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是“福州作为中国历代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标志和福州城市的文脉所在”,享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之美誉,有“一座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之说。由陈雯晖、陈元邦所著的《坊巷格局(另一只眼看三坊七巷)》一共26篇,图文并茂,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值得品味、值得回味的三坊七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坊巷格局(另一只眼看三坊七巷)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雯晖//陈元邦 |
出版社 | 海峡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福州三坊七巷是“福州作为中国历代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标志和福州城市的文脉所在”,享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之美誉,有“一座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之说。由陈雯晖、陈元邦所著的《坊巷格局(另一只眼看三坊七巷)》一共26篇,图文并茂,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值得品味、值得回味的三坊七巷。 内容推荐 由陈雯晖、陈元邦所著的《坊巷格局(另一只眼看三坊七巷)》是一部关于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的散文集。作者徜徉在三坊七巷中,品味三坊七巷的建筑,感受三坊七巷的文化,从整体到局部,从过去到现在,写了三坊七巷的建筑美、人文美、历史美。全书一共26篇,图文并茂,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值得品味、值得回味的三坊七巷。 目录 三坊七巷之味 坊巷之美 走坊穿巷 楣杆 安泰河 雪洞 楹联 夫妻树 水榭戏台 天井 厅堂 后花园 书屋 卧室 诗者的圣地 享受动静之美 坊巷拾零 三坊七巷文化特质 书法大观园 轻轻再叩问 三坊七巷的雨 为政当学林则徐 坊巷“大餐” 春游乌山 坊巷咏者 附录一 走不完的坊巷,说不完的美/曾建梅 风过坊巷——关于笔记的笔记 /年微漾 附录二 凝望那尊塑像——“尸谏”与“心丧”的沉思 谈冰心前期散文的风格与形成 后记 试读章节 三坊七巷之味 三坊七巷有“味”吗?有!这味需要慢慢地品。 品味三坊七巷,像是在品味一瓶陈年窖酒。这窖酒醇厚,散发着独特的芬芳。窖酒独特的味,取决于窖土,闽都这块土地是三坊七巷的窖土,孕育出了独具芬芳的三坊七巷文化。窖酒独特的味,取决于时间,岁月沉淀酒的浓香,去除了酒的辛辣。三坊七巷,在两千多年的积淀中使自己变得醇厚。三坊七巷的醇厚,值得慢慢地品、细细地察,让“酒香”常留舌尖,去慢慢地找到那份属于你的感觉。 品味三坊七巷,像是在品味一粒橄榄,开始时有些苦涩,慢慢地,渐渐地在舌尖化开,从舌尖绵延到心尖。你会觉得,它不浓烈,但饱满。你若让我描述这是什么味,我真的还说不清。因为,在岁月的浸润中,它有喜、有悲、有离、有合,有酸、有甜、有苦、有乐,有寒、有冷、有阴、有阳……这样调和出的坊巷,你说,该是啥味?说不清,道不明。但是,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愿意一次又一次地走进三坊七巷。 品味三坊七巷,像是在品味一杯甘醇的老白茶。在闽东工作了两年,至今还会想起福鼎的老白茶。在静静的夜晚里,在晕暗的灯下,独自泡上一壶老白茶,品着,那回甘,久留于舌尖。三坊七巷是一片建筑群,但是,我一直以为,经过风雨浸润的坊巷,已经不再简单地是一座座建筑了。它的每一根柱、每一道梁、每一块砖,都在吮吸着曾经住在这里的人的味。我一直以为,建筑有耳,它也一直在听着曾住在这里的人的故事:建筑有记忆,它记录着这里的一切。屋子依旧,主人更替……一切的变与不变增添了故事的情节,增添了故事的味儿。 经过岁月浸润的三坊七巷,不再是简单的一座坊巷,而是文化。文化就是一种味,这味有营养,可以滋润人。 梁思成说:“建筑是在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要求下产生的,所以当许多建筑在一起时,会把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情况多方面地反映出来。”三坊七巷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在岁月的浸润中,它从一座座建筑渐渐地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坊巷之美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一张烫金名片。它摘得国家级5A级景区桂冠,荣膺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 三坊七巷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记忆。只要你愿意,就可以走进坊巷之间,品味这道大餐。即便你是个匆匆过客,也可以享用一次精神快餐。相信到此一游带来的精神享受,也会在你脑海里留下深深的记忆。 游览过不少景点,有的地方,乍看还有些模样,可是走过之后,很难留下印象。这有如书法作品,有的作品初看可以,但细细观察品味,却少了韵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经不起看;而有的书法作品,初看时如孩童写字,心想实在不敢恭维,但久视却看出味道,看出内涵,让人不由恭敬之,这就是耐看。我对三坊七巷的感觉,也如品赏一幅有内涵的书作一般,久看不厌,总有走进它的冲动。可以在下班后的傍晚,翻过乌山,领略黄昏下的坊巷;也可以在夜色下,行走在南后街,望着一盏盏挂在门店前红红的灯笼和门店内的明亮灯火,听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欢笑片段,去体会灯火阑珊中的诗韵;还可以在清晨,骑上便民自行车从家中匆匆而来,穿梭坊巷间,寻找早上拎着菜篮走在长长的小巷的大妈身影,聆听着从石板传来的脚步声,看看在青石板上跳跃的小麻雀,寻找市井的气息,享受晨的宁静。或是在一个周末,随着人流,走进一座座宅院,静静地听着导游的讲解,仿佛穿越了时光,心情愉悦,不由轻轻地赞道:美哉,三坊七巷。 建筑是一门综合艺术,是凝固的音符。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等的变化,都密切影响着建筑技术和艺术。古希腊建筑以端庄、典雅、匀称、秀美见长,既反映了城邦制小国寡民,也反映了当时兴旺的经济以及灿烂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罗马建筑的宏伟壮丽,反映了国力雄厚、财富充足以及统治集团巨大的组织能力、雄心勃勃的气魄和奢华的生活。三坊七巷始建于晋代,经历了干余年,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三坊七巷,是古时官宦居住之地。官员,游历各地,见多识广,所以在营造房屋时,既采撷了各地建筑之长处。又融入了闽文化之特色。有人说,三坊七巷是明清建筑的博物馆,我以为,完整地说,应当是明清时期闽派建筑的博物馆。细细地揣摩、细细地观察,你会被闽派建筑的美所浸润。P3-8 序言 八闽首府,闽都榕城,城中鼓楼,乌山南麓,古民居一片,占地六百余亩,此乃三坊七巷也。此地三面绕河,通达闽江,溯流可达广袤山区,顺江可至浩瀚东海。自晋代发轫,唐五代形成,两宋发展,明清鼎盛,至今已历千年,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五A级景区之盛誉,为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城市文明之标志。今人以拥得此地为幸。闲暇时光,漫步街市,徜徉坊巷,穿行院落,寻福州文脉之源流,觅闽都民俗之韵味,忆久藏于心之乡愁。 三坊七巷,里坊制度活化石。自北门牌坊始,南后街从北至南六百余米,分坊巷于左右。街之左,原为七巷,今存郎官、塔巷、黄巷、安民、宫巷五巷;街之右,为衣锦、文儒、光禄三坊。此街商贾云集,游人如梭,熙熙攘攘,一派繁华。坊巷为东西向,口皆与街相连,市居分明。古之坊巷之区别,坊有门,晨启夜阖,巷无门,昼夜不闭;坊中有巷,巷中无坊,坊巷皆有弄,曲径通幽。此乃古之城市管理基本格局,传承千年,至今未改。 三坊七巷,明清建筑博物馆。门檐之下,灯笼高悬,启朱门而入,天井厅堂依次递进、厢房居于两侧。细品院落,可察建筑语言之丰富,可感古之观念之凝结,可晓主人愿望之寄予。明尚简,清崇繁,风格有异。牌匾悬于厅堂、楹联挂于门柱,文气充盈。灰塑彩画,经风雨而色不褪,彰艺术之魅;白墙灰檐,弯曲柔和,寓中和之意;飞檐翘角,融于蓝天,显昂扬向上之象。后院园林,蕴山水之气,得林木之秀,品清香花茶,听曲观戏,谈书论道,其乐融融也。 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此为崇儒尚学、人文荟萃之地。自晋代以来,先贤辈出,尤以近代为盛。百多年间,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胸怀,以开风气之先、谋天下永福之担当,开眼看世界,为中华之崛起,置生死于度外。虎门销烟、船政风云、洋务运动、百日维新、黄花岗起义、五四运动等,皆有坊巷人参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科学诸领域,翘楚可见。今人行走坊巷,于敬仰时探究,一座坊巷,何以英才辈出,星灿于华夏,名垂于青史。 沐千年风雨,逢华夏盛世。秉承保护古建筑就是保存历史保存文脉之理念,时为公元2007年,三坊七巷重整,循坊巷之格局,留坊巷之风貌,存历史之记忆,增时代之新意。重整之后,游人日盛。于斯地,有如穿越时光,体会时代之风云,感受道义之永存;于斯地,可品福州之小吃,可赏寿山之奇石,可览脱胎漆画之艺术;于斯地,观联品文,对话前贤,仰品行之高尚,洗去浮心,纯洁自我,承先贤之美德,续坊巷文化之精髓。 坊巷如书,读无止,悟无境。 后记 这是我们父女俩怀着对坊巷的热爱共同写成的一本书。 福州三坊七巷是“福州作为中国历代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标志和福州城市的文脉所在”,享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之美誉,有“一座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之说。不少文化人关注这片古民居群,走坊穿巷,细致考证、认真解读,写出了许多知识性、史料性很强的书;也有不少文人用心书写,积聚情感,奉献了'大量的精彩散文诗歌。在读这些著作与作品中,渐渐地萌生了用小品文的形式写一本关于三坊七巷建筑的小书的想法。 女儿从小就对建筑很感兴趣,小时候看到天福大厦的旋转餐厅,看到五四路的幢幢高楼,就好奇:“这高楼是怎么建成的啊?”在高中社会实践时,她与同学一起走进严复故居,通过自己的观察、查证、思考,写出了《俨复故居的维护与开发》调研报告;而后,在国内完成建筑学本科学习后前往美国马里兰大学攻读建筑学研究生;对泉州古民居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了《记忆和建筑——古泉州的繁荣与复兴》一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女儿的兴趣,感染了我。闲暇时,我喜欢读一些建筑方面的随笔,这些文章,笔调清新、可读性强,既抒发了作者感情,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诸如欧洲建筑、苏州园林等的特点。因为工作的缘故,我也经常走进三坊七巷,从导游言简意赅的介绍和一次次对建筑零距离的接触中,我不断丰富对三坊七巷建筑的认识;在知识的慢慢蓄积中产生了为三坊七巷创作的冲动。我与大洋彼岸的女儿商量,用我的感性与她的专业知识,一起摹写三坊七巷,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共同写作。 当这本书要付梓的时候,我要特别感谢林飞先生、杨勇先生。林飞先生是福州三坊七巷的专家,参与了三坊七巷的修复工作。我们的初稿一形成,就请林飞先生审阅。每次他都帮助认真审阅文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建议。杨勇先生也时常给些建议和意见。我珍惜与他们的情谊;我感谢他们的付出。 我要感谢仪化生活报》和海峡文艺出版社编辑的专业工作。稿件经过他们的用心编辑,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文化生活报》开辟《坊巷笔记》专栏,连载了这些文章,给了我们与读者互动的机会。文章一期接一期连载,受到一些读者的喜爱,带来一些反响。几位热心的读者撰写了评论,我将这几篇素不相识读者的作品收入书中,借此表示谢忱。 最后,再次对三坊七巷表示敬意。三坊七巷是本书的创作之源,没有三坊七巷,就没有这本书。感谢亲爱的读者——你们的阅读,让我感受到创作的价值。书的价值与意义,也是读者赋予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