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学良的今生今世(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书君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美国哥伦比亚访问学者王书君先生传记纪实力作!

张学良在中国政坛上叱吃风云,历经百年沧桑,寿至期颐,他本人又有为数众多的答记者问、口述访谈等资料存留于世,对这一宝贵的历史财富及时挖掘整理,无疑具有重大价值。

《张学良的今生今世(上下)》以张学良的口述为线索,张氏随兴而谈,随意而至,细碎生动,趣味盎然!是一本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内容翔实、原汁原味的张学良的“口述自传”。

内容推荐

王书君撰编的《张学良的今生今世(上下)》共设三十章,全面囊括了张学良风云激荡、慨慨悲壮的一生,其中,有张学良在各个历史时期答记者问的原始报道,有张将军自传体遗著《杂忆随感漫录》摘引,有唐德刚教授、王冀教授、作家郭冠英以及张之宇、张之丙女士等人的访谈录,还有张学良接受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海外华人及日本NHK等报道及电视台的采访,资料广泛,内容翔实,阅后,不仅可以解开若干历史之谜。

《张学良的今生今世(上下)》对张学良有一个更真实、生动、深刻和完整的了解,并可一窥他所经历的那个动荡的历史年代的真面目,读来兴味盎然,在海内外可谓独一无二,且有很大的收藏价值。

目录

张学良自述的是是非非(代序)

第一章 畅谈家世祖孙三代皆趣事

(1)“我听我父亲说啊,好像我们的祖上是挑担子去的”

(2)“张家没孩子,就把姓李的儿子过继过来了”

(3)“我父亲这人哪,他小孩子的时候是很聪明的”

(4)“我的大伯父是叫我爷爷给打死的”

(5)“我爷爷就因为那个人而死的,是被那人打伤后死的”

(6)“哥俩要去为父报仇,要到王家去”’

(7)“我的二伯父后来被判了十年徒刑啊”

(8)“我父亲就成为了北霸天,势力相当大了”

(9)“我父亲一定要那日本兵给偿命,要凶手偿命”

(10)“我父亲这时就忽地站起来,把手枪‘叭’地放到桌子上”

第二章 凤命千金将门虎子少年郎

(1)“你是贤妻良母,但是,我不要贤妻良母”

(2)“如果你真的死了,我就跟你的侄女结婚”

(3)“我五岁才到了新民府,我父亲那个时候才算是被招安了”

(4)“要不是前清亡啦,那我阔气大了”

(5)“我那个时候还是小孩子嘛,听说把杜立山给杀了头了”

(6)“我父亲很想把我造就成一个文人”

(7)“我父亲就觉得我很奇怪,看我这人很怪”

(8)“我决心抛弃那安享的公子生活,投身走上了为人群服务的途径”

第三章 弃医从戎立志救人却杀人

(1)“我是想干一个自由职业,如画画什么的,或当医生”

(2)“我在军人中起来,一直是张作相把我提拔起来的”

(3)“我还没出讲武堂啊,我就当上团长啦”

(4)“我父亲那时候很厉害,他一定要打”

(5)“我的部下都很喜欢我,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跟你们这样说”

(6)“我一连枪毙了好几个,所以,奉天的老派恨透我了”

(7)“我疑人不用,我用你,我就相信你”

(8)“假如总理不死,我父亲能同协作,中华民国史须另辟一页,亦未可知”

(9)“孙中山先生要紧的是跟我说了几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

第四章 南征西讨军阀混战起狼烟

(1)“你要干这个事情的时候,你先应该把我打死”

(2)“冯玉祥倒戈呀,完全与我有关系”

(3)“我在冯之勾结郭松龄倒戈之后,立志非将冯焕章打垮不可”

(4)“学良亦军阀一,且自承认为坏军阀”

(5)“我说:‘茂宸,你不要急,这慢慢地还不都是我们的?’”

(6)“人家要是知道,就把我俘虏去了”

(7)“我们打得好凶啊,跟他打得可真凶”

(8)“东北军当时要数厉害的,就是炮兵”

第五章 郭军倒戈痛恨战乱祸国民

(1)“郭松龄要叛变,他有叛变这个心哪,我早就看出来,

(2)“我父亲骂我,说:‘你小子想要地盘?’我说:‘不是!’”

(3)“看你们这事闹的!你们怎么不跑呀”

(4)“我父亲要我把这一师人都给枪毙了,你说,这个任务我怎么完成”

(5)“所望海内拥有实力者,早息内争,共御外侮”

(6)“奉军对党军本无仇视之意,否则,为国家、社会计,不惜与之一拼”

(7)“凡属中国人,不分南北,皆有捍国家之义务,责无旁贷”

(8)“内战我是恨透了,那打死多少人啊”

(9)“毕生做事,处处替国家人民打算,毫未计及私人利害”

(10)“举我父亲为大元帅人京执政,但我甚不赞同”

第六章 罢兵息争大帅出关遭劫难

(1)“想用武力统一中国当大总统,那是白天做梦”

(2)“少放一枪,使人民少受一枪之累,窃所深愿”

(3)“此次羞韭我国发生内战,日军何由人鲁”

(4)“引起日本少壮军人之嫉恨,认为不可能为其傀儡,致遭皇姑屯之难”

(5)“日本人狡诈多端,不能不防”

(6)“我父亲在皇姑屯中日两铁路十字交叉路遇炸”

(7)“事发后差不多一个礼拜,我还不知道真实情况”

(8)“我行家奠,未能终祭,曾昏倒于父亲的灵柩之前”

(9)“他不但没有争,完全是,整个地就是他把我推上去的”

(10)“我从无思求地盘之心,

所以素无有从事于政治上活动之准备”

第七章 东拒日寇幡然易帜促统一

(1)“那些日本野心的军人,就想把中国吞并了,把中国灭亡了”

(2)“日本真请我当皇帝啦,真请过我啊”

(3)“我的决心,以东三省人民的意志为依归”

(4)“可有一件事情你没替我想到!我说:‘你忘掉我是一个中国人!’”

(5)“我有杀父之仇,更是不共戴天”

(6)“中央任命我为分会主席兼东北边防司令长官”

(7)“易帜问题,日方再三阻挠,我虽不理,

但不得不缜密从事,防其滋生事端”

(8)“东北今后,另换一种新的生活”

(9)“只有贯彻‘中国为中国人之中国’之方针”

第八章 诛杀杨、常重整朝纲掌帅权

(1)“我跟杨宇霆弄得不和,不大和的原因,就是因为郭松龄”

(2)“我问她哭什么,她说,我知道你要杀人了”

(3)“杀杨、常,事前我只与王树翰商量过”

(4)“事关杀人,尤其是要杀一个风云中的人物,一时是犹豫不决的”

(5)“若论杨党,我张学良确为天字第一号的杨党”

(6)“论其罪状不独害我东省,实更害我中华”

(7)“此次因维持东省和平,迫于公论,不能不忍痛处置”

(8)“弟受人民之嘱托,国家之寄任,不能顾及私情”

第九章 励精图治决心建设新东北

(1)“俾民治早日观成,即政治之改革,可期完善”

(2)“予以后当划关自守,致力于东三省内政之整理”

(3)“东省工农业均应发展,外人如愿合作,亦在欢迎之列”

(4)“是以万一发生战事,乃俄人迫我而战,吾人不负破坏和平之责也”

(5)“俄方如再进逼当出全力决一死战”

(6)“我自个儿是自不量力啊,我那个时候就很想要施展一下”

(7)“我办东北大学,就是为了培养人才”

(8)“我们中国正在‘风雨飘摇’之中,诸位同胞都得努力奋救她的危险”

第十章 武装调停大军入关敉祸端

(1)“尤望介百二公,融袍泽之意见,凛兵战之凶危”

(2)“你要是请蒋先生下野,我,我不,我不署名啊”

(3)“本人当然愿尽个人力量,劝进和平”

(4)“余曾用过许多苦心,故衷心不愿国家再分裂”

(5)“战局倘再延长,势必致民命灭绝,国运沦亡”

(6)“我那个‘调停’包含两个意思,你不停,我就要打你啊”

(7)“我说:‘馨帅,你混到现在,你还给阎老西当个别动队长吗”

(8)“防止内乱,维持和平,实为当今第一急务”

(9)“最根本的办法,只有裁减兵额,缩小编制”

第十一章 坐镇江北三分天下有其二

(1)“二十年来,在今日算是一个新生命之开始”

(2)“宋部长之来,系带有整理北方财政之要务”

(3)“个人既系中央政府委员,除特别异变之场合外,当然拥护中央”

(4)“盖以副司令部行营甫行组织就绪,尚有种种事项亟待解决故也”

(5)“这是我自己最抱歉最难过的一件事”

(6)“汪精卫打出通电来骂我,他辞职了,我也辞职了”

(7)“假如不因爱国二字,张氏父子无今日之结果”

(8)“我一共给张宗昌三万块钱,他拿这钱花得乱七八糟的”

第十二章 沈阳事变判断失误千古恨

(1)“日本此次,既未下最后通牒,又未宣告开战,而实际采取军事行动,令人不解”

(2)“当日军进攻消息传来时,立时又下令收缴军械,不得作报复行动”

(3)“我二伯父的大儿子是叫我给枪毙的”

(4)“我说,你要还我,首先你要还我地土,还我国家的地土”

(5)“我如有卖国的行为,你们就是将我的头颅割下,也是愿意的”

(6)“这马君武饭也没吃,惊得站起来就走啦”

第十三章 兵败下野旅欧归来入歧途

(1)“此一问题,是我上对国家,下对热河人民,一件重大的过失”

(2)“你看我放弃兵权和地盘,弃之如敝屣,别的军人能办得到吗”

(3)“这种人粗野得很,所以叫汤大虎,他外号叫汤大虎”

(4)“蒋先生的意思是让我辞职,我立即说,那当然我跳”

(5)“一连三天,我昏迷,打这种药,我三天昏迷”

(6)“假如我父亲生在,他老人家会给我硬性的戒除嗜好”

(7)“我是倦鸟归林,在外国居住久了,天天受到刺激”

(8)“中国必须真正统一,拥护一个强有力者做领袖”

(9)“当时我非常艳羡墨氏的政绩”

(10)“我当时跟蒋委员长说:‘我不想带东北军啦!’”

第十四章 洗心革面联共抗日御外侮

(1)“墨索里尼对我很好,我见过墨索里尼”

(2)“现在应该大家团结,放弃前嫌,一致对外”

(3)“中国现在需要独裁者,从事建筑良好政府以作堤坝,俾可挽救国家于狂澜”

(4)“我绝对相信,我们若不愿做亡国奴,我们便不至做亡国奴”

(5)“周恩来为人机警,伶俐敏捷,我二人谈至深夜”

(6)“你们在外面逼,我在里面劝,我们对他来个内外夹攻”

(7)“西安事变之前,那个时候,我已经跟共产党联系上了”

第十五章 请缨抗战誓赴疆场尽天职

(1)“汉卿誓率东北健儿,披甲还乡,收复失地”

(2)“别说汪精卫怕她,我看了她,都怕!她那个神态,怕人得很”

(3)“任何可以牺牲,国家利益不能牺牲,最低也得不由我手里断送”

(4)“今后,我们对日唯有抗战,决不再蹈前此覆辙”

(5)“我和委员长交情很深,我要认真利用这个地位加紧向他进言”

(6)“东北子弟更想不开,老家让给鬼子,撵我们到西北来送死”

(7)“统一是民意,此次对两广和平解决,纯系遵从民意”

(8)“每念家仇国难,丛集一身,已早拼此一腔热血,洒向疆场”

第十六章 苦谏蒋公攘外安内起冲突

(1)“蒋委员长再来西安时,我们要强颜直谏,用一切办法,不达目的不止”

(2)“我觉得大家都是中国人,‘剿’什么?打什么”

(3)“若再继续‘剿共’打内战,必然丧失民心,涣散士气”

(4)“那么,委员长,别怪我张学良失敬了”

(5)“我最后一滴血,是要流在抗日战场上的”

(6)“为了团结抗敌,我想应该设法谏诤他,说服他,争取他”

(7)“我遂力下决心,不再从事内战,致力团结统一”

第十七章 发动兵谏生死荣辱全抛开

(1)“内战我是绝对不打,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苦迭打’”

(2)“成功了大家共享,失败了我个人承担”

(3)“先扣了再说,只要他答应我们抗日,还拥护他做领袖”

(4)“令你两个到临潼去,请蒋委员长进城来共商国家大事”

(5)“若是上午9点还找不到委员长,就把你们的头给我送来”

(6)“那蒋先生骂我:‘你,汉卿,你真是无耻!”

第十八章 西安事变原为民族解倒悬

(1)“如果仍然执拗不悟,坚持己见,就只有让群众公裁了”

(2)“为国家开将来一线之生机,涤已往误国之愆尤”

(3)“我们这次举动,把个人的荣辱生死完全抛开,一切都是为了国家民族”

(4)“试问,全国四万万五千万人民命重?还是蒋委员长一时之身体自由重”

(5)“我们是只求主张实现,此外,我们既不要钱,也不要地盘”

(6)“我们的国家,已到了生死关头,真是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

(7)“西安事变以后,那时我忙得了不得,要应付各方面”

(8)“那个时候的中央呀,吃亏吃大了,吃这个亏吃大啦”

第十九章 放蒋送蒋牺牲自我避内战

(1)“事实并不是如《泰晤士报》所攻击的一样,我没有‘个人的野心’”

(2)“我们赞成推出一位主张抗战的人出任改组后的行政院院长”

(3)“我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蒋介石扣留在西安”

(4)“我这次行动唯一目的,是拥护委员长领导抗日”

(5)我去南京的时候,那我是准备去执行死刑的”

(6)“到南京,我一是请罪,另一样,我也是好让他下台阶”

(7)“甘愿牺牲自身,以维国法,以炯后人”

第二十章 军法会审凛然浩气贯长虹

(1)“兹觋颜随即来京,是以至诚愿受钧座之责罚”

(2)“京中空气甚不良,但一切进行,尚称顺利”

(3)“至于个人的生死毁誉,我早已置之度外”

(4)“加紧训练,待命杀敌,务求在最近的将来收回我们的白山黑水”

(5)“所谓严加管束,请您别来这手行不行”

(6)“蒋夫人就叫我去找,叫我去给她找这个东西”

第二十一章 严加管束壮士难酬抗日志

(1)“吾等必须将吾们的血及此一点武装,贡献与东北父老之前”

(2)“国家正是有事的时候,为什么老把我关在这里”

(3)“日本之必败,路人皆知,此之实现当在不远矣”

(4)“承蒙你对我这个阶下囚的关心”

(5)“假设为我自个儿的地位利益,我就没有西安事变”

(6)“我怎么个穷法?连买牙膏的钱都没有了”

第二十二章 押解台湾山居纵论家国事

(1)“我绝对没有想到会在台湾住这么久”

(2)“这是什么法律?这样对待我,无论如何,是非法的”

(3)“我数年来精神甚好,身体也还不坏”

(4)“这个是我的祖母啊!姓什么我都不知道”

(5)“所以,我家的亲戚就骂我不认亲”

(6)“我太太能活下来,完全是上帝的安排”

第二十三章 孤岛春秋忏悔始末说从头

(1)“我要宣布秘密啦!我没有那么个东西”

(2)“我因为写这篇文章,蒋先生很高兴”

(3)“坚决实现八项要求,勿再使变动扩大,早日和平解决”

第二十四章 谈婚论嫁平生唯好女人

(1)“我的女朋友,花钱买春的不算,我有,,个女朋友”

(2)“我没有追过女人的,都是女人追我”

(3)“我女朋友有好多,女情人可是就几个,她是一个”

(4)“我最恨马君武的一句话,就是:赵四风流朱五狂”

(5)“这时,我与墨索里尼小姐俩人成了好朋友”

(6)“这杨光洼呀,也很奇怪,我跟杨光洼也很好啊”

(7)“人就是一张纸,你别揭穿,你要揭穿了,就这么回事”

(8)“我接触了一个小姐,我不能说这个小姐是谁,那她简直淫荡极了”

(9)“假如不是西安事变,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将会有多少女朋友”

(10)“就是我这个太太有小孩,没法子,不能不要啦!哈,哈,哈”

第二十五章 定居北投宁静岁月起涟漪

(1)“西安事变前后的一段日子,是我一生中最辉煌的日子”

(2)“本人与内子日常生活行动一向自由,并未受到任何限制”

(3)“良对诸位郑重恳求,千万千万不要万里奔波,虚此一行”

(4)“要给我拜寿,我就要逃之天天,我要逃到金门去了”

(5)“我真是虚度九十,对国家、社会、人民毫无建树”

(6)“叫我汉公,我不就是‘汉宫春晓’了吗”

(7)“今有故人王庭五之子在座,是平生一大快事”

第二十六章 赴美探亲大洋彼岸话统一

(1)“你要认识我,看我过去的历史你就知道了”

(2)“我愿意接受NHK的访问,是想告诉日本青年,不要再沉湎于过去军国主义的威风”

(3)“不客气地说,我恨日本!当然不是指日本人民”

(4)“简单一句话,我受累,甚至西安事变,与这个事情都有关系”

(5)“我个人衷心希望两岸双方能和平统一起来,我非常反对中国分裂”

第二十七章 自我解剖一事无成两鬓自

(1)“什么英雄?我是泄了气的英雄啦”

(2)“国家要用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我毫不顾惜我的生命”

(3)“台湾也是我的家,也是中国,可是,一个人总会想到自己的老家”

(4)“我从不是个花花公子,不过,现在你们也许可以说我是个花花老人”

(5)“我这个拿枪的,你让我写东西,那不就等于赶鸭子上架”

(6)“我要是没有了,你愿意怎么发表就怎么发表”

(7)“呵,这个女的好玩,拿我这个事还写博士论文啊”

(8)“我简单地说,我可以说我就是共产党”

(9)“你愿意骂你就骂,你愿意说你就说,我不在乎的”

第二十八章 笑谈人生浊酒一壶论英雄

(1)“我父亲在军人中最佩服袁项城”

(2)“我父亲这人,有雄才,大略不如蒋”

(3)“这吴俊升趴在地下,给我父亲磕了个头”

(4)“跟我打过仗的对手吴佩孚,我最不佩服他”

(5)“胡汉民这个人哪,我来跟你讲讲胡汉民的这一段”

(6)“你把你皇帝老爷那一套都摆掉,真摆掉”

(7)“这位先生最近写了好大一篇文章,写我的,那他写得很确实”

(8)“张‘资政’死了,你猜最不满的是谁”

(9)“我认为纬国他脑子不太清楚,他脑子不太清楚”

(10)“我知道何应钦有很大的野心,但我不怕他,是怕蒋的学生”

(11)“宋美龄活着一天,我也能活一天”

(12)“宋霭龄是坏蛋,对我态度不好”

第二十九章 颐养檀岛老兵情深系故土

(1)“我弟弟,我兄弟之中,我最喜欢这个四弟,他最有骨气”

(2)“我的大儿子死在台湾,他那个死法真奇怪”

(3)“我要是有你这个丈母娘啊,我早就一脚把你踹出去啦”

(4)“我们东北来的土匪,大多数是,尤其我的家乡,都是从热河来的”

(5)“人家管我们东北人叫什么?特别是奉天,辽宁一带,叫‘白帽子’”

(6)“东北最好吃的是松花江的白鱼”

(7)“不是,我说我要到东北”

(8)“大陆我真想回去一趟,你知道我想回去干什么”

第三十章 激荡人生千秋功罪任说评

(1)“我自己的事情,只到了三十六岁,以后就没有了”

(2)“宁可给好汉子牵马坠镫,不给赖汉子当祖宗”

(3)“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相争,宛若仇雠”

(4)“蒋先生有什么贡献?除了北伐、黄埔军校,没有旁的”

(5)“做个小老百姓,最舒服”

(6)“我为什么会到今天这样子?我是不受操纵的”

附录张学良口述史腰斩的经过

后记

校注后记

试读章节

(7)“我父亲就觉得我很奇怪,看我这人很怪”

张学良:我父亲,他非常喜欢我,这有好几个原因。

一个,是我十一岁时,我母亲去世了,我母亲和我父亲早年受过很多的苦哪,我母亲苦到什么程度?两三天没吃到饭,没有饭吃,就是我父亲逃走的那个时候,这是我父亲对我特别好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点,我母亲扔下我们三个人,我的一个姐姐和我一个弟弟。我跟我姐姐不和,跟我弟弟也不和,我的姐姐我不喜欢,我的弟弟我也不喜欢。

我就讲这故事。我父亲当年对我还不怎么样,我那时也就才十五六岁吧,有一天,我父亲跟我说:“你晓得吗?你妈妈死的时候留下了几万块钱,那钱在你姐姐手里头,那个钱应该你们三个人分,不是你姐姐自己一个人的,是你们三个人的,那里有你的一份。”

我瞅着我爸爸笑了,我爸爸说:“你笑什么?”我说:“那几个钱算个什么玩意儿,别说那几个钱,就是你的那些钱,我也没看在眼里!”

我爸爸把眼睛瞪了一下,他瞅瞅我,我说:“我能挣,比你挣得多,我自己会挣,就你那点儿钱,我也没看在眼里!”

我父亲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说:“你好大的口气!”

原来,我的姐姐跟我的第五个母亲不大和,她写了一封信给我父亲,说了我们家里不公平的种种事。我父亲看了以后非常难过,又生气又难过,就把我找去,把信给我看了,然后说:“好吧,既然我待你们三个人不公平,那我给你们一部分钱,你们就自己去过吧!”

我说:“爸爸,你为什么生气?你着什么急?她是个女孩,过几年她就要出嫁了,她不是我们张家的人,有事你怎么不看我呀,我是你儿子呀,我跟你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吗?你生什么气呀,你要看我呀,你管那些干什么?你不要理她就得了!过两年她不就走了吗!你老人家生什么气啊,有事情你跟我说!”

当年我才十六七岁,我父亲就觉得我很奇怪,看我这人很怪。

(张、唐访谈录音王书君整理)

(8)“我决心抛弃那安享的公子生活,投身走上了为人群服务的途径”

张学良:我年轻时,身体不太好,患有肺病,也曾吐过一次血。一因自己的读书和生活环境不如意,二因“二十一条”之后对于国事常抱悲观,认为东北人已经走向亡国奴之途径。

16岁那年,曾因大病数月不起,经由我父亲的军医处王少源(宗承)处长医治。他这个人给我一生前途的影响不小,他不但医治了我的身体,也医治了我的心灵。

王少源是一位诚笃的基督徒,他担任奉天基督教青年会董事会的主席,他看明白了我心中的郁闷,劝我到外边走动走动,散一散心,不要成天在床上看小说。我的答复是:国家前途无望,活着将来也是给人家做奴隶。

有一次,他送给我一张演讲入场券,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前途之希望”,演讲人是天津南开校长张伯苓先生,地点是青年会。

我当时并不知道张伯苓是谁,可是,这个演讲的题目使得我动心。因为,我心目中认为中国前途是没有希望的,我心中想,这个张伯苓他能讲出什么希望来?我倒是感觉很有兴趣的,所以,我就去听他的讲演。

这是我初次踏进基督教青年会之门。在演讲时,张伯苓曾问中国前途希望是什么?他自己大声答日:“中国前途是很有希望的,中国前途的希望,是有我!”他说到这里,停了一停,我的情绪十分紧张,几乎要站起来质问他:你是个什么东西?敢如此狂言!

中国前途希望是你?这是因为我初次在那里听讲。人地生疏,未敢唐突,可是我的心却澎湃不已。

张先生再接下去讲,大家对于国家失望悲观,自暴自弃,你也认为没办法,我也认为没办法,大家都坐视着没办法,那么,中国岂不是真完了吗?如果大家都奋勉图强,自己勉励自己,牺牲一切,为国家为大众服务,把国家兴亡的责任,放到自己的肩上,自己坚定信念,中国的前途就是我!中国亡不了——有我!你也如此,我也如此,万众一心,哪怕中国不强哪!假如大家你怨我,我怨你,可是谁也不想牺牲努力,认为我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那么大家都是如此的想法,只希望坐享强国的光荣,国家它自己会强的吗?那是要得人去做,若是我们多数人,自暴自弃,都想坐享其成,那才真是会招来亡国之祸!也就是今日国家不强之原因也。愿大家从今日起,决心立志,说中国不亡有我!

这一番演讲,给我的刺激太大了,演讲之后,王少源给我介绍认识了青年会的总干事普赖德,由普介绍我同张伯苓先生个别去谈话。张先生问我:对于他的演讲有什么感想?于是乎,我坦白地说明白了我前后的心情,他大大地鼓励我是个有为的青年,切不可自暴自弃,说我是可以改善中国前途的,劝我奋勉努力。

而后,我同普赖德结为好友,青年会成了我经常出入游玩之所,凡有名人讲演,风雨无阻,我必去聆听。

白佩珩先生从不干涉我,而普先生必介绍我跟演讲者个人谈一谈,中国的名人如余日章、程静一、晏阳初、顾子仁,西洋人如穆德、艾迪、卜克门、劳滨逊诸先生,我皆曾亲聆过教益,尤以余日章、张伯苓二位给我的教诲甚多。

余日章先生曾同我有过一夕之谈,使我永生不忘。我现在写在这里,一则算我纪念余先生,二则我要把他的明教垂诸后人。

他告诉我:“一不要作伪,因为伪来伪去,最后伪到你自己的头上;二要遵从舆论,不要假造舆论;三要牺牲自己,为大众解决痛苦,不要为解决自身的痛苦,而来牺牲大众。”

余先生后来为“九一八”问题,到美国去奔走呼吁,因为疲劳兴奋,在白宫同美国大总统会谈席间,脑溢血病发,死于美国。

张伯苓先生给我说:“中国人只是顾面子,而不要脸:只是要虚伪的金字牌匾,就自鸣得意,卖假药欺人害人,则不自知羞耻。我们必须自勉,把它倒过来,要脸而不在乎面子。”

他又讲过说:“中国社会的习惯是:好人坐在屋子里叹气,坏人在台上唱戏。如果我们扪心自问是好人之列,切不可消极地坐在屋子里叹气,任凭那坏人们在台上唱戏。”

张先生就是死于那些唱戏的群魔手中,恐怕就是因为他不肯坐在屋子里叹气的缘故吧!我每一想起这二位先生,使我心向不已。

我对于青年会的体、德、智、群,任何的集会,我皆竭力去参加。这对于我的思想行动,影响不小。我当时对于青年会的征求会友和募捐,无不热心帮助,每次我都是得到最好的成绩。

为奉天青年会建筑会所的募捐,我个人募捐得七万余元,创青年会在中国募捐的最高数字。因为这一宗事,加上诸位中外人士过去给我的鼓励、教诲,启发了我一个信念——我是可以做些事的,确比一般人容易,这不是我的能力过人,而是我的机遇好,人家走两步或数步的路,我一步就可以达到,这是我依藉着我父亲的富贵权势。

我为什么不凭藉着这个来献身于社会国家哪?!这使我决心抛弃那安享的公子生活,投身走上了为人群服务的途径。

(引自《杂忆随感漫录——张学良自传体遗著》)

P31-34

序言

张学良自述的是是非非

唐德刚

张学良将军是中国现代史(甚至是世界现代史)上,一个少有的是非人物。他的是非的焦点,便是他一手主导的“西安事变”。没个西安事变,当今中国,甚至整个今日世界的局势,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正因为这一局面的出现,他这个世界近代史上少有的是非人物,历史家就很难下其定论了。是之者会说他是反侵略的抗日英雄,千古功臣。非之者又会说他是不知敌我情势,搞政变误国的乱臣贼子。至于半是半非,乃至三七开,二八开……今后千年的历史学家,显然对他也不会有个一致的定论。

最可笑的还是张将军自己。他对他自己所发动的“西安事变”的是是非非的自我批评,也是是非不定的,虽然他在口头上还是一硬到底,说什么历史如走回头路的话,“西安事变”他还是要发动的。这是他亲口向我说的,但是他也认真地说,他如是蒋,他会把他自己枪毙的。他自己的部下,如果干出这桩犯上作乱的事件,他自己早就把他们枪毙了。因此,他被蒋关了半个世纪,不但无怨无尤,蒋在他心目中,始终还是个“亲如骨肉”、抗日救国的统帅,他心目中大大的民族英雄。

是非永无定论

像张少帅这样罗曼蒂克的历史人物,尤其是当他还在关押期间,不能自由行动之时,像在下这样的知识分子,从来也没有梦想过和他去拉上关系,或是来替他写本传记。就连访问他一下,笔者也从未作此梦想。可是天下事,有时就出乎意外。也算是机缘巧合吧,少帅在其垂暮之年——已经九十,我也已七十高龄——他竟然躬自下访,和不才大为盘桓了一阵子。不但我被邀请作其座上客,他正式约我为他写传,他也曾到新泽西州,下访寒舍,做我的贵宾……那也是我迁居到敝庐现址之后,最享名世界的宾客了。

张公何以和我有此一段缘分呢?外界误传甚多,虽不值一驳,但是此事经过的本身,倒不妨略叙一下,也算是史学界的一宗真实的小掌故吧。请先从“沈阳事变”说起:

在上一世纪,30年代之初,当他对日本侵略我东北,以其“不抵抗主义”来应付“九一八”事变(1931年)的高潮期,我正是一个才略懂国事的小学生。我记得那时我们到街上游行,大呼“打倒张学良,打倒赵四小姐”的口号,每忆至此热泪横流。那也是我生平参加学生爱国运动的破题儿第一遭。真把张学良这个“军阀”恨得牙痒痒的。其后“西安事变”爆发(1936年),我已是一个颇懂时事的中学生。这时我对张学良倒反而有些同情与崇拜之心。其后年纪渐长,尤其是在美国大学,对中西各族学生,教了三十多年的中国近代史,“张学良”这个历史名词,在我的课堂里,时正时反,或正或反的,也翻了好几次身,而说不出个定论来……最初我只怪我自己,思想搞不通,下不了结论。经过数十年的反复思考与观察,我对这段中国近代史,才恍然有悟——这不是一两个历史学家的问题,这是历史学上一个永远解决不了的是非问题。这个是非问题,恐怕在今后一千年的中国史学界,也会争辩不清的。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它势将成为世界历史上一个永无定论的问题。

张公有意下访

在我个人来说,做个历史的执笔人,在经过三四十年对此一问题的教与学,我自觉对张少帅的故事已有个粗浅的认识。在退休之后,正有心预备对这段中国历史考虑如何下笔之时,真是无巧不成书,少帅这时也正在托人找我。首先他委托他的晚辈和助手王一方君来找我。一方不认识我,但是一方有个同学兼好友郭冠英,则是我在纽约认识的小老弟。一方乃改托郭君到纽约来找我。这是1989年秋冬之交的事。这居然又是一个巧合,因为此时我正在台北的“国立政治大学”。参加个学术会议,会后高雄佛光山长老星云大师,也正约我和刘绍唐先生一同去访问佛光山,并作点学术报告,有关在公元五世纪末期,一个中国和尚慧深,可能去过美洲传道的小考证。

这时郭君已探得我在高雄,乃挂电话到佛光山,把张公翌晨的邀请转报于我。我本想请他换个日期,但是郭君和刘绍唐都劝我不要改动,因为张少帅此时还没有完全恢复自由,请一次客至为不易。我受邀请还要高度保密才好。但是我又怎样向星云和尚交代呢?绍唐说此事由他来解决。他乃向星云说,我有急事非立刻飞回台北不可。

星云是个最通情达理的大和尚,他不问情由,便招呼庙中的知客,明晨一定要送我二人飞回台北不可。此时飞机已客满,但是佛光山招待所还是帮我二人挤出两张票来。绍唐和我乃于1990年1月3日星期三清晨,匆忙地飞回台北。

初晤九十岁的少帅

紧急飞回台北之后,绍唐把我送到“来来饭店”便径自回去了。刘去未几,郭冠英也匆忙地赶来。我们乃按指定时间,乘电梯上到指定的楼层。当我们步出电梯时,便有一位身穿便衣,却又不像是饭店雇员的中年人阻止了我,说:“本楼今天不开放。”我看一看手中的纸条,说:“我是应约而来的嘛。”

“谁约你的?”他问。

“一位张先生。”

“您贵姓?”他又问。

“姓唐。”我说。

“您是唐德刚教授?”

“是的。”我再回答。

这人忽然露出和善的笑容,并说:“张先生正在等您呢。”说着,他便领我二人到一单间的餐室,室外还另有两位便衣人员在走动。他们彼此微笑一下,这人便打开餐室的门,申报说:“唐教授来了。”顺手关了门,他便在餐室的门外了。

我举目一看,这餐室相当大。餐桌之外还有沙发和其他设备,足够十来个人用餐。沙发上正坐着一老一少在谈话,那年长的戴着黑眼镜和毛线小帽,那显然就是张将军。他站起来,脱下毛线帽,和我亲切地握手,连说:“欢迎,欢迎。”站在他身边的那青年,生得十分清秀,他自报说:“我是王一方。”郭君和他们原是熟人,就不用介绍了。

张学良要做李宗仁

初次见到张氏这样的历史人物,我倒有点矜持呢。谁知张公对我则像个数十年的老友,久别重逢一样,不拘形迹地高谈阔论起来。使我也为之全部放松。跟他有说有笑。

我们谈了些题外之言后,张公便言归正传地告诉我说,他之所以特地约我来相会,是他曾看过我的两部书,十分欣赏。一部是《李宗仁回忆录》,他说那部书写得好,好在何处呢?他说他未见过李宗仁,但是他和“蒋”太熟了。你笔下所写,李宗仁所说的“蒋”,就是百分之百的“蒋”,因为“蒋”正是这样的人。张公连连夸奖我“写得好,写得好”,并翘起他的大拇指。我向他解释说,其实李传只是个未完成的草稿,由于传主的突然回国,就无法润色了。这部回忆录的复杂故事和执笔者的辛酸原是说不完的,我也未便向他细说了。

另一部书呢?——原来那只是一篇短文,讨论他自己的,叫做《三位一体的张学良将军》。他说写他的文章,他看得多了。“是你写得好。”好在何处呢?张公说,别人所写他和“老帅”(张作霖)的关系,只是父子而已,你说我们父子俩不只是父子而已,我们父子是不同的两代人——父亲是绿林出身的旧军阀,而我则是新式军校出身的青年将领……我们虽是骨肉父子,而作风和心理,都有极大的区别。“这一点,你讲得好,也讲对了。”他又翘起大拇指来,连声称赞。

他说得我大为惊奇,我什么时候写过这篇文章呢?经他解释,我才想起,那是我替一位学生傅女士的博士论文的汉译本所写的序言。这汉译本原计划在内地出版。因为那时两岸的新闻界尚不太沟通,我这篇序文乃被台湾报纸斩头去足。并另取个文题,成为一篇讨论张学良的独立的文章,在台湾发表的。我自己还不知此文的存在,却被张公看到了。

言归正传,张公说,他也想写一部像“中英两文”的《李宗仁回忆录》那样的书,并希望我能考虑执笔,云云。

……

顾维钧谈少帅

还有,在“西安事变”前后,张与蒋宋两家的经济关系也永远是个谜。据顾维钧先生告诉我,中原大战期间,蒋、冯、阎、李都派有“代表”长驻沈阳,争取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奉系张氏,参加他们内战的阵营。据深知内情的顾氏告诉我,那时冯、阎的代表,所携不过数千金,勉维食宿。而蒋总司令驻奉代表吴铁城,却身怀巨万,与张的上下僚属,一掷千金,酬应无虚夕;南京对张氏本人,则暗许至数百万之巨,先付半数,余伺乱平再付。而少帅自己这时,则徜徉乎秦皇岛上,作鼠首两端的观望。待时间成熟,条件如愿,他就挥师人关,对内战双方,从事“武装调停”。果然阎、冯落荒而走,奉系就坐拥华北了。嗣后张氏偕眷作京沪之游,与蒋府上下交往甚密。顾氏含笑告诉我说:“都为讨债而来”!是耶,非耶?我与少帅往还,尚在交浅而不敢言深的初期阶段,所以就未向他作深度的发问了。

(“九一八”之前,顾曾长住沈阳作少帅贵宾,深知内幕,与笔者所谈幕后消息甚详,亦颇足取信。笔者亦尝以他事,向少帅试探,亦每经证实。)

以上只是冰山之一角而已,至于数十年来,教与学之间的史料与见闻,那真是一部小小的车儿,如何载得起?若天假以年,以后有更多机缘与时间,再慢慢细述之吧。

在职业历史学家看来,“西安事变”的故事,经过数十年的发掘,已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只是没个当事人来“现身说法”一番,故事就没有其应有的权威性了。张氏原有意,要亲口来加以澄清的。深入的史家,闻一以知十,对张某的故事,原没什么不知之事。只是事由他亲口坦白,和盘托出,那才是职业史家规范的所谓“第一手史料”。如今结果还是一盘糊涂账。何以如此呢?除阴阳家所迷信的“命也,运也”之外,那就不是一两万字所能说得清楚的了。

主角已成古人,笔者不敏,曾看了他几十年的戏,晚岁不知老之将至,还替他跑了一阵“龙套”,思之可笑。如今也年逾八旬,久病之余,药裹关心,对少帅故事,哪里能说得完呢?

本篇全凭记忆执笔,冰天雪地,连身边所积盈箱累架的史料,也无力翻查。书被催成墨未浓,我们就暂时说到此为止吧。至恳知我的编者读者,赐谅赐恕,为幸为感。

2003年农历元旦试写。元宵节略加改正,  于美国新泽西州寓所

后记

张学良将军说:“我是个拿枪杆子的,你让我拿笔杆子,那就等于赶着鸭子上架。”所以,张学良没有亲自动笔写本系统的自传。早年间,他撰写的唯一自传体遗作名日《杂忆随感漫录》,对此,他曾说,“虽然我是竭尽心力矣”,但仍感“不是满意之作”,虎头蛇尾,草草结束,初稿曾几乎濒临一焚。

可是,张学良又是一个十分健谈的人,他在中国政坛上叱吃风云,历经百年沧桑,寿至期颐,他本人又有为数众多的答记者问、口述访谈等资料存留于世,对这一宝贵的历史财富及时挖掘整理,无疑具有重大价值。如何撰编一本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内容翔实、原汁原味的张学良的“口述自传”,是我继《张学良世纪传奇》出版后,反复思考的问题。

自拙著《张学良世纪传奇》出版后,在海内外引起较大的反响,海峡两岸的专家们就张学良的历史地位,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学术争论异常活跃。而本书的出版,必将大大有助于将此一讨论推向纵深。

本书共设三十章,全面囊括了张学良风云激荡、慨慨悲壮的一生,其中,有张学良在各个历史时期答记者问的原始报道,有张将军自传体遗著《杂忆随感漫录》摘引,有唐德刚教授、王冀教授、作家郭冠英以及张之宇、张之丙女士等人的访谈录,还有张学良接受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海外华人及日本NHK等报道及电视台的采访,资料广泛,内容翔实,阅后,不仅可以解开若干历史之谜。对张学良有一个更真实、生动、深刻和完整的了解,并可一窥他所经历的那个动荡的历史年代的真面目,读来兴味盎然,在海内外可谓独一无二,且有很大的收藏价值。

本书序文是节选自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发表在台北《传记文学》上的《张学良自述的是是非非》一文,在此代序,深表感谢。

在此成书之际,我还要向著名史学家唐德刚教授、王冀教授、台湾著名作家郭冠英、纽约张之宇、张之丙女士以及北京张友坤、钱进等表示深切的感谢,他们所提供和汇集的史料对本书的撰编成功起了重要的作用。

北京北方天舟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团结出版社诸领导以及万方正先生,为本书的问世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王贝贝、姜开风女士在本书的撰编中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今不揣浅陋,将此一作品呈献给广大读者,诚祈海内外方家不吝指教。

云诡波谲,百年中国,见政坛高手强强过险招。

流光溢彩,世纪人生,显风流少帅袅袅真性情。

赞曰:

将门虎子,整军经武,南征西讨,幡然易帜,武装调停,诛

杀杨常,重整朝纲掌帅权。

沈阳事变,失足成恨,国难家仇,联共抗日,发动兵谏,捉

蒋放蒋,千秋功罪任说评。

唯大英雄重本色,

是真名士自风流。

王书君

谨识于美国纽约艾姆赫斯特

二○○九年五月一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