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华、沈关宝编著的《深入与反思(费孝通的小城镇理论与30年来的中国城镇化实践)》展现了上海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者从费孝通小城镇问题出发,对不同时期城市化实践的回应,也是对30年来中国城市化与城镇化所做的深入与延伸研究。书中收集的文章都站在现当代的视角论述了当前城镇化的问题及解决思路,组合在一起,既在总体上构成了3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与城市化过程的图景,又反映了从费孝通小城镇理论出发,对中国城镇化问题的连续性与系统性的研究与思考。
20世纪80年代,费老提出小城镇问题时,乡村工业化刚起步,户籍政策也难以促进人口流动,因此,费老当时的观点是,更多地依靠乡村本地内发性的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到了90年代,随着国际资本的进入、沿海加工业的兴起、农村流动人口的出现,大都市的扩张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化的基本方向,对费老小城镇理论的质疑也开始出现。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城市化的西进,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小城镇又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各地也开始在打造地方特色的名义下重构城镇,新的城镇化再次兴起,小城镇重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此次城镇化的兴起,除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内发性发展之外,生态与环境也成为塑造地方社会的重要变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费老的理论既有其生命力,也有始料来及的地方。张江华、沈关宝编著的《深入与反思(费孝通的小城镇理论与30年来的中国城镇化实践)》展现了上海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者从费孝通小城镇问题出发,对不同时期城市化实践的回应,也是对30年来中国城市化与城镇化所做的深入与延伸研究。
“乡土”与超越“乡土”:费孝通与雷德斐尔德的文明社会研究【张江华】
费孝通的小城镇研究与日本的内发型发展论【陈志勤】
乡村工业与文化变迁:改革开放初期的江村【沈关宝】
浦东新区开发开放过程中农村向城市突变提出的问题——基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实地调查【李友梅】
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沈关宝 王慧博】
集体资产分割中的多重逻辑——中国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造与“村改居”实践【刘玉照 金文龙】
文化选择和“地方”的再生产——古镇保护与“泛中国文化”的建构【陈志勤】
“内发型”城市社区建设:费孝通的第三种思路【刘春燕】
《小城镇大问题》与当前的城镇化发展【沈关宝】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对小城镇化理论的继承与超越【张江华 耿 敬】