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小队穿着班洪王府号衣的打猎人碰上了捕获英国人的勐尼寨头人的队伍。
背弓弩、持长矛、挎长刀的领队走上前去挡住队伍盘问:“你们是哪个寨子的?抓的是什么人?”
勐尼寨头人气汹汹地喊叫着走上前来:“是哪点的小杂种来管老子的事?走一边去!”
佤兵队长坚持问话:“你们是哪个村寨的?抓的是什么人?”
看看问话人身上穿的是佤王府的号衣,头人消了点火气,说:“老子是勐尼寨的,出来打猎顺手捡了点便宜,网到两个洋嘎拉,拉回去砍头祭谷子。”
佤王府号衣队里冲出来一个身材瘦瘦的佤兵冲着头人就问:“班洪王昆钟早已明令禁止砍人头祭谷,你们寨子不知道吗?”
“昆钟管不着我们勐尼寨!”头人斜眼看看这个佤兵,命令手下人说,“我们走!”
“不准走!我要你们把抓的人交给我!”瘦佤兵用一种凛然不可违抗的口气对头人说。
头人发火了:“你是什么人?敢阻挡我,还要我放人给你,你找死啊!”
瘦佤兵一步不让地说:“凡属阿佤山十七葫芦王地的大小部落和村寨,都归班洪王管辖,班洪王是几百年来中国朝廷和政府任命的地区长官,你不知道?现今班洪王早就明令禁止砍杀活人祭谷的恶习,你敢违抗吗?”
另一个更瘦小的佤兵也站出来说:“佤王一再宣布:不准猎人头祭谷,明令几年了!”
勐尼头人不屑地说:“我没有杀阿佤人,我要杀的是洋嘎拉,谁也管不着!”
佤兵队长走近头人对他说:“头人,外国人做了什么坏事?人家来中国做什么你都不知道就抓起来砍头祭谷子,你不怕引起中国和外国的纠纷?头人,你可千万不能不明不白地杀这两个外国人啊!”
头人被问急了,蹬着眼说:“洋嘎拉跑到阿佤山地界来,不是来干坏事,还会干什么?他们又带枪又带刀的,你不杀他们,他们就会杀你。”
两个瘦佤兵走到两个外国人面前,看看年轻的,又看看年长的;两个洋嘎拉叽里呱啦地说了一大堆,瘦佤兵听不懂,问两个赶马汉子:“这两个洋嘎拉是做什么的?”
赶马人争着说:“兄弟,我们是马成君马王爷家的马帮,马王爷要我们带这两个英国人到阿佤山来看风景,他们就是哪里好玩就到哪里,画画、照相,其他什么也没干。兄弟呀,求你给头人讲讲好话,放了我们吧!”
哭丧着脸的赶马人也求饶说:“兄弟呀,我们也是庄稼人,闲时给马王爷赶马帮,家中一大帮老人、孩子,求头人别杀我们呀!你救救我们吧!”
勐尼头人不耐烦了:“你们几个佤王府的兄弟,别碍我的事,不然我不客气了!”一把推开佤兵,叫他的人马赶紧走。
这时,大点的瘦佤兵一步站到头人面前厉声说:“不许走!你要走就得把洋嘎拉送到班洪王府去处理!”
小的瘦佤兵也和大的瘦佤兵站到一起,两个人挡住了头人的路。他们身后一队佤兵排开队伍站在路中间。
头人退后两步,作出要厮杀的姿势说:“你们找死吗?给老子滚一边去!”
佤兵队长急忙挡到瘦佤兵面前,对头人说:“勐尼头人,不得无礼!这是班洪王的大公主叶娜和王府小姐依品。我是班洪王府卫队队长岩嘎。”
头人吃惊地看看两个瘦佤兵,看看佤兵队长岩嘎,又看看到手的四个人和四匹马,他想了一下,说:“你们是班洪王府的人,我不敢跟你们斗,你们也别管我的事,好吗?各走各的路,我们赶路回寨,快让开!”
叶娜一步不让地说:“不行,你只能把洋嘎拉送到班洪去!这不是你一个寨子的事,是全班洪的事。”
头人横蛮地说:“我不管那么多,回勐尼寨!班洪王要管事,叫他到勐尼寨来管!',
叶娜气得咬牙:“你……你是说班洪王管不了你那个几十户人家的小寨子?”
“要管他来我勐尼寨管!”头人白着眼说。
岩嘎把叶娜叫到一边嘀咕了几句后,对头人说:“勐尼头人,我们阿佤山葫芦十七王地是有规矩的。你既然说了要班洪王到你勐尼寨理事,我去请!就有一条,你不要鲁莽行事,你要抢点财物,我无法阻挡你,你要不明不白地杀了外国人,把事情闹开了,你要想想后果是什么!”
P4-5
从2012年开始创作,经过了五年的努力,《佤山1934》终于出版了。十分感谢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领导和陈棣芳等各位编辑,感谢为出版本书作了努力的梁慧星先生、矛院生先生和梁婷女士!
这里,我特别要强调,我是在老一辈革命者、老作家王松同志的引导下完成这部书的。2012年,九十岁高龄的云南省作协原副主席王松老找我说,他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写一部反映英勇无畏、勤劳朴实的佤族人民的作品。佤族是个很值得歌颂的民族。他说自己年事已高,眼睛已看不清东西了,只能说说而已了。从对我的了解,他希望我能来写这本书。
经过两次交谈后,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但是我们两人在创作思想和具体内容上分歧较大,我坦率地向王松老提出了自己的写作提纲。王松老果断并以极大的热情支持我,他说:“我同意你的创作提纲和想法,你放开思路大胆地创作,不要受我的想法束缚。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部作品的。”尔后,王松老多次在电话中了解我的写作情况,鼓励我。正当我开始第二章的写作时,突然传来了王松老辞世的消息,我悲痛万分。王松老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的音容神态,深深留在我心里,王松老一生为革命出生人死、坚强奋进的精神激励着我,王松老对边疆民族热爱的思想指引着我。我决心写好这部书。
现在这部书呈现在大家面前了,遗憾的是王松老听不到我给他读这部书了。当然,也算遂了王松老的愿望。
二〇一六年九月 作者于滇池畔
作者写在开篇前的话
《佤山1934》是一部以1934年云南西南边疆班洪、班老地区佤族英雄儿女和边疆各族人民共同抗击英帝国主义侵略,卫边护矿的“班洪事件”作为背景的小说。“班洪事件”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蒋介石国民党又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消极对待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大规模“围剿”苏区革命根据地的情况下,英国殖民主义者蓄谋已久,趁火打劫,悍然出兵侵入云南阿佤山地区,占地开矿,杀人放火而引发了以佤族为主的云南各族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反抗、敢于牺牲,以原始武器抗击现代化武装的英帝侵略军的重大事件震撼了全国同胞,也引起了全世界爱国侨胞和国际人士的高度重视。“班洪事件”不仅是沧源阿佤山人民的爱国行动,也是西南边境各族人民的爱国行动。“班洪事件”浓墨重彩地留在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光辉史册中。
《佤山1934》力图通过集中、概括的人物形象来表现对佤族这个英雄民族的热爱之情。这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不是直接记述历史事件的纪实作品,所以,在内容上是以文学人物为中心来描写的。“班洪事件”为故事背景,故对历史事件的剪裁取舍也就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再者,在对佤族英雄人物进行描写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以当年“班洪事件”中的参与者为基础,集中地塑造他们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并由对他们的歌颂而实现对整个热爱祖国、热爱家园、朴实无华、勤劳吃苦、敢于斗争的佤族人民的歌颂。这是必须强调的。
以上这些话写在2012年10月。为纪念班洪抗英斗争80周年,我怀着敬意、满腔热情地写好这部电视连续剧剧本。尔后一年,我考虑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用了近四个月时间,在原来的基础上,将其修改补充,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让它具有了小说的形态。我更希望这部描写佤山地区抗英斗争的长篇小说能得到读者的认可。
这里,我将高高耸立的班洪抗英纪念碑的碑文录于下面,作为本书的背景资料:
1934年,震惊中外的“班洪事件”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班洪、班老地区佤族人民爱国抗英斗争的历史大事件,是祖国南疆边陲各族人民团结御侮,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光辉壮举。
1885年,英帝国主义占领缅甸以后,便将侵略魔爪伸向我阿佤山区,妄图沟通和扩大其在华长江流域一带的利益。
1900年,中英会勘滇缅界务时,英方蛮横无理地不承认班洪为中国领土的事实,将佤族人民自古以来繁衍生息的“葫芦王”地置于滇缅边界南段未定界范围,旋即传教,搞文化侵略,培植亲英势力,派密探深入阿佤山腹地,测绘地形,勘探地质矿产,窃取矿石标本,乃至派出军队,枪杀我佤胞,烧毁我边民村寨;继之,即明火执仗地肢解、强占我国边疆,掠夺我丰富的矿产资源。英帝的侵略行径遭到佤族人民武装伏击,不让过路,聚众数千人示威进行反抗。
1933年,英帝侵略者做了武装侵占班老、班洪的充分准备,并以武力恐吓和金钱收买兼用手段买通了邻近部落的少数败类,背着班洪、班老两个部落首领,与英工程师伍波郎、测量员巴尔阔签订密约,开办班洪、班老受清光绪朝廷指令共辖的茂隆银厂。是年10月,英帝出兵五百余人向阿佤山北部侵犯,占领了茂隆厂炉房等地,随即向其收买的蛮相属官等人“送礼”,扬言不受“礼”就要见诸武力,以战逼降,企图掠夺更多的资源和捞取政治外交上的主动权。
班洪、班老爱国上层,不受欺骗,不畏强权,义正辞严地声明:“佤族汉族是一家,九老九代不丢伴。为保卫中国领土和矿藏,宁死也不投降!”
二〇一六年三月
1934年初,英帝国主义者趁日本侵占东北、国民政府忙于围剿江西红军根据地之机,悍然入侵中国班洪、班老地区,掠夺矿藏丰富的炉房银矿,并企图借此完成英国妄拟之中国国境线,从而激起了中国边疆各族军民的英勇抗击,史称“班洪事件”。
何锡寿著的这本《佤山1934》以1934年云南边疆班洪地区佤族儿女和边疆各族人民共同抗击英帝国主义侵略,卫边护矿的“班洪事件”作为历史背景,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再现了以佤族为主的西南边疆各族人民为了捍卫祖国主权、领土完整而英勇斗争的故事,以独特的佤族风情为点缀,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英雄形象。
何锡寿著的《佤山1934》是一部以1934年云南西南边疆班洪、班老地区佤族英雄儿女和边疆各族人民共同抗击英帝国主义侵略,卫边护矿的“班洪事件”作为背景的小说。“班洪事件”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蒋介石国民党又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消极对待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大规模“围剿”苏区革命根据地的情况下,英国殖民主义者蓄谋已久,趁火打劫,悍然出兵侵入云南阿佤山地区,占地开矿,杀人放火而引发了以佤族为主的云南各族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反抗、敢于牺牲,以原始武器抗击现代化武装的英帝侵略军的重大事件震撼了全国同胞,也引起了全世界爱国侨胞和国际人士的高度重视。“班洪事件”不仅是沧源阿佤山人民的爱国行动,也是西南边境各族人民的爱国行动。“班洪事件”浓墨重彩地留在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光辉史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