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的变奏/当代文学名家长篇精品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叶辛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著名作家叶辛精心打造的倾心力作,内附作者手稿,当代文学名家长篇精品书系之叶辛卷 ——《爱的变奏》。

从初恋到成婚终至离异,他们的爱情波澜起伏,饱经忧患。动乱年代,给他们带来的是痛苦和失落、困惑和愧悔;从山乡返回大城市,又面临种种新的严峻的人生课题,急待思考和抉择。但是,他们毕竟没有向多舛的命运低首。

内容推荐

叶辛编著的《爱的变奏》是继《蹉跎岁月》之后,作者奉献给广大青年朋友的又一长篇力作。

上海知识青年矫楠与宗玉苏从初恋到成婚终至离异,波澜起伏,饱经忧患。本书以这一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出一代青年艰难坎坷的生活历程和复杂深挚的内心世界。动乱年代,给他们带来的是痛苦和失落、困惑和愧悔;从山乡返回大城市,又面临种种新的严峻的人生课题,急待思考的抉择。但是,他们毕竟没有向多舛的命运低首。

本书文字晓畅而清丽,布局新巧,时空变换有致,充溢着时代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会饶有兴味,并从中获得多方面的启示。

试读章节

他胆子真大,在这么一场“暴风骤雨”之后,竟然还敢朝我瞅一眼。

这个其貌不扬的“小流氓”。

这个胆大狂为的“家伙”。 

我真想唾他一口,让他当众出丑,让他被同学们嘲弄讥诮。

这会不会被人视为太“过火”?顾忌它干什么,他写那些玩意儿,从没顾忌会给我带来烦恼。

我真恨死他了。

这几天来把我搅得寝食不安。

对,也得让他尝尝侮辱我是个什么滋味,冲上去,拦住他的去路,当众责问他。

可是……我的勇气怎么没啦?眼睁睁地瞅着他退出课桌椅,眼睁睁地瞅着他走出教室,顺着走廊远去。这个冤家,可恶的冤家。

他凭啥给我写那么一封信,他有什么资格给我写……写沈老师说的“情书”,天哪,羞死人了。我从来没给过他这种权利啊,我甚至不曾给过他任何好脸色,哪怕是朝他莞尔一笑,我都没有过。是什么使得他有那么大胆子呢?

回忆起来,只有一件事,一件事。

那次,是自修课,走进课堂来的,却是副课老师朱正涛,教英语的“洋面包”。

“洋面包”朱正涛仪表堂堂,在三(7)班的同学们面前却无甚威信。这只是因为他表面上严厉,实际上却有一副慈善心肠;这只是因为他教的是副课,初中考高中,无须考外语;这只是因为他凡事过于琐碎、过于认真,而学生们却太马虎,太不把他放到心里去。

可那一次,他走进自修课堂时的神色,连我都看得出,是被激怒了。

我替那位即将遭殃的同学捏了把汗,目光追随着朱老师,紧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不料他朝着我走来了。

不会是来训斥我吧,我吓得心直抖。这种事,在我进入中学,不,在我走进学校至今,还从来没发生过。小时候,我不知道这是啥原因,现在我清楚了,全班同学也都清楚了,老师们自然更明白,我有一位好爸爸,有一个好妈妈,没人会来惹我。

那朱老师想要训斥我身旁的哪位同学呢?瞧他啊,镜片后面那对皂白分明的眼睛放射出愤怒的光来,白皙的脸板得铁紧,那条笔挺的鼻梁上,沁出了细小的汗粒。这个老实的先生,一旦发起怒来,他是真正地怒火中烧,不可遏制。

他在矫楠的座位前站下了,灼灼放光的眼睛盯视了矫楠好一阵。

“朱老师,有事吗?”正在演算几何习题的矫楠,陡一抬头,发现老师站在跟前,若无其事地问。

“你给我站起来!”朱老师压低了嗓门道。

那沉沉的声气里含有某种威严,矫楠站起来了。  就在他站起来的那一瞬间,我一眼看到“死猫儿”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教室门口,一对小眼睛冷漠地瞥视着我们这边。

于是我明白了,矫楠今天要倒霉,这一幕戏,是两位老师商量好的,不,也许就是“死猫儿”出的主意,朱正涛老师只是扮演一个角色而已。

“英语期中考试,你有作弊行为,矫楠!”朱正涛老师斩钉截铁地道,每一个字都像是从舌尖上吐出来的,带着很大的力量。

“冤枉,朱老师,冤枉!”矫楠毫无顾忌地嚷了起来,“凭啥说我作弊?”

“你别嘴硬,我有证据。”

“拿出来。”

“你先给我把态度放端正了。”站在门口的沈老师,冷冷地插进一句话来,手臂抬起来,直指矫楠。

矫楠的头倔强地一昂:“反正我没作弊。”

“我问你,考试时,你的头朝台板下望了没有?”

“望了。”

“望了几次?”

“数不清。”

“你翻书了没有?”

“翻了。” 

“那你还狡辩,还不认错?”

“这叫黄泥糊裤裆,不是屎也是屎!”“死猫儿”走到朱老师身旁站定下来,总结似地嘣出一句,“矫楠,你还有什么话说。”

“我头朝台板下望,是脚上痒痒,我一直在搔。我翻书,是找纸……”

沈老师冷笑一声:“找纸。嘿嘿!”

“矫楠,”朱老师的语气缓和一些,“别诡辩了。知错认错改正错误,就是……”

“我没错。我是找纸,再说我翻的是语文书。”矫楠急得喊起来。

“谁能证明你找纸,谁能证明你翻的是语文书,不是英文书?”朱正涛老师的语气变得冷峻了。

沈老师又加重了语气:“嗯!”P8-10

序言

原序:永在流动的青春河

不知不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经快五十年了。

近年来,不断地有人发来请柬,让我参加编撰与知识青年有关的丛书;不断地有人来约稿,希望我写一些和当年的上山下乡有关的文字;不断地有人发出邀请,要我参加与知识青年话题有关的座谈会、研讨会;不断地有人送来一厚沓的电视剧本,让我读一下这些准备投拍的、接近完成的本子,写的都是知识青年们的故事。仅近半年多,光这样的本子,我就拜读了好几部。就在上个月,我去黑龙江图书馆演讲时,还收到了哈尔滨知青们送给我的厚厚两大本哈青文选。为的是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年。

有关知青当年的故事,有关知青返城后的沉浮,有关美丽女知青坎坷命运及恋人的故事,有关知青的子女们和他们的父母间的故事,还有侧重写今日的知青子女在都市里闯荡的故事。

最近以来,一些有了空闲、一些事业有成、一些发了点财的知青们,经常以“永难抹去的记忆”、“难忘的岁月”等题目,对中国知青的命运进行思考、回眸和述评。让人不由得会引出“时间是不是风化了情绪,历史能否沉淀出真谛的思考……”

一切迹象都在提醒着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时中国发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并没有从人们的记忆里抹去。有些剧本和丛书的编撰者则开宗明义地宣传,他们今天提起笔来描绘充满苦涩和辛酸的往昔,就是为了纪念即将来临的插队落户五十周年。

五十年了,半个世纪啊!真是人生易逝,弹指一挥间。

读着这些充满感情的文字,看着一部又一部描述往昔岁月的剧本,接触着一批批原先认识和不认识的老知青们,我不由得一次又一次地扪心自问:是啊,这一段历史是翻过去了,很多很多今天的少男少女,已经很难理解我们经历过的那段貌似奇特的生活。我接受过的几次电话采访,问出的一些话题,不得不引起我的思索。比如有一个问题是: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究竟是多少人数?为什么有的说是一千四百万,有的说是一千八百万,有的则号称三千万?又比如还有一个问题是,描绘女知青遭受凌辱的故事,是不是为了迎合今天市场的卖点?

当然,提出这些问题的记者都很年轻。但是,时间只是过去了四五十年,事实却令人产生如此大的误解,这一现象本身就让我愕然。除了尽我的可能作出了回答和解释,又不得不引起我的沉思。那么,这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究竟留给了我们一些什么样的东西呢?重复地、喋喋不休地有时甚至是不厌其烦地去回顾以往,在今天究竟还有些什么样的意义可以探讨呢?

有人说,知识青年,是20世纪中国史册上一个无法抹去的凝重印记。

有人说,沉浸在知识青年们的如烟往事之中,是一辈子也走不出那条青春河。

有人说,频频回首风雨人生中知青们的故事,是在努力寻找青春的足迹。

有人说,知识青年的自省、忏悔和反思,是我们民族自省、忏悔和反思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这一代人已是社会的中坚……

有人说,什么中坚啊,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代人正在退出历史的舞台。不是吗,再过二十年,我们都难相会了。

有人说……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话题和议论,搜集拢来几乎可以编成一本大书。

我也曾是一个知青,和成千上万的同时代人一样,经历了“文革”中那段长达十年之久的知青生涯。眼见耳闻了许许多多伙伴和同时代男女的故事。可能正因为自己当了整整十年半的知青,故而对于那段生活,对于同时代知青的所思所想所虑,我都有较为深切的体验。即使时间过得再久远,我也仍记得,自己曾是一文莫名的知识青年。我也想忘却,但我不会忘却。

在和读者的见面会上,在盛情相邀我去讲课、座谈文学的那些大学和城市,只要对方告诉我说他当年是一个知青的时候,我总是这么回答他们。当他们希望我说些什么和写些什么的时候,我往往就重复这句话。

我觉得有这句话就够了。

我在偏远蛮荒的贵州山乡整整待了十年又七个月的时间,一天也不多,一天也不少。我想,对于这么一截漫长的日子,我能说些什么呢?能说的我都已写进了那些小说。插队十年,直接描绘知识青年命运的长篇小说,我一共写了七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在醒来的土地上》、《爱的变奏》、《孽债》、《客过亭》。另有一些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随笔。还有我和当年的恋人,今日的妻子王淑君分离时的书信,汇聚拢来竟有近10本。这些作品的汇集出版,我想,无论是对于我,对于曾经有过这段经历的知识青年读者,对于知青的下一代,无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每当我参加图书馆、文化局组织的读者见面会,每当我应邀到各省去参加读书节、书市,每当我在又一部新书的发布会上,总会遇见一些和我年龄相仿的热心读者,挤上前来,遗憾地对我说:他是一个知青,很想买齐我所有描绘知青的书,可惜一直没搜齐。我想,叶辛长篇小说书系八卷本的出版,会受到这些情有独钟的读者的欢迎吧。

在这些书里,我说过我希望那样的日子再也不要回来了;我说过我的青春、我的追求甚至于我的爱情,都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我说过就是在那样的岁月里,我才真正了解了栖息在祖国大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他们渴望过上基本温饱、祥和美满的生活,但他们的愿望实现起来往往又是那么困难。

二〇〇五年秋天,当由我牵头筹资的“叶辛春晖小学”在当年插队的砂锅寨落成时,老乡们把我曾经栖身的一间小小土地庙恢复成了当年的样子,挂了一块“叶辛旧居”的牌子,当人群散去之后,我的儿子叶田在这间四五平方米的小屋门口站了足足四五分钟。看到的老乡把这一情景告诉我时,我想,尽管我从未对他讲过自己青春年代受过的苦,但他站在那里看一看,他会从潮湿、幽暗的小屋,从当年的煤油灯,读出他该读懂的东西。

更多的时候我不是说而是在回忆,默默地静静地回想那些已经逝去的却又是那么清晰地留在我脑海中的画面。粗犷的远山连绵无尽地展示着古朴原始的高地,苍茫的云空中有鹰在盘旋,从绿得悦目、绿得诱人的山林里,传来小伙子奔放的时而又是逗人的歌声,传来姑娘们嘹亮得飞甩到谷地深处的歌声,这歌声和恢弘的大山、和轻柔的蒙纱雾、和郁郁葱葱的大树林和谐地交织在一起,撩拨着人的心情,搅动着人的思绪。

哦,多少文思就在这样的冥冥中涌现出来。我在一篇创作谈中写过:创作,是我生命意味的体现。而我生命的根,就是孕育在由高山河谷树林村寨组成的大自然中。我对大自然的情愫,对生活于广袤大地上的人民的感情,就是在上山下乡的插队落户岁月里从切身的体会中培养起来的。

知识青年的五十周年,是中国二十世纪历史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们今天又来叙说这一段往事,叙说关于昨天的话题,为的是更好地着眼于今天,迎来愈加美好的明天。愿这套文集的出版,能给历史留下一道印记。

2016年10月改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7: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