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世界可以这样美好/青年思想家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林先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世界可以这样美好》收集了诗人、作家王林先的一批哲理性和现实性皆强、生活情趣较浓的文化小品散文。书稿文字精炼,隽永耐嚼,平淡中蕴含哲理,富有思想性,读后让人深思,有西方美文的特点。

本书中每一篇都是一次人生的追寻,从日常生活到旅程,从过往的历史到现实的世界,从乡村到都市,从斗室到大千世界,每一篇都滤去了尘土,“抓住时光中的慈悲与智慧”,在体验与想象中,完成了一次次生命的蜕变,回归到简单、恬静、澄明的人生里。

内容推荐

《世界可以这样美好》是王林先最近会出版的一部随想集,这是一部充满哲思的诗意之书。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体察思考,他笔力纵横,想象丰富,境界高远,清丽脱俗,用飞扬的才情追究寻常物象下蕴含的深刻哲理;他以诗人的敏锐和激情,凭借丰富的知识积累和人生体验,抒写了诗人的生命感受和思想旅程,虽沾染尘世的琐碎,却不虚浮内心的梦呓。

目录

印象及其他

 进入更大的生命才是更大的快感

 他不想讨好这个世界

 追寻美好的人生世界

 给自己留一个更荒凉的位置

世界可以这样美好

 人生是一场有思想的旅行

 探寻与宽恕:坐火车经过一处果园

 从内心深处寻找自己

 在内心激起美的回响

 自由和爱构筑天堂

 窗前花未眠

 城市边缘,一棵树及其他

 如果城市的阳光照进一片菜园

 我看见那些脸

 满城遍是银杏叶

 世界可以这样美好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乡关行色何匆匆

 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红楼隔雨相望冷

 无边光景一时新

 余香惹梦到天涯

 在花朵世界呼吸生命甜香

 芙蓉如面柳如眉

 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一生的学习

 春风桃李花开日

 永恒的劳动

 曾经以为是命运

 创造力与延续性

 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

 四十九盏灯

 牢记卑微是一种大勇

 遥望时空的风险

 谁建造了水晶宫殿——旧梦随笔

 假如未来可以忘记 

 极端体验与喧嚣的孤独 

 时光底座上的童年月亮

 把你的影子放在日晷之上 

 他守护着不可摧毁的事物

 但愿人长久

 带雨斜开扁豆花 

 在内心深处发现美丽的时间

 自由良知的诗意救赎

 当世界回到表象

 抓住时光中的慈悲与智慧

 我们离自己有多远

 个体真实性与群体表现力

 在历史想象中面对命运

 悲悯到尘埃

 时光高处美丽的神话

 爱是一场自我教育

 酒、火锅、自由与现代化

 在奔跑中遗忘

 对视

每个春天都有一个承诺(代后记)

试读章节

人生是一场思想的旅行

从停车场出来,穿过一条已经很拥挤的马路,绕过一道栅栏,顶着管理员无所不在的目光,踩着别人刚刚踩过的台阶,进入一个海边公园。叶子绿得黯淡起来,风吹得很勉强。一些黄花正在努力开放,一些却低低凋谢了去。

路边几处摊点,有的卖土特产,有的卖纪念品,物品大多廉价、粗糙。摊主自己倒是信心十足,并不热情推销,硬生生对到此一游的陌生人摆出近于优越的姿势来。他们也许是旅游景区最无法回避的存在,凌乱,疲惫,心怀企图,让人心生警惕又无可奈何。他们对所有风景稔熟于心,对每一个传说津津乐道,善于从陌生人身上寻找机会,因而也会充满希望和激情。

这是一个新鲜的早晨,我们站在一个未曾到过的地方。太阳还没有出来,风和缓地吹送些淡淡腥咸,空气潮湿而清凉。一个巨大雕塑将一个人的眺望姿势安放在小广场上。他在这里眺望大海,充满自信地宣称“换了人间”。和许多对己知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一样,他曾经不容置疑地被奉为神明,后来也常常处于纷然物议之中。

高亭低台,短台阶蜿蜒相续。峭壁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灌木,摇曳生姿,撩动亭台陈旧的暗影。那些经过烈日暴晒、台风撕扯、海潮扑打的灌木,已经将根深深地长成岩石的一部分,它们的绿叶与花朵成为海边最柔和的风景。有些不知名的鸟,数量不多,白色的、灰色的、黄色的,穿梭于灌木间,或者停在枝头审视行人。那眼神,精灵一般。偶尔一声轻啼,一闪之间,像一道光。

海滩上已经洒落了很多游人。沙与海水之间,礁石与礁石之间,留下了人的痕迹。那些长相青涩的海菜、沉默友善的贝类、不谙世事的鱼虾,在离开大海的时候成就了游人的欢乐。潮涨潮落,沉稳,温和,却有一种无法把握的威严和节奏。慢慢走向海,水渐渐覆盖身体,渐渐冷,渐渐重。海水震荡越来越深刻,心便空落起来。有船经过近海,粗重的汽笛声飘到岸边已经很轻盈了。

天空在高处延伸,海在低处扩展,在不远处连成一片。再远处,目力不能及,便多出些神往。“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那些长生不老的念想、天长地久的爱情、无所不能的神通,便在虚无的神往中成为某种信仰。

我们习惯于这样的观察,一切粗略地收于眼底又仿佛无微不至。仅仅是观察,是一种基于到达的感知。让自己内心获得某种满足的观察的深度,并不取决于陌生的程度以及对陌生敬畏的程度,而取决于习惯和本能。这也许就是对世界的一种态度,或者说,对世界表象的一种态度。基于这样的态度,我们往往试图以思想去覆盖那些表象。

叔本华说,我们所处的世界如何,主要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看待它。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有人认为它荒芜、枯燥、肤浅,有人觉得它丰富、有趣而且充满意义。因而他用两个命题覆盖世界和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人生是一场旅行。

观察和看待都不算思考,但都有出于直觉对世界表象的某种判断。判断,思考,定义,然而没有哪一种思考可以改变世界。改变的是自己,或者说,自己将自己覆盖到世界的某种表象上,一遍一遍修改和涂抹。结果,当然是形成不同而多变的自我,雾一般的。

正如换了的人间依旧只是人间,一切外在附加无法改变根本结局。贺拉斯说,用棍子赶走的自然,它仍然会回来。我们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智慧,包容自己和自己的世界。克里希那穆提把那种智慧归结为一种无意识的先天思维,一种经历炼狱过滤而不含杂质的幸福思想,正是这样的思想“创造了无限以及生活在无限中的神灵”。

我还无法把握这样的思想。我尽可能安静地打量这个世界,随遇而安,尽可能让干净的东西过滤到迟钝的心灵,而不去为假定圆满的人生做“周详的准备”。叔本华断言,不管是哪种准备,都是最常见且最严重的愚蠢行为。我对这些话的理解和记忆,刚好出于一种无可奈何的短缺和不以为然的怠惰。

P1-3

序言

进入更大的生命才是更大的快感

王林先又有新作问世,嘱我写篇文章,我本想找个什么名人给他写,但思来想去,一来我认识的名人不多,而靠谱的名人更渺茫,还不一定请得动,所以就不揣冒昧,干脆自己动手算了。

其实和王林先并不相熟,有限的几次见面,似乎都是在闹哄哄的饭局上,其间总有人说起他是如何了得,出过多少书云云,但一直没有读过他的东西,所以这个文名于我而言也只是一个空名而已。相反,倒是王林先的酒量令我暗暗吃惊,见其每次都是豪饮,但从未见其醉过。此外,据说他还是诸多游戏的高手。这就令人刮目相看了。用他一位朋友的话来说,看他下了班都在耍嘛,却还能写出一本一本的书来,简直让人搞不懂。说实话,对于这种本事,我是相当佩服的。我自认为还是一个时间上比较自由的人,而且美其名日以学术研究为业,但在高校待了这么些年,也没整出多少东西,至少从数量上看,和王林先比,相当汗颜。由于这个缘故,我对王林先倒是生出一些好奇来:这家伙到底是个什么人呢?

老话说,文如其人,那就读读他的东西吧。

读完开篇之作,所谓“人生是一场有思想的旅行”,就有让我眼前一亮的感觉。一言以蔽之,所思不俗也。何为不俗?言之有物也。因为这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附庸风雅、华而不实。这也让我想起一件事来。我一位同事的研究生毕业以后到一家国企做文字工作,按说学以致用,算是一个好差事了。但不久前打电话给我的同事,说是一定要考回学校读博士,原因是担心一天到晚写那些官样文章,长此以往会把手给“写坏了”。毫无疑问,考虑到那些削尖了脑袋都想混进国企的人,这个理由有些奢侈,甚至有点矫情。但以我对这个学生的了解,我相信他说的是真话,而以他的家庭状况来讲,他是有资本做这个选择的。所以这件事的关键不在于评价他是否可以这么“任性”,而是如何看待他的感受。因为我本人也曾在某机关单位受过类似的“折磨”,所以对这个学生的感受是颇为同情的。但读了王林先的文字,我才发现凡事都有例外,即便是从事很刻板的行业,也不一定就会把手给“写坏了”,也不一定就得痛苦地忍受某位哲学家所说的那种“职业生命”和“个人生命”的险恶分割。

王林先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可以在两个生活的频道上随意切换。白天,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工作人员,而夜深人静之际,他则是一个安静的思想者和写作者。而读完这些文字,这两个形象则会合二为一。想起他总是一副笑眯眯的表情,这个感觉就更加意味深长。实际上在我看来,王林先或许随时随地都是一个虽“入乎其内”,但同时又能“出乎其外”的旁观者。其生存姿态正如其所言,“人生是一场有思想的旅行”。这话在我看来是颇有深意的。其义或许是说,“思想”不该只是人生的“边角余料”,而应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经线”。所以你会看到,王林先的“思想”不是密涅瓦的猫头鹰,要等到黄昏时才会起飞,而是随时随地都会悄然而至。雨中奔跑,夜半回家,吃个火锅,喝瓶啤酒,路遇塞车,过街穿巷,家中安坐,阳台打望……诸如此类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日常生活,都会成为王林先的“思想”契机。而那些如雷贯耳的思想者,诸如康德、叔本华、黑格尔、爱尔维修、尼采、海德格尔、以赛亚·伯林等等,就会纷纷现身,加入王林先的“思想旅行”,其逼格之高,自是心灵鸡汤一类的文字难望其项背的。很显然,这不是一般人能过的生活,当然,也不是一般人想过的生活。对于一般人而言,哲学家就是那些把简单问题搞复杂了的一类人,而生活的真谛则在于化繁为简,过目即忘,如果想得太多,就会活得太累。所以,宁可玩到精疲力竭、倒头便睡,也不愿有哪怕只是一秒钟的时间来面对自己;所以,即便是良知萌动,若有所思,也总是想方设法敷衍而过;所以,像王林先这般思之不倦,乐在其中,不仅难以为他们所理解,也是他们避之唯恐不及的。

何以王林先就能思,而一般人却不能?在我看来,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所有的思考都有一个自然情景的缘起。这并不是偶然的。看得见自然的人,才是可以超越凡俗的人。因为自然的视野,就是一个出乎其外的整体视野。一切人类的作为往往都在这个视野里显得狭隘甚至荒诞。无论多么热闹的人间场景,在四时变换、草木荣枯的感怀观照中都必然散发着终归于无的荒凉气息。我能在王林先的文字中读出这份悲悯,同时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如此爱思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善饮的人。因为好酒与好思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日神与酒神的交汇,是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思乃人生的本份,所谓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但醉却是人生的解脱,因为摆脱个体的纠缠,进入更大的生命才是更大的快感。

但王林先的思考并不轻松。它不是那种迎刃而解的痛快穿越,而是一种磕磕碰碰的彷徨探寻,给人好似一种和着冰块生吞啤酒的感觉。所以,坦诚地讲,他的文字读起来是有点累人的。甚至与他相交甚深的朋友说起他的文章时,都连连摆手说:“看不懂!看不懂!”此说虽然有些夸张,但确也能说明其文给人的印象。在我看来,这或许和王林先极其真诚的写作态度有关。他有那种面对事情本身穷根究底的纠缠精神,而事情本身的复杂性便决定了表述不是一件轻车熟路的活儿,但他又不愿意轻易滑入修辞的快感而忘乎所以,而是执著于且行且思的艰难跋涉,且不存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期盼念想。所以,如果你只是打算找本睡前点心式的小读物,那还是与王林先这听起来“可以这么美好的世界”就此别过为好。

那么,王林先的这一趟“思想的旅行”里都有一些什么样的风景?是不是会让一般人望而却步,不敢涉入?我想我已经哕嗦得太多,说的话也未必“靠谱”,所以就不“嚼”给大家看了,还是请读者诸君原汁原味地享用,然后自行判断吧。

(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四川省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

后记

每个春天都有一个承诺(代后记)

清明时节,没有古诗文中描述的凄风苦雨,没有对逝者泛滥的凭吊,没有户外踏青裙钗红颜的浪漫,也没有扎堆旅行堵车赶路的仓皇——三天假期,第一天,七点起床,坐在书房乱翻书。许多书,或者是对盛名之下的作者感到好奇,或者是别人文章频频提及,或者是一时喜欢,就买了,翻几页,放下来,对自己说有时间再看。有时间的时候,觉得每本书都该好好看看,这本书翻一阵,那本书翻一阵,却常常不知该看哪一本。沟口雄三《李卓吾·两种阳明学》里借吉田松阴之死解读“心即理”及其使命,以赛亚·伯林《启蒙时代》孜孜不倦阐述自己对十八世纪欧洲哲学家的理解,《抱朴子》大谈“厥初岁古、民无阶级”,张岱喋喋不休讲述西湖旧迹旧梦,这些书就摆在桌子上,看哪一本呢?我也拿不定主意。如果撇开历史文化意蕴,清明节也许仅仅就是一个假期,春天的假期,和其他假期一样,容我把一堆书翻完,嘻嘻然完成任务,却不记得书中写了什么。然而春天的假期和其它假期实在不一样,在乱翻书之中虚度过去总有些于心不甘。

花开过了,小区绿叶满满,风吹,草木摇摇,一些甜香飘飘入心。我们把自己的身体、建筑物以及各种交通工具挤在一起,常常挤得透不过气来,心里不由得抱怨离自然界太远了,或者说破坏自然太深。实际上,自然界同样时刻和我们挤在一起,一片叶子,一缕草木甜香,甚至草丛下的泥土,都是承载我们又是让我们感受“对应”的自然界。我深深吸口气,风已经远远走开了。桌子上一束干透的黄花,凌乱地放在瓶子里,与我的笔、日历相伴。花落就该归于尘土,像我这样把花晒干装饰自己的时光,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况且我连那花的名字都不知道。绿了一冬的黄桷树叶子偏偏这几天黄透,哗啦啦落一地。那是一种很奇特的南方树种,新叶子长出来,老叶子才凋落,树枝就没有了光秃秃的孤独。我开始泡茶。铁观音。茶汤清澈,两壁书脊倒映在茶汤里,亮汪汪地晃。

七点半,没有人打电话给我,没有人召唤我出行,没有人要和我一起去远方。我只是慢慢喝茶,我觉得,过惯了“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日子,早起喝茶可以找到有一种熨烫心灵的“空”。

茶叶是半个月前我在厦门大学学习期间买的。我不知道一星期的学业会对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我明白安静地学习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生活,何况在声望高卓的厦门大学呢。我很喜欢校园里干干净净的南国风情,喜欢各种各样的绿,喜欢空气带着阳光味道。然而还是不尽如人意。人太多,汽车太多。拥挤的食堂里各种各样的对话让人疲倦,对,就是孩子们太多理想让我这样的旁观者心生不堪。对于这个世界,我这样的人,该给予什么、索取什么呢?我望着拥挤在食堂和路上的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想。想着想着就听见隔壁南普陀寺传来的钟声。我不知道学校和寺院怎么会隔得如此之近。学校和寺院最大的共同点,也许就是承载、传递信仰和思想。让许多人痛心疾首的是,一些学校和寺院已经成为市场与欢场。在南普陀寺,许多僧侣来去匆匆,我想,信仰还是有人继承的。在美蓉湖边,几个学生抱着厚厚的书交谈,我想,思想终究会薪火相传的。午后,我躺在宿舍里看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暗店街》。一个丢失了记忆的人试图找回自己,但是他失败了,最后一个相关者在海上失踪,他只找到一些可疑的迹象和生活的碎片。我想起曼德尔施塔姆的诗:“人死了,热沙冷却,昨天的太阳被黑色的担架抬走。”一个时代苍茫的背影,早己消失了血痕,但与灵魂相关的剧目,总会在未来上演。我猛然坐起身。阳光透窗而入,天空蔚蓝,人声远远的。

课余,去鼓浪屿。一道平静的海湾,一个繁荣的海岛,一些老房子承载着财富与老故事,停留在阳光和海风里。旅游淡季,依然挤着许多人。我们在街巷里穿行,在各种小吃摊子和烹制海产品的味道里穿行,没有太多想象。也许我们只需要找个地方坐坐,喝茶或者喝酒。十点半,我们在一个院子里喝啤酒,谈家里的猫和小狗何等聪明可爱,甚至时时牵扯了回家的心思。我想也许就是这样,心灵打开,善意开出花朵,平常生活就显出如此动人的美好来。午后,喝二两金门高粱酒。酒香与海风的味道混合在一起,我感觉有些恍惚。再走几条街,找到一处开花的楼顶。没有鼓点汹汹的潮声,营营市声变得很淡,绿叶红花散发出细碎的香味,阳光空明温暖,白云慢慢飞。我们将自己内心塑造并引以为依靠的世界慢慢推开,与一座小岛的春天懒散地靠近。五六个人,一壶柠檬茶,一处狭窄的屋顶,一个下午的时光,一个小岛的春天,何尝不是一个世界?我们找到自己之后抛弃自己,丢失自己之后又必须努力找回,这是不是风景梦幻里的命运?

……

此时另一位朋友正在西藏穿行。她经可可西里到拉萨,从布达拉宫到大昭寺,穿越米拉山口到雅鲁藏布江河谷,看过林芝桃花村之后到纳木错。纯粹的白,柔和的艳,深远的蓝,盛大的落日,宽阔的高原,清幽的大江,深邃的湖泊,她一步一步穿行在个人情绪与天地胜景相融合的梦想里。我开始相信她记录下来的句子:“如果你拥有纳木错一般的纯净,你便会获得唐古拉一般的深情。”关注别人的旅行,通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我等“不惑”之人,实在缺乏新鲜想象力和一往无前的信心。前几天,深夜,我在书房读北岛的《蓝房子》。一篇题为《上帝的中国儿子》的文章讲,作者和诗人乔纳森坐出租车去机场,天空有苍白的月亮,六十五岁的女司机边开车边用变焦相机照月亮,吓得他们赶紧抓紧椅背。老太婆叹息:“可惜升得太高了。”乔纳森说:“抓住月亮可不容易。”老太婆说:“关键是抓住好月亮!”北岛写道:“出租车拐弯,与月亮分道扬镰。老太婆放下相机,吹起了口哨。”读完这一段,我一下子站起身,抓起白酒杯子狠狠干了一大口。书房外灯光点点,显出各种形状的暗。雨沙沙响。酒劲瞬间升起。我好像看见了月亮。啊。痛快!

其实我不喜欢认真打牌,总有一种不安悬在心头,而且难免胡思乱想。好在很快结束,朋友们站起身,喝酒去!一段时间,“乡村柴火鸡”风靡成都,郫县一个朋友在近郊一片空地上也开了一家。的确是乡村,土灶、柴火也符合城里人对乡村的想象,只是味道与农家风味相差很远。我们在土灶边坐下来,举起酒杯。宋代一个叫高菊涧的人写过一首《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墓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我背给大家听,然后说,大家好好喝点酒,高兴点。清明过了,这一春,也许就这样了。朋友们似乎不太响应我的说法。我打开手机,有同学在微信上展示高中毕业时的合影照。仔细看看,想起已经有好些同学去了另外的世界。他们生命的消逝大多与酒密切相关。就是现场一位朋友,她以前的丈夫也是因为醉酒窒息,在沉睡中离开这个世界。活着的我,还有朋友们,以后会如何呢?这必然会是酒后某个迷茫的话题。一阵风过,我真的有些冷。我们大声说话,默默喝酒。妻子说:回家吗?我说:要回家。酒意慢慢涌,醉与不醉难以明了。我在车里背木心的诗:“从前的日色变得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木心是个骄傲的人,他怎么知道“人家就懂了”?想着想着,依稀记得给一个不在身边的人打过电话。垂头而睡,一段回家的路就走过了。

假期第三天,足不出户。还是喝酒,读书。除此之外,我还能做什么呢。夜深惊起,就泡一壶茶,在小书房慢慢喝。飞机飞过的轰隆声和汽车刹车的吱呀声,不时穿过黑暗传来。窗外的空气一动不动。酒精已经从肉体进入灵魂深处,正如我们从花朵凋谢进入春天深处。“你的肉体不只是时光,不停流逝的时光。你不过是一个孤独的瞬息。”博尔赫斯在暗处说。我面对那些打开的书,还有我自己即将出版的书稿,以及朋友赵剑锋评论我书稿的文章《他不想讨好这个世界》,我相信任何一种灵魂,就像血液,都会在春天沸腾。我不想讨好这个世界。我相信总有一种未曾意识到的东西,在厌倦与疲惫的泥土高处长出绵绵春草,召唤我们走向未来。我自己,还有些人,都会有独自追寻灵魂的方向。我们不孤独,也不是瞬息,因为每个春天都给人一个承诺。甚至可以说,每个春天,本来就是一个承诺。

书评(媒体评论)

看得见自然的人,才是可以超越凡俗的人。因为自然的视野,就是一个出乎其外的整体视野。一切人类的作为往往都在这个视野里显得狭隘甚至荒诞。无论多么热闹的人间场景,在四时变换、草木荣枯的感怀观照中都必然散发着终归于无的荒凉气息。我能在王林先的文字中读出这份悲悯,同时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如此爱思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善饮的人。

——皤晓林(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散文和女人的裙子一样,越短越性感,越短越让人不安和兴奋。然而,短,也是危险的。莉迪亚戴维斯的文字就有这种危险的魅力。干净,爽利,如一道道明亮匕首划过的疤痕。在她面前;“极简主义”大师雷蒙德卡佛都显得无比繁复。王林先的散文是在宏大叙事的宽阔语境里做得较短的,他不提供鸡汤式的治愈,他的责任只是为了将你割伤,然后在你的伤口上撒盐。

——赵剑锋(作者系青年作家、著名诗人、资深媒体人)

近五十篇散文,每一篇都是一次人生的追寻,从日常生活到旅程,从过往的历史到现实的世界,从乡村到都市,从斗室到大千世界,每一篇都滤去了尘土,“抓住时光中的慈悲与智慧”,在体验与想象中,完成了一次次生命的蜕变,回归到简单、恬静、澄明的人生里。

——莫光华(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博士、系主任)

这本诗意之书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体察思考,他笔力纵横,想象丰富,境界高远,清丽脱俗,用飞扬的才情追究寻常物象下蕴含的深刻哲理;他以诗人的敏锐和激情,凭借丰富的知识积累和人生体验,抒写了诗人的生命感受和思想旅程,虽沾染尘世的琐碎,却不虚浮内心的梦呓。

——卢一萍(作者系实力派军旅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4: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