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宗教体验是什么呢?
每个人在到达“宗教体验”终点的进程中,交织着宗教的社会活动、仪式、道德和理性等。没有经历过宗教的终极体验,就无法感受到宗教的妙趣和真谛。妙趣如果无法显现,宗教就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能。所以,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究竟什么是“体验”。我们在这里暂不讨论可否对“心”进行分析。其实,体验就是我们的心。当我们的主观以“一定不变的某种态度”面对内、外境界时就会感觉到心的存在。“内在境界”这个词听起来有些奇怪,它是指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思想活动。我们的主观意识始终是在用一种稳定的态度去面对。只有我们的主观意识在面对内、外境界时都能确保稳定的状态,宗教的意义才能成立。
精神层面的不满情绪在主观意识具有面对“内、外境界”的稳定状态之前是无法消失的。为此,我们的内心常常会感到烦闷、不安、焦躁。这是追求“能够有一个稳定的主观态度去面对内、外界”过程中产生的不安和烦闷。只有人类才会有这样的感受,人类以外的生物和动物没有这种烦恼。所有的动、植物都会安于外界的现状。人类存在于神和动物之间,所以,心灵上的烦恼,会一直纠缠着我们。
为什么人类无法摆脱精神上的烦恼呢?十三世纪德国的爱克哈特讲到:人类在追求内心祥和的过程中,最终会在对神的信仰中得到心灵安宁。悬挂在半空中的石头会永远动荡不安。人类也是一样,在观察内外在事物的主观意识尚未确定前,心灵上的烦恼会一直存在。
《阿含经》中多次出现“涅粲”一词。“涅槃”意为安稳,也可译为“常乐我净”。“常乐我净”四个字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涅槃”的含义。当我们的内心面对内外界的事物时态度能够稳定不变,安乐我净的意义就会自然显现。常,意味着永远。乐,不是世俗的“享乐”,是指心有所属不随外界改变。我,是自由自在。净,是内心清澈、澄明。我认为,常、乐、我、净之中,“我”字最重要。这里的“我”是指内心自由自在,不被任何外界的事物所束缚。如果能够吃透这层含义,常、乐、净的含义自然融会贯通、不言自明。涅槃的真相存在于实证了“自由自在”后的境界之中。要记住,当你感受到精神上的不满足时,从另一方面恰好说明我们已经得到了满足。禅宗常说:“问在答之中”意思是怀疑中已包含着相信。“叩门的,就给他们开门吧”(译者注:出自《新约圣经·福音书》),这句话表达了同样的思想——询问的反面是明了。不满中已有着满足,不满中存在着满足的可能或满足的预期。
精神上有烦恼恰恰说明我们已经意识到生命万物都有局限性。对有局限性的事物感到不安时,心中就会产生烦恼。这时,我们通常会问:“真要这样痛苦一生吗?”如前所述,当你感到痛苦时,快乐的嫩芽已然萌发。痛苦终究是可以摆脱的。人类无论在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在追求着自由。外界存在着很多妨碍追求自由的事物,这些事物让我们烦恼。但烦恼也让人类感受到了自然和动物界无法得到的、难以名状的妙境。
P6-7
解说
记得我年轻的时候,经常利用留学的空暇去著名的波士顿美术馆学习日本的浮世绘。三十年前,日本文化走出国门的途径很少,只能在外国的博物馆或美术馆里看到日本的文化艺术品。当时,来哈佛大学讲授日本画卷的矢代幸雄先生说过:“我在欧洲的博物馆参观时,看到有一家博物馆在展出三味线(译者注:日本的一种乐器),展出的场所竟然是博物馆的原始文化展厅。”
那时,日本文化在海外,不是在美术馆里就是在个人宅邸的装饰柜中。与那时相比,战后的日本文化传播,不仅数量上激增,其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正在展现出融入欧美人生活的趋势。日本文化正在多多少少地丰富着欧美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日本的建筑、服装纹样的构图、插花等,具有日本风格的文化作品正在被欧美人接受。这与三十年前相比,可谓变化巨大。
禅修热带来了今天禅在欧美地区的流行。也源于上述原因,欧美的各个阶层都对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现象不是产生于非常专业的Sinology(中国学者)或Japanologist(日本学者)们对古文书钻研的小众,而是有着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关心人生哲学的人们,对这种解决人生问题的东方方式开始产生出无限的兴趣。
禅,被认为是鲜活的文化课题。禅的思想,在海外被大肆滥用。甚至渗入到了美国beatnik(即“太阳族”)的年轻人中。这一现象展示出另一层面的含义。至少可以证明,禅已经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具有禅存在的意义才是胜负的关键。
水往低处流,高水准的文化,顺其自然就会流向低处。看到日本文化流向海外,深有感触。这并不意味着臼本文化的整体水准很高,而是日本传统文化中,水准高的文化部分先走一步流向海外。这些高水准的文化有日本画、浮世绘、Netsuke、镡(Tsuba)等美术工艺品,范围非常广泛。这说明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最为杰出的作品多属于艺术范畴。近年来,日本建筑元素大量的海外应用,也是如此。现代日本文学若真地达到了高水准,也会传播到海外的。
日本人整体上不擅长思考。是直观性的经验论者。自古以来对抽象的观念组织结构不感兴趣。但深深扎根于直观性、拥有强烈神秘主义倾向的佛教,在日本却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其中,禅强调佛教的直观性倾向,创建了独自的宗教体系。禅排除了所有象征主义的形而上观点,追求直接、直率地把控直观的体验,从而去解决人的问题。世界文化史上,拥有这一倾向并历经磨练的体系只有禅。这是一种独特的体系。近年来,禅在海外的流传,恰恰说明禅是高水准的优秀文化现象。
禅,是东方文化山脉的顶峰。但很难将顶峰和整个山脉分开考虑。没有东方文化的基础,禅是很难理解的。遗憾的是在海外的日本学者中,大多数都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一点。因此,这些学者们在演讲中突然提到“公案”或讲起“日日是好日”时,在欧美人听来完全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类演讲多以悲剧收场,但悲剧仍在不断上演。
我在美国曾有机会成为铃木大拙博士演讲的听众。那是一场真正的禅的演讲。铃木博士的演讲从解释“吊桶盘缠牵牛花,索水乞邻家”开始。演讲触及了日本文化的各种问题、从时空角度分析了诸多现象,涉及广泛、分析透彻。当我开始怀疑这不是在讲禅而是在讲日本文化时,终于进入了演讲的主题一一禅。
演讲中,禅的内容只有五分之一,却给了千人以上的听众太多的感触。散场后,从美国听众的反响中得知“这是地地道道的禅的演讲”。这说明铃木博士真正地把握了禅在东方文化中的位置和东西文化间的巨大差异。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我接受的任务是撰写本书的解说。读者可能会认为这篇短文算不上解说。读者的判断无疑是正确的。我认为在今天的学术界,用这种短文介绍铃木大拙博士,较之详尽的解说更符合他的身份。
岸本英夫
编者序
新版序
序
第一编 宗教体验的禅
第一讲 什么是宗教体验
我想谈谈观察宗教的角度和立场
那么,宗教体验是什么呢?
宗教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宗教的真正价值在哪里
理性宗教与感性宗教
第二讲 什么是佛教生活
禅宗是佛教吗?——禅宗可以称为佛教
佛教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佛教生活
佛教生活的内容有什么
第三讲 佛教的一些基本概念
佛教是理性的,但又离不开修行实践
若没有情感,宗教就无法发挥作用
成佛不是一生就能成就的
菩萨与罗汉
佛教终归要回归到家宗
大智大悲是佛教的真正目的
第四讲 证三菩提的禅
何谓“三菩提”
知的三菩提
为什么宗教离不开直觉?
印度禅与中国禅的关系
宗教一直引导人类开拓属于自己的世界
第五讲 从心理学角度看禅
从禅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来看禅
禅的极致一定在心理上
禅以心理为基础,而非逻辑
第二编 禅在佛教中的位置
第一讲 宗教经验的诸多要素
经验,是人类独有的特权
从宗教不安中产生宗教经验
如何看待自己当下的宗教体验
个人的宗教体验包括三大要素
宗教教育可培育我们对宗教的感知与情感
传承宗教是要传承精神而非仪式
第二讲 宗教体验的各种形态
宗教最初的表现形式大多是仪式
思考使宗教的知性因素进入头脑
佛教中的“分别”会产生什么结果?
宗教总会伴随着迷信
宗教不单单包含感情,还有知性的元素
努力寻找宗教被误解的方法
第三讲 作为宗教的佛教
只有加入神秘情感,宗教才具有鲜活的生命
佛教中还应加入情感的因素
真宗强调情感,而禅宗则强调智慧
宗教的被动性
宗教行动上展现出的个人色彩
第四讲 《楞伽经》大意——楞伽经与禅宗在历史和内容方面的关系
《楞伽经》的大义及其版本
这部经书是如何传承的呢?
《楞伽经》为何与禅宗有如此紧密的关系?
第五讲 神秘主义的禅
达摩来中国后传播的禅到底是什么?
日本禅与中国禅有什么不同?
从禅宗“十牛图”得到的启发
解说
本书根据1926—1927年,我在大阪中禅寺的演讲稿整理而成。目录也是按照演讲时的顺序。最初是想按照预定的顺序展开,但事非所愿。因为演讲不同于在学校授课,公开演讲时的内容会随着当时的心情展开,往往无法按照原定的讲稿内容进行。
妙中寺的大和尚是高昌眉山,他同时兼任镰仓佛日庵的住持。他的师父——福泉东阳老和尚已经圆寂。我学生时代时,老和尚给予了诸多关照。此次演讲稿的出版,希望能对世人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能成为对老和尚的一种报恩。
铃木大拙
于洛北,也风流庵
《禅是什么》是“世界的禅者”日本禅宗大德铃木大拙先生所著禅学经典著作之一,主要探讨禅的本质。首先通过与哲学、道德、宗教的对比,介绍作为宗教体验的禅是什么,然后介绍禅在佛教及东方文化中的位置,引导读者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在当今世界弘扬禅”。在本书中,铃木先生以自身对禅的深切体会为基础,借助西方现代思想方法深入透彻地解答了“禅是什么”这一命题,对于现代读者同样具有深切的启示意义。
铃木大拙著的《禅是什么》详细地解释了禅的基本概念,是初学者必备禅宗入门典籍。由“宗教体验的禅”和“禅在佛教中的位置”两部分构成。主要讲述佛的基本概念,佛教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经验和宗教体验,也包括从“证三菩提的禅和《楞伽经》”等佛教经典的角度进行解读,还涉及心理学、哲学、宗教学等相关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