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汉学》旨在给关切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事实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各国汉学家,提供一个自由演说的园地,祈望以汉语的方式建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统之间沟通与对话,建构国际汉学研究的学术桥梁,为实现在21世纪的共同梦想而尽绵薄之力。耿幼壮、杨慧林主编的《世界汉学(第16卷)》分“汉学义理”、“汉学史论”、“汉学新论”、“汉学名家”、“经籍释读”、“艺术史辨”版块。
汉学义理
200年河东,200年河西,未来康庄——在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上的讲话/许嘉璐
西方汉学的“终结”/孟巍隆
比较经典与汉学的对话性/魏明德.
从全球视角看中国20世纪初期对启蒙的批评/[美国]艾恺
西方的倾向:将中国视为象征/[美国]特里尔
汉学史论
学术的交流,失败的相遇:众多挑战背后的《北京大事记》——一篇未出版的手稿/赵仪文
耶稣会士与西方汉学研究的第一次兴盛/[澳大利亚]马克林
西方为何需要东方的“智者”:耶稣会士笔下的孔子/[美国]多萝西·菲盖拉
汉学新论
1933至1945年遭受迫害的汉学家:缺失的一代与一份期待已久的清单/[德国]罗梅君、罗马丁
罗素和《中国问题》/[英国]司马麟
汉学名家
卫方济和1711年在布拉格出版的儒家经典拉丁语翻译/[捷克]李世佳
汉学喜马拉雅山脉的三座新峰——雅金甫、顾赛芬、戈振东的生平及作品/费乐仁
经籍释读
耶稣会士与儒家经典:翻译者,抑或叛逆者?/梅谦立
从儒家教化到太平天国《三字经》/李炽昌
艺术史辨
中国艺术在俄国与俄国的中国风:17-18世纪中俄文化交流史一隅/白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