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宁开始研究程序化交易之后,C把家里的钱都给了他,前后凑了80万。“反正输光了也没事儿,不会影响生活。”C说。
2013年春节之后,徐宁的程序化交易表现趋于稳定。当时他在一家手机游戏公司管理20多人的团队,年薪近30万。徐宁自公司初创阶段就加入,他的工号是005,当时公司已经发展到200多人。但他喜欢自由的生活,也不喜欢做管理,股票开始挣钱之后,就再也没有心思上班了。
他辞去手机游戏公司的工作,开始全职交易。他修正了策略,戒掉手动干预的毛病,并开始以1:1的比例通过券商融资,增加杠杆。2013年7月到2015年6月,日沪指从2000点左右一路攀升越过了5000点。其间以2014年5月底为界,前半段沪指起起落落,后半段一飞冲天。最高峰时,他把自己的80万做到了6200万。算上朋友的资金和融资,他的账户资金一度高达1.36亿。
账户数字的不断蹿升让徐宁和太太C都颇为兴奋。他们原本住着13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但挣到大概1000万时,他们开始在上海到处看房。账户资金涨一点,看房的标准就高一点。他们先看了售价1000多万的房子,随后两三千万,还跑去看了几套超过5000万的。“还是最贵的最漂亮。”徐宁说。
2015年6月初,徐宁和太太在浦东新区选定一套2000万出头的房子,并付了定金。徐宁在上海的郊区长大,喜欢带院子的大房子,喜欢养狗。要是靠上班挣工资,这个梦想不太容易实现。新房有100平方米的花园,刚敲定他就决定领养一只金毛。
最终徐宁决定买房,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觉得股市偏高,想拿点钱出来。订完房子,徐宁把买房需要的钱提出来,给朋友分红。账户上的自有资金在2015年6月15日的高峰期为6600万,他七成,朋友三成。这里谈论的账户盈亏,都是指这个账户。
7月初,这个账户就打了5折,“腰斩”正式完成。亏损最多的一天,徐宁手上大概有160只股票,本来计划准备通通割掉,收盘后发现139只跌停,没卖掉,停牌6只。单日亏损的峰值是近700万元。
恐怖的市场情绪让c很焦虑,她要求徐宁减仓,并开始琢磨,自己是不是应该重新找一份工作。
相比之下,徐宁要淡定得多。遭遇股灾,资金“腰斩”,徐宁承认那是没办法的事情。他会控制自己的杠杆不超过1:1,但没有想过停下来。因为停下来,就意味着他可能错过上涨。
徐宁不曾想过止盈,他对所谓止损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对一只股票做卖出决定时,依据应该是继续持有这只股票的获益概率不利,而不是这笔交易当前是否亏损。“止损应该是一个总体控制,再亏会影响你的生活,那就应该止损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万全的策略,永远都只挣钱不亏钱。徐宁告诉太太,他的策略有时候是会亏钱的。股票不能做空,动不动就来个千股跌停,再牛的选股策略都难免掉进坑里。
“反正都是赚来的钱。”徐宁说。c要是着急了,他就逗她:“还不都是你(辞职)造成的?”
徐宁喜欢用赌博来描述自己在股市的操作。“自从赌博以来”,几乎成了他谈论自己炒股的高频用语。徐宁的“赌友”w说:“很多人在市场里待了很长时间,都没有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比如明明是干投机分子干的事,却自己骗自己,说是价值投资者。他(徐宁)对自己有很明确的定位,一个真正的、不折不扣的赌徒。对于大盘的下跌,虽然输钱肯定不舒服,但我相信他在回测中应该已经经历过。”
股灾以来,除了股指期货贴水严重期间做多过一阵股指期货,其他时间徐宁都是满仓股票。他从不相信有几个人能真正看见大趋势,预测股灾。“真能判断明天股灾,为什么都只是在那里口头说说,不加杠杆去做空股指?”
2015年7月、8月,徐宁两次触底,超过60%的浮亏,账面资金缩水到2000多万。但大盘稍微回暖,他又开始缓过劲来了。到年底,账面还在3000万以上。
P5-7
每个故事都是一面镜子
过去两年,每次读到“交易门”的最新文章,我都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春晓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声音。
春晓是我的同门师妹,也是我近20年新闻职业生涯中最为尊敬、信任的同事和朋友之一。现在,春晓和她的搭档马赛客将近两年采写的金融交易圈人物特写结集出版,这是他们在新媒体时代不倦探索的阶段性成就,也给了我和广大读者一窥金融交易圈众生百态的绝佳机会。
我和春晓都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我痴长她三年。毕业后,我们都选择了新闻媒体作为长期从事的职业,又差不多同时考入美国知名的新闻学院就读。尽管我们的背景和经历貌似高度重合,但在与春晓共事的多年中,我又常常感慨:她的职业发展远比我丰富多彩,涉猎诸多与媒体相关的领域;她从来不吝承担风险,不断做出新的尝试和探索。这些年来在聚会时,她常常带来关于自己最新成就的惊人消息,让我这个循规蹈矩的大师兄既高兴又羡慕。
我所认识的春晓,是个外表娇小、腼腆的川妹子,又是个思维独立、见识过人、仗义执言的优秀记者。十几年来,我们曾在《财经》杂志、路透社和香港《南华早报》等多家媒体机构共事。尽管我们在工作中偶尔会有意见不一的时候,但她从来不会因为我是她的直接领导而随声附和。她坚持的观点和建议也常常让我深思,促我进步。
春晓在自媒体领域一直勇于尝试,我们也经常讨论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长短得失。但是,我看到她最终走上专注采访金融业一线交易员、操盘手和散户投资者,以深度专访和个人故事为主要形式的路线时,仍旧吃惊不小。春晓和马赛客都是经验丰富的记者,但我仍旧一度怀疑:他们关注的这个群体、精心制作的这种内容,是否过于小众,能否激发足够的读者兴趣,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在诸多内容创业者以层出不穷、或精彩或花哨的内容争抢移动端读者有限注意力的市场中,他们能否找到自己的空间,甚至开发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但是,随着他们采访到的人物越来越鲜活有趣,写作风格愈加自然活泼,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媒体圈和金融圈朋友成为他们的粉丝。虽然他们没能像很多“爆款”自媒体那样迅速积累超高人气,但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忠粉群”(cult following)。
在新闻学院就读时,我们都对这样一个概念耳熟能详——“slice of ife”。它大致可以翻译成“(真实)生活的片段”,本是一个直译于法语的戏剧专业词汇。法国剧作家Jean Juuien在19世纪末最早使用它来描述自己所崇尚的自然主义表现形式,即对普通人物在真实生活场景中活动的描述。后来,这个概念又逐渐被文学和新闻所借用,指的是从角色生活中随机选取真实场景——有可能只是某人生活中的一天、一个事件,并客观描述在这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发生的事情,不预设情节、冲突或结局,而是采取开放式结尾,留给读者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slice of life”,这就是我对这组故事的体裁和风格的最佳描述。在传统新闻媒体或财经媒体中,这种体裁和风格的故事并不常见,而他们的成功证明了这种故事的吸引力。
他们关注的对象是一个相对集中的群体,受访者们既有诸多共通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真实故事。精明、睿智、从容、淡薄、贪婪、冲动……通过春晓和马赛客的采访,我们在这里读到了人性的各个层面、各种特质。而本书最大的吸引力也许就是开放而不预设价值的叙事体系。它不是贩卖成功学鸡汤和投资秘诀的“实用宝典”,而更像一面镜子,让我们通过受访者的得失悲喜,来检验自己面对生活和财富的态度。
王丰
FT中文网总编辑
两位作者(春晓、马赛客)遍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10余座城市,实地跟踪采访数百位金融市场交易者,从中精选出22个典型人物故事,著成《快钱游戏(关于投资的22个真实故事)》一书。
这里有牛市的疯狂、股灾的惨烈、熊市的挣扎,有“高大上”的基金经理,有财务自由的励志榜样,有身陷泥泞的投机客,还有交易生活最深刻痛彻的领悟、资本市场最鲜活真实的人性。
置身于震撼激烈的“快”钱游戏,跌宕起伏的交易人生,股票、期货、衍生品市场,他们和你一样,徘徊于天堂和地狱之间。
金融纪实新媒体“交易门”联合创始人春晓、马赛客著的这本《快钱游戏(关于投资的22个真实故事)》是你纵横市场驾驭快钱不可不读的投资心经。本书告诉你:无论股票还是期货交易,成功和失败就在一念间;资本市场输赢不定,Hold住金钱、欲望掩盖下的人性搏斗,才能笑傲股市期市。
本书由FT中文网总编辑王丰作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