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甬祥——科技革命中国不能再次失之交臂
人物简介
路甬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核心提示
在今后的10—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会改变全球产业结构和人类文明的进程。围绕新科技革命,一场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的世界竞争正在全面展开。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的现代化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大变革、大事件,能否抓住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培育新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绿色、智能、普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和方向。
温家宝总理在不久前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说,世界正处于科技革命的前夜,这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有利时机。我们必须把握机遇,推动我国经济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
为什么说当前“世界正处在科技革命的前夜”?科技革命最可能在哪些领域取得突破?这场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我国经济在转入创新驱动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哪些障碍?围绕这些问题,记者日前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进行了独家专访。
当今世界科技正处在革命性变革的前夜
记者: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正处在科技革命的前夜”的说法频频见诸报端。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路甬祥:科技革命的发生,取决于现代化进程强大的需求拉动,源于知识与技术体系的创新和突破。
全球200多年的工业化,仅仅使不到10亿人口实现了现代化,但自然资源已面临枯竭的威胁,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破坏。以能源为例,化石能源时代终将过去,悲观估计有100年左右,乐观估计还有200年左右。化石能源的广泛使用,污染环境。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对环境和人类生存造成巨大的影响。
由此可以预见,未来包括中国在内的数十亿人口实现现代化的愿望与努力,与地球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将日益尖锐。中国、印度等国家实现现代化,不可能再沿袭传统的依赖攫取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再沿袭历史上少数国家以集聚世界多数资源为手段的发展模式。这就迫切需要人类开发新的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创建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需求与矛盾,强烈呼唤着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记者:从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来看,是不是也到了需要突破的时候?
路甬祥: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都是在长期知识积累基础上的突变,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先看科学革命。它是科学思想的飞跃,源于现有理论与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现象之间的冲突,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尽管知识呈爆炸增长态势,但基本上都是对现有科学理论的完善和精细化,未能出现可以与上半世纪的相对论等六大成就相提并论的理论突破或重大发现。
再看技术革命。它是人类生存发展手段的飞跃,源于人类实践经验的升华和科学理论的创造性应用,导致重大工具、手段和方法的创新,表现为人的能力和效率的质的提升。从近现代技术革命发生的周期看,每隔一个世纪左右发生一次技术革命。 “科学的沉寂”至今已达60余年,发生于20世纪30—40年代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距今也已有近80年——新的科技革命已是箭在弦上。
记者:国际金融危机会不会加快科技革命的到来?
路甬祥: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与突破,引发制度和管理创新;同时,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和管理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方式,是摆脱危机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无疑将加快科技创新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所以,无论是从科技发展面临的外部需求来说,还是科学技术内在矛盾判断,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当今世界科技正处在革命性变革的前夜。在今后的10—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科技创新与突破将创造新的需求与市场,将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将改变全球产业结构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即将到来的新科技革命,既是对我们的巨大挑战,又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机遇。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依靠科技创新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手段;从长远看,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的现代化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大变革、大事件,能否抓住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培育新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绿色、智能、普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和方向。
在能源与资源、信息、先进材料、农业等领域将会发生革命性突破
记者:根据您的判断,新科技革命可能在哪些领域取得突破?
路甬祥:准确预见科技革命何时发生、在哪些领域发生是困难的,但也并非完全无迹可寻。自2007年秋开始,中科院组织300多位科学家花了1年多时间研究的中国至2050年的科技发展路线图显示,(中国未来50年)在能源与资源、信息、先进材料、农业、人口健康等领域将会发生革命性的突破。
在能源与资源领域,人类必然会迎来后化石能源时代和资源高效、可循环利用时代;在信息领域,几乎所有现有的信息技术到2020年前后都会遇到难以继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在农业领域,必然要进人生态高效、可持续的时代,不仅将继续发挥其保障食物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等传统功能,还将担负起缓解全球能源危机、提供多样化需求和优良生态环境等新使命;在人口健康领域,到本世纪中叶全球人口可能达到90亿,人类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保证食品、生命和生态安全,攻克影响健康的重大疾病,将预防关口前移,走一条低成本普惠的健康道路。所有这些,都呼唤着在相应的科学技术上有革命性的突破。
记者:除了上述战略领域,在基本科学问题上会有哪些突破?
P2-4
第一章 宏观政策
路甬祥——科技革命 中国不能再次失之交臂
徐匡迪——工程科技 撑起强国富民的脊梁
丁仲礼——环境气候 用数据捍卫国家发展权
杜祥琬——能源 科技引领能源革命
樊杰——国土资源 主体功能区从根本上改变盲目发展
孙鸿烈——环境 生态建设政府动作亮点多
张洪涛一能源战略 角逐能源战略制高点的新竞赛
李国杰——中国信息技术 已到转变发展模式的关键时刻
叶天竺——矿山 中国危机矿山将成为历史名词
王安建——未来能源 描绘中国能源战略的未来图景
第二章 能源开发
翟光明——石油勘探 中国油气勘探全球一流
胡兆光——电力装机 全球第二大电力装机国
孟宪淦——太阳能 太阳能产业规模全球最大
时璟丽——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飞速发展
毛宗强——氢能 氢能的产业化应用并不遥远
林百强——常规能源 火电制造能力全球第一
蔡睿贤——能源储备 能源储量人均占有率低
石元春——生物质能 能源紧缺促生物质能发展
黄鸣——太阳能行业 太阳能行业领先于世界
第三章 环境气候
王跃思——大气化学 理论机理研究亟待提高
绍敏——大气污染 奥运经验促进全国大气污染防治
贺善安——植物研究 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
任继周——草业科学 现代草原科学发展迅速
王金南——环境规划 约束性不断增强
蒋高明——植物生态 要追英赶美
魏奉思——空间天气 起步与跨越
刘昌明——水资源 2030年,中国实现水需求零增长
第四章 信息网络
陈金桥——通信产业 通信产业实现世界性跨越
杜占元——眵动通信 移动通信成就举世瞩目
宋俊德——-3G技术 中国3G技术在探索中前进
易卫东——无线传感 未来中国将更有作为
郭光灿——量子通信 量子保密技术领先世界
王守觉——信息科技 迷信思想阻碍科技创新发展
陈冲——软件 中国软件产值早已超越印度
陈俊亮——网络技术 网络发展受制于美国
侯自强——互联网 中国互联网十年内快速崛起
倪光南——输入法 计算机核心技术水平待提升
第五章 海空地探测
池顺良——地应力 地震预报研究在灾难中前行
林宝军——航天 中国神舟问天奥妙无穷
童庆禧——遥感 向对地观测遥感强国迈进
赵鹏大——矿石勘探 须大力提升深部找矿能力
焦维新——空间科学 空间科学技术蓬勃发展
许健民——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系统居世界一流
张兵——高光谱遥感 应用技术出口发达国家
刘先林——测绘 测绘仪器国产化需加强创新
龙乐豪——运载火箭 运载火箭孕育新飞跃
涂传诒肖佐——夸父计划 “夸父计划”披荆斩棘
第六章 前沿科学
王九庆——对撞机 正负电子对撞机创世界纪录
陈佳洱——加速器 中国有国际一流加速器装置
王贻芳——高能物理 中国高能物理研究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小谟——雷达 从模仿到自主研发的中国雷达
刘克新——重离子 中国研制出全球第二射频超导腔
李启虎——声呐技术 自主研发中国尚不具优势
陈和生——高能物理 21世纪将会有重大发现
于润沧——中国采矿业 向数字化进军
严陆光——磁悬浮 中国是最先运用磁悬浮产品的国家
叶朝辉——波普学 承载创新使命引领波谱学发展
第七章 人口健康
田雪原——人口科学 稳定低生育水平是重点
杭长寿——出血热 自主研发疫苗控制出血热
翟振武——老龄化 高素质低成本劳力才是长期优势
韩锐——癌症治疗 中国癌症治疗水平与国际同步
张丽珠—试管婴儿 中国试管婴儿技术居世界前列
周超凡——中医药 中医国际化关键是培养人才
陈可冀——中西医结合 中西结合医学人才断档
陈冀胜——药物创新 新药开发须与仿制诀别
巴德年——医药 中国为世界医学作出巨大贡献
曾光——流行病 中国控制非典效率令世界震惊
第八章 先进材料
赵忠贤——超导 中国超导研究在前沿的漩涡中
郭万林——纳米 全球首条纳米生产线将在中国
张人为——建材 中国建材生产规模跃居世界首位
严庆——塑料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塑料生产国
欧阳钟灿——液晶显示 中国液晶显示工业进入转型期
夏建白——半导体 中国需要加强半导体高端技术
王宇——激光显示 中国能否占领下一轮竞争高地
师昌绪——材料科技为国民经济奠基
第九章 产业制造
刘海中——彩电业 中国彩电业要努力掌握核心器件技术
夏治冰——电动汽车 中国充电汽车领跑国际市场
陈光祖——汽车 中国汽车需要自主创新
历军——高性能计算机 “曙光5000”,新的中国速度
朱民儒——产业用纺织品 行业高端产品有差距
蒋亦元——农机 中国农机研发具备一定实力
张子仪——畜牧业 中国饲料工业在逆境中崛起
祝善忠——旅游业 旅游业兴起见证居民消费变迁
柳传志——联想 从PC起步的产业报国梦
郝为民——卫星通信 中国如何抓机遇?
第十章 交通城建
刘自明——桥梁建设 中国正向桥梁建设强国迈进
杨佩昆——交通规划 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向“以人为本”转型
董学博——内河航运 中国水运沿海强内河弱
杨洪年——铁路建设 铁路运输效率世界第一
周镜——高速铁路 中国铁路向高速化挺进
邹德慈——城市规划 中国要避免城市建设千城一面
董学博——公路建设 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全球第二
孙永福——科技创新 推动中国铁路走向成功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腾讯新闻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科学时报》,采访100位中国顶尖科学家,着眼宏观政策、能源开发、环境气候、信息网络、海空地探测、前沿科学、人口健康、先进材料、产业制造、交通城建等十大领域,震撼推出新中国60年献礼之作,大型网络深度策划《中国硬实力》系列,解读现代中国在科技以及产业实力方面在世界的地位。
硬实力(HARDPOWER),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通俗的说硬实力是指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
100位各领域的两院院士、政府官员、重大项目工程师、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最具经验的投资家通过访谈、论文、调查等多种方式,谈本领域在世界上的位置、趋势、成就以及困境,以最量化的指标和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中国在各个分类领域的硬实力,从中解读出现今中国的硬实力。来自中国科学家的声音,认识国家实力,构建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