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有句名言:“别人贪婪时恐惧,别人恐惧时贪婪。”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前半句,却总是遗漏后半旬,资本人格化的巴菲特也和别人一样贪婪。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登宁说过:“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生是胆怯的。这是真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
市场即战场。华尔街有一句名言:“哪里有股市,哪里就有丑闻。”资本市场这个血淋淋的战场里赤裸裸地展现出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洪洞县内无好人,逐利的追求激发出人们心中最为无耻的各种欲望与卑劣的手段,种种匪夷所思的骗局和手段都层出不穷。只要参加了资本之间的战争,无论什么民族、什么国家、什么人都逃避不了这样歇斯底里的金钱游戏。世上不存在奇迹,只存在规律,巴菲特是人不是神,他也无法脱离资本的约束。巴菲特曾经的伙伴麦克·普莱斯(Michael Price)曾公开指出,巴菲特是“最大之一的幕后市场操纵者,在套利和所有活动中他得到的市场信息比任何人都有用,但大家却以为他只是个普通的正常人”。巴菲特不仅不是一个伟大的投资家,反而可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消息与趋势的制造者,是美国金融市场的一个大操盘手,更是世界金融市场的一个大操盘手。
2010年,在穆迪公司操纵案的听证会上巴菲特声称,穆迪对一些次贷产品给出的评级并非欺诈,他“更倾向于把责任归咎于那些需要政府救助的金融机构高管,而非和3亿美国人犯了同样错误的穆迪管理层”。当有人问及,是否应该防止证券发行者向评级机构支付费用以避免出现评级机构袒护证券发行商时,巴菲特回答说,穆迪商业模式毫无问题,而他不知道谁会为评级支付费用,反正他不会。是的,他当然不会,因为他自己就是穆迪第一大股东,完全可以操纵评级。还有人质询巴菲特,他作为穆迪最大股东是否应该承担穆迪欺诈的责任时,巴菲特则搪塞说,他不清楚。可笑的是,价值投资一直向大众灌输的理念就是,不熟不做。总而言之,在巴菲特看来,穆迪也好,高盛也好,都毫无过错。原因是他持有这些公司的股份。
其实,芒格在2010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已经代表巴菲特回答了这些问题。芒格面对会场上的上万股东指出,商业标准不应建立在是否合法的基础上,而是“在你应该做和你能做的事之间有一大块地带,它们是不受法律约束的。我认为,公司不应该在那附近活动”。
无论是巴菲特、高盛或穆迪,它们不过都是华尔街金融资本利益集团的组成部分。资本的目的就是增值。只要巴菲特他们有钱赚,其他的一切,法律、人性、道德、伦理和大众贫困对于巴菲特及其代表的利益集团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人们不应被舆论的烟幕弹所迷惑,忘记了“资本是冷血的”这句金玉良言。东方的老虎吃人,西方的狮子也吃人,如果自己天真地以为远方的禽兽尚存一丝人性,只会变成他人刀俎上的鱼肉。
稍加思考便明白,巴菲特由100美元至620亿美元的创富奇迹,纯属神话故事。但在光环效应的作用下,几乎没有多少人敢于质疑这种神话。实际上所谓的100美元,只是他成立私募基金的出资,仅仅是他所有财产中的一小部分。即便以巴菲特起家的10多万美元本金来算,按他长期持有的价值股中回报率最高的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EICO)23%的复合回报率来看,无论如何在50余年后也赚不到620亿美元。我们可以判断,巴菲特早期投资生涯必定是通过不可告人的投机手段获得财富的原始积累。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当他完成原始积累,获取足够多的财富之后,就在市场上拥有了议价定价的权力。一旦经济不景气时,他就可以利用定价权将购买价格压到非常低的程度,还能通过种种手段把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尽可能转嫁到其他人的身上。更为重要的是,巴菲特完全超越了普通投资者的权限,他不仅仅是一个购买股票的股东或董事,而且可以通过控股权任意地撤换董事长、总经理,甚至自任董事长,直接操纵公司经营来提高股价,然后把股价升值的虚拟资产作为新增的财富,而这并非什么奇迹。
追根究底,巴菲特价值投资的神话原来大多是虚构的。不仅如此,“奥马哈圣人”道德典范的神话也是一种幻象。在最近的这次金融危机中,巴菲特大力游说政府救助自己投资的金融机构并大肆交易其证券以牟取暴利。如果不是美国政府出手营救他投资的一些企业,巴菲特将血本无归。比如他投资260多亿美元的8家金融企业就接受了1000多亿美元的政府救援注资。
巴菲特得了便宜又卖乖。他总是指责授予高管股票期权是偷窃股东权益的小偷行为,他自己却是可口可乐这样滥用期权激励最严重的公司的薪酬委员会成员。他还总说衍生品是核导弹,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简称CDS)是“金融毁灭武器”,但他却放任其控股公司开展衍生品业务,自己也私下交易信用违约掉期。信用违约掉期合约是一种金融衍生品,有两个交易者。一方为买方,买方是信贷违约时受保护的一方。另一个为卖方,卖方向买方承诺在欠债人违约不还钱时能够承担损失。当买方在有资产抵押的情况下借钱给欠债的第三者,而又担心欠债人违约不还钱时,就可以向信贷违约掉期合约提供者买一份有关该欠债人的保险合约。通常这份合约需定时供款,直至欠债人还完款为止,否则合约失效。倘若欠债人违约不还或无力或无打算按时还款,买方可以拿抵押物向卖方索偿,换取应得欠款。卖方所赚取的是欠债人按时还钱时的合约金或叫保险费。有些信贷违约掉期合约不需要以抵押物向卖方索偿,只需要欠债人破产即可。因此,反向操作信用违约掉期就具有投机性质,会放大交易风险,形成严重的金融泡沫。例如买方可以在合约中和卖方打赌,如果某家公司将来破产,买方可以获得收益,反之卖方获益。
套利者的投机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将资本投入到具有增值潜力的产业上,提高资本效率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的竞争力与创造力。我们都知道,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于科技创新。而巴菲特所谓的长期持股的公司几乎没有任何一家高科技公司,都是一些垄断性的传统行业,比如可口可乐代表的不过因为是美国文化的象征而传播到全世界,沃尔玛则是压低全球工资的罪魁祸首。简而言之,巴菲特与普通人之间不过是一个零和博弈,他编出各种故事与传说来欺骗大众,成功将大众的财富装入自己的口袋,再从自己的口袋掏出一小部分回赠给大众以获取大众的信任,周而复始,雪球越滚越大,这才是真实的巴菲特传奇。P8-11
在我们的金融学教科书中,资本市场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让资源从效率较低的行业流动到效率较高的行业,从而达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目的。但是,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金融市场一向是欺诈、阴谋与暗算的名利场。无数人在这里被诱惑得倾家荡产、血本无归,只有少数幸运儿在这个金钱与数字的游戏中游刃有余。
向幸运儿学习!无数人提出这样的口号。
巴菲特作为全球最有名的投资商,《福布斯》排行榜的首富,自然成为人们学习的标杆。似乎你掌握了巴菲特价值投资的理念,在资本市场上就会无往不利,战无不胜。如果你学习了巴菲特投资圣经仍然失败的话,那只是你没有吃透巴菲特高深的投资思想,或者是你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再或者你干脆是天生弱智没有投资的天赋。
为什么信我就可以上天堂?只要你虔诚地信我你就一定会上天堂,如果你没有上天堂一定是因为你还不够虔诚,仍然心存疑问。多么荒谬却极具欺骗性的洗脑方式啊!.
对巴菲特的信仰其实也是一种宗教。 人的天性中就有一种不安全性,人们需要一个权威来寄托自己的迷信,需要一个偶像来倾注自己的崇拜。巴菲特恰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美国的工业资本巨头从19世纪起家以来就展现出一幅政商勾结、财富掠夺与集中的罪恶的巨幅历史画卷。而华尔街从它开始成为金融巨头们的盛宴场所之后,就充满了贪婪、欺诈与奢靡。美国的巨头们都是一群以金钱为存在唯一意义的犹太人。树立犹太人巴菲特这样一个金钱道德的偶像,也满足了美国犹太巨富们将自己污浊历史洗白的渴望。
于是,巴菲特神话开始广为流传。没有人敢于质疑他的经历与操纵手段。直到今天,当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6124点的高位跌到2008年7月的1664点,众多中小股民深度被套时,巴菲特神话的传播依然没有停歇下来的迹象,价值投资成了人们聊以自慰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但神话毕竟是神话。资本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屠宰场。小鱼、虾米们听信大鱼的谎言,等待它们的命运只会是死无葬身之地。
就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唐骏学历造假事件爆发。唐骏何许人也?中国信息产业年度经济人物、中华十大英才管理人物、中国十大科技人物、中国十大IT风云人物、中国十大最有价值职业经理人,号称中国的“打工皇帝”。当人们掀开遮羞布,原来所谓的成功不过是建立在欺诈、谎言的基础之上,又一金钱道德偶像倒塌了!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破除公众对股市偶像的崇拜,对投资权威的迷信,更为深刻地了解巴菲特其人与资本市场的本质。
让巴菲特这个全球最大的金钱道德偶像崩塌吧!
感谢叶楚华先生、杨志宏律师、汪家常教授、林建安老师、中山大学姜子初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王水女士、商务印书馆乔永真先生和当代中国出版社乔平先生多年来对我的关怀,还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孙小明教授、世界银行研究部邹恒甫教授、中国社科院余斌教授数年来对我在学术上的悉心指导。策划编辑王泽阳女士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为本书最终的定稿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在华尔街从业15年之久的华人金融家陈思进先生提供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对本书出版给了许多帮助。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海量的中英文资料,因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列出。最后,向所有有助于本书写作与出版的人一并表示感谢。
余治园子金融危机第三波来袭时
序言 巴菲特的倒下
第一章 巴菲特:是股神还是超级骗子
对巴菲特的癫狂崇拜
掩人耳目的价值投资
谁造就了巴菲特神话
第二章 报童巴菲特原来是犹太人——世家子弟巴菲特
巴菲特出身贫寒吗
政商两栖的巴菲特家族
为什么要对巴菲特的出身欲盖弥彰
巴菲特神话是构建帝国软力量的需要
第三章 巴菲特是靠价值投资发迹的吗——早年发迹史
巴菲特的第一桶金
阴谋诡计的牛刀小试
浮存金的魔术
犹太人的伯克希尔公司
为什么巴菲特不买黄金
第四章 为什么巴菲特这么有钱——世界首富
巧取豪夺《华盛顿邮报》
放弃垄断是一种罪过
对老寡妇的欺诈
所罗门兄弟公司丑闻
第五章 巴菲特是投资天才吗——股神是这么炼成的
操纵评级机构
台前唱戏,台后操作——高盛、巴菲特和美国政府的铁三角关系
美国新能源策略的马前卒
第六章 慈善大佬巴菲特的另一面
可口可乐,可口但不可乐
巴菲特利用慈善基金做操纵工具
消灭发展中国家人口的阴谋
第七章 巴菲特看好中国:福音还是祸害
投资比亚迪,有意误导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政策
巴菲特是新帝国主义集团殖民控制中国的一枚棋子
美国石油战略与巴菲特对中石油的投机
第八章 为什么巴菲特可以操纵全世界——谁搞乱了我们这个世界
金钱游戏的规则
金融危机的根源
羊偏偏要替狼来辩护
跋
主要参考书目
这些年来,巴菲特所玩的投资游戏,说穿了就是华尔街的金字塔游戏。这种游戏看似合法,却是完美的犯罪(Perfect Crime),为我们揭示了为何华尔街能攫取常人无法想象的利润,把别人口袋里的钱玩到他们的腰包里。
我们不能让我们有着聪明脑袋的年轻人眼睛只是盯着华尔街的奖金,而不去参加更加能够创造价值的事业。长此以往,我们将无以为继!
——奥巴马
卸下华美包装
2010年6月2日一大早,刚走进公司的过道,我习惯性地朝墙上的电视望去,正报道着CNN的插播新闻(Breaking news):“巴菲特被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传讯(Warren Buffett Subpoenaed Bv FICC)。”我在原地看了几秒钟。传票(subpoena)是非常严肃的法律用词,是传讯、传审的意思。不过说实话,对于巴菲特被传讯,我一点都不奇怪。我早就感觉巴菲特其实也是华尔街金融大鳄,只是和索罗斯、罗杰斯那些大鳄相比,他被包装得更精致而已。这次他的“狐狸尾巴”似乎露出来了。
听证会在纽约举行,耗时整整一天,主题是为什么像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这样的证券评级机构,会将最高等级的AAA给予那些次级抵押债券——当住宅市场崩溃之后,这些债券迅速下滑到垃圾等级。而巴菲特是穆迪最大的股东,现拥有13%的股份,曾持股20%。
巴菲特此前三次拒绝调查委员会“邀请”,使国会不得不用法律力量,迫使巴菲特站到了听证席上。在听证会上,他辩解道:“我根本就没去过穆迪……我甚至根本不知道那家公司在什么地方。我只知道他们的业务模式是非常出色的。”
极其注重公众形象的巴菲特,竟在听证席上乱了阵脚,回答了跟他的投资理念——“在投资的时候,我们不要远离自己所了解的范围”所完全不符的话。这一理念是巴菲特几十年来一直号称在身体力行着,并作为自己的成功经验向普罗大众灌输的。他最为得意的杰作就是在互联网泡沫席卷股市时,毫不受诱惑,巍然不动地作壁上观。当时他解释说,因为他对该行业没有充分的了解。而他所持有的都是家喻户晓的股票,比如可口可乐、好市多和通用电气等等。如果说他真的不了解穆迪公司,那怎么可能在最多的时候持股20%呢!
被中国人民尊崇为“股神”的巴菲特,被福布斯杂志评为2008年世界最富之人,也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者之一。巴菲特的基金在50年中平均年投资回报率达到惊人的31%。他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号称“买下后长期持有,只买不抛(Buy and hold)”,并保持节俭的生活习惯,大把捐钱给慈善事业。因此他是2007年《时代》杂志评出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
巴菲特的讲话常常被称为商业讨论与幽默的混合体。每一年由巴菲特主持的公司股东大会,从世界各地慕名前来的参加者就达2万多人。在这一盛大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准备就绪的公司年报和发给股东的信件中,引用和穿插着文学典故和圣经话语,以及中东的警语和数不清的玩笑,因此经常被财经媒体所报道。他每年将拍卖一次与其共进晚餐(或午餐)的机会,拍卖价被越炒越高,2008年赵丹阳以高达211万美元的价格中标。
媒体也最乐于歌颂巴菲特节俭的美德,总是拿他与嗜血成性的华尔街银行家的奢侈生活加以对比。因为他是全球最富之人,却依然住在当年所购买的小房子里,只花费了31 500美元,如今的市值也不过区区70万美元。他像所有严父那样管教孩子,像所有普通人那样到杂货铺去购买食物。
虽然后来他在加利福尼亚拉古纳海滩(Laguna Beach),买了一幢400万美元的别墅,媒体却“懒得”加以报道,这与他几百亿美元身家的天文数字比起来,400万算什么?他的公众形象无可挑剔。然而当他1989年花费公司1000万美元资金购得一架私人飞机时,他“羞愧”地称其“不可饶恕”。美国太需要一个道德精英的典范了,当然不会深究巴菲特自认的那点瑕疵。再加上巴菲特已经将85%的公司股份捐赠给比尔·盖茨慈善基金,公众对他的信任更是无以复加,他就像“神”那样被捧上了金钱与道德的神坛。
“完美的犯罪”
让巴菲特牢牢在神坛上待着的还有他投资中国的那些神来之笔。
一贯坚称“只买不抛”的“股神”,2003年首次购进5亿美元中石油股。这的确是大手笔。消息一公布,成千上万的崇拜者相继跟进,全都擦紧中石油股票,死也不肯抛。人们太相信世界首富的投资策略,以为只要握紧“股神”选中的股票,就一定能发大财。
“股神”果然不负众望,“苦苦”守候了4年,等他的信众差不多都进场了,便在2007年7月,悄悄抛售了首次投资的5亿美元中石油股,“收获”35亿美元;同年10月,“股神”出清中石油股。应该说,因为“股神”先买进,站在了金字塔的最顶端,而信奉“股神”的人们则在金字塔的底部“严防死守(Buy and hold)”;等“股神”脚底抹油抛掉股票,丢下的残局就由垫底的人去收拾了。
巴菲特在2008年10月,以2.32亿美元投注中国比亚迪汽车公司,占其10%的公司股份。才过一年,巴菲特就已经从比亚迪公司的账面上赚得。了高达7倍的投资回报率,超过16亿美元!可想而知,跟在“股神”身后进场的中国股民一定有成千上万。最近,虽然比亚迪股价有所下跌,但巴菲特特别强调他将带着比亚迪的股票进坟墓,但愿这一次“股神”坚守到底,脚底不抹油,那可就是中国股民的大幸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些年来,巴菲特所玩的投资游戏,说穿了就是华尔街的金字塔游戏。这种游戏看似合法,却是Perfect crime(完美的犯罪),为我们揭示了为何华尔街能攫取常人无法想象的利润,把别人口袋里的钱玩到他们的腰包。通过这次金融海啸,华尔街丛林这种狼吃羊的兽行,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可一旦狼群繁殖的速度超过了绵羊,那么也就到了狼吃狼的时候了。
此后,巴菲特在高盛集团这个虎口中拔牙。高盛亏损巨大,资金周转不灵,迫不得已在2008年9月23日宣布转成银行控股公司。第二天,巴菲特即向高盛伸出“援手”,以50亿美元购得高盛的优先股,用另外50亿美元换取了高盛普通股的认股权证。
巴菲特之所以敢大胆出手,就好比打麻将,他将对方的底牌看得一清二楚。第一,“股神”透过政府间的层层关系,早已知道政府将救助美国国际集团(AIG)。只要美国国际集团不倒,高盛也必将屹立不倒。.果不其然,当美国国际集团拿到1800亿美元的政府救助资金后,立刻赔偿给高盛129亿美元(高盛“下赌”40亿美元卖空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第二,高盛也将从政府的救助资金里要到100亿美元。巴菲特深知,只要高盛喘过气来,市场这块蛋糕还在,而分割蛋糕的霸主却少了,高盛就完全可以稳坐钓鱼台。
到2009年7月24日,这天高盛的收盘价每股为164美元,仅仅一年不到,“股神”便为此项投资赚足了111%的回报率。“股神”自己毫不掩饰对高盛的信心,他称“我和高盛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940年……我关注这家公司很长时间了,我对高盛集团的状况和管理层的信心超过华尔街任何公司,他们对市场的时机把握最为出色”。当然啦,如果“股神”不了解高盛与政府上层之间的关系,他怎么会如此大胆?
最近,高盛由于那些荒谬的衍生工具合约,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诈骗,并正在接受司法部刑事调查。而巴菲特却罕见地公开为高盛担保,并对他一贯竭力反对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金融衍生品进行辩护。他一反常态地对投资者们说:“我很高兴我也持有这种衍生产品,因为它们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回报……”
只有上帝能够洞察人间的一切!巴菲特虽然不是上帝,却能够像上帝那样站在金字塔的顶端,来洞察他脚底下人们的一举一动,不称他为“股神”也难。因此,只要华尔街金字塔模式存在一天,这种血腥的掠夺就不会停止。
华尔街资深顾问、《金融让谁富有》作者 陈思进
2010年6月2日,“股神”巴菲特遭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传讯,巴菲特大神被请下了神坛。众说纷纭,巴菲特是“股神”还是“超级骗子”?
巴菲特到底有没有“操纵”股票评级机构?
随着美国国会的调查,关于巴菲特的疑问也越来越多,笼罩在“股神”头上的光环渐渐有了阴影。
2010年9月,巴菲特和比尔·盖茨一起劝中国富豪行善,巴菲特真的是来中国搞慈善的吗?
还有,巴菲特真的是出身贫寒,白手起家的吗?
……
本书讲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巴菲特,揭秘“巴菲特神话”背后的层层真相。
真相一:巴菲特家庭贫寒,白手起家吗?
真相二:巴菲特勤俭持家?
真相三:巴菲特做的真是“价值投资”吗?
真相四:巴菲特有没有操纵评级机构?
真相五:铁三角——巴菲特&高盛&美国的秘密关系。
……
区别于其他的同类书籍,本书是第一本全面批驳巴菲特的书,从反面解读巴菲特的投资策略,能够给投资者、广大股民更多启发,而且还十分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