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中国叙事学研究者
本书从中国文化丰富、深远的精神文化内涵出发,通过对叙事学中的结构、时间、视角、意象、评点五大板块进行从理论到立论、从例证到总结的全过程式的探讨和剖析,同时以西方文化与西方叙事学与之做参照、对比,将中国叙事学中原先模糊、细碎、分散的成分系统地整合、贯通起来,使其有了一个较为清晰完整的形象。作者在中国叙事悠久的历史篇章中对或明或暗、或隐或显的文字穿针引线,破迷解惑,沟通古今,初步建立起以其特有形态存在的中国叙事学原理。
比如,中国表示时间的顺序为“年—月—日”,而西方主要按“日—月—年”的方式,作者就此强调了中国人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而这种时间的整体观是与天地之道的整体观相联系的。这是一种文化密码,储存在中国人潜隐的精神结构之中。再比如,中国语言中的动词不体现时态,作者将其表达为“永远的现在时”。如此在进行文学叙事时,便需要“把动词的无时态性转化为语言表达的有时态形式”。作者在解剖这些理论观点时,采用了多段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名著,从人物的言行、环境或场景的转换腾挪、视角的聚焦与非聚焦等方面将一砖一瓦汇聚成厦的中国叙事学呈现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