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部《倾城之恋》,知道了张爱玲这个名字,并看到了一张她的照片。那时对张爱玲的最初印象,便是她头微仰着,手扶在腰际,眼尾淡淡扫过来,仿佛将这世间的一切都收入眼底,却又好像什么都无法入她的眼。也正是由于那张照片,才一直觉得她定是一个孤
傲、清冷的女子,犹如活在这世间之外。
然而,当你注意到她身上所穿的那身衣服时,却又一定会与我一样,突然发现,原来这位孤傲的女子,也有这样可爱的一面。在旧时的人眼中过于色彩斑斓的配色,却颇得这位小资情调的小姐的喜爱。宝蓝配苹果绿,松花色配大红,葱绿配桃红的搭配,在当时的大上海
社交圈中,是那般的与众不同,想让人忽视她都不太可能。
张爱玲曾说:“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言语。”她的那些色彩斑斓,也许正是她心中对世界、对生命的美好渴望,正是她不同于其他人的言语。她说,“我既不是美女,又没有什么特点,不用这些来招摇,怎么引得起别人的注意?”她说,“我小时候没有好衣服穿,后来有一阵拼命穿得鲜艳,以致博得‘奇装异服’的‘美名’。”
也许是童年时期家庭的不幸,被双亲忽视,才造就了她这般外表看似孤冷、但内心却极度渴望美好与关注的性子。但无论这个世界如何冷待了年幼时期的张爱玲,不可否认的是,在大上海的灯红酒绿中,在古典与时髦的碰撞与交融中,她的“文学梦”还是一点点地萌发了。这座曾被她描绘成“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的城市,孕育了她的智慧,让她对文学有了更深的渴望。
张爱玲在文学上的天分是众所周知的,作为她的一名忠实的文学追随者,在这里我暂不赘述她的文学天分;作为一名吃货,我反倒对于她文字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那些生活中的她的可爱的另一面比较感兴趣。
如果细读张爱玲的文章,就会发现在她的作品中,很多内容都与吃有关,这不得不让我相信,如果民国时期也有“吃货”这种说法,这位傲娇的张大小姐绝对会当仁不让,被人称为“吃货里的资深行家”。而更让我惊喜的是,她笔下的美食,全都五彩斑斓,有着自身的色彩,仿佛最伟大的画家用他们手中的画笔,为其点缀了最美丽的颜色般,让人只看上一眼,便深深地爱上。
这从她的一篇名为《谈吃与画饼充饥》的长文中就能看出来。在万余字的篇幅中,张爱玲对美食的追求与热爱几乎随处可见。
就连在如今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再普通不过的大饼和油条,到了这位资深吃货张大才女的笔下,也变得美味了不少。她说:“大饼油条同吃,由于甜咸与质地厚韧脆薄的对照,与光吃烧饼味道大不相同,这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有人把油条塞在烧饼里吃,但是油条压扁了就又稍差,因为它里面的空气也是不可少的成分之一。”看了这段形象的描写之后,你有没有想起今天早上吃的油条和豆腐脑?想来如果少了那些蕴藏其中的空气,再吃起油条来,难免会缺了那股子松脆可口的感觉。
张爱玲还曾给一些以前不知道名字的美食起名,例如,《谈吃与画饼充饥》一文中提到的另一种吃食——“蛤蟆酥”:
我母亲从前有亲戚带蛤蟆酥给她,总是非常高兴。那是一件半空心的脆饼,微甜,差不多有巴掌大,状近肥短的梯形,上面芝麻撒在苔绿底子上,绿阴阴的正是一只青蛙的印象派画像。那绿绒绒的就是海藻粉。想必是沿海省份的土产……
蛤蟆酥不过是因为外形长得像青蛙,便被张爱玲起了这样有趣的名字,其实并不是什么稀罕的吃食,不过是一种用海藻粉、面粉、油酥和芝麻等为原料,经过烘烤之后制成的香酥饼,这种食物在旧时苏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除了《谈吃与画饼充饥》之外,张爱玲还写过一篇名为《草炉饼》的文章,里面描写了一种放在炉子上烤的无油烧饼。P2-4
二十岁以前,虽然喜欢吃,但我从不敢以“吃货”二字自居。因为在我心里,吃货是比较特别的存在。他们不仅喜欢吃,而且会吃、懂吃。他们明白什么样的吃法才能让一道美食变成1+1>2的奇妙组合。
而那个时候的我,刚刚脱离了初中、高中的食堂大锅饭,真正步入能够吃到各种美食的岁月。只不过,我对于何为真正的美食,还不是很了解,仍然处于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阶段。
大学时,仿佛是为了证明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时间,每到放假的时候,我便迫不及待地拉着宿舍的姐妹到外地去旅游。
那几年时间,我走了很多地方,近一点的是学校周边的城市,而最远则到了俄罗斯。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有意无意地寻找当地美食。
我喜欢吃川菜里的干煸芸豆,喜欢吃鲁菜里的糖醋里脊,喜欢吃苏菜里的荷叶粉蒸肉,喜欢吃湘菜里的口味虾……看着面前那一道道精致的美食,除了一边擦着口水之外,更多的是心里的满足与欢喜。
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我也已经跻身真正的“吃货”行列。
在我以前的认知里,食物就是用来填饱肚子或者解馋的,那时的我从没有想过,美食竟然还能令人心情愉快,甚至让两个原本不熟悉的人,只因一道美食,瞬间成为相见恨晚的知己。
美食,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和x相遇在济南,可以说,那次相遇是比较尴尬的。
那一次出游,我没有拉着宿舍姐妹,而是一个人踏上了旅程。第一次到济南,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无比陌生,有些路痴的我,分不清东南西北,甚至笨得看不懂导航地图,折腾了好半天,才终于找到了著名的芙蓉街。
走在人来人往的拥挤小巷里,我一边品尝着街边的美食,一边心情愉悦地戴着耳机听音乐。这时隐约听到“章鱼小丸子”的叫卖声,我心里一阵激动,没想到,我的突然转身,让我和x撞在了一起。
两个女孩子,都是独身一人,手中都拿着吃了一半的蒙古大肉串,嘴巴里也都明显塞着还没有嚼完的烤肉,彼此大眼瞪小眼,差一点来了一个亲密的KIss。我们两个奇怪的举动,瞬间引来周围人的围观,那一瞬间我的大脑是空白的,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反应。好在x反应比较快,瞬间后退一步,她看了看同观的众人,只问了我一句,“一个人吗?”
当时,我的大脑还没反应过来,但身体却先做出了反应,点了点头,下一秒,就被x拉着手挤出了人群。不知道走了多久,我们终于在一处相对人少的地方停了下来。
我以为她会说些什么,但她只是站在那里,将手中的大肉串吃个干净。看着她那样认真地吃东西,我也被感染了,然后,我也选择了安静,和她一样,静静地将手中的肉串吃掉。
“我叫x。”她说, “既然你也是一个人,你也喜欢吃大肉串和章鱼小丸子,我们就搭个伴吧。我也是大学生,一个人出来玩。”她对我自我介绍。
对于她这样干脆的决定,我有些惊讶,但我并没有反对,相反,我的心里还觉得暖暖的。从没有想过,我这一次的旅程,还能找到一个玩伴,就因为一份章鱼小丸子。
缘分就是这样奇妙,在你不经意间,也许就来到了你的身边。而往往很多时候,身边的美食,就是将缘分带到你身边的媒介。因为喜好相同,所以人与人之间才有了更多的连接,因为喜好相同,才有了更多的共同点。
就像我和x。
如今已经几年时间过去了,我们依然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因为美食,让我们相遇;因为美食,我们有了共同话题;因为美食,我们成了好朋友。
缘分.就是这样的奇妙。
自古以来,美食很大一部分是靠名人、靠文人墨客、靠民间推动的,这一点在民国时代表现得更为突出。吃吃喝喝绝不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这是一个美食绚烂的时代,它直接影响了现在的“美食地图”。
钟小萌著的《民国好食光》不仅是一部关于美食的故国风情录,更是一幅民国名人的生活百态图。作者以清新细腻的文字,将民国的才子、才女、名伶、名士与各种风雅饮食的渊源、趣闻娓娓道来,从美食写到食事,从食事写到人生,诗意的文字中流淌着相当入味的民国风情,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食物是探寻民国岁月的一把钥匙,有了它们,我们和那些闪光的名字之间,仿佛有了一座桥。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美食的故国风情录,更是一幅民国名人的生活百态图。
钟小萌著的《民国好食光》从“吃”下手,切入张爱玲、苏青、鲁迅、张大千、老舍、梅兰芳、汪曾祺等二十余位民国名人的私生活,细数各位大咖的口味、嗜好、趣闻、雅事。从美食写到食事,从食事写到人生,酣畅的吃意中流淌着诗意的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