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安徽凤阳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使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有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时代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沈浩同志,因忘我工作,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46岁。为党的事业,为“三农”做出了重大贡献。温跃渊所著的《沈浩故事(首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精品教材)》围绕沈浩在小岗村忘我的工作为主线,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新时代基层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温跃渊所著的《沈浩故事(首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精品教材)》为我们讲述的是沈浩的先进事迹。两任村官,六载离家,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乡亲,对不住家里亲人。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了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挨打
小岗村的村民被认为是“中国最牛村民”。几个当年在生死状上摁下手印的大包干带头人家里,都挂着与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一名带头人的儿子的工作被调到别的村,他家儿媳妇问我:“老温,我家孩子他爸调动,中央总书记可知道?”瞧这话问的!你家男人只不过是个村干部啊!
问一个村民是怎么在中南海或人民大会堂见到中央领导人的?谁安排的?他说:中央政治局!问他到北京是谁接待的?国务院!个个口气都大,一个比一个牛。
更麻烦的是小岗村经济发展缓慢,无工无商,种地靠天,人均纯收入不足两千元,集体欠外债4万多。从1993年起,挂职干部就“像走马灯一样”,还来过一位公安局刑警队长当村书记,可“村情复杂”加之经济落后,无一人连任过。
小岗人也想办工业。严宏昌就曾经办过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工厂——瓶盖厂。办得好好的。我当时还写文章欢呼:它像新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宣布了小岗工业的诞生!
结果不久,它竟然被人用炸药炸了!
那一次,我陪作家周志友到小岗。周志友当时正兼着安徽省公安厅发行量很大的《警探》杂志的执行主编。杂志期期都会编不少大案要案。我也写过不少侦破大案的法制报告文学。我俩还仔细地查看了现场。公安侦查员当然也来过,认为不是很难破的案子。
但问题在于案子破了之后怎么办?抓不抓人?倘若这个人是个大包干带头人呢?谁来决定抓?不一定是县公检法的人所能决定抓捕得了的。至少得县里主要领导点头。可谁愿意点这个头呢?上面追查下来又怎么交待?
噢,小岗的工作你没做好,抓大包干带头人你倒是挺积极的!
唉,真是个“烫手山芋”呢!
小岗人就是这么“牛”,这么“雷”,竟然无视国法,敢用炸药炸人家!
沈浩来小岗报到的第一天,村民们盯着这个文文弱弱、见人就笑的新来的挂职干部,寻思公安局的刑警队长都镇不住,他能镇得住?能搞得好?
沈浩领悟到村民疑虑眼光背后的含义。任职三年,三年才一千多天,刨去双休和外地开会时间,在村里满打满算也只有半数,几百天时间怎么打发也能对付过去。三年混完回到城里,回到优越舒服的工作单位,农村锻炼了,思想磨砺了,境界升华了,觉悟提高了……这一层层闪闪发光的镀金片,摞起来就是提拔升迁的资本。选派干部走了,小岗村还是老样子一成不变。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农民,依然要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
纯朴善良的小岗村农民,“大包干”之后燃起发家致富的强烈愿望,就这样渐渐地淡漠消失了。 刚上任不久,一个村民就为自己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和沈浩发生了“肢体冲突”。接着,又有一个年轻人也和沈浩动起了拳脚。年轻人很是冲动,一脚就往沈浩的肚子踹去。这一脚踹得真不轻,沈浩觉得肚子隐隐作疼,只得去医院检查。其间,有人报了警。沈浩从医院回来后便找到派出所,作保把拘留起来的打人者给放了——“年轻人,不懂事嘛。教育为主吧。”
P12-14
读《沈浩故事》
展读跃渊的新作《沈浩故事》,我再一次泪眼模糊了。
作为一位农民的儿子,安徽省直机关扎根农村的优秀干部,一个把全身心都倾注于、奉献于小岗的农村基层带头人,沈浩太值得怀念了。你看那万人空巷的吊唁,送别沈浩的队伍,那在寒风中捶胸顿足、泪眼滂沱呼喊沈浩的乡亲,那在漫天大雪中拄着拐杖、烧纸祭奠沈浩的八旬老妪;再看那三次以集体的红手印挽留沈浩的小岗人的心迹,你就会感到沈浩在农民的心中分量有多重,他和农民兄弟感情有多深,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握着他的手时所说的:“群众的拥护,是对你最大的褒奖啊!”感谢跃渊,在《沈浩故事》中记下了这弥足珍贵、令人沦肌浃髓的一幕幕。
人们对沈浩何以爱之深深、念之切切?本书给出了使人心悦诚服的解答——他心里装着老百姓啊!老百姓就永远记着他。书中记述了沈浩那难以历数、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小岗修路,他带头用手捧起水泥当泥瓦工;招商引资,他没日没夜东奔西走踏破鞋子若干双;为了察民情、解民忧,他敞开房门,群众来者不拒;为了争取时间、多干实事,使小岗早日致富,他数过家门而不入;他专走寒门,解极贫于倒悬;他怜老惜孤,视长者为至亲。凡此种种,没有惊人之语,并非气壮山河,却至诚至真,实心实意,嵌入人们的心窝,震撼人们的灵魂。
书中对沈浩心路历程的解析,也启迪着当代人,昭示着未来人。沈浩出身于一个贫困家庭,从小就经受了生活的磨练,懂得农民的疾苦,“他对农民有着最深沉的感情,对土地有着发自肺腑的热爱”;他好学上进,在学校就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读大学时还未毕业就入了党,自觉地以党的崇高目标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理想和信念;他不愿在机关里碌碌无为度时光,希望能到基层为农民做一点实事,而且一到小岗就立下宏愿,要豁出命来干,“使中国改革第一村成为真正的富村、强村!”他用自己毫不懈怠的苦干实干,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态度,实践着自己对党、对人民、对社会的庄严承诺。
这部讲述沈浩事迹的作品,跃渊葆有了素常的质朴文风和浓郁情感,读来如汩汩流泉,却情浓似火。跃渊和沈浩,一个是跟踪采访小岗三十年历程的作家,一个是一心扑在小岗的村官,对小岗共同的热爱使他俩成为亲密无间的好友。小岗进步的一点一滴,沈浩平凡而伟大的一言一行,都刻入了跃渊的脑际,撞击他的心灵,激荡他丰富而多汁的情感。他在书写沈浩时,他的心潮是不能自已的。这里没有隔岸观火的描摹,也没有无关痛痒的表达,而是浸透式的感同身受、悲喜交融。尽管沈浩的很多事迹,写来近乎白描,没有外在的烘托和华丽的词藻,但是由于细节的真实和感情的真诚,读来格外撼人心魄,给人启示。
周本立
我在《送别沈浩》一文的开篇便说,六七十年的人生经历中,没有一位亲朋的离世会像沈浩去世这样使我悲痛。
好几年前,我写过一篇《谢谢小岗》的散文,现在想想,光谢谢小岗是不够的,还要谢谢小岗的朋友们。
30多年前严宏昌、段永霞夫妇第一次向我述说他们乞讨的苦难、按红手印的风险以及后来丰收的喜悦;30多年中,我无数次地到他们家里,和这对纯朴的夫妇亲密得如同家人。在沈浩生前和死后的日子里,我和小岗的朋友们同甘共苦,不论是欢乐和悲伤,我们共同担当,我们一起度过。特别是沈浩逝世后的日子里,我在小岗呆了不少时日,吃住都在那里,党委书记金乔、副书记李梦元、赵家龙、余谦、苗娟、张秀华、关友江和小岗面业老总张玉奇及大学生村官赵玲、汪静静、妇女主任韩巧兰等等,他们都给了我这个老人很多的关爱,给我提供了很多沈浩的素材。这个感谢我本来早就想说的,但是一直没有这个机会。
按照常理,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早该在家中颐养天年了,但我依然在跑小岗、跑凤阳。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要像沈浩那样。写沈浩,就要学沈浩,沈浩能在小岗一蹲就是6年,我比他年龄大些,难道我60天还不能呆吗?有了一点沈浩精神的激励,才使我今天有了一些写凤阳、写小岗、写沈浩的文字,也才有了这本《沈浩故事》的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