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东方到西方(汤因比环球游记)(精)/汤因比著作集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作者 (英)阿诺德·汤因比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956年至1957年,汤因比夫妇在退休后进行了为期17个月、针对三大洲、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环球旅行。

阿诺德·汤因比编著的《从东方到西方(汤因比环球游记)(精)》即是他这次旅行的游记。与一般的游记不同,本书并非有关这次旅行的连续记述,而是以汤因比独特的见解和他对世界历史、地理和宗教生活的深刻理解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系列值得重视的扫描式记述。

内容推荐

阿诺德·汤因比编著的《从东方到西方(汤因比环球游记)(精)》并非有关这次旅行的连续记述,而是以汤因比独特的见解和他对世界历史、地理和宗教生活的深刻理解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系列值得重视的扫描式记述。跟着汤因比的足迹,从伦敦出发,分别经过厄瓜多尔、秘鲁、印加岛屿、新西兰、澳大利亚、越南、菲律宾、香港、日本、印度和中东国家。

目录

总序郭小凌

序言

1.卡塔赫纳

2.厄瓜多尔

3.秘鲁的人与水

4.普加托里奥

5.阿雷基帕

6.阿尔蒂普拉诺高原

7.印加之地

8.马丘比丘

9.热带雨林

10.北岛

11.热带地区的澳大利亚

12.难窥真容的大陆

13.跨越大陆

14.熠熠生辉的荒原

15.跨越分界线

16.各宗教睦邻友好之地

17.婆罗浮屠

18.希望之岛

19.东南亚的中华潮

20.越南半壁江山掠影

21.乐天达观的马尼拉

22.重访香港

23.日本的过去与未来

24.日本的宗教前景展望

25.北海道

26.人树之战

27.吴哥

28.泰国掠影

29.缅甸掠影

30.老法师

31.动物权益

32.印度新版图

33.角力次大陆

34.印度农民的觉醒

35.印度的河流

36.印度的庙宇

37.印度的城堡

38.锡兰六日

39.斯拉瓦纳比尔戈拉

40.阿姆利则和拉合尔

41.犍陀罗

42.消弭的边境

43.摩亨约一达罗和哈拉帕

44.从卡拉奇一跃前往贝鲁特

45.绕游以色列

46.博福特堡

47.浩兰和德鲁兹山

48.亚喀巴

49.圣塞尔吉乌斯和圣西缅

50.黎巴嫩山及其诡秘莫测的姊妹

51.德鲁兹派

52.渐盈的新月

53。亚述之所以然

54.纳贾夫

55.至上坦途

56.安娜希塔女神

57.伊朗隐秘的山谷

58.伊斯法罕

59.参差多态之地

60.法尔斯省诸都

61.伊朗苍翠的北方

62.苏丹尼耶的圆顶建筑

63.雪松林

64.国王和精灵

65.美式的特里波利斯

66.不可思议的城市

67.胡富夫的园圃

68.魂牵巴勒斯坦

69.加沙地带

70.毗斯迦三眺

71.约旦的城市

72.骇人的倭马亚家族

73.旅程的终点

旅程地图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的行程

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重访香港

没错,又到这里了,二十七年前在我脑海里烙下最初印记的奇景仙境。当我迈步踏上甲板时,太阳一跃而出,玩偶匣似的出现在东面的地平线上方,并旋即照亮了令我记忆犹新,由众多岛屿、陆岬和海峡组成的迷宫,以及从北面的视野中拔地而起的华南大陆群山。那般雄奇的天际线,甚至比“艾薇”龙卷风外围巨浪滔天的波峰更加参差嶙峋。

在政治舞台上,一个世纪最后四分之一的时间里,这些地区充满了喧嚣与动荡。1929年我经过香港的时候,这里已经在英国人手中持续执掌了八十七年,而中国其余各地刚在国民党统治下重新得到统一。从彼时到当下,这期间日本征服者来了又去,广东省的群山业已正式染红,垮台的港英政权又已重新确立。然而,展现在眼前的风景,看似对人类的变化反复毫无知觉。在我看来,政治色彩的变化并没有在实物上留下任何印记。

我尚未得出这个结论呢,而我们的船已经悄然穿过通往海港的东入口;一张望拐角处,便明白我显然是弄错了。在最高峰和九龙群山之间的露天圆形剧场,政治戏剧已经行之有效地通过将人口增加两倍、进而使得建筑工像海狸一样日夜苦干的办法,将这里改天换地了。上一回,我在九龙步下码头,走入一座座纠缠在一起的小山,山上无他,只有零星散布的坟冢。如今那些丘陵上覆盖着一排排公租屋,大陆部分上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组成,其中新界是指九龙界限线以北,至深圳河以南的部分,包括一些岛屿。迅猛发展的城市绵延不绝,越过界限街界限街(Boundary Road),九龙半岛一条重要街道,连接深水埗区与九龙城区。那头一直到新界去,一批又一批新造的建筑最终在九龙群山的山脚下破土而出,十层或十五层高的房子,如同人类的白蚁堆。我明白,大陆上的部分现在是认不出来了,转过头来,港岛也认不得了。我记得码头边三层楼高的建筑群,带有16世纪葡萄牙风格的拱廊。今天这些过时的建筑物孑遗矗立在外表平平、线条简单的美式高楼的阴影下:公寓房、办公楼群,还有居高临下的银行。中国银行“最为高高在上”,这话并非引申义,而是原原本本的字面意思。它有心要高出边上的汇丰银行;这出无声哑剧以其意味深长的做法,有力地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续事件所带来的国际力量平衡的变化。

重访香港后续事件之一,便是大批“背井离乡”的中国人蜂拥进入这块殖民地,如此巨大的人口涌入便推动着当地的建筑师上峭壁下大海:比起我上次见到时,最高峰山脚下与港口海岸线之间狭长的围垦地带已经拓宽了两三倍。如今,海岸对水域的侵蚀在香港持续推进,同芝加哥一样迅猛;新造建筑在山脚下鳞次栉比,原本无可停车,但借由巧妙地设置从山脚到山顶的层层支撑岩架,还是赢得了立锥之地。

香港的建筑师(其中大多数是华人)已经通过解决技术问题,展开了各项工作。那些技术问题怕是会让他们活跃在世界其他大城市的同行们都望而却步。不过,摆在面前的可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已。在位于大陆上的一座新兴的纺织小镇,我参观了一个现代公寓街区,该街区是为几个因新建水库而搬迁至此的村庄兴建的,街区最高点是一座寺庙,供奉着村民的祖先,要求必须朝着原先寺庙的方向,正对隔水相望的岛上那座特定的山峰。如果达不到这一要求,那村民是不会让步的,香港短缺的供水也就无法增加。寺庙能对着村民要求的方向而又不给新城规划造成破坏吗?建筑师们设法做到了既满足城市规划当局又满足村中风水先生的要求。这是一项体现中国智慧的典型成就,也是西方模式下重铸中式生活的典型案例。这就是香港工业最基本的内容。

日本的过去与未来

“并且倒塌得很大。”浩劫发生十一年之后,这些出自《圣经》的字句回响在行走于日本的西方游客耳边。在下注意到的震天动地的大事,并非日本帝国的陨落,亦非广岛和长崎发生的原子弹爆炸。那些都是历史事件了。败亡以前,日本帝国气势汹汹地扑入了中国、菲律宾、印度支那、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缅甸。在日本国土上投下两枚原子弹的这一举动,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不管是战争习俗的历史,还是人类命运的历史。然而除此之外,1945年在日本轰然塌下的另有其物,那便是日本明治时代的意识形态。正是这一崩塌,至今犹回荡在这片土地上。长崎已经得以重建,倘若事先有所不知,1956年你根本猜不出1945年在此曾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日本人民经历了战前心灵世界的崩溃后,留下的精神真空依然是一片空白。你不可能察觉不到这一真空的存在,而且不禁还要猜测会由什么来填补真空。想来可以确信的是,真空肯定会得到填补,既然大自然痛恨物质上的真空,同样也痛恨精神上的。

将某种过去的宇宙观一笔勾销,迄今为止,这对于日本人民而言仍是陌生的经历,因为日本处于汲取自印度和中国源头的宗教和哲学所组成的旧世界半当中。直到现在,日本还没怎么受到犹太家族衍生的那些宗教的影响。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不管渗透到何处,都总是力图要彻底清除原有影响重新来过;尽管传统宗教仪式和信仰往往总是披上伊斯兰或基督教的薄薄外衣卷土重来,但西方世界皈依这些不容异说的犹太系宗教之后,造成的思想传承上的断裂却是1945年以前的日本和1949年以前的中国从未遭受的。时至今日,在东亚摆布新艺术、新制度或者新理念一以贯之的做法,向来不是新陈代谢,而是让新旧并行不悖。东亚人并不抹去旧事物并在原地上安顿新事物,他们总是保留原有的东西,总能为新旧事物找到相应空间并排摆放起来。

举例来说,设想一下布罗姆斯格罗夫这个地方恰好位于日本而非英国。在今日英国,布罗姆斯格罗夫只不过是个地名,别无他物,甚至住在那儿的人都不会留心这个地名的词源,布罗姆斯格罗夫当今的生活也完全不会让当地居民联想到其由来。但假如布罗姆斯格罗夫恰好地处日本,地名中所记录下来的一切仍然会在今天保持活力。果园会依然矗立于此,在当今居民眼中依然神圣,以木头材质建成的当地战神布罗的神社将依然完好无损,和一千四百年前世界宗教此处指的应为基督教,公元4世纪时盛行于地中海地区并逐渐传播至全世界,影响人类历史。到来时别无二致。待到木质逐渐腐朽之际,虔诚的人会逐一更换木材。当然,如今和这座远古神社比肩而立的,会是中世纪的基督教教堂——或者更准确点,是中古的佛教寺院,假如我们要想象布罗姆斯格罗夫被移植于日本背景之中的话。但寺庙和神社和平相处,友好共存。把这一世界宗教带到布罗姆斯格罗夫的佛教传教僧人做梦也不会想要把布罗的果园砍伐殆尽或者打倒当地神明的形象(如果本来有的话)。他会告诉他的皈依者,他们的祖先神明实际上是大乘佛教众多神明中一个小角色显灵,被提前派来为佛祖开路。古老的本土神社中的神明,会作为年轻的当地寺庙的荣誉护卫者而被赐予正式地位;神社的宫司和寺庙的主持彼此间会有很好的交情。老早以前就心照不宣地达成协议,举办宗教仪式的财务收入应该五五分成。婚礼在布罗的神社举办仪式,费用归宫司;葬礼在寺庙举行,费用归主持。异教和佛教并肩幸福地共同生活。

一百年前,日本人民的领导者决定放弃他们先辈的闭关政策,毫无保留地全盘采纳现代西方文明实用的一面,那时候他们尚未准备好放弃他们传统的精神生活。他们要如何处理这分层沉积的异教(神道教)、佛教和儒教呢?他们融合儒家伦理道德和神道教仪式,形成一种相当人为造作的新混合体,其忠诚奉献的中心要点就是崇拜天皇。古代仙人神话说日本是“神国”,永远不受侵犯,命中注定有朝一日会统治世界,这些神话都被赋予了官方学说的地位。对所谓的日本国家命运的崇拜契合了19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思想倾向,在偷袭珍珠港之后的那一两年时间里,这些政治神话当中哪怕是最荒唐夸张的部分,也似乎正逐步成真。因此当军事时运急转直下之后,最终一败涂地的结局给在世的日本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强烈震动。神话被事实驳倒了。日本武装强人激怒了比他更强的人,并且终究向其低头认输。天皇本人告诉他的国民,自己并不是神。不出多少时日,整个精神世界便化作云烟。取而代之的会是什么新的精神愿景呢?这是日本人如今仍在努力解决的心灵问题。P71-76

序言

本书记述的是我和夫人有生以来最为漫长的一次旅行。我们之所以有时问成行,是因为当时两人都刚从位于伦敦的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岗位上退休。夫人在研究所任职达三十四年,我则是三十三年。我们须得从此翻开人生新的篇章,而最鼓舞人心的开始,看来便是积极投身一趟长途旅行,途中可以见识各地的风土人情——由于工作的缘故,我们已熟悉那些地方和民众,但都只是间接的了解。和人当面接触交流,亲眼目睹风光景色,比形形色色连篇累牍的印刷物、照片和地图都更有所值。旅途虽舟车劳顿,却大有收获,我们归来时所携回的新结友谊和新鲜知识,将是我们余生的宝贵财富。

在此呈现给各位的有关我们一路所见所行的报道,是我在旅途中为《观察家报》撰写的一系列文章的合集。为这家报纸写稿堪称乐事,对于编辑慨然允诺我出书再次发表这些文章,我表示由衷感激。

关于我们旅行的连贯记录,将以简要概括的形式,见诸书本最末的日程安排和随附地图。本书并不连贯性地记叙旅行。有些经历,比如穿过巴拿马运河之类的,在从未体验过的人看来饶有兴味,但是对许多人而言则是司空见惯,不足为道,故无须赘述。初见堪培拉和新德里固然引人入胜,不过如今大家都前往这两座新近规划建成的首都游览了。常人也可以描述出华盛顿特区来。基于同样道理,利雅得——一座举世瞩目、快速兴起的新城市——是我们此次旅行造访过的一系列首都中,除去对基多和曼谷的寥寥数句之外,唯一一个我尝试着加以描述的首都城市。总体来说,当今世界各国首都不相上下,而且越发趋同难辨。大马士革,不论是老城还是新城,都辉煌灿烂,算得上是例外;然而大马士革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类似的还有佩特拉城和巴尔米拉,不过可能婆罗浮屠或吴哥则不然,所以前两处我都按下不表,只记述后面二者,尽管在此前从未踏足过这四个美好古迹的夫人和我看来,很难说究竟哪一个地方最让人心醉神迷。总体而言,我较少在城里逗留,往往下榻于远不如城市知名的乡村,但要我说还是乡村更回味无穷。

我们有财力保障得以成行,是由于纽约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拨给了我们夫妇共享的补助金,旨在让我们通过亲身旅行以便对拙著《历史研究》进行修订。我们此前已经在该项拨款资助下造访了墨西哥,并期待更进一步的旅行。 目前我们旅行的首要目标是造访亚洲国家以及像墨西哥这样非欧洲裔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拉美国家。

我也倍感荣幸,承蒙澳大利亚国际问题研究所和澳大利亚几所大学邀请,成为他们的戴森信托年度讲座者之一,还应邀成为贝鲁特美国大学的客座教授。这两份邀请与我们在洛克菲勒基金资助下的旅行计划正巧一致,洛克菲勒基金资助连同戴森讲座职位和贝鲁特客座教授职位,使得我们有了环游世界的可能。我们自东向西行走,这样环球游可以延长而非缩短夜晚,对于一直奔波劳顿在旅途中的人来说,这是一项重要的考量。我们安排好行程时间,以便在南半球的冬天时节呆在澳大利亚,北半球正值冬天时人在印度。

不管是在规划行程期间还是在旅行过程当中,我们对英国文化协会的诚挚谢意言之不尽。倘若没有文化协会伦敦中心办公室及其代表们乃至海外其他官员的帮助,我们想必无法达成环球游一举。在文化协会运行所及的每个国家里,协会都为我们铺路搭桥。如果说我们总算承受住了百合重趼的艰难行程的紧张压力,那是幸亏文化协会总是及时向我们伸出援手慷慨相助。希望我有幸在文化协会支持下所做的一系列讲座或多或少可以作为对其的回报。我们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即便我光是列举出那些私底下帮助过我们、其善举令我们铭记于心的一位位文化协会工作人员的名字,名单也会占满几页纸的篇幅。 但我在此不禁还是要感谢J.B.S.贾丁先生,他是英国文化协会驻巴格达代表,受他招待做客期间,我夫人患恙病倒,他对我们关照有加。

我们同样对其他许多人、组织机构和政府部门的热情款待和提供便利深表谢意:例如厄瓜多尔、新西兰、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叙利亚、约旦等各国政府,厄瓜多尔文化之家、秘鲁法人团体、日本国际文化会馆、印度世界事务学院,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以及一大批知名大学。

单列出个人名字或许会显得厚此薄彼有失公允,毕竟其他许多人也都为我们不吝付出,然而若不在此向各位致以谢意,我万万不能出版本书:埃斯卡利翁.比利亚夫人,我在卡塔赫纳时住她家里,受到她热情款待;路易斯.司徒墨先生,他是我在秘鲁期间真诚友好的东道主和旅伴;澳大利亚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干事南思·迪金斯小姐;在雅加达的教育部文化司工作的布迪亚佐小姐;位于东京的国际文化会馆的松本重治夫妇;贝鲁特美国大学的奈比·阿明·法里斯教授和扎因’扎因教授;德黑兰大学的亚尔-沙提尔教授,在其陪伴下我在伊朗开展了若干探险考察。

不过致谢之辞不足言表。我们表达感激之情的最佳方式,将是力求把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一大批人对我们的无私帮助之下所学到的这一切都详加记述。对种种亲切善举的温暖回忆,是我们带回英国的精神财富中最为宝贵的组成部分。

后记

1956年,由米歇尔·安德尔森执导、改编自凡尔纳同名小说的好莱坞电影《环游地球八十天》在上映后票房大获成功,并于次年摘得第二十九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项。几乎与此同时——实际上时间跨度更大——在1956年2月到1957年8月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也展开了一场历时十七个月的环球旅行:虽然都是从伦敦出发,但汤因比所走的并非《环游地球八十天》中主人公乘热气球到巴黎,再轮船加火车经地中海和苏伊士运河到土耳其和印度,然后抵达中国香港、日本、旧金山、纽约最后回到英国这样的路线,而是一路西行,先飞到纽芬兰岛,辗转经过百慕大、巴哈马和牙买加,进入哥伦比亚开始正式的环球之旅,游完厄瓜多尔和秘鲁之后,取道巴拿马运河,坐了足足20天轮船到达新西兰再前往澳大利亚,然后从澳大利亚飞到印度尼西亚,接着游览新加坡、越南、菲律宾、中国香港、日本、泰国、柬埔寨、缅甸等多地,再前往印度、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在南亚游历两个多月后飞往中东,用半年时间陆续造访黎巴嫩、叙利亚、约旦、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多个国家,最后从贝鲁特返回伦敦。凡尔纳之所以安排小说中主人公自西向东的路线,是为了制造最后的戏剧效果,让主人公喜出望外多出一天从而赢得打赌,而汤因比规划路线时,考虑到长期舟车劳顿对人体力的考验,于是选择自东向西的方向,借此稍微延长夜晚有利于多加休息。 最为显著的差异是,汤因比不似小说主人公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快马加鞭完成环球之旅,而是不惜耗时一年半工夫,一路深入访古探幽,亲身体验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尽管作为饱谙经史的大学者,他早已熟知各方风土,但诚如他在本书开篇提及的,和人当面接触交流、亲眼目睹风光景色,比起形形色色连篇累牍的印刷物、照片和地图都更有所值,这一观念也呼应了陆放翁所言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1975)出身牛津,家学渊源深厚,先后就职任教于牛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伦敦大学;自1925年起任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刊行的《国际事务概览》主编,以其12卷本的《历史研究》这部皇皇巨著在史学界享誉盛名。他曾作为英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二战”后期任职于英国外交部,战后作为和平主义者活跃于国际政治舞台和学术领域,积极参与英国广播公司节目评论,甚至还登上过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声名大噪,影响俨然超出学术界范围:除鸿篇巨制《历史研究》之外,汤因比还著有《文明经受考验》、《世界和西方》以及在知名学府或机构讲学后结集成书的《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基督教之于世界宗教))、《核子时代的民主》等多部作品,另有大量颇具影响的评论文章发表,堪称那个年代的国际公众人物和公共知识分子。有评论指出,汤因比是当年在世史学家中读者数量最众、探讨最热烈、著作译介最多的一位。英国教师索麦维尔根据《历史研究》前十卷所作的缩写本成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畅销书,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广为流传,缩写本《历史研究》单单在美国就卖出了30万册,在商业上和学术上均可谓轰动一时。

1955年,66岁的汤因比从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退休,他素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学毕业后他就赴希腊考古,后来也游历过土耳其,到过日本、中国、印度、美国等许多欧洲大陆之外的国家,所以退休不是他学术生涯的终结,而是新的开端,无需受点卯羁绊又有基金资助的他经过详尽规划,偕夫人踏上了环球之路。旅行过程中,他为《观察家报》撰写文章,记录途中种种见闻感悟,并最终结集成书交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吉卜林诗中所谓的“东是东,西是西,东西永古不相期!”是感慨于东西方相去万里,迥然有异而沟通之难;然而,在摒弃西方“欧洲中心论”的史家传统、转以区域文明为考察对象、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人类历史置于自然环境中进行考察的汤因比身上,则正如马丁·巴伯所言,一切事物都在相遇。汤因比向我们展现了他一次次的遇见:将近六十年前的世界,“二战”结束十年有余,而冷战已经揭开序幕,彼时澳大利亚还没有标准化轨距的铁路,东南亚和南亚不少国家独立之后正在蹒跚学步,马来西亚乃至新加坡尚未独立,越南分作南北双方,中国香港涌入了大批移民,日本还不是富裕的国家而且人口处于增长趋势,斯里兰卡还叫作锡兰,伊拉克开始农业复兴,以色列建国不久,巴勒斯坦难民还不知道他们60年后依然回不了故土。观照时下,和当年相比,其实泰国和缅甸的政治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印度主干道依然是至关重要的路线,阿拉伯半岛靠着石油富甲一方,巴以冲突不见消停,世界倒也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全都发生了改变。

倘若游记止于记述当下的情形,那就不是出自汤因比之手了——汤因比的遇见往往是我们常人纵然遇上也视而不见——他广博深厚的学识修养和超越国别聚焦文明的视野胸襟,使得他着力挖掘过去文明的痕迹,回想往昔多少久已堙圮的伟业,不但发出近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感慨,更频频对宗教和文化进行反思,并面对身处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出对未来往何处去的追问。在看似支离破碎、跨越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复杂版图上,他的足迹连接起诸如奇穆王国、印加帝国、天理教、高台教、上座部、笈多王朝、伽色尼王朝、商羯罗、犍陀罗、莫卧儿王朝、锡克教、耆那教、亚述、巴比伦、阿契美尼德帝国、萨珊王朝、萨非王朝、琐罗亚斯德教、塞琉古王朝、托勒密王朝、倭马亚王朝、阿拉维派、德鲁兹派、瓦哈比派、哈瓦利吉派等一个个在普通人看来未必知其所以然的小点,最终构成一幅生动又壮观的整体图景,让我们得以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历史形态。他在环球游记中讲述的种种见闻和感悟,时至今日对我们依然富于启迪和警示。

翻译此书的这一年,我仿佛亦步亦趋地跟随着汤因比老先生一路行走,虽足不出户全无舟车劳顿之苦,却也完成了一趟环球之旅。有机会在纸上与如此鼎鼎有名的史学泰斗同游,着实荣幸之至:每到一处或熟悉或陌生的名胜古迹,总能聆听老先生抚今追昔,逐一娓娓道来;但这一旅程相应地也充满挑战,老先生轻轻松松信手拈来的典故,我则要动用自己全部的知识储备,狼狈不堪地翻查各类工具书,更不时借助于网络应用,方能勉强跟上他的步伐和思绪。尽管一路拦路虎不少,但是闯过一关又一关、拨云见日之后,内心总是充满难以言喻的快乐和满足。到达旅途终点时,回望走过的漫漫长路,既松了一口气,却又意犹未尽,多希望能走遍更多地方,汲取更多未知的养分。

有幸能够翻译此书,我首先要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龚权的引荐,感谢本书责任编辑顾雷的信任和编辑过程中所投注的心血;其次,要感谢同事陆恺甜、胡晶晶、张琳、沈雪艳等多位老师的耐心释疑和解答——作者旅行足迹遍及全球不同地区,涉及大量文史哲知识,加上原著里许多地名等专有名词从不同语言文字转换成英文后拼写上发生的变化造成的重重疑惑,纵然现在网络发达,也绝非我凭一己之力就可以克服万难走出迷宫,幸亏有精通不同国家语言文化的同事们热心相助,我才能够完成这项充满挑战的任务。

游记诚然属于通俗读物,作者原本确实是写给大众阅读而非学者研究的。然而面对如此史学名家,翻译过程中我一直诚惶诚恐,认真查阅每一处疑难问题,不敢有半点怠慢。译本中存在的任何疏漏和错误,必然是因为我学识所限和力有不逮所致。 不可避免,人总是有其身份、立场和时代等局限性。汤因比固然是博古通今的史学大家,但其著作在个别细节上难免也会有与史实有出入,尽管他力图公正地加以评述,但对西方、尤其是英国在前殖民地的一些说法不够客观,文中部分观点并非我们所完全赞同的,不过翻译终究要忠实于作者原文,故请读者阅读时自行鉴别。衷心希望读者能喜欢这本游记,也恳请你们对译本提出宝贵意见。

赖小婵

2014年11月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汤因比的不少著作其实是在谈生活哲理,通过文明的故事娓娓道来,能让读者在感受大历史万千气象的同时,领悟某些人生的真谛。

高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文化形态观,以宏大的叙事重新审视人类的历史。跟以往的文明定义相比,他的文明观更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创新性,强调文化的多元性。汤因比有关文明的整体性理论以及文明在不断挑战和应战中得到发展的论点,实际上已经开启了全球史“互动”的理念。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院长

汤因比在对于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时代的了解方面,给了我们以20世纪一个历史学家所作的最有意义的贡献。

《纽约先驱论坛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8: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