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历届“文化讲坛”的精彩演讲及主持人点评。“文化讲坛”的嘉宾——余秋雨、赵本山、曹景行、龙永图、吴建民、崔永元、韩美林等名人,深刻而浅显地、睿智而朴实地、热情而真诚地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和改变自己、营造美好前程的多种可能。生活的多样性和可塑性因此变得更有诱惑。在这之前,有许多被认为是可能或不可能的事,也许将会不再这样。这是文化的改变,也是文化的力量!从经济学角度解释,最能产生价值收益的就是直接占有资源。能够直接聆听、阅读大师名人专家学者的演讲和思想,并且把它们转化成提升自身附加值的资产,这将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幸运!并且,我们已经知道,从文化的角度看,这是可能的。
打开本书,感受新时代的文化激荡!
“文化讲坛”希望传播的是:文化并不高深,只是日常生活常识的综合体现,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进而言之是一种思维方式,因而可以为我们提供多种可能。“文化讲坛”的嘉宾,有包括文化专业人士、教授、外交家、经贸官员、学者、企业家、媒体工作者等各类人员;邀请嘉宾的演讲,紧扣社会的脉动,贴近生活的实际;讲坛举办的方式,既有生动的演讲,又有主持人的评点,也有与会者与嘉宾之间的互动问答。本书是历届“文化讲坛”精彩内容的浓缩精华版。书中既有文化人余秋雨对宏观视野下的文化差距的分析,也有媒体工作者曹景行对文化选择中的媒体专业道义的阐述;既有经济学家吴建民对“中国风”背后的文化体验的思考,又有演员赵本山对“失去本色,就没了本钱”的侃侃而谈……
相声要活,先弄懂PK
我觉得,我们中国的传统相声是很有文化的,也是有雅俗之分的。当然相声很多也在于幽默感,我们自己有时候也感觉到,我们目前各个方面确实有对讽刺艺术不利的地方。现在相声普遍说不好,跟大的氛围有一定的关系。钱钟书老先生曾经讲过“无亵不笑”,相声就是要亵渎神圣的东西。过去之所以有了《帽子工厂》,有了《白骨精现形记》等广受欢迎的相声,就是因为相声亵渎了当时在老百姓心里认为是神圣的东西。过去给我的评价是,姜昆你说了我们老百姓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所以大家把荣誉给了你,把笑声给了你,把掌声给了你。现在,却成了老百姓敢说的话我们都不敢说了。(全场笑)这怎么办呢?所以在新的情况下,我们就要重新寻找相声的定位。
作家吴欢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齐白石就是一个画画的,千万别把他当成一个战士。如果让他扔手榴弹的话,他手里的那点力量,扔的那范围正好把自己炸死。(全场大笑)所以我觉得,任何一个社会都是有了一定的经济发展之后,发展出文化来。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又有赖于文化。所以,我们在新的时期,要重新寻找中国相声的定位,要重新把这个位置找准。
在西方大家都知道脱口秀,他们每天都讲大量的笑话,但是有两大特点,第一是政治,第二是性。由这些东西引发了大家对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现在流传的、过去曾经流传的东西的传播、交流,引起了共鸣,引起了笑声。当然,在我们自己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外来的东西一定要区分,我们要区分出我们自己民族所热爱的东西。我们民族长期以来的传统所规范的东西不是靠一个人来规范的,它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来规范的,是我们大家都应该继承下来的。
其实,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有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么大的凝聚力,大家看无论我们中国人走到哪里都有China Town,无论我们中国人在世界哪个角落都会把我们中国餐馆盖起来,有了中国餐馆就要挂上灯笼,有了灯笼就描梁画栋,就有了我们的文房四宝。有了文房四宝,有了广场以后,那到了春节就开始舞狮子,就开始放鞭炮。所以,中国的文化真的非常有凝聚力,这不是哪个人想去掉就能去掉的。所以我感觉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担子也比较重。我们在做中国曲艺优秀人才的培养工程。我先请了几个老师给他们讲讲英语,我说你们得学吧。比如别人站在台上你PK我,我PK你,PK是什么意思?学了英语,别人不明白你就知道。PK这两个字是从哪两个单词里面来的?是从Player、Kill这两个英文单词演化来的。还有像“粉丝”啊,“玉米”啊,“盒饭”啊,“凉粉”啊,还有“荔枝”哪,那都是谁啊?这种时尚文化不断冲进来的时候就要学习。虽然它们属于另一种文化,但是作为我们相声演员来讲是必须掌握的,这样讲相声才能真正达到雅俗共赏。这也是对我,包括我们今天的相声演员的共同要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要是不会英语确实是有一点困难。所以根据这个思考,我最近也讲了一个相声,就是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放的《乐在其外》。我做了一点思考之后,写了一些关于英语方面的笑话:我要出国了,想去买点儿东西,所以想学一点儿英语。我说最起码问问人家“多少钱”这你得知道吧,所以我就学了一句“How much”。学的时候,我说这还不简单,记住啦。没想到出去一张嘴就说错了。一张嘴成了“嘛好吃”。(全场笑)说完一想,我这是英文吗?怎么成了天津话。我想了又想,改成了“好吃嘛”。还是像中国话,再改,成了“吃嘛好”。(全场笑)
我讲这个相声段子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及时地把时代的那些文化符号注入到我们传统的相声艺术当中,使相声艺术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它曾经有过的那种魅力,那种辉煌,从而使大家更喜欢相声,让相声永远辉煌,不至于灭亡。
(原载《解放日报》2006年1月13日第14版)
P120-P122
序:文化为我们提供可能
在一个市场经济职能开始逐步放大的社会,在经济强盛成为一个国家、民族拥有重要国际话语权标志的时代,在资本成为解决社会发展倍数效应带来的纷争和矛盾重要手段的今天,以下情况可能难以避免,这就是:效率会优于公平而难以顾及公平,功利会替代责任而不再服务于责任,投机会涵盖选择而不仅仅是代表一种选择,财富会等同于人生坐标而不仅仅是链接坐标的途径。
诺奖得主缪尔达尔提出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说明,在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进行的自由贸易中,先进工业品的出口将使发达国家的教育文化进一步发展,这种累积上升的变动将使富国更富,产生“扩展效应”;过多依赖高端产品进口的不发达国家教育文化水平会随之落后,反过来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穷国更穷,产生“回荡效应”。这是在动态社会中,文化与其他社会因素互为影响、互为因果的必然。这样的处境、地位和现状使我们产生了过多的警觉和忧虑。历史和现实已经提供了太多的证明,文化侵入向来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演绎推进。通过对精神意识和思维方式的掌握,在“扩展效应”中,发达国家可以取得文化教主的地位,随之而来的是更为巨大的经济与政治的利益。
“文化讲坛”的思考,由此萌发。
身处剧烈变化的历史过程,我们已经自觉地注意到,21世纪将是全世界从经济高温时代转向文化高热的崭新时代,如果我们不重视用公共文化资源催生民间活力,不用市场手段去激活传统文化资源,最终将难以实现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传承与再生。我们发现,如果我们不去确定应该具备的选择,那么,偏颇会在最易于辨识的胚胎中发芽成长,误区会在最肥沃的沼泽中形成扩展,收获会在最适宜的保鲜中变味发霉,诡异会在最不可能的地方找到渠道。国家的衰落主要是文化的衰落。闭关锁国造就了中国的落后,改革开放成就了我们的强盛。为此,作为承担思想引领责任的大众传媒,我们不得不去追寻发展经济的终极目标,探求各种经济行为背后应该维系着一种怎样的文化行为。还有,在日益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文化对推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文化讲坛”的创意,由此而来。
正当的理由、与生俱来的职能和合适的时空条件,使我们不想拖延我们想做的事。事实上,我们完全不必等待需求出现时才去寻求发现,问题无法解决时才去创造答案,方向迷失时才去乞求迷津指点,梦幻破碎时才去体味完美,情谊了断时才去珍惜友爱,遭遇失败时才去背诵教训。所有这一切,从文化的意义上说都可能发生,也可以避免。因此进一步说,我们也完全不必在精神的贫瘠埋没了意志的光芒时才去召唤精神,在文化的疼痛灼伤了思想的尊严时才去识求文化。
“文化讲坛”的举办,便应运而生。
今天,有许多解释可以用来说明文化的涵义,有许多理解能够证明文化的分量。“文化讲坛”希望传播的是:文化并不高深,只是日常生活常识的综合体现,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进而言之是一种思维方式,因而可以为我们提供多种可能。正因为如此,文化才会对个人行为产生制约或提升作用,同时给予人们想要的并让他们改变世界。同时,一种好的文化状态可以让人懂得如何更好地竞争,学会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放宽胸襟,开阔视野,辨明是非,科学思考,以更聪明的战略和有效的谋划,创造属于自己、属于集体和属于社会的未来。
文化为我们提供可能。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我们选择正确的方式。文化的创造并非传统的简单延续,尽管可以说中华文化中有许多孔夫子的烙印,但从未有人由此推论这就是一种同构复制。同样,古希腊文化是今天西方文化的核心,但却没有任何西方现代文化是从古希腊照搬的。文化的创造也从来不仅仅是文化人的事业。正因为文化是生活的、全覆盖的、不断创造的,包含着许多可能,所以“文化讲坛”的内容,绝不是教科书上经典内容的灌输;“文化讲坛”的嘉宾,有包括文化专业人士、教授、外交家、经贸官员、学者、企业家、媒体工作者等各类人员;邀请嘉宾的演讲,紧扣社会的脉动,贴近生活的实际;讲坛举办的方式,既有生动的演讲,又有主持人的评点,也有与会者与嘉宾之间的互动问答。可以这样说,在形式上,我们力求创造的,是一种有关文化和有利于文化认知的表达方式,这本身也是我们对文化的一种理解。
文化为我们提供可能。从哲学的角度看,生活中没有绝对真理而只有相对真理。我们以为对的或错的东西只能是相对应不同的参照物而言,选择何种参照物并如何进行比较,与文化心态、文化环境、文化目标等有关。存在是绝对的并不等于结论是绝对的,相对意味着一种变动和可能。试图改变绝对的存在,先要恳切地支持确立应该这样去做的认识,从文化上说这是可能的,并且在多数情况下唯有如此才能够累积成价值的传奇。从伽利略贡献的运动科学、达尔文发现的物种起源、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创造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他们在证明“存在”过程中的思想脉络。又如,在今天世界医学领域进行的干细胞研究,有可能帮助人类扫除现有的一切疾病。从文化角度看,这究竟是普罗米修斯火种还是潘多拉魔盒,是人类未来之福还是不测之祸呢?这项医学研究因而正在被演绎成一场全世界的文化战争。这就是说,文化价值和文化立场,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阻止和制约某种可能的成功进程。
文化为我们提供可能。一座城市在它的成长进程中,经济的壮大不能代表内涵质量和外在形象的全部。创意、品牌、历史、环境以及与他人相处的方式等这类属于文化范畴的元素,是城市动态运行中的重心所在。并且从长远来看,能够持续产生吸附力和想象力的绝非是利润的诱惑而主要是文化的力量。诚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所强调的,“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不但是经济实力,而且是文化魅力。解放日报的‘文化讲坛’的推出,彰显文化追求,激扬文化力量,增强报纸品位。希望能不断努力,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事实上,这不仅是对“文化讲坛”的肯定,也是对推进城市发展中文化所具有的作用、力量,今天我们应该对文化采取怎样的一种态度,以及党报在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中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等,提出的明白无误的希望和要求。
“文化讲坛”的嘉宾,深刻而浅显地、睿智而朴实地、热情而真诚地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和改变自己、营造美好前程的多种可能。生活的多样性和可塑性因此变得更有诱惑。在这之前,有许多被认为是可能或不可能的事,也许将会不再这样。这是文化的改变,也是文化的力量!从经济学角度解释,最能产生价值收益的就是直接占有资源。能够直接聆听、阅读大师名人专家学者的演讲和思想,并且把它们转化成提升自身附加值的资产,这将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幸运!并且,我们已经知道,从文化的角度看,这是可能的。
尹明华
(作者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