赵亚夫这样具有前沿农业科技知识,并能不计名利、倾心实践的“时代楷模”就显得特别有价值。 赵亚夫年轻时喜欢文学,想当记者,可命运却将他引向农学,而且此后一直与农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小时候,除了4岁丧母这样特别的不幸外,生活的艰难和事业的曲折,对于赵亚夫虽然重要,可是在当时中国那种社会环境中,似乎也没有更特别特殊的地方,大家都几乎一样,经历着贫穷、艰难、动乱、无奈等。30多年来,赵亚夫们对于我们、对于农村、对于中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在用自己的智慧和精神影响着很多地方农村面貌的改变,使很多原本贫穷的农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改变了命运。“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后来,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视察江苏援建的震后绵竹农村时说:“我看这句话也可以改成‘留住赵亚夫,四川准能富’。”对于一个人而言,尤其对于一个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人而言,农民和领导这样发自肺腑的赞美和厚望,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赵亚夫有一句话——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自1983年从日本研修归来以后,30多年来,他就是这样一次次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他用自己从日本带回的20棵草莓苗,培养造就出中国的“草莓大王”、培育出“高架草莓”、在“万山红遍示范园”培植出“老方葡萄”、在烈士的家乡培育出“杏虎水蜜桃”、在戴庄培育出“越光”大米、在五塘培育出“阳光水稻”,在他的精神感召与行动关怀下,江苏、四川先后涌现出像张冬才、王柏生、方继生、王巧娣姐妹、李华蓉、杜国蓉、张友强、郑根宝、谌龙九、杜富海等很多富裕起来的农民,甚至有富裕起来之后而转成为农业科技专家的人们。赵亚夫视农民如同自己的亲人,他所有的收获都是一次次爱的投入,都是一次次精心培育的结果。他使穷山恶水的地方改变了模样,使贫困中的农民日渐富足起来。这是赵亚夫写在农村大地上的美丽诗句,是他投射到中国广阔厚土上的清晰人生和高大身影。 如果说赵亚夫精心培育的精良果品和稻米很好地发挥了他的农业科技特长的话,那么,他积极设法帮助农民组织“农业产业园”“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一些非常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开发的现代组织,悉心帮助农民生产、改良甚至销售产品等行动,似乎就是他超职业范围的举动了。但是,赵亚夫丝毫没有感到这些是自己分外的事,反而随时都在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进行着制度的健全和灵活推进。说真的,每当看到赵亚夫不顾家小、决然拒绝儿子希望他帮助创业的要求,忘记自己年迈,长期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奔波在各处乡间田头的时候,我的心中就涌动着一种心疼他的情感。当然,更多的还是被他的精神情感强烈地冲击和感染。这就是那种高尚纯洁的道德精神,就是那种无私坚韧的性格,就是那种高大的“时代楷模”形象吧! 读蔡永祥的报告文学《大地追梦:“时代楷模”赵亚夫》,就像面对一串串果实饱满光亮的葡萄,它的形象而纷繁的表现使人不愿轻易地离开。虽然赵亚夫所研究的果品稻谷技术各有不同,但其经历的过程总还是有重复相似之处的。可是,由于作者蔡永祥是在感动中采访,甚至是现场观察体会,因此,这些看似更多过程描述的文字是饱含着深情的。只要细心阅读,我们就可以在这些质朴的文字叙述中,在这些繁密的人物命运改变的故事中,在很多看似细微的生活细节情景中,感受到浓厚的真情,感受到赵亚夫与所有农民兄弟之间的那份真诚、纯洁、情义等。真实和真诚是最有力量的内容。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的新闻消息很近,可是真实真诚却很远。但是,我读蔡永祥的报告文学,却感到赵亚夫离我很近,似乎他就在眼前,就在身边,好像到乡间的田头路边就可能碰见他。赵亚夫足以称为当今的“神农”,是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农业新品种,是他将荒山变成了花果山,是他用心血浇灌、美化着农民的家园,让农民的笑声如此欢畅。 长篇报告文学《大地追梦:“时代楷模”赵亚夫》是生长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文学之木,因为有对现实社会的强烈梦想和追求而富有生命,因为汲取了大地丰厚的营养而茁壮。这样的文学作品是表达和实现着人民的期望与努力的书写,是用真实的记述面对社会变革进程和创造时刻的书写,也分明地具有历史性的蕴含。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认为,这样的作品既是记录赵亚夫本人,同时又拥有丰富的中国农村改变发展的内容。故此,它属于文学,也属于历史。 2015年12月8日于北京 后记 人和人之间,确实是有缘分存在的。 我和赵亚夫认识的时间不算很长,却是一见如故,我们成了忘年交。 正如他一走上工作岗位就遇到了老专家任承宪这样的好老师一样,我第一次写报告文学,主人公就是赵亚夫,这应该是我们缘分的开始。那是2007年,我第一次采访他,也是第一次走近他。 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质朴、善良、宽厚,没有一点儿领导干部的架子,也没有一点儿知识分子的清高。眉眼含慈,笑容可掬,说起话来,慢声细语、娓娓道来。 随后,为了采访,我一连跟随他十多天,天天往农村跑,到解塘村、戴庄村、杏虎村、五塘村,到村委会、村民家里,到桃园、到梨园、到稻田、到草莓大棚,所到之处,赵亚夫熟门熟路,就连一些村庄里的羊肠小道,他也相当熟悉。 他走着,脚步也是不紧不慢,有时,甚至有些一瘸一拐,因为他有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对走路姿势有些影响。他边走边给我介绍村里原来的情况,介绍现在的发展,介绍他正在做的事情,如数家珍。 有时,在一条长长的田埂上,他在前面一瘸一拐地走,我在后面一步一步地跟着,看着他对满眼的庄稼表现出的亲切,看着他有些苍老的步子蹒跚在细长的田埂上,看着他的身影和田间地头的庄稼融合在一起,我就会在心里发问:这个老人,这么辛苦,这么劳累,这么付出,他究竟图什么?他究竟为什么? 当他和村民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之间那种就像亲戚般的熟稔神情,让我心生感动:赵亚夫对农民朋友流露出的情感是那么真挚;而村民们对赵亚夫的感激则是无声的,他们眼神中流露出的尊敬,是那么真诚。他们尊敬赵亚夫,犹如尊敬自己的长辈一般。 赵亚夫曾经说过:“和农民们打交道,不需要弯弯绕,用你的真心就一定能换取真心。”也有一些农民,会在背地里耍些小聪明,也就是“农民式的狡猾”,赵亚夫看在眼里,却从不点破,他只是通过修改相关制度和规定来约束他们,使得他们的小聪明耍不了,使得他们的“狡猾”,只能得逞一阵子。 在农科所工作的时候,其实领导之间、上下级之间也有一些矛盾,但他谈及那些事,总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我要深问,他就不讲了。有一次,他说:“大家都不容易,每个人都有一些个性,没有必要说这个了,会伤人的。” 赵亚夫给我的印象就是这样一个心地善良、宽厚包容的长者形象,及至看到他做的一个个培训讲座PPT,看到他为每一个找到他的农村写的调查提纲、致富建言,看到他为戴庄每一个季节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等所做的详细得不能再详细的规划,我就会从心底里发出感慨,这就是一个一心为了农民致富的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啊! 我曾写的中篇报告文学《破解弱农致富之谜》得到了他的赞扬,他说我不像有些记者一样,采访不认真,敷衍了事,漏洞百出。 由此,我们结下了友情,有什么事,他都会对我说,不管是工作上的还是生活上的。 2014年春节前,我接到镇江市委宣传部的通知,要我参与宣传赵亚夫的先进事迹。 由此,我又萌生了进一步采访他,写一部长篇报告文学的念头。为了避免重复采访,给采访对象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我在陪同中央媒体和省市媒体采访的过程中,处处留心,坚持录音和笔记并用,每天回去整理采访笔记。期间,采访人员不下百个,采访集体和单位几十个,采访赵亚夫多达几十次。当然,还有一些采访是我单独进行的,这样,才能挖到别人采访不到的东西。 2014年5月,赵亚夫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后,他的时间几乎不够用了。省里的、地方的,外地的、本地的,找他办事的人实在太多了。但他再累,也不愿去拂人家的好意,总是一一答应下来。其实,他真的有些应接不暇,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实在不忍心再去打扰他,有时候,连个电话都不好意思打给他。我知道,他太累啦! 2015年10月3日《京江晚报》刊登了记者陈声秦的文章《75岁的赵亚夫长假伊始就带着腰疾奔忙——是否该让劳模好好休息一下了?》,这篇文章真的说到了我的心里。 是啊!赵亚夫总是有求必应地讲课、做报告、出席“农”字头的商店开业等,还要不断接受记者采访,我真的心疼这位任劳任怨的老者,但愿我们少给他找点儿麻烦。 好像说偏了点儿,回到正题。这部报告文学的第一稿今年4月就写好了,等赵亚夫审阅后,我在5月份又做了后续采访,补充了一些细节。最近,又做了修改、补充和完善。 本书成稿后,得到了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文学评论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先生的关注。他认真阅读了书稿,并亲自作序。他对赵亚夫的事迹赞叹不已,对我的创作肯定有加,令我感动和钦佩。 本书付梓前,书稿的缩减版被《中国报告文学》杂志作为重点推荐作品予以刊登,进一步扩大了赵亚夫事迹在全国的影响。 就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2015年12月20日,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福州年会”上,赵亚夫作为嘉宾,以“有机农业的实践”为题做了精彩发言。他在发言中说:“戴庄村的实践充分表明,有机农业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农业。有机农业非常有效地保护了环境,同时又大幅度地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益,非常符合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也充分佐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戴庄村按不同地貌进行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布局,更体现了空间均衡的理念,是山、水、田、林、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江苏丘陵山区农业开发中的具体应用。”赵亚夫的发言获得了满场热烈的掌声和积极的回应。戴庄,这个赵亚夫用辛勤汗水浇灌的地方,这个赵亚夫用足迹精心丈量的地方,这个赵亚夫毕生梦想落地的地方,正在他的引领下,用最新的理念和最接地气的成果,走向全国。 这部报告文学立项后,得到了江苏省作家协会的重点关注,被列为2014年重点项目创作计划,也得到了镇江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市作协,以及句容市委宣传部、句容市文联的扶持。在此,向江苏省作家协会、中共镇江市委宣传部、镇江市文联、中共句容市委宣传部、句容市文联表示感谢;同时也向该书成稿过程中,给予关心、帮助和指点的李炳银、范小青、汪政、蒋宁、曾文兵、丁伟民、曹永忠、芮月英、林卉、马宏峰等领导、老师和文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蔡永祥 2015年12月28日于天趣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